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10億理財產品「違約」之謎:別再幻想「傻瓜式」理財

2021-01-07 明天財訊

承諾投資「兜底」將成歷史。

銀行理財也不安全了?

近日,招商銀行就代銷「弘毅一期」資產管理計劃的事件回應稱:經核實,「弘毅一期」資管計劃不存在違約情況。

此前有報導稱,有招行私人銀行客戶表示,在招商銀行北京分行首體支行的客戶經理介紹下,於2013年投資的理財產品,在2017年9月份遭遇違約。

明天財訊(ID:nextcaixun)發現,這位銀行客戶說所說的理財產品是招商財富管理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該資管計劃屬於投資類產品,由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資產管理人、招商銀行北京分行擔任資產託管人,募集資金的對應標的為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的夾層基金——規模10億元的弘毅一期(深圳)夾層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弘毅一期)。

招行的回應稱,弘毅一期產品的本金回收及收益獲取,取決於投資標的的投資回報情況,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

招行表示,在向投資者推介該產品時,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就產品的投資風險進行了充分揭示,所有投資者對此亦進行了書面確認。該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及其定向投資的有限合夥,在投資標的選擇、投資期限方面均符合與投資者籤署的產品協議。對該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運作情況,也按產品協議約定及時披露了相關產品信息,因此,「弘毅一期」資管計劃不存在違約情況。

業內人士表示,該事件能為市場所關注,原因還是觸動了大家脆弱的理財神經。畢竟距離錢寶網CEO張小雷自首事件也不過是短短兩周時間,正當眾人對P2P風險太大還是銀行理財產品更靠譜的猶豫不決時,又爆出了這樣的新聞。

招行事件回顧

據《招商財富-招商銀行-弘毅夾層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管理合同》顯示,弘毅一期成立於2013年5月17日,當年9月2日完成首次交割,總認繳出資額約為10.4億元。

產品結構中,弘毅夾層(深圳)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作為普通合伙人認繳5000萬元;4個有限合伙人認繳金額分別為:聯想控股1億元,深圳市嘉源中和創業投資企業(有限合夥)2000萬元、西藏嘉城夾層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3070萬元,以及招商財富約8.4億元。

期限方面,基金存續期為成立日(即2013年5月17日)至首次交割日的第三個周年日(即2016年9月2日);基金期限採用3+1結構,根據《資管合同》,普通合伙人有權將基金期限順延一年。也就是說,基金管理方有權將基金期限延期至2017年9月2日。

公開資料顯示,弘毅投資是聯想控股旗下的公司。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則是現任弘毅投資總裁、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負責對弘毅投資的全面管理及聯想控股的戰略投資業務。而弘毅一期籌得的資金被被分六次投到了五個項目裡。

弘毅一期2017年二季度基金管理報告(下稱:基金報告)顯示,5個項目包括:分兩次提供給融眾小額貸款(湖北)有限公司的3億元質押貸款;對北京星華藍光置業有限公司的2.4億元「股+債」投資;深圳市商置投資有限公司2億元債權投資;對中聯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原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13億元規模的股份收購;以及對上海譽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譽豐」)的1.3億元債權投資。

截至基金報告發布,弘毅一期對北京星華藍光置業、深圳市商置投資,以及融眾小貸(一期)的投資均已實現退出;但對融眾小貸(二期)、中聯重機、上海譽豐的投資,則至今未能完成。

據天眼查顯示,融眾小額貸款(湖北)有限公司、中聯重機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譽豐集團有限公司均被列入被執行人名單。其中,融眾被列入被執行人1次,中聯重機被列入被執行人1次、上海譽豐被列入被執行人66次。這意味著這幾家公司「信用」不佳。這種結果不禁讓人質疑弘毅投資是怎麼做的盡職調查?更重要的問題是,投資人的錢還能拿回來嗎?

