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偵探害怕中國人,原因竟和韋小寶的「化屍粉」有關?

2021-01-20 中國網文化

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公案小說不同,歐洲直到18世紀警察制度漸漸定型後,才在文學領域催生出推理小說。1841年——恰恰是英國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國門的後一年,美國作家艾倫·坡在「格雷姆雜誌」上刊登了世界上第一部推理小說《莫格街兇殺案》,由此開創了歐美推理文學的先河。

艾倫·坡一生其實只寫過四五篇推理小說,然而正是在這四五篇小說所掀起的蝴蝶效應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西洋兩岸共同進入了推理小說的「黃金時代」,一時間文壇多少豪傑,其中最出名的要數合稱「黃金三大家」的埃勒裡·奎因(兄弟)、阿加莎·克裡斯蒂、約翰·迪克森·卡爾四人。在大家輩出的同時,推理小說的理論建設也在日趨完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隆納德·諾克斯提出的推理小說「十誡」與範·達因提出的推理小說「二十法則」。

正如範·達因所言,推理小說實質上是一場智力競賽,需要保證偵探與罪犯之間的公平性。在此基礎上,「十誡」與「二十法則」分別規定了諸如「偵探不能用超自然力」、「兇手不得以大型犯罪組織為後臺」、「不能使用尚未發明的毒藥,或需要進行深奧的科學解釋的裝置」等內容。然而,也正是在這些保證推理小說健康發展的原則中,赫然有這樣一句話:「不準有中國人出現。」

禁止中國人出現的規定為「十誡」第五條。隆納德·諾克斯於1928年提出「十誡」,彼時那個曾與歐美列強籤下無數城下之盟的清帝國已經滅亡了十餘年,而新生的中華民國依然國難當頭。隆納德·諾克斯執意在推理小說中排除中國人,是源於文化上的鄙視鏈麼?如果不是,為何是中國人——而不是曾被殖民主義裹挾過的任何一個民族,被孤立在歐美推理小說之外呢?

中國人的「怪力亂神」

拒絕中國人,與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毫無關係,而源於中國人與生俱來的神秘感。1928年據清帝國開埠已近百年,然而在普通西方人心中,中國人依然是擅使功夫、奇門遁甲等「魔法」的神秘民族,而這在追求絕對排除超自然力量的推理小說中,是不允許存在的。「中國人」的存在可以將一切不合理變得合理——如果被害人的屍體離奇失蹤,那有可能是被塗上了韋小寶的化屍粉;罪犯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形下日行千裡,是使用了諸葛亮傳下的「縮地術」;而一出場就被殺的嫌疑人再次出現,不是因為他有一個孿生兄弟(儘管這也是「十誡」所禁止的),而是因為他練習過能起死回生的神照功……

與以往的小說類型不同,推理小說需要以縝密的邏輯為基本前提;更進一步說,推理小說所描述的是一個普通人都能接受與理解的現實世界——如果推理推到最後出現了「怪力亂神」,這就不是推理小說而是神魔小說,其智力比賽的魅力也將不復存在。而在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推理小說家眼中,中國人顯然是無法通過常識進行解構的,更不用說以其為基礎進行推理了。

不妨想像一下《四籤名》中出現這樣的場景:夕陽西下,當最後一縷日光穿透倫敦厚重的霧霾斜射在貝克街221號的黑色大門上時,福爾摩斯輕輕拍了華生的肩膀,指了指著在巷口消逝的人影,艱難地用生澀的漢語說道:「我從不假設例外,除非遇上中國人。」

「十誡」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最正常的世界,囿於時代的認知,羅納德·諾克斯在面對中國人這個神奇的存在時旗幟鮮明地表現出了「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堅定態度,而正是這種態度推動了偵探小說的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諾克斯十誡還包括「不許有密室及秘道」、「兇手不能是偵探本人」、「不可透過意外事件和直覺能力來破案」等原則,最終的目的正是保證故事的自然。

