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最早的雛形:一百多年前孫中山提出的「振興中華」

2021-01-10 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中華民國為紀元,而1912年1月22號,孫中山發表聲明表示倘若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能宣布贊成共和體制,將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並且推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

鳳凰衛視11月11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各位好,這裡是《鳳凰大視野》。1912年初上海碼頭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持著手杖,眼裡望穿秋水,他正在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吳世榮。為了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傾家蕩產的一個南洋華僑,也就是在這個情境之下,孫中山道出了那句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名言,「華僑為革命之母」。從1905年到1911年在這之間孫中山在南洋先後策劃了10次起義,但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有統計說10次起義孫中山一共籌款60萬兩白銀,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在檳城籌得的。而這與吳世榮傾囊相助和奔走呼號是密不可分的,那麼吳世榮是誰,孫中山和吳世榮代表的南洋華僑有著什麼的故事呢?

檳城——孫中山發動武裝起義最重要的策源地

解說:馬來西亞檳城是孫中山重要海外革命基地,今天我們來到坐落於檳城打銅仔街120號的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1910年11月,在吳世榮的召集下南洋各部同盟會代表來到了這裡,與孫中山共同商討即將發起的黃花崗起義,這次會議就是著名的庇能會議。至今紀念館內還完整的保留著庇能會議時的歷史原貌。檳城孫中山革命基地紀念館的發言人吳美潤在大學時期就以孫中山為研究課題,現在已是馬來西亞知名的孫中山研究專家之一。她向攝製組介紹說,紀念館陳設不僅保留了孫中山時期的歷史原貌,家具等一應物品,還仍是孫中山和吳世榮等人曾經用過的,她還特地向攝製組展示了孫中山存放革命經費的保險柜。

吳美潤(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發言人):他當時應該把錢存在這裡,然後才在這裡買武器,德國軍艦一定每次到檳城停過了,再往香港去,所以這裡定武器付錢那邊上貨,香港。

解說:檳城是孫中山發動武裝起義的最重要的策源地,由於地處馬六甲海峽要道,來自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甚至越南等地的革命者和資金源源不斷從各地向這裡匯集。然而彼時的孫中山還是一個被清王朝重金懸賞的通緝要犯,稍有不慎生命就會遭遇威脅。

吳美潤:就是這一個就是當年呢孫中山逃跑的地方,如果有人要捉他,他跑一開這個門去就是馬來鄉村躲避了。

解說:沒有華僑的庇護孫中山可謂寸步難行,在馬來西亞檳城吳世榮就是孫中山最忠誠的支持者和庇護者。在現在的很多學者看來,在南洋華僑中吳世榮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是與孫中山在精神上最接近的其中一位。

莊耿康(閱書報社館長):吳世榮他本來是一個富家人來的,但是為了革命他可以說傾家蕩產,把他的這個產業全部都變賣了。

解說:他的家人後來的訪談中回憶說,由於他專心一志為革命事業而奔走,差不多把父親遺下來的各項生意逐漸荒廢了,但他仍然不以為意,相反的,苟因革命事業有所急需,他不惜向人舉債應付,他甚至寧可將自己的產業一塊一塊地賣去,而不願坐視革命黨人的困難。

丘樹宏(廣東省中山市政協主席):不斷捐錢給他,後來捐得他都沒錢了,他就跟老婆商量,哎,老婆,我們還有一個五層樓,我們把這個樓賣了,捐錢給中山先生,全捐。

解說:當辛亥革命成功後吳世榮受邀回國,當時有人這樣記錄他歸國的盛況,1911年10月10號「辛亥」成功,五族共和,公舉檳城吳世榮為南洋各埠同盟會總代表,他於1912年回國,孫總統親率政府要員隆重歡迎,武夫前呵,觀眾塞途,人謂自古以來南僑歸國之榮顯者,吳君一人而已。就在吳世榮回國不久,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中華民國為紀元,在就職誓言中,他這樣說道,「傾覆滿清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除臨時大總統之職,僅以此誓於國民」。

孫中山就職後第一件事,就是廣邀海外華僑回國,一是對海外華僑長達16年的支持予以國賓禮遇,二則是望海外華僑再度與以支持回國興辦實業,重振國家繁榮。在孫中山革命期間,最令其掣肘即是財政。