對此,招行並未明確表示態度。不過,在2017年8月28日,弘毅一期的發起人招商財富向投資人發布臨時公告稱,鑑於仍有3個項目未實現完全退出,本資產管理計劃仍未回收合夥企業的部分分配款,招商財富將勤勉盡責,全力回收合夥企業投資的各項目的利潤及應收款回收。

業內人士表示,招商銀行與弘毅投資的這起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打破剛性兌付」案例。同時也掀開了風險投資募資的「冰山」一角。

打破剛兌是趨勢所在

何為剛性兌付呢?剛性兌付這個詞來源於信託產品。是指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現在泛指金融機構對其所發行的資管產品採取的兜底行為。

事實上,中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必須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剛性兌付此前被市場視為銀行理財等資管機構發展的法寶,而且剛性兌付與資金池在某種程度上密不可分。一旦剛性兌付破除,理財投資者的不確定性增大,吸引力會有所減弱,理財發展速度將受到明顯制約。

2017年11月,央行等五部門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對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

《指導意見》中最被廣泛關注的一點,就是打破剛性兌付,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

根據《指導意見》,剛性兌付的認定方式主要包括發行時違反公允價值確定淨值原則承諾保本保收益、採取滾動發行實現保本保收益、自籌資金或委託其他金融機構代付,以及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共同認定的剛兌情形,基本囊括了目前金融機構實現的剛兌的主要手段。

《指導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

同時,對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全部資管產品將向淨值型產品轉型,即不設定預期收益率,按淨值申購、贖回,也不再保證投資人的收益。

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託公司受託管理的資金信託餘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餘額為1.7萬億元。

有媒體初步估算,部分具有剛性兌付性質的產品規模可能超過50萬億元甚至60萬億元。也就是說,部分具備剛性兌付性質的資產管理產品規模佔中國整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一半左右。

作為大資管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理財的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由於在此次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此前發行了數量巨大的隱含保本承諾的理財產品。如果未來按《徵求意見稿》的規定執行,則銀行理財業務不可避免會受到較大的衝擊。這也是當前市場對銀行理財未來發展前景最擔心的不確定性因素。

對此,有人不禁要問,資管產品承諾保本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承諾兜底,這不是好事嗎?

事實上,剛性兌付加大了資管行業承擔的金融風險,同時也扭曲實體經濟回報水平與金融投資收益率的關係。對於投資者而言,則可能會降低其對於風險的識別能力。

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這是資本市場一條永恆不變的定律。而剛性兌付不僅違背了市場化機制下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還讓投資者把高收益、零風險的「美麗童話」信以為真,所以打破剛性兌付是一種回歸理性的象徵。同時,打破剛性兌付也是大勢所趨。

隨著《指導意見》的出臺,資產管理行業的剛性兌付或將徹底成為歷史。對於投資者來說,未來的對資管產品的投資將要更加謹慎。以後拿不到投資收益,甚至是投資本金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像招商銀行與弘毅投資類似的案件以後可能還會頻繁出現。

網貸去剛性兌付提速

如果投資者還是不理解為何要打破剛性兌付的話,不如想想近幾年出事的網貸平臺。前有e租寶、泛亞,近有錢寶網,這些案例都是許諾以高額的利息。如果平臺出事,投資者就可能血本無歸。

事實上,網貸去剛性兌付也在提速。2016年8月,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就明確規定,網貸平臺為信息中介機構,平臺不得為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

2017年12月,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地P2P整治聯合工作辦公室下發了《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當中強調,禁止平臺設立風險備付金,已經設立的應該逐步消化壓縮規模。

一直以來,為了解決投資網貸的信用風險,網貸平臺按照成交規模計提一定比例的金額構成了風險準備金,一旦在出現債權逾期甚至壞帳時,平臺可以啟動風險備付金對投資人先行墊付。

為了規避監管,這兩年,不少平臺將風險準備金更名為「質量保障服務專款」、「信用管理專款」等,可謂是「換湯不換藥」,實際上均是為投資人的風險兜底。

對此,《通知》中再次明令禁止轄內機構繼續提取、新增風險備付金,對於已經提取的風險備付金,應當逐步消化,壓縮風險備付金規模。同時,嚴格禁止網貸平臺以風險備付金進行宣傳,各地應當積極引導網貸平臺採取引入第三方擔保等方式對出借人進行保障。

目前已經有平臺紛紛行動取消了風險備付金。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P2P網貸行業成交量前100的平臺中,已有70%的平臺下線了風險備付金,還有9%的平臺雖然仍有風險備付金,但已停止了相關信息披露。

對此,投資者該做些什麼呢?轉變思維很重要,要麼離場,要麼加強金融學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投資前要對平臺上的金融產品做透徹的了解分析,同時還要對金融風險有一定的認識,正確認識剛性兌付的利與弊。

投資者應將投資看作是自己的事,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策,就要自己負責任。之前是投錯了也會有機構或銀行兜底,但在未來這種可能將不存在。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今後不要再想著「傻瓜式理財」,把錢放在投出去就不管不問,要對自己的資金負責。因為如果你不負責的話,損失將由自己承擔。