一百年後,中國的神秘面紗或許早已褪去,但那些「怪力亂神」般的功夫卻依然是西方文化中的經典符號。在昆汀的作品《殺死比爾》中,最終殺死比爾的便是來自中國的「五指穿心掌」,如果這個復仇故事最後變成推理小說,又有哪個偵探能夠找到兇手呢?饒有趣味的是,香港導演程小東在其《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中也為東方不敗嵌入了一句這樣的臺詞:「你有科學,我有神功!」這或許是只有中國人才能讀懂的反諷吧……

美國夏威夷的華人探長

雖然年代相同,但範·達因的「二十法則」比起隆納德·諾克斯的「十誡」已經有了明顯的開放性,這或許與兩人的民族相關:範·達因是美國作家與評論家,有著美國人特有的自由主義精神;而隆納德·諾克斯是英國作家,而且還是天主教蒙席。在極富傳統主義的英國,1928年的中國依然因為過於神秘而不適合出現在推理小說中;而在「民族熔爐」美國,中國元素的出現就自然很多。

因此,在美國推理小說中,中國人不僅能夠「露臉」,甚至還能夠當偵探——1919年,美國作家厄爾·德爾·比格斯在報紙上看到一則華人偵探鄭平破案的新聞,當即決定創作一部以華人偵探為主角的推理小說,西方文學中的「華人偵探史」也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這名虛構的華人偵探,就是日後在美國家喻戶曉的陳查理。陳查理是一位身材肥胖但是行動十分敏捷優雅華人探長。從《沒有鑰匙的房子》到《鑰匙保管者》,比格斯創作的陳查理不僅以其縝密的思維與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子曰」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通過影視作品遠渡重洋來到了中國:在1930年代的上海,不但上映了陳查理系列電影,還迎接過電影男主角訪問中國,只是這些歷史的痕跡最終在戰火中被磨滅了。

在之後的日子,有47部以陳查理為主角的電影在美國陸續問世,陳查理探長也成為美國大眾文化中的經典形象。拋開比格斯的創作不談,陳查理的出現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的原型鄭平本就是夏威夷檀香山警察局的傳奇人物。

陳查理的原型——夏威夷華裔警探鄭平

鄭平生於夏威夷,其父是清末漂洋過海前往夏威夷的中國苦力。在鄭平的少年時代,華工在夏威夷頗受歧視,但他依然通過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警員的職位。鄭平有著高人一等的膽略與頭腦,在治安工作尤其是唐人街犯罪治理中屢立奇功,其經手的案件囊括了綁架、殺人、越獄……直到中午,鄭平已經成為檀香山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比之於小說中的陳查理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美國沒有英國那般沉重的文化包袱,儘管有著鄭平這樣優秀的華人原型,比格斯的創作依然有不可磨滅的開創性。鄭平生活的時代正是美國排華氛圍非常濃烈的時代,作為一個新興國家,美國人沒有遇到中國的輝煌與神秘期,反面直接撞到了中國國勢最為衰微的時代。在與比格斯同時代的美國作家眼中,中國人的形象也漸漸固化:他們大多是地位低下的苦力,舉止粗俗且難以教化、精神萎靡且目光呆滯、腦袋後面掛著一條奇怪的辮子,而其勞動的廉價又直接導致了其它勞工薪酬權利的降低……

在這一背景下,比格斯的創作其實是對美國文學形象及美國種族主義傾向的逆勢而為。其實在第一部陳查理系列小說中,陳查理並非主角,然而其形象卻遠比主角更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於是在市場的導向中,比格斯立刻將陳查理升級為主角,並成功將其打造成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華人形象之一。

從陳查理到傅滿洲

陳查理的成功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陳查理的出現與其被美國人的廣泛接受完全打破了「十誡」中禁止中國人出現的規定,中國人與「怪力亂神」曾在黃金時代劃上的等號,就此消失。

這並不表示,中國人在美國文學就此成為了正常人。比格斯對自己創作的陳查理引以為豪,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模仿陳查理的語氣與讀者交流互動,然而在他筆下,陳查理的形象依然很東方:黃皮膚、矮個子、大腹便便、行動緩慢……作為一個主角,尤其是系列小說的主角,陳查理缺乏男性魅力與陽剛之氣,比格斯對陳查理的欣賞之情中,還是夾雜了一股「馴化」的優越感。

