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評論員 張英
11月19日發生在日本的一起沉船事件,半個月後依然在中國頗受關注。當時,這艘載有52名小學生(另有5名船員、5名教師)的觀光船,在日本香川縣坂出市附近海域撞擊到不明物體後沉沒。船長發出呼救信號之後,指示52名小學生穿上救生衣後棄船。一些勇敢的學生率先跳入海中,而後鼓勵其他學生效仿。就這樣相互打氣、幫助,陸續跳入海中等待救援,一直等到附近漁船趕到,所有乘員全部脫險。不少中國家長伸出大拇指的同時,更多的是在思考:如果是我們的孩子也能化險為夷嗎?
遇到危險的反應能力和自救能力對於人類來說無疑是需要想學習的重要能力,所以從這一事件來看,日本這些小學生的反應和自救能力在值得點讚和學習的同時,也值得讓我們思考。同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孩子能否按照指示有序地進行自救?
要回答這個問題,至少需要具備兩個基礎,一是孩子們的體能能否允許他們在冰冷的海水中堅持那麼長時間;二是平時是否有專門的訓練來讓他們形成幾乎是條件反射般的自救意識。而這兩個基礎都離不開相關的教育。事後日本筑波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小野太郎就對媒體表示,在日本,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開設遊泳課,但教學目標並不僅僅是學會遊泳。他們所設置的是「全衣教學」,即安排學生體驗穿著普通衣物落水的感受並開展自救。據測試,普通衣物吸水能力是泳裝的四倍以上。即使掌握了遊泳技能的學生,在穿著普通衣服落水時,也會感到行動困難。可經歷過「全衣教學」訓練的孩子,在水中遇險求生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其實我們看網上一些傳播的視頻就能夠知道,日本在對學生的體育教育方面不僅僅是要求他們達成最基本的體能訓練,而是以「三生」教育為最終目的,即生命、生存和生活。生命教育是對生命始終抱有敬畏之心的體現,知道敬畏生命,才懂得如何學會保護生命,而顯然,懂得保護生命最首要的就是掌握求生技能,只有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無虞,才能有接下來的生存和生活。日本紮實的體育訓練和求生技能教學,正是這次孩子們實現「集體脫險」的關鍵所在。
反觀國內,教育遊泳訓練普遍缺失,目的明確的「全衣教學」更是聞所未聞,而體育教育改革動真格,也是近兩年的事,這還是建立在國內青少年體能體質下滑的基礎上進行的補救。且就算體育已逐漸被重視,其教學方式也還是沒有跳出一味追求安全的框框,野外教育、求生教育仍然鮮見,但是,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永遠會處於一個絕對安全的狀態,畢竟生活中的危險無處不在,萬一遇到危險,曾經習得自救技能的再怎麼說至少有脫險的可能,而對自救技能一無所知的,脫險概率將大幅降低。最近有兩起溺水事件頗引人關注,一起是重慶中古鎮一女生不慎落水,幸運的是被當時在現場的一名外國人救起,這名外國人恰恰有著極出色的體育技能,曾經參加過所居住城市的「鐵人三項」;另一起是這兩天,公眾輿論紛紛指責安徽望江縣的警察,眼看著少女投水自盡,而警察瞻前顧後救援遲滯,其原因便是不會遊泳。且不要求你時刻準備救人,但起碼能夠自救,儘量做到保護好自己的生命。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如果我們的孩子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否化險為夷,可能還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責編:胡元媛]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