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在天
人們常說:「家暴只有零次與無數次的區別」,可在心理諮詢與問診中,常有遭受家暴卻不想結束婚姻關係的被家暴者。也許我們都會勸被家暴的女性離開,但這似乎是一句沒大有用的話。為什麼她們離不開?
有位來訪者說,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丈夫家暴有5年多了,她卻一直忍受。
她和丈夫結婚6年,婚姻生活開始不到半年,有了第一次家暴。她離家出走,在閨蜜家待了一個星期。她想過離婚,閨蜜也支持她離婚。但一想到結婚半年就離婚,父母會怎麼看自己,別人會怎麼看自己,本來這段婚姻父母也不看好的。後來,丈夫也來哀求她回家,她就順勢回去了。最初,丈夫確實是表現得還可以,但是不久後又一次家暴,比上次更嚴重,她的幾位好朋友想幫助她,讓她離開這段婚姻,建議她去尋求法律援助,甚至都幫她聯繫了律師。
但最後朋友們都放棄了,因為她總是在關鍵時刻退縮。丈夫整天對她呼來喚去,罵她打她,孩子在這個家裡也是擔驚受怕,像老鼠躲著貓一樣躲著父親。但她就是走不了,就是做不到。她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她覺得自己很糟糕,是個糟糕的女人,糟糕的母親。
也許我們都會勸被家暴的女性離開,但這似乎是一句沒大有用的話。為什麼她們離不開?
一位被家暴的女性對我說,她其實也很怕聽到親人朋友告訴她:你離婚不就行了,你為什麼不離開他!因為聽了這些話,就意味著她犯了一個錯誤,一個人生中非常重大的錯誤。她每天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責怪自己,攻擊自己。
她說,她最想得到的,是理解。但是,別人對她說為什麼不離開那個人的時候,恰好就是沒有真正去理解她的痛苦,甚至會讓她感受到有被責問。
離不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自己真離開了這段關係,就不得不去面對原來如此不堪的過去,這種羞恥感更讓人難以面對。
就像那位來訪者說的,她的這段婚姻,父母一開始就不看好。她擔心沒面子,她害怕父母看不起。更何況,她自己也知道,這段婚姻是個錯誤,她飽受其中的痛苦和恥辱。羞恥帶來的難受,比這段婚姻帶來的傷痕更痛苦。
有時候,當旁人在勸說被家暴的女性,可以離開或終止這樣的婚姻關係,她們常常會有各種擔心害怕的理由,來說明自己為什麼不離開。比如,擔心自己一個人不能在社會上生活,擔心找不到工作,擔心養活不了孩子,甚至擔心,丈夫會不會報復。這些擔心害怕,不僅是在表達對目前這段婚姻關係的擔心,很有可能,也是對早期生活經歷的恐懼放大。
我們國家在《反家暴法》裡面,還特意提到了家暴目睹兒童受害者。在家暴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把曾經遭遇過的虐待,看到過的暴力,感受過的情緒記錄到身體裡。
很多的家暴個案研究都有提到,那些遭遇家暴的女性,在早年的生活經歷中,可能都曾有過複合性創傷,不僅是在身體方面的暴力,很有可能是,在情感方面也曾遭遇過漠視或虐待。
擔心不能一個人生活,很有可能是,小的時候內心太孤單了,或者是父母的漠視,或者是父母之間的爭吵,無暇顧及。所以害怕失去一段關係,因為再糟糕的關係,也有人存在,而離開了這段關係,就不得不面對早年經歷的那種痛苦的孤獨。害怕伴侶的報復,可能是因為,在父母吵架的時候,目睹了他們曾經相互的威脅或報復。
正如有人形容說,在家暴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像是被毒汁灌溉養大的花,清水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劑毒藥。
羞恥,就是藏在毒汁中的重要成分。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去接受自己曾經受虐的經歷,無論是身體還是情感,都難以接受。不僅是因為這些經歷太痛苦了,更深層的是,它讓我們感受到深深的羞恥感。所以在情感上才會有所隔離,所以我們才會用各種理由拒絕離開這段關係。
但是,當你可以意識到,你所有的擔心害怕和離不開,其實都是有原因的時候,你就可以試著去面對曾經的創傷,這樣就不會有太強的自我攻擊和羞愧感了。比如告訴自己,一直離不開家暴的婚姻,也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自己並不容易,甚至是艱難痛苦的。有時候,我們可能仍然會對家暴否認,或把它合理化。這需要時間和勇氣去面對殘酷的真相:本該是愛護自己的人,竟然會漠視或虐待自己。
只有理解自己,才能停止內心的自我攻擊,才能放下對自己的羞愧感。當可以理解自己的時候,也就可以接納自己,接納曾經遭受過暴力對待的真相。為你過去的人生哀悼,才能讓你未來的人生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