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斬崩刀 來源:功夫財經
美團王興開懟阿里的消息刷爆了網絡。
不過,相比前兩次卸掉支付寶支付,這次予以恢復的可能性是歷史最低。對此,一些分析人士解讀為美團阿里支付之爭背後的騰訊阿里之戰。
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看法還停留在美團阿里分手、美團騰訊一直牽手的前現在階段,忽視了新近時期美團自身開創支付金融版圖的執著追求,以及其與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務的商業命脈上的必爭之勢。
所以,不管是美團下線支付寶,還是支付寶新推花唄月月付,支付產品的調整和升級都已既成前沿陣地又是戰略縱深,屬於自身商業生態核心不容妥協的領域。在經濟轉向內循環為主情況下,美團和支付寶已經變成直接競爭關係,但未來格局裡到底鹿死誰手呢?
01
昔日夥伴,今天對手
美團阿里關係的轉變,源自各自戰略的選擇。在這次美團與阿里開懟前,他們曾是親密夥伴,後來中途分道揚鑣時,王興還盡力上門挽回過。畢竟,阿里可以說是美團最初的重要支持者。
2010年,當時國內興起了團購模式,無數資本開始燒錢圈地。相應地,團購模式主導的商戰愈演愈烈,開始不斷有人折戟退出。對於美團來說,拿過兩輪融資仍然杯水車薪,已經到了砸鍋賣鐵度日的程度。
就在這時,美團拿到了包括阿里在內的5000萬美元融資,正是憑藉這次融資,美團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站穩了腳跟。隨後,美團在C輪融資中再次拿到了包括阿里在內的3億美元。
▲來源:天眼查
美團這一次融資額漲至6倍,但在讓自身底氣變得充足和獲得更多投資關注時,也埋下了跟阿里岔路的伏筆。2015年,在騰訊的撮合下,美團跟大眾點評合併,相比阿里對投資企業的強管控,騰訊更為寬容,王興轉投騰訊。在2016年E輪融資中,只有騰訊的身影,阿里徹底退出。
據悉,王興意圖想獲得阿里和騰訊的兩手投資,以兩者投資滴滴為例進行勸說,但這恰恰是在揭阿里的傷疤。當時,微信正是藉助滴滴合作投資,幾乎在支付市場得到了阿里苦耕多年的成績。
根據易觀數據可知,2013年時支付寶市場份額接近80%,但等到2017年時,經過微信支付瓜分已經下降到了54%左右。因此,當時美團沒有絲毫意外被阿里明確拒絕了。
▲2019年4季度支付寶市場份額
阿里立足於構建自身閉合生態,這是其戰略選擇,既然拒絕了再跟美團合作,自然就需要找到新的對標對象。由此,美團和阿里的關係已經構成了實質上的競爭。2017年時,騰訊繼續追投美團,阿里聯結螞蟻金服則投資餓了麼,最終全資收購,明確跟美團開始打擂臺賽。
根據公開數據,當年第四季度的市場份額佔比裡,餓了麼的份額已經高達55.3%。由此,美團面臨大敵,與阿里已經形成全面競爭的局面。到了今年3月,螞蟻集團宣布定位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而美團作為當前本地最大生活服務平臺,在商業命脈上顯然不容退縮。
美團阿里之爭明顯是主,騰訊阿里之爭頂多是輔線之一罷了。基於這種商業情勢判斷,王興開懟支付寶淘寶就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02
始於支付,圍獵金融
美團瞄準的開戰切口,是阿里的優勢環節支付寶支付。5月份時,美團的「月付」功能正式上線,最長可有38天免息期,最長可分為12期支付。結果,7月份時,阿里就針鋒相對推出了花唄月月付。
由此,美團通過月付功能謀求新增用戶和用戶沉澱的意圖被阿里截斷,為進一步拓展自身在消費信用的市場份額,切斷支付寶支付就成為最直接的手段。與此同時,對阿里來說,目前僅持有美團1.48%的股份,也根本不足以作為妥協的理由。
因此,在支付背後的巨大金融蛋糕,乃至接下來萬億級別的本地生活服務市場,都使美團和阿里成為寸步不讓的競爭對手。正是基於此,才判斷美團恢復支付寶支付的可能性是歷史最低,它同樣走上了圍獵金融的道路。
對於美團來說,取消支付寶支付是切換信用支付到C端支付的開始,是打造自身金融體系環節裡最終一步。
美團這最終一步看似突然,實質卻是長遠布局的結果。早在2015年時,王興就曾透露出過構建自有金融的想法。換言之,美團作為本地最大的生活服務平臺,註定想要把肥厚的金融業務囊括進來。
當前,美團的金融體系包括消費金融方向上的貸款、金融保險等投資性的理財服務以及常規支付和徵信等基礎布局為主的三大板塊,即使對比阿里其長遠謀劃也不遑多讓。具體來說,美團的布局,早在2016年就已經明確開始。