事實上陳查理的形象與鄭平有相似之處。鄭平雖然是東方人,但他為了融入西方社會,處處模仿西方人,不蓄辮、打領帶、穿西裝,直到被認可並成為一名警員。在美國人眼中,這種處心積慮想要融入文明世界的作法的另一面,便是美國人的「馴化」過程。比格斯不可能不自認為自己是審美和文明的「宗主國」,而陳查理則是一個「高貴的野蠻人」,落後的同時有亦可鑑賞的一面,而將這種姿態放大,陳查理形象的流行便不可避免地沾上一股獵奇色彩了。

傅滿洲

而在大西洋的對岸,另一個同樣流行於西方文化界的虛構華人角色,則在獵奇的基礎上,依然延續著「十誡」的餘暉。

1913年,英國作家薩克斯·洛莫爾於創作《傅滿洲之謎》一書,並塑造了一個來自中國的大反派傅滿洲。傅滿洲才高八鬥、聰明絕頂,同時又邪惡陰暗、無惡不作。他有三個外國大學的哲學、醫學、法學學位,同時是一個語言天才,能夠流利地使用所有文明語言和絕大多數野蠻民族的語言:面對中國人,他講漢語,面對印度人,他講印度語,見了埃及人,他馬上換成了阿拉伯語」。而他最強大力量,依然來自於「怪力亂神」般的魔法:他蔑稱槍炮,更喜歡用冷兵器、毒蛇、蜘蛛等「天然」武器;而他的對手,丹尼斯·奈蘭·史密斯和佩提博士(Dr. Petrie)——一對如同福爾摩斯和華生般的搭檔,只能通過決心而非智力取得最終的勝利……

「十誡」有云:「不準有中國人出現。」而當傅滿洲出現在推理小說中時,偵探的武器便不再是推理而是品質,傅滿洲系列對「十誡」的延續,非常精準。

洛莫爾在回憶自己最初的創作動機時說:「似乎一切時機都成熟了,可以為大眾文化市場創造一個中國惡棍的形象。義和團暴亂引起的黃禍傳言,依舊在坊間流行,不久前倫敦貧民區發生的謀殺事件,也使公眾的注意力轉向東方。」

在「黃禍」思潮的影響下,傅滿洲自然不會有西方反派所常有的性感邪魅,而是一副「又高又瘦,高聳肩膀,長著豎挑眉,留著兩撮下垂鬍子」的頹敗形象。比格斯與洛莫爾,終究各有各的高高在上。

結語

陳查理與傅滿洲雖然正邪有別,但其外觀依然存在著西方人對「具有娛樂價值的原住民的古老經典美感」的品鑑,這一居高臨下的姿態與20世紀初的「十誡」內核不謀而合。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文化世界亦如此。2006年,在DC漫畫創作的中國超級英雄團隊中,依然存在如「英雄之母」(其技能為每三天可以生育25位短命超級戰士)這樣極具獵奇色彩的成員——當然,DC漫畫不屬於推理小說,不過這背後的隱語,卻不難猜出。