吳美潤:他的母親去世以後,他連安葬母親的錢也沒有,他哥哥孫眉必須要從香港過來檳城人給他募款給他孫眉去回香港去安葬母親。

從共和國臨時總統到普通公民

解說:革命需要金錢,而如今建設國家更需要金錢,若想實現心中那個人人安樂的理想之國,發展實業鞏固國家財政是首要且唯一十分必要的一件事。然而此時在北京的朝廷其實並沒有完全覆滅,不僅如此革命黨軍隊正在節節敗退。袁世凱訓練有素,武器精良的北洋軍來勢洶洶,武漢三鎮已被攻陷兩鎮。彼時擺在孫中山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是使中國分裂陷入長久的內戰,二個則是極力說服袁世凱傾向共和政府一方。

1912年1月22號,孫中山發表聲明表示倘若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能宣布贊成共和體制,將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並且推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兩天後,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全國表示支持共和,是年2月12號滿清皇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宣布退位。1912年8月下旬的北京,空氣中還略帶燥熱,孫中山乘坐的火車由天津抵達北京前門東車站,此時的孫中山在四個月前就已經成為了一名共和國的普通公民。

陳曉楠:1912年4月1號孫中山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致力於研究實業建國計劃,他在上海創辦了中華實業銀行以振興中國實業,孫中山的忠實夥伴南洋華僑吳世榮第一時間積極地相應並認股十萬元。1914年5月15號,中華實業銀行在上海正式開辦,孫中山呢任名譽總董事長,吳世榮任協理。就像吳世榮一樣,被孫中山精神感召追隨著中山先生腳步回國投資設廠的華僑這一時間特別多,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他的實業興國的計劃,孫中山還開設了大規模的全國的巡迴演講,宣傳他偉大的建設計劃,他奔走了10餘個省市,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工廠、港口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漂泊了16年,終於得以回到祖國的孫中山對這片土地可以說充滿了無限的熱忱,他想親眼去看一看他準備為之奮鬥一生的這個國家。那麼這一路的行走,孫中山的心裡有著什麼樣的宏大的設想呢?

解說:孫中山這位長期流亡海外的革命元勳,從來沒有如此靠近他的祖國和民眾,在大江南北,他演說以實業與商務重建我們的國家,令國人心潮澎湃。在武昌,面對露天會場的人潮孫中山看著不遠處的滾滾長江,提出修建長江大橋和挖掘長江隧道的設想,並提出要在長江上遊修建一座世界最大最高的水壩。話音一落,大總統萬歲的歡呼聲響徹武昌城,就在這樣的歡呼聲中孫中山心中一個工業化現代國家雛形已經產生。

吳美潤:孫中山想的不只是推翻清朝廷,他甚至想到整個中國未來的強國的政策在哪裡,要怎麼樣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跟世界各國平等的國家,這是他真正最希望見到的。

解說:這一次孫中山是第二次到北京,此行的目的是向繼任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講述他對國家建設的一些謀略。在隨後多達13次的會議中,孫中山給袁世凱展示了他心中建設現代工業國家的藍圖,他在與袁氏密談時提出這樣的方案,他願專任修鐵路之責,保證在10年內修築鐵路20萬裡,請袁在同一時期訓練精兵百萬以強中國。據說當時袁世凱一聽高興得站起來大呼孫中山先生萬歲,孫中山也回報一聲大總統萬歲。

孫中山的一席話是以偉大愛國者的至誠予以傾訴,但袁世凱表面迎合,內心實則非議其信口開河,其後袁在背後說孫中山是個大炮,意思就是孫中山是一個滿嘴放炮完全不切合實際的人,而孫大炮這個稱呼也由此傳開。在孫中山長達16年的海外經歷中,孫中山為傳播革命思想常奔波於全球各地,與之相伴最多的也許就是輪船和火車。尤其是當時鐵路已經十分發達的美國和日本,給他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他認為中國要富強,首先要人盡其才,地盡其利,貨暢其流,而欲貨暢其流修鐵路乃第一要務。孫中山一生也最為熱衷於鐵路和火車。

孫必勝(孫中山曾侄孫):他這個人就是說常常去鼓勵人家去做新的東西,他一樣他兒子(孫科)他也鼓勵他搞鐵路,後來孫科就當了鐵道部部長嘛在國內,看到新的東西那麼研究新的東西。

   《鳳凰大視野》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陳曉楠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0:00-20:30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