2016年時,美團花費了12億左右收購錢袋寶,拿下了自己的第三方支付牌照。隨後,美團開始打通小微商戶貸款,想把潛力無限的電商也拉近自己的生態圈。當年11月,美團藉助重慶三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獲得小貸牌照。12月份,美團拿到了吉林億聯銀行總股本的28.5%。
等到2018年時,通過保監會的批准,美團更是將保險牌照攬入懷裡。最終,2019年時,美團進一步將貸款業務擴張至BtoB領域。
至此,美團擁有了包括支付、小貸、銀行和保險在內的全套金融牌照,不僅打通了用戶需求、小貸資金、支付渠道、保險投資構成的生活需求,而且藉此初步形成了自身的金融鏈條。根據一季度數據,美團因小貸業務的增長在其新業務方面實現營業收入42億,環比增加了4.9%。
但是,根據易觀2020年第1季度報告可知,當前非金融支付市場上支付寶和騰訊金融分別以48.44%和33.59%的佔有率雄踞市場,美團想要趕上可謂困難重重。對於美團來說,在螞蟻集團宣布上市且估值萬億的壓力和誘惑下,自身已經輸在了開始、乃至中段。
在螞蟻集團已經開始去金融化、突出科技色彩的轉向下,美團真正要找的角力點應該在本地生活領域。只有藉助610萬商戶和4.5億用戶數,在本地生活領域扎深根基,美團才可能形成閉環生態,真正對抗阿里的生態傾壓。
03
商業命脈,不容妥協
美團和阿里已經狹路相逢,在當前似乎看不到妥協可能的情況下,競爭再次升級是遲早的事情。對於美團來說,本地生活服務早已成為商業命脈;對於阿里來說,按照螞蟻的新定位,本地生活服務升級為戰略核心目標,支付之爭不過是即將上演的大戰的開幕劇而已。
當然,仍然值得指出的是,在內循環為主的戰略轉變中,智慧城市或者數字城市是已經確定的重點支持方向。本地生活領域極有可能是未來投資不多的增長極,相應地美團和阿里的爭奪戰也極有可能變得更加激烈。但是,未來格局裡到底鹿死誰手呢?
總的來看,阿里來勢洶洶,美團被動反擊。3月份時,螞蟻總裁胡曉明在2020支付寶合作夥伴大會上宣布,要打造支付寶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聚焦服務業的數位化。不僅如此,阿里方面還明確公布了自身的目標,要在「未來3年,攜手5萬服務商幫4000萬服務業商家完成數位化升級」。
有意思的是,支付寶口號也從「支付就用支付寶」改為「生活好,支付寶」。緊接著,餓了麼總裁王磊在「2020年商家大會」上表示,支付寶戰略升級後,「新的出徵已經開始了」。可見,阿里方面是步步進逼,硝煙已經肉眼可見了。
相比於美團王興的開懟,阿里方面的擠兌也不遑多讓。在疫情之下,隨著美團爆出惡性新聞,其聲譽遭到了連續打擊,而且也被阿里方面乘勢批評。4月份時,一封《廣東餐飲行業致美團外賣聯名交涉函》,將美團推上了輿論的浪尖。美團方面被指責收取高額佣金,而且強制推廣獨家經營。
對此,根據網上資料可知,王磊不僅公開指責,而且提出商家賦能計劃,以低佣金換取商戶的入駐。
此外,阿里進一步降低中小餐飲商家營銷成本,進一步拉攏商戶。顯然阿里和美團圍繞本地生活的競爭已經當面鑼對面鼓的啟動了。但是開戰背後,不管是對美團還是阿里,都沒有輕鬆的選擇。
對阿里來說,支付寶或者支付自始至終都是自己商業生態的護城河,特別是在跟微信競爭中被挖去大塊蛋糕後,守住支付份額獲得高頻場景成為了連接本地生活服務的動脈。繼被騰訊分割之後,如果再被美團分割,那麼阿里的生態圈就無法構成良性閉環。
所以說,阿里的出擊並非輕易選擇。與此同時,本地生活是美團絕對核心的業務,自然更不能失去。有媒體報導,美團CFO陳少暉表示,阿里業務重組和支付寶定位調整,從側面證明了本地生活領域的價值。就此而言,失去金融領域的蛋糕之後,美團對唾手可得的利益自然不懼投入成本。
可以說,從支付到金融再到本地生活,對美團和阿里都是涉及眾多的決策。面對本地生活的導向,支付領域是實現用戶積累和沉澱的重要場景,雙方既考驗正面對抗的能力,又考驗資源分配包括分化組合的能力。
直白地說,阿里必須要考慮到騰訊的可能行動,以及其他潛在對手的可能行動,這是阿里投資中自身主導模式相對弊端更強的一面。
而且阿里餓了麼的商戶數量和用戶數量,相比美團而言仍然處於絕對的少量。對比而言,美團弱在生態完整性和體量,而阿里則在具體板塊和合作上存在不足。
未來,鹿死誰手與其說是取決於誰擊敗誰,不如說是取決是各自對自身優劣的轉化,打造出更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