諾克斯「十誡」只是推理小說史上的一個歷史名詞,但它真正消失了麼?這不僅關乎於某個民族,更關乎於整個人類。作者:江隱龍 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一個杜撰出來的中國人,竟讓西方害怕100多年,現在還有人相信
    美國小說作家厄爾·德爾·比格斯筆下曾經出現過一個在西方稱得上家喻戶曉的中國人物形象:華人警探陳查理。陳查理智慧過人,常常出現在電視劇、電影、卡通片中,除了斷案如神外,他的說話習慣也很特別,他喜歡像呂秀才一樣動不動就來一句「子曰(孔夫子說過)」。
  • 一個虛構的中國人,讓西方人害怕百年,現在仍有人相信他的存在
    《移屍嫁禍》有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對中國歷史有著一定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在近代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為了對中國進行進一步的污衊,西方社會中也曾有這樣一位作家,他虛構出一個中國人邪惡的形象,在西方各國發展的進程中,這一虛擬人物也成為了許多人害怕的心理陰影。
  • 一虛構出來的中國人,讓西方害怕了百年,一說名字都讓人毛骨悚然
    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世界上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發展速度之快直讓世界各國為之驚嘆,其中也不免出現了很多讓人為之敬佩的中國人,反觀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清朝末期無不令人感到痛心疾首,情況異常慘烈。
  • 100多年前的晚清讀者,為什麼喜歡讀西方偵探小說
    『被公案故事化的「呵爾唔斯」』偵探小說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896年。當時,梁啓超主編的《時務報》為了向中國人介紹西方的法律和習俗,在一年時間裡刊載了4篇有關福爾摩斯的短篇小說。當時,福爾摩斯的名字被翻譯成「呵爾唔斯」。
  • 歷史進程中的韋小寶
    因為快,韋小寶如何在麗春院養成的油嘴滑舌沒了基礎;也因為快,韋小寶每天在海大富手下做事的提心弔膽也不再有趣;甚至因為快,韋小寶和小玄子最重要的CP感就像是劣質耽美的拉郎配。98港版《鹿鼎記》,飾演康熙的馬浚偉和飾演韋小寶的陳小春,放現在還不是一部原耽巨製?
  • 黃河撈屍人每天和屍體打交道,就害怕遇到花季少女,見到轉身就走
    因為生存的需要、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世界上誕生了一個不受其他人待見的職業——撈屍人。他們遊走在生死邊緣,因職業的特殊性,又被稱為陰陽跨界人。在很多人眼中,撈屍人坐地起價,掙著黑心錢。雖然撈屍人的收入還不錯,但他們身上背負的精神壓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
  • 雙贏就是中國人贏兩次,西方的零和思維不理解中國人,是上帝的鍋
    什麼是零和思維?就是雙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之所以稱為「零和」,是因為將勝負雙方「得」與「失」相加,總數為零。這個理論是不是很熟悉,跟上學時學的「質量守恆」、「能量守恆」一樣。有種說法,西方人能產生「科學」,是因為思維簡單、死板。
  • 韋小寶:「我是小人,不是小丑!」
    金庸喜歡韋小寶嗎?我認為是喜歡的。儘管這種喜歡中帶著些許無奈和自嘲。當日陳近南苦戰馮錫範與鄭克塽,眼看著抵擋不過,書中描述:「韋小寶眼見情勢危急,心想今日舍了性命也要相救師父」。——貪生怕死的韋小寶這時候竟連命也不想要了。
  • 撈屍人傳統規矩「三不撈」是什麼?為何最害怕碰見花季少女的屍體
    水中的規矩:三不撈但就和很多中國需要和屍體打交道的行當一樣,這撈屍人也是很有講究的,行內有著"三不撈"的規定。其實很多的撈屍人都害怕會撈到花季少女的屍體,這倒不是因為怨氣之之類的原因,更多的就是於心不忍罷了。畢竟在現代老實的人年紀已經比較大了,看到年輕的生命消逝本身就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何況等到家屬來尋找的時候,那場面簡直不要太悲涼。
  • 在西方,有一個虛構的中國人,讓他們害怕了100多年
    「想像有這麼一個人,高瘦,像貓一般的優雅,高聳的肩膀,有著像莎士比亞一般的眉毛,和撒旦一樣的面容,頭骨菱角分明,以及有著貓眼石一般顏色的丹鳳眼。這就是曾經西方人眼中黃種人的經典形象代表——傅滿洲,而傅滿洲恰恰同樣成為了無數無辜西方人的可怕夢魘。不妨想一個很經典的問題,如果你是強者又能不費吹灰之力壓制弱者,是否還有必要做出一副很是無辜甚至是受害者的樣子呈現給世人?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沒有必要,可在遠去的清代末期,將尖刀懸在中國人頭上的西方人恰恰做出了這類無聊且無知的舉動,僅僅靠著他們臆想出來的「傅滿洲」,足足醜化了華人近百年。
