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這句詩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公無渡河》。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中華文化就是大河文明,早期的文化,如著名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就是在黃河岸邊產生的。直到今天,黃河都還養育著數億中華兒女。
「水是生命之源」,人要生存就必須要喝水,可水也能讓人丟掉本來屬於自己生命,輕生著們,最常用的自殺手段就是跳河,古往今來都是如此,黃河裡不知淌過多少男男女女的屍體,甚至由此出現了專門打撈屍體的職業,也就是「撈屍人」。
2010年,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要規範撈屍行業,要將其專業化。對於一般人而言,是難以接受這一職業,因此從事撈屍行業的往往都是一些年過古稀的農村貧苦老人,他們從小就在黃河邊長大,對黃河有著特殊的感情,有的兒女不孝順,自己為了生存,不得不靠著這個工作謀生。
的確,靠著打撈屍體這種「黑色產業」,撈屍人能夠獲得不少錢。可畢竟是常年接觸死人的工作,不被社會上面的大多數人認可,再加上黃河水兇猛,一個不小心,可能屍體沒撈上來,自個反倒性命堪憂了。在古代,中國人大多迷信,特別是鬼神之事,使得他們對於死去的人十分敬畏。
慢慢的,撈屍行業也產生了一些不成文的規矩,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依然還留存了下來。比如,打撈男性屍體時,要正面朝上撈上來,打撈女性屍體時,則需背面朝上撈上來。在他們看來,這是遵守的陰陽五行理論,男性屬陽,女性屬陰,人體正面屬陽,背面屬陰,這樣一來就恰好契合了。
對於打撈上來的屍體,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撈屍人都會立刻用布將他們蓋上,然後在他們的腰部用繩子聯通布一起繫上,回到岸邊後,再將其放置到特定位置,等待人來領取即可。如果實在是沒人領取的話,之後也會進行集中的處理。如果你問撈屍人他們最怕什麼,他們會回答你,最怕花季少女的屍體,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相較於女性而言,打撈者更願意打撈男性的屍體,原因僅僅是因為男性的頭髮比女性短,在打撈女性屍體朝過程中,她們的頭髮往往會漂浮在河面上,遠遠望去就如同女鬼一般,給人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此外,在漂浮的頭髮之下,往往會隱藏著漩渦,如果在打撈過程中,撈屍人的工具被女性死者頭髮給纏住了,再加上河面下漩渦的吸力,稍微不注意,可能就會被河水給吞噬掉了。
特別是花季少女,選擇跳河自殺大多是為情所傷,年老的撈屍人不願意看到她們死去的樣子。每個職業都有每個職業存在的價值,撈屍人這一職業雖然聽起來可能讓人有些接受不了,可它們的存在,使得不少家庭能夠見到自家人最後一面,並以更好的方式將其安葬,這實際上體現的是人們對於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