日本治癒系動漫《想哭的我帶上了貓的面具》又名《無限》於今年上映,講述的是高中生美代意外得到一張貓的面具,並在戴上貓的面具變身成為貓之後生活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影片中美代對現實世界的生活有諸多不滿,渴望以貓的身份留在暗戀對象日之出的身邊並以此逃離現實生活,卻在成為真正的貓之間重新喚醒了內心對於變身為人的渴望,所以選擇獨自前往貓的世界,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如何由人變成貓並通過貓的身份存在於現實生活,中間經歷怎樣的過程而讓原本對世界失望的美代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影片的劇情發展及走向對觀眾而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想哭的我帶上了貓的面具》是由日本著名導演佐藤順一和柴山智隆聯袂合作,編劇由岡田麿裡擔任,由前兩年的爆款動畫《企鵝公路》班底製作,整部作品節奏輕快,鏡頭轉換精確,畫面唯美。通過主線和隱線交叉的拍攝手法,層層推進劇情發展,以奇幻的題材講述變成貓的少女如何從對生活失去信心到重新面對人生的故事,讓觀眾沉浸在故事情節之中。
故事情節設計看似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出人意料的驚喜,結局也是圓滿收尾。但正是因為如此,觀眾才能在完全的劇情中感受到人物從頭至尾的變化,並從中找到共鳴點,給予現實世界的我們以啟發。
岡田麿裡筆下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以青春期孩子的視角來展開的,例如《未聞花名》、《龍與虎》、《真實之淚》等等,在他們的身上都能找到相同的感覺,那就是看似漫不經心的外表之下其實隱藏的敏感脆弱的心,每個人從影片中解讀的內容都各不相同,有人看到的是奇幻的愛情,有人看到的是生命的魅力,而我看到的是自己。
《無限》當中刻畫出來的故事是對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成長變化,美代其實代表每一個「我們」,都曾因為想要擺脫現實的狀態而期待以其他的身份存在於這個世界,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應該都曾有過類似的想法。
動漫的魅力在為我們構建了一個虛幻的世界,讓我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更是將多層的內容和情感蘊含其中,下面我就結合影片內容從導演的表現手法,故事的人物塑造,符號象徵的運用三個角度切入,分析家庭和學校對無限造成的影響,解釋種種選擇背後的原因以及帶給我們的現實啟示。
1.因果線敘事結構:故事內容和發展過程層次清晰,容易使觀眾理解並產生認同感。
在影片的開始,導演便通過美代和母親的對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美代在殘缺的家庭中成長,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左右美代的決定,心灰意冷的美代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期待甚至希望快點毀滅,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的遇到了貓店主送給她貓面具,戴上了貓面具的美代化身為貓的正好遇到了暗戀對象日之出,以貓的身份得到日之出的關注和寵愛,緊跟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遭到暗戀對象的拒絕,父母的不理解之後,藉由好友的解釋才讓觀眾逐漸理解到外表性格活潑,樂觀開朗的美代其實內心脆弱且敏感,父母的離異和友情的受挫讓她極度缺乏安全感,並對世界充滿失望,變身成為貓的美代因為得到了日之初的喜歡所以逐漸沉溺於成為貓的感覺,但卻在身份被盜用之後逐漸喚醒內心的渴望,突破重重阻礙,最終變身重新最回人。
線性敘事的結構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情節的因果性和敘事的連貫性,故事的發展脈絡清晰,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特徵皆有因可循,通過鏡頭的起承轉合讓觀眾清楚的感知到角色的感情變化和行為決定的原因,吸引觀眾跟著導演的思路逐步解開對於劇情發展的謎團。
2.電影色調的巧用 :營造氛圍,表達情感的同時闡釋人物情緒
延續日本動漫清新唯美且治癒的風格,電影中出現了日式場景中最為典型的夏日祭祀典禮,小鎮風景和神灶,融入了日本特色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的和諧搭配使得整體畫風柔和唯美,影片中出現的細節物體都刻畫極其細緻,極具真實感。