  • 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眼中統統變成了「眯縫眼」?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眼中統統變成了「眯縫眼」? | 文化縱橫[導讀]在英國最大的Twinings茶葉公司倫敦總部的大門上,赫然雕刻著兩個面黃肌瘦、戴鬥笠、眯縫眼、留小鬍子的中國人形象。這種在西方國家已經司空見慣的中國人形象顯示著西方文化對中國人體弱、狡詐的偏見。
  • 解析丨跟韋小寶有關的那些事兒,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今天聞史君就來帶大家看一看,跟韋小寶有關的那些事兒,歷史真相究竟如何。 一、擒鰲拜 分析:小說中描述為康熙巧設計謀,讓韋小寶率一群小太監以戲耍角力為名,擒殺鰲拜。
  •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統治者那麼害怕西方傳教士?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清朝統治者不是害怕傳教士本人,而是他所代表的勢力以及他背後的支持者。在清代晚期隨著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條約中別有用心的國家把傳教自由等相關權益硬加入了進去,這些國家中以英國、法國為代表,這些國家主要是基督教裡面的新教和天主教,他們是宣揚宗教精神喜歡四處傳教的,尤其以法國的天主教為最積極的一支。所以在清末法國的天主教想中國派遣了大批的傳教士來傳教,妄圖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政局。
  • 西方害怕數百年的中國人,竟是虛構出來的!至今外國人還深信不疑
    這個壞博士無惡不作,和他對抗的是像福爾摩斯一樣的白人警探Denis Smith。在作品裡,Smith和傅滿洲的對抗通常靠的都是意志而不是智慧。因為作者要塑造一種黃種人如此聰明而且邪惡,善良單純的白人只能用最痛苦的方法和他們對抗的感覺。在西方人眼中,傅滿洲邪惡狡詐,是「種族主義之恨」的代表。
  • 故事和人物都遜色不少「低幼版」韋小寶略顯浮誇
    總的來說,這一版《鹿鼎記》的故事和人物都遜色不少。劇中張一山飾演的韋小寶,也因表情誇張、肢體動作浮誇而不能被觀眾接受。16日晚,張一山工作室回應演技爭議稱,「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張一山也坦言接受觀眾的不同評價,「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 故事和人物都遜色不少 「低幼版」韋小寶略顯浮誇
    總的來說,這一版《鹿鼎記》的故事和人物都遜色不少。劇中張一山飾演的韋小寶,也因表情誇張、肢體動作浮誇而不能被觀眾接受。16日晚,張一山工作室回應演技爭議稱,「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張一山也坦言接受觀眾的不同評價,「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 一個虛構的清朝人,讓西方害怕了100多年,聽名字都讓人毛骨悚然
    1911年倫敦發生了一起謀殺案,這起案件讓倫敦人人自危,據坊間傳聞,這起謀殺跟華人黑社會團體有關,在這個特殊的背景下,一個帶著「黃禍論」的擬人化形象被捏造了出來。
  • 黃河撈屍人:一生都在和屍體打交道,唯獨害怕撈到花季少女!
    上世紀60年代,於黃河邊興起一份職業,此職業便是大家所熟知的黃河撈屍人。由於整日與屍體打交道,黃河撈屍人也顯得格外神秘,並且成為當地人所恐懼的對象。關於黃河撈屍人,有著無數傳說與禁忌,據傳言,儘管撈屍人整日與屍體打交道,但其最害怕撈到花季少女,這背後究竟隱藏何種玄機呢?
  • 韋小寶的一生太真實:風光時大臣義結金蘭,落魄時好友敬而遠之
    故事中的主角韋小寶既沒有金庸以往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蓋世,也沒有他們的俠氣,但就是這樣一位「苟且偷生」的人物,卻成了金庸小說之中最受歡迎的人物,影視劇作品層出不窮。原因只能是韋小寶的一生太過真實,也許這才是普通人的心理需求,大俠雖好,但太過遙遠。
  • 每天和屍體打交道的黃河撈屍人,為何最害怕撈到花季少女?見到轉身...
    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中華文化就是大河文明,早期的文化,如著名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就是在黃河岸邊產生的。直到今天,黃河都還養育著數億中華兒女。 2010年,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要規範撈屍行業,要將其專業化。對於一般人而言,是難以接受這一職業,因此從事撈屍行業的往往都是一些年過古稀的農村貧苦老人,他們從小就在黃河邊長大,對黃河有著特殊的感情,有的兒女不孝順,自己為了生存,不得不靠著這個工作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