想看更多金牌時評、熱點解讀、主播風採、幕後猛料?噓!悄悄加入鳳凰私享會(IDphtvifeng),讓小鳳君帶您走一走鳳凰衛視的小後門。 

相關焦點

  • 孫中山是個怎樣的人 真實的孫中山是怎樣的
    孫中山是個怎樣的人    孫中山被尊稱為國父,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創建了中國國民黨等等。對於孫中山我們大家已經很熟了,那麼孫中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在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候,是孫中山第一個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的。    胡錦濤主席則認為孫中山「始終受到全中國人民由衷的景仰」。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振興中華,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統一。始終堅持不懈,只為了改變中國的現狀,然後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強國。所以說,孫中山先生有著強烈的革命意志,並且始終不動搖。
  • 革命先驅者孫中山與黃興
    從立志救國,組織革命團體,組建同盟會,發動反清起義,推動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與黃興同為革命先驅和領導者,以」孫黃「並稱。孫文是廣東人,早年做醫生,後來目睹滿清的軟弱無能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決心投身革命,在美國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即」振興中華「之意,成員中廣東人居多,明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宗旨。黃興是湖南人,早年留學日本,與蔡鍔等人創辦雜誌、組織編譯社,介紹西方的社會政治和科學文化,宣傳革命。
  • 歷史塔羅牌:民國八大總統(二)孫中山
    孫中山一次次點燃振興中華的火把,只為了照亮黑暗中的中國,他一次次奔走於中國與世界之間,從1895年策動廣州起義,1905年創辦同盟會,到1911年的南昌起義,孫中山6次奔赴檀香山,8次赴新加坡,9次赴馬來西亞,5次到越南,2次到泰國,4次在歐美大陸考察,12次東渡日本,他的思想淵源,組織基礎,起義策源地都在海外,他將一盤散沙的海外華僑,都聚集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這成為他建立共和以及後來討袁護法的浩蕩力量
  • 臺灣日本合制3D動畫片《孫中山》 望進軍大陸
    環球網記者趙文杰報導  據日本《產經新聞》10月18日報導,日本和中國臺灣聯合製作的3D動畫片《孫中山》發布會17日在臺北市舉行。該片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製作,講述了革命領袖孫中山的先進事跡。根據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大陸放寬了對臺影視作品的購買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方面希望以該片為契機,打入大陸電影市場。
  • 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眼中的孫中山:"孫大炮"不是空想家
    「其中,包含了孫中山大量的書札、講稿、文章、文物等,裡面透露出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沉浸黨史資料30多年的邵銘煌對孫中山的研究自然頗有獨到之處。他向記者描繪了他眼中的孫中山:「一個浪漫主義革命家」;「他思想超前,充滿夢想,同時勇於將理想、夢想付諸實踐」。他還說,要還原真實的孫中山,「讓人們看到一個人性化的革命家」。
  • 名人家族譜系——孫氏始祖傳承至孫眉與孫中山兄弟倆
    田書也因在此次戰爭中立下奇功,被齊景公封在安樂,並賜姓孫氏,此後田書也稱孫書,成為樂安孫氏的始祖。樂安孫氏也成為中國孫氏中最輝煌的一支。樂安孫氏的三世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兵家至聖」——孫武。其所著《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成為中國最早最傑出的一部兵書。
  • 你的名字:「孫中山」、「孫汶」、「孫大炮」
    最奇妙者,竟有一位姓「清」名「室」的人,居然也送花圈到社稷壇去,居然對於十三年前他想拿來處以極刑的「孫汶」稱起「孫中山先生」來!!!其中,「孫汶」、「孫大炮」、「孫中山」都是孫中山曾被取、用的名字和外號。中山大學的李吉奎先生寫有《孫中山,一個被取、用的名字》(收入氏著《孫中山研究叢錄》,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一文,指出孫中山是一個被取、用的名字,首創者為章士釗。
  • 十九世紀東京百美人選美,一百多年前的藝伎長相如何
    比賽一連在凌雲閣內舉辦5 天,由參觀人士繳費入場,憑票獲得選美投票資格,話說這也算得上是一百多年前的選秀比賽了。頭山創辦了日本極端國家主義秘密團體黑龍會,當年與孫中山、蔣介石等人頗為「友好」,曾「支持」革命黨建立中華民國,不過表面友好下是意圖侵略中華的狼子野心。
  • 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呢?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誰提出?在什麼時候提出?中華民族又具體包括哪些族?也許很多人都無法說清楚了。「中華民族」一詞是由「中華」和「民族」兩個短詞組成。「中華」的概念古已有之,「民族」一詞出現較晚。「中華」是「中國」和「華夏」兩詞的合稱,在華夷混融的魏晉南北朝出現。