在電影的前半段,美代初嘗變身為貓受到日之出的寵溺時,唯美的畫面和細節的點綴讓整個畫面都充斥著甜蜜的氛圍,讓觀眾的觀影的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戀愛的美好,隨著情節的逐漸推進,藉由閨蜜小賴說出了美代所經歷的過去和笑臉背後的悲傷,冷色調的畫面就顯得抑鬱傷感,故事的基調沉重且難過,在美代決心進入貓島尋找自我後,貓島的出現如同一張巨網籠罩在心頭,增強視覺體驗的同時,也引發觀眾的聯想與想像。
精緻細膩的畫面渲染出清新夏日的風情,配合對人物細膩的心理活動過程的描寫,有助於表達和深化電影作品的思想內容,觸動觀眾情緒的同時為觀眾營造濃重的情感氛圍,有利於解讀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
劇情始終圍繞著青春期間的少男少女之間面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及如何通過磨鍊重新獲得內心救贖展開敘述,在人物塑造上的用心增加了觀眾的觀影體驗,能夠使觀眾更能體驗到劇中人物的真情實感。
1.原生家庭的殘破與缺失
如何面對平凡的生活被打破的困境,通過重重考驗戰勝困難,這是日式動畫中最常出現的劇情。而在岡田麿裡的作品中,在隨劇情而來的挑戰發生之前,故事背景的鋪墊已經讓觀眾了解主角正在經歷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大多都是有親情的缺失,人際交往的危機和內心的矛盾等方面所造成。
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直是近年來社會熱議的話題,影片中的屜木美代之所以想要以變成貓的方式逃避現實實質上也是因為原生家庭的殘缺,母親從小離家出走讓美代覺得是不值得被愛的,甚至將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自己的身上,所以才會在繼母出現之後才會偽裝自己所有的情緒在組合家庭中小心生存。藉助貓的身份獲得日之出的喜愛,她逐漸貪戀變成貓的感覺,因為在以人的身份出現的美代沒有得到過愛意和溫暖,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能理解她對於男主的感情除了青春年少的悸動之外更多的是情感的寄託,變成太郎之後,男主對她的態度從厭惡變成了喜愛,也更加滿足了美代渴望被愛的需求。
岡田麿裡曾說:「所謂腳本,就是把自己做真實的部分融入作品,展現在觀眾面前」。她把自己經歷賦加在角色身上,讓人物顯得更加立體,具有真實性,從《真實之淚》到《心欲呼喊》再到《知曉天空藍色之人》,我們所看到的主角大多都擁有著相同的共同點,即為愛不顧一切,在角色的價值觀中,愛的意義會被延伸甚至成為角色本身存在的意義,這實際上也代表岡田對於愛情抱有執著的態度。
2.自我內心的矛盾與鬥爭
影片中的美代貪戀成為貓之後的怡然自得,可以遠離現實生活中的紛繁複雜,但同時在看到黃豆粉變身成為人之後享受著原本自己本該擁有的一切心有不甘,在變成貓和變回人之間搖擺不定,反覆的內心鬥爭讓它逐漸在混沌中看清自己,從貓的世界中覺醒過來,找到真正的自己。
日之初羨慕美代能夠能夠肆意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樣就能夠說出自己想要接管陶藝教室的心願,但是對自我的不自信和懷疑讓它猶豫不決,始終不能堅定的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明明對以人相處的美代心存好感,但是當安全距離被打破之後,卻不敢當眾表明自己的心意,反而用偏激的方式拒人於千裡之外,像極了青春期每一個敏感的我們。
在社會和世界被嚴重簡化,甚至剝離的故事框架中,岡田麿裡用更多的精力去琢磨人物的情感,構建複雜的關係網絡,而人物角色在這種矛盾衝突之下顯得更加飽滿立體,通過細膩豐滿的細節描寫,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最主要的是將現實的意義融合進人物塑造之中,發人深思,主角們所經歷的所有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映射。
美國哲學家皮爾士曾經說過,所有的事物都能在符號層面進行交流。
從「符號學「的角度看電影,能夠讓電影更加系統化,清晰化,從而更容易透過故事呈現的內容看出其深層內涵。
影片中的「面具」,象徵著逃避現實生活的媒介,也代表著追尋愛的勇氣。以人類的身份生活的美代過得並不幸福,但一直表現的積極上進,但帶上貓的面具之後沒有人會對她有任何要求,,不用理會來自父母間的爭吵和人際交往的不順,她只需要認真的做好一隻貓該做的事情就好,所以她便放縱自己變得懶惰無力,以此來逃避面對真實的自我。
原生家庭的不幸讓美代討厭這個世界,甚至希望這個世界滅絕,只有日之出才能讓她感受到人間還有些許值得,以人的身份出現在日之初身邊的美代付出真心也得不到對方的回應,卻在變身為貓之後得到萬般寵愛,貓的面具讓他們之間產生了感情的火花,其實這個貓面具也代表著追尋愛的勇氣。
「貓島」象徵著內心嚮往的烏託邦,美代為了找到貓店主,隻身來到貓島,一個貓咪的真正國度,牆上掛滿了貓形面具,與此同時,她還發現在貓島酒吧裡坐著很多因為受不現實世界各種壓力而選擇變成半貓半人的貓民,他們戴上了貓的面具但是在思想內心裡還未完全變成貓,
他們的生活與正常人是相似的,有的在享受美食,有的在閱讀報紙,悠閒的狀態沒有任何煩惱。