·END·

相關焦點

  • 保本理財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餘額寶近半年七日年化收益走勢買銀行理財的人更鬱悶,餘額寶好歹還有收益,銀行理財直接虧錢了……打開招行APP,你會發現該行的一款理財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產品的風險等級是R2(較低風險),近一個月年化收益是
  • 招商銀行深圳分行發行「千鷹展翼」定製理財產品
    近日,招商銀行深圳分行針對「千鷹展翼」客群定向發行了一款理財產品——展翼深圳1號,這是招行針對其「千鷹展翼」客戶提供特色服務所做的一次創新嘗試。 今年5月,秉承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的原則,本著「定製」——為特定客群創設、「專屬」——僅限深圳分行「千鷹展翼」客戶購買、「增值」——較同類型同期限理財收益高的三大產品創設需求,招行深圳分行開始著手設計專為「千鷹展翼」客戶提供的理財產品。
  • 4.1%的工行40億理財竟然也暴雷了?
    以下是他對這次工行理財暴雷的一些分析,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上周末消息:宇宙行--工商銀行,爆出驚天大雷。由他代銷的鵬華資管的理財產品暴雷了,規模足足有40個億。這可是大雷啊,要知道這是純純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只有4.1%。大名鼎鼎的工行,收益才4.1%的理財產品也好意思暴雷?萬萬沒想到啊。
  • 江瀚: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也能虧?買理財虧錢時代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一隻銀行理財虧損4.42%似乎很難接受。不過,4.42%按照年化的算法,其實只是一個月內虧了千分之零點三三,如果買了一萬元,虧損是33元,年化後就成了4.42%。比如月虧損1%,按照年化的算法,就是年化虧損12%。此外,這隻現在並沒有到開放期。所以對投資人來說還是浮虧,到開放期有機會再賺回去。
  • 投資人買招行R2級理財,一個月虧5萬,「賣者盡責」在哪裡?
    商評君從投資人提供的與招行理財經理的聊天記錄發現,作為一位高淨值客戶,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基礎知識所知甚少,但購買如此大額理財,招行銷售人員竟然沒有告知一些基本風險和常識,例如,投資人不知道產品主要投向債券(甚至以為是股市……),甚至不清楚贖回時的淨值計算標準。
  • 又見爆款,40億額度半天售罄!有人提前做好雙錄都沒搶到,這個理財...
    還有人儘管提前在招行做好了雙錄等預備工作,但當天還是沒有搶到額度。不過,對於這一投連產品,泰康人壽未向外發布信息,也未回應券商中國記者相關採訪。40億投連險半天售罄據招行理財經理稱,泰康這款投連險產品很火爆,12月8日到該行網點排隊購買這款產品的人很多,一上午的時間,此次開放的40億元額度即告售罄。在有意向購買的人中,不少人都沒有買到,其中有的已經提前做好了購買前的錄音錄像。所謂投連險,是投資連結型的保險產品,可以視為理財型產品。
  • 「理財產品」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理財產品」英語怎麼說 2011-10-11 11:05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存款利率跑不過
  • 不會理財的人適合買什麼理財產品?
    這些問題不問,怎麼推薦合適的產品呢?從本人的從業經歷來看,受各個金融機構的KPI考核所迫,許多理財顧問常常把不合適的產品推薦給不合適的客戶。(比如說一個手握大筆閒置資金的客戶,眼裡充滿了賺錢的渴望,你就簡簡單單給他推薦餘額寶或者貨幣基金?)
  • 銀行理財市場轉型加速 淨值型產品:如何挑,有講究
    這類在銀行理財市場迅速崛起的產品,從流動性來看,在每周或每月有開放日,申購贖回相對更靈活。而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會設有投資期限,未到期產品資金無法贖回。 「打破剛性兌付後,銀行理財的淨值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華夏銀行長沙分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顏凱表示。
  • 有友食品:使用部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到期贖回並繼續購買理財產品
    同意在不影響公司日常經營和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使用總額不超過人民幣80,000萬元的自有資金,向各金融機構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結構性存款、券商理財產品、信託理財產品,使用期限自公司2019年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36個月。在上述使用期限及額度範圍內,資金可循環滾動使用。
  • ...理財子公司,多數中小銀行處境尷尬:自己「開不起」,市場被蠶食
