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水為生命之源,河流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波瀾壯闊,歷來文人對黃河的描寫都是在突出它的雄渾氣勢。「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 這句詩取自李白的《公無渡河》,也是在詩頌黃河之磅礴。
01
但正如《荀子.哀公》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生命之源,但可以是終結生命的殺手。同樣,作為母親河的黃河,也曾主動或被動地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黃河之水氣勢磅礴,「奔流到海不復回」,生命在湍急的河水中逝去,要想入土為安,找到屍首並不容易。所以,自五六十年代,就衍生了一類特殊職業——撈屍人。
選擇從事撈屍人職業的通常是生活艱難的農村人,畢竟黑色事業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從事的行業,是被逼無奈才會做出的選擇。撈屍人只要選擇從事了這個職業,就會一直做到老。因為任何一家單位都不願意接受有過撈屍人職業經歷的員工。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黃河上的撈屍人,常能見到許多殘忍的畫面,這需要他們能夠承受心理與工作強度的高壓。
在旁人看來,從事黑色事業的人都很賺錢。不過也有不少人覺得賺死人的錢晦氣。不過,黃河職業撈屍人還是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他們的工作工具就是小船和一些簡單的打撈工具。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平均每個人遇到的打撈案件有四五百起。這些死者或是因為失足,或是沉船,或是為情所困。而為情所困的多半是些花季少女,這也是撈屍人最不願意見到的。
02
自這一行業興起以來,就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撈屍人在撈屍前必須在船頭綁上紅布驅邪。不過現代人都信奉科學,自然是不信邪,以「善待死者,不信鬼神」為職業理念。從黃河中打撈出來的屍體,通常是在死者落水五天之後的浮屍,而且男屍在打撈時面部朝上,女屍則是面部朝下。
黃河撈屍人在打撈的時候,通常會先用工具將屍體周圍的雜物清理掉,再進行打撈。將屍體打撈上岸之後,立即用白布蓋住屍身,接著用狗毛製成的麻繩綁在死者腰間。再將屍體背陰掛在懸崖邊,等候死者家屬前來認領。經認領核實身份的屍體,才可以搬走。
撈屍人也是普通人,看到這些家庭破碎的畫面也是很痛心,所以才會最怕遇見花季少女。這種怕,一方面是撈屍人心中不忍這些妙齡少女的輕生。另一方面,是這些少女通常跳入黃河自殺都是為情所困。所以,死相難看。難看在於這些少女的浮屍都是趴在書面,撈屍人只能看到水面的長髮,畫面相當驚悚。而且在打撈的時候,這些長發也是很難處理的,打撈工具很容易被頭髮纏住,稍有不慎,撈屍人就會被拉入水中。
03
所以,打撈女屍是黃河撈屍人危險係數最高的作業。而被屍體拉入水中並非是屍體過重,而是漂浮的頭髮底部通常伴有漩渦,在這種時候,一個疏忽就可能葬送全船人的性命。
黃河撈屍人一生與黃河相伴,離開工作崗位時,通通也是年過7旬的老人。帶著對黃河的特有情懷,加之職業經歷的特殊體驗,下崗後的老人喜歡閒坐在黃河邊上,凝視黃河,陷入對生命的思考。
其實撈屍人這份職業,包括其他的黑色事業,都值得尊重。行業無所謂高貴低賤,善待死者,幫助其家屬找到親人的遺體,給予在生之人一絲心靈的安慰,保留死者的體面,這是一份多麼高尚的工作呀。
結語
唯一遺憾的是,生命是何其的珍貴,卻有這麼多人,甚至還有很多年輕人,逃避困難,選擇輕生,將原本可以很精彩的人生葬送在冰冷的河水中,留給家人朋友一世的傷心。生命的本質遠非如此,而是如黃河一般,即使遇到泥濘險灘,也澎湃洶湧。
參考資料:《公無渡河》《荀子.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