  • 為何有人醜化孫中山
    比如,嘲笑「孫大炮」只會忽悠空談,只會騙錢,只會擅權;嘲笑辛亥革命並非革命黨的功勞,立憲黨人也與有榮焉;更進一步,論證辛亥革命開啟了一個世紀的中國劫亂,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越來越多的論者在津津樂道地數落孫中山的罪與錯,他的專制、蠻橫、好色……人們像發現了寶一樣。  孫中山其實跟胡適、魯迅,跟蔣介石、毛澤東等歷史人物一樣,在歷史的天平上經受著幾番左右搖晃,貶抑交替。
  • 志存高遠 振興中華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志華」二字取自學校創辦人韓志正先生與辛亥革命先烈王少華,意寓少華學子要志存高遠、振興中華,為努力實現中國夢而奮鬥。「志華教育」以培養「綜合素質、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為育人目標。學校以「志華教育」課程基地文化建設項目為載體,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通過文化傳承,圍繞「明志」「立志」「成志」三個序列主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讓學生胸懷遠大理想,努力實現遠大抱負。
  • 他與孫中山是好友,設計了青天白日旗,是第一個為革命犧牲的人
    一九一四年,孫中山先生宣布中華革命黨黨旗為「青天白日旗」,自此,中華革命黨就一直沿用青天白日旗。眾所周知,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時期創立的第一面旗幟。旗子的設計者是興中會的陸皓東,他也是第一個為共和國革命而犧牲的。陸皓東於1868年出生於廣州香山縣富戶。
  • 打了孫中山兩巴掌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靈慧的孫中山只用兩個月時間就學會了記帳、管帳、珠算和簡單的應酬,儼然一個合格的店夥計。金鱗豈是池中物。孫中山跟哥哥說,想讀書。孫眉不輕視教育,兩年前,就曾資助過一位同鄉少年進教會學校。4.兄弟情深革命共孫中山一邊行醫,一邊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當他全心為革命奔走時,藥店只能倒閉,這樣,孫中山就沒了經濟來源。1894年6月,孫中山託關係上書李鴻章,遭到冷落。這次打擊,讓孫中山的改良之夢徹底醒了。這年10月。
  • 陳粹芬:孫中山之妾,待正室子女視親生,晚年收養一女取名孫容
    ,因此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這也使得孫中山遭到了葡萄牙籍醫生的排擠,孫中山被迫把診所遷去了廣州,陳粹芬也跟隨他一起去了廣州,孫中山表面行醫,實為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陳粹芬與他形影不離,並成為了孫中山的革命助手。
  • 三百多年前有歐洲人提出:中文是人類最早、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按照神學的說法,就是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之前,和上帝交流所使用的語言,這被認為是人類最早、最純潔的語言。 那時候人們認為,歐洲各國語言不同,就是在修建巴別塔時受上帝詛咒的結果,所以對人類最早的「原初語言」,只能到歐洲以外的古老國家或地區去尋找。
  • 寧可枝頭抱香死——從鄭思肖的詩,看古今的中國夢!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宋·鄭思肖·《德佑二年歲旦二首·其一》「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是中國詩詞史上最早提到中國夢的詩句,出自宋末詩人畫家鄭思肖之手。
  • 孫中山妻子大月燻:16歲嫁孫中山,19歲被拋棄,最後嫁給和尚為妻
    孫中山在日本的妻子大月燻,16歲嫁給孫中山,19歲被拋棄,之後窮困潦倒兩次改嫁,最後嫁給和尚為妻。 "國父"孫中山在近代史上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妻子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宋氏三姐妹之一的宋慶齡之外,還有髮妻盧慕貞,側室陳粹芬,這三位是得到社會承認的孫中山的三段婚姻。
  • 臺網友流傳「孫中山年輕帥照」,臺媒闢謠: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臺灣社交網站上流傳著幾張「孫中山年輕時帥照」,但臺媒「中央社」12月4日報導指出,這幾張照片均不是孫中山本人,其中一張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年輕時的照片。臺灣社交網站上流傳的帖子截圖據臺媒報導,近日,臺灣社交網站上流傳著一則貼文,文中附上了3張照片,稱「孫中山年輕時是帥哥」。臺灣一個闢謠平臺經過查證,發現這3張照片並非孫中山,而分別是兩個不同的人。
  • 孫中山國家資本主義設計師,民生主義究竟作何解釋?
    大家更多的知道孫中山是一名醫者,同時也是一個革命者,但是談及孫中山對於祖國建設的各種鋪排和理論,可能有一些人知之甚少,甚至充滿很多誤解。這種誤解也是來自於一個十分蔑視的外號,把孫中山稱為孫大炮。其實這一外號更多的是孫中山對於國家的各種發展和治理未能夠成為現實,甚至希望通過外資而在短期內達到國內發展建設目的的一種誤解。
  • 孫中山為何出賣東三省給日本 孫中山為救國而賣國
    孫中山為何出賣東三省給日本 孫中山為救國而賣國導語:據與孫文有密切交往的內田良平說,從1905甚至更早時開始,孫就曾在遊說日本朝野人士時一再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