    招銀理財定位於承接招行理財客戶群體,立足於為零售客戶提供全方位、差異化的財富管理服務。理財子公司首先是嫁接零售端客戶和批發端客戶的橋梁,其次是服務於自身客戶和外部客戶的橋梁。此外,其他大型銀行在設立理財子公司之初同樣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 信用卡也能理財?看年輕人怎麼操作
    在免息期內利用現金理財理財大神們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讓錢生錢,不要讓錢閒置下來。而信用卡的授信額度,就相當於銀行給你發了一筆無息的貸款,只要你在規定的期限內歸還,不僅沒有手續費,也沒有利息。據了解,現在大部分的信用卡從消費日到還款日有50-60天的免息期,如果將原本消費的錢存起來去投資理財,那就比直接付錢消費多出50-60天的利息,這種利用免息期來理財的方式實際上就是一個積少成多、積累財富的過程。舉個例子,小明用信用卡買了1萬塊錢的東西,他用本應支付現金的錢投資一個30天左右的短期理財產品,如果收益率不差的話,可以利用免息期賺上百塊。
  • 國慶+中秋專屬理財遇冷,雙節前理財要關注產品起息點
    每到節假日前夕,部分銀行會發售節假日專屬理財產品,臨近國慶、中秋雙節,今年節日專屬理財降溫,從中國理財網查詢可以發現,目前在售的國慶+中秋專屬理財產品只有6隻,發行銀行只有2家,分別是建設銀行4隻、紹興銀行2隻。建行的4隻節日專屬理財產品均面向個別地區發售,其中3隻面向廣東地區發售、1隻面向江蘇地區發售。
  • 對違規的「理財直播」別總是「不理不睬」
    監管部門近日發布風險提示提醒社會公眾,應注意甄別金融直播營銷廣告主體資質,選擇正規金融機構和渠道購買金融產品;認真了解金融產品或服務重要信息和風險等級,防範直播營銷中可能隱藏的銷售誤導等風險。(11月16日《人民日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很多理財產品形象而溫情的宣傳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理財產品越來越多了。
  • 什麼是理財?怎麼理財?
    而「理財」一詞,通常給大眾的是一個企業非常具有模糊的概念,就像哈姆勒特一樣,一千個人主義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勒特一樣,不同國家的人,對於學生理財的理解能力也是我們不一樣的,主要部分原因是,到目前為止,「理財」一詞還沒有個統一,準確的概念,不同的機構及個人信息對於公司理財產品都有自己不同的定義及理解。
  • 機警理財日報丨「二手理財」撿漏高收益,可信嗎?(12月10日)
    目前已有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10餘家銀行推出了理財產品轉讓業務。理財轉讓專區的產品屬於銀行自身理財產品,並非代銷產品。投資者可通過各銀行線下營業網點和線上手機銀行App的理財專區辦理理財轉讓業務。從收益率來看,這些「二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超過「一手」。 但對投資者而言,首先,不要盲目購買長期理財產品。
  • 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
    一是合理界定銷售的概念,結合國內外實踐,合理界定銷售內涵,包括宣傳推介理財產品、提供理財產品投資建議,以及為投資者辦理認(申)購和贖回。二是劃定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包括銷售本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和代理銷售機構。代理銷售機構現階段為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 利益衝突爆發 招行「硬剛」阿里
    5隻戰配基金特別之處在於,由螞蟻方面牽頭定製,產品10%比例參與螞蟻戰配,並只在螞蟻渠道發行,這在基金髮行史上都屬頭一遭。 這一做法顯然激起銀行渠道及其他網際網路渠道的「反抗鬥志」。9月25日,以招商銀行及天天基金為代表的強勢渠道打響了反擊戰的施令槍。
  • 透視民間委託理財的「法律坑」
    委託理財還是民間借貸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投資理財」愈發受青睞,承諾收益率高的民間委託理財產品吸引了許多投資者,但隨之而來的糾紛也逐漸增多。
  • 你有購買理財產品嗎?理財產品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呢?
    摘要:現在使用理財產品的人很多,但是了解理財產品專業術語的卻很少,比如大家經常看到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一般購買理財產品的人都知道七日年化收益率是經常出現的一個名詞,可七日年化收益率是什麼意思呢,真正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七日年化收益率,一般常用於表示貨幣基金的收益情況,指最近7日的平均收益水平,進行年化以後所得出的數據。七日化年利率是把最近七天的收益率取平均值,從而推算出一年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