他們從逃避現實到接受變成貓的事實,儘管也曾出現過後悔的念頭,但卻並不想做出任何的改變,他們放縱自己逃避,卻絲毫不想後果,在他們心中貓島就是他們嚮往的烏託邦,沒有任何紛爭與壓力,心甘情願的選擇出賣壽命換取短暫的歡愉,沉浸其中醉生夢死。
美國作家安·蘭德說,你可以逃避現實,但你無法逃避這麼做的後果。
事物永遠都有兩面性,所有得到的都是以你失去的東西為代價,而你無從知曉,如果以失去自我為代價獲得短暫的歡愉,最終只會淪為生活傀儡。
1.真實面對周圍的嘲笑和質疑的眼光,勇於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以人類的身份生活的美代與同學相處得並不和諧,被孤立,被群嘲,被打擊,周圍的冷漠和嘲諷讓她對失去面對自己的勇氣,所以始終用虛偽的笑臉隱藏最真實的樣子,一直表現的積極上進,但帶上貓的面具之後沒有人會對她有任何要求,她只需要認真的做好一隻貓該做的事情就好,也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
蔡康永曾說:「你的人生就是你自己的,你感覺到風時,風才會存在,你把宇宙放在你的心裡,宇宙才存在。」
當你把自己放在心裡,你自己才存在,要接納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優點。欣賞來自他人,接受,卻可以從自己開始,讓人由內而外的自信,要勇於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2.走出原生家庭的桎梏,用無限的未來戰勝有限的過去
大人們往往不明白孩子們在想什麼,只要看到孩子笑就似乎沒問題了,然而他們卻是最敏感和脆弱的,總是以為孩子少不更事,但往往正是理所當然的以為造成孩子身心的傷害。美代的媽媽不懂家庭完整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總是任性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決定離開的是她,想要回來的也是她。美代的爸爸和繼母不懂美代的內心世界,缺乏溝通和關心是讓美代極度沒有安全感的根源。
人的孤獨感並非僅囿於成年後的生存壓力和社交壓力,更有原生家庭對其性格養成的影響。但人生從來沒有設定固定程序和機制,必須按照先天給予的所有去完成人生的所有過程。在主流價值觀灌輸和大眾目光的窺視下,堅持自我顯得格外困難,不要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和改變的藉口,要在合理、現實的範圍內努力進步,自我提升,用成長和獨立擺脫原生家庭的情感依賴,用無限的未來戰勝有限的過去。
3.直面現實的困境,與自己達成和解
詩人顧城曾在詩裡寫:「你不願意種花,因為你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所以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成長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美代,以為父母的嚴格要求就是不愛自己,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因為內心敏感而將父母拒於千裡之外,和朋友之間的矛盾在不能及時化解的情況下就會感覺自己失去了最珍視的東西,遭到暗戀對象的拒絕就會對自我產生巨大的懷疑甚至留下情感的陰影,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對現狀無力改變但又會以各種方式逃離令人痛苦的當下,比如翹課逃學,鬥毆打架,沉迷上網等等的方式來表達對於這個世界的失望,正如影片中的美代,表面上看是出於對愛的渴望和嚮往,但實質上是內心對於現實世界的抗拒。
不管遇到怎樣的困境,我們都必須直面現實,找到合適的方法解決,逃避是人的本能,遇見難挨的事情,以為把雙眼閉上就能安然無恙的躲在舒適圈裡,但是面前的檻終究是要自己跨過去的。
影片的最後美代在目睹黃豆粉變成人之後重新喚醒了內心對於變身為人的渴望,所以義無反顧的前往貓的世界,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在黃豆粉和日之初的幫助之下,走出自己的層層保護色,選擇原諒過去的一切,並且成功完成自我救贖。
美代的貓生之旅,實際上就是因為選擇變成貓的方式來逃避現實生活漸漸失去自我的磨難之旅。她以為她是在無限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卻未曾料想到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生活,在她拋棄看似滿是泥濘的人生的同時也失去了成為人的機會,所以不管經歷怎樣痛苦的當下,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當下並利用最佳的選擇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而不是企圖以極端的方式去逃避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