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曲忠芳 張靖超 北京報導
人工智慧(AI)行業備受資本熱捧,企業估值一路水漲船高的同時,卻又普遍面臨盈利困難的尷尬。AI企業何時才能走出虧損泥潭,迎來盈利的拐點?
針對這一疑問,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率先給出了時間表。日前,雲從科技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公司雖然處於虧損階段,但營收年均增長率達到358.47%,仍在高增長階段,預計未來兩三年將觸及盈虧平衡點。」
12月3日,雲從科技在上交所首次公開了招股說明書,成為科創板又一家衝擊上市的AI公司。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這三年半時間裡,累計淨虧損額為2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與雲從科技同樣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起家的依圖科技於今年9月提交上市申請,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計虧損額為72億元。更早之前,另一家人工智慧企業曠視科技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總虧損額達97億元。不難看出,虧損已成為當下AI公司的常態。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AI企業在商業化的艱難探索中正在向三個細分賽道演化,即晶片、作業系統、智能物聯網(AIoT),人工智慧賽道正步入「下半場」。其中,雲從科技押注於人機協同作業系統,預計未來2~3年迎來盈虧平衡拐點。對於這一目標是否能夠實現,業界分析稱還有待時間的驗證。
三年半虧損23億 募資「輸血」
在招股書中,雲從科技對自身的定位,不再是業界印象中單純的計算機視覺算法廠商,而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的行業解決方案的AI企業。目前其產品業務主要布局在智慧金融、智慧商業、智慧出行、智慧治理等場景。
從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雲從科技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別為0.65億元、4.8億元和8.1億元;淨虧損分別為1.1億元、1.8億元和17.1億元。今年1~6月,雲從科技總收入為2.2億元,出現2.86億元的淨虧損。
對於虧損的原因,雲從科技解釋稱,為保證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需要不斷投入研發資金。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雲從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0.59億元、1.48億元、4.54億元和2.47億元,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2.06%、30.61%、56.25%和112%,研發投入佔比高。與此同時,對於2019年虧損額驟增的原因,雲從科技回應稱由於實施股權激勵,公司確認股份支付費用達到13億元左右。
雲從科技方面還表示,此次公開募股,融資規模預計為37.5億元,募集資金將全部圍繞其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展開。具體來說,資金投入重點在四個方面,包括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升級項目、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升級項目是為了提升核心技術能力,輕舟系統則是面向新一代技術發展趨勢建設的AI協同開放平臺。
天眼查數據顯示,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是計算機視覺技術頭部企業中成立時間最晚的一家,創始人周曦出身於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雲從科技則是由中科院的人臉識別研究團隊孵化而成。自成立以來,雲從科技已進行了近十輪股權融資,不同於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等融資歷程有多輪美元基金注入,雲從科技幾乎屬於純內資股權結構,投資方不少系國資背景投資機構。最新一輪融資發生在今年5月,規模達18億元,投資方包括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廣州南沙金控、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工商銀行、海爾金控等。
AI獨角獸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向資本市場發起衝刺,科創板的寬鬆政策、準入門檻較低,成為AI企業角逐的主要陣地,誰都想搶先IPO。業界指出,登陸二級市場能夠為AI企業發展注入資金。與此同時,從產業來看,AI公司上市潮洶湧,有利於市場充分競爭,推動產業向縱深處發展。
前海開源基金執行總經理楊德龍指出,人工智慧領域的大火有目共睹,雲從科技、依圖科技誰能搶先上市,既能產生一定的品牌效應,同時對後來的企業起到一個參照物的作用,後來者在股票定價、公司估值方面有了直接的可參照對象。
AI賽道分流 押注作業系統
海通證券研究報告稱,產業結構升級和融資結構轉變的大背景下,國內股權投融資時代已來,未來AI市場也將呈現賽道化、龍頭化、機構化的特徵。目前,儘管AI賽道火熱、頭部估值溢價迅猛提升,IT巨頭都在布局,但市場格局暫未形成,AI企業仍處於跑馬圈地的狀態。AI企業爭相衝刺IPO,有利於借力資本「輸血」,為高投入的業務模式帶來資金助力。就AI企業來說,既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穩」,持續且長期地輸出商業價值才能走得長遠。
本報記者注意到,目前頭部的人工智慧企業在商業化探索中正在演化為三個細分賽道,即晶片、作業系統、AIoT。晶片偏AI基礎層的硬體,參與這一賽道「跑馬」的玩家眾多,包括華為、寒武紀、雲知聲、依圖科技、地平線、思必馳等,AIoT賽道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典型代表如小米、華為、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而包括雲從科技、第四範式則重點瞄準作業系統。
以目前披露的AI企業財務數據來看,業內人士指出,還比較難講到底哪種商業模式更好,AI企業誰能率先迎來盈利拐點還不好說。
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的主營業務收入根據業務類型分為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AI解決方案。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收入分別為1770萬元、3096萬元、1.83億元和1.02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27.73%、6.41%、23.48%和46.61%。雲從科技表示,應用場景解決方案的標準化水平不斷上升,交付成本呈下降趨勢,此外2020年推出基於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的軟硬體產品,在降本增效過程中使軟硬體成本佔比下降,在企業客戶層面的收入增長。
近兩年來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收入增長速度在加快。雲從科技表示,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目前處於行業發展的初期,作業系統是AI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市場需求呈增長趨勢,與此同時,相關業務項目在明顯增長,在作業系統基礎上開發的應用產品類型不斷豐富,銷售收入逐年增長。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基於作業系統的軟硬體組合銷售佔比從2017年的57.55%,上升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96.22%。
之所以選擇向人機協同作業系統重點發力,雲從科技表示,作業系統一旦做好了,所有的硬體、軟體、應用都是基於作業系統,包括晶片。簡單來說,晶片和作業系統類似於早期的英特爾與微軟Windows系統的Wintel聯盟。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的行業,作業系統可以部署不同的行業平臺,置入不同的行業知識與業務流,從而具備行業特徵。除此之外,雲從科技認為,單點技術無法實現專家知識結構化,需要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算法——方案——行業的閉環,作業系統更具備跨界融合的能力。
不過,雲從科技在招股中也坦言,由於公司業務仍處於快速擴張期,研發費用將會持續增加,公司未來一定期間內存在無法盈利的風險。
謙詢智庫(Humble&Co.)合伙人龔斌指出,AI算法廠商之間的競爭逐漸趨同,技術性能指標差距正在縮小,僅靠算法本身,差異化競爭優勢和附加價值已經不像AI領域早期那麼明顯,必然會陷入激烈競爭的狀態。人工智慧從整體層面來看,最上層是直接面對最終用戶的服務和應用,對AI廠商來說是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和消費應用場景。中間的技術層,如作業系統、AI平臺等。底層是提供計算能力的硬體等。在底層能力不斷夯實的情況下,AI企業在產業鏈上會選擇分支向縱深處拓展。當然,這也有利於AI企業向資本市場「講故事」吸引投資者。
顯然易見,在AI落地、解決商業化「最後一公裡」的探索過程中,人工智慧企業謀求IPO募集資金的需求日益迫切,整體市場格局暫不明晰,玩家均處於跑馬圈地的狀態,最終哪種模式能率先迎來盈利拐點,還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