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大精深,中文裡的方言更是種類繁多,各有底蘊。每個方言中,都有一些地道的詞彙或俚語,其中的韻味,是用普通話怎麼也表達不出來的。
然而你知道嗎?有一些看似地道的方言和俚語,最初卻並不是中文裡特有的,而是由外來的英語演變而成!不信?那就跟著歷史君接著看下去吧!
撲街-Poor Guy
「撲街」這句有力的廣東話俚語,想必即使你不會說廣東話也能體會到其濃濃的港式韻味。「撲街」原本意指摔倒,在粵語中更為常用在罵人的粗口當中。然而,這句地道的粵語粗口,實際上卻是舶來外語。
清朝末期,英國人大肆從大洋彼岸進入中國廣東、香港一帶,當時在港口幫忙裝載運卸貨物的工人都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看起來非常窮苦。洋人們便略帶歧視性地稱呼這些人為「Poor guy」,並很快與粵語融合在了一起,音譯成了「撲街」,並沿用至今。
歇斯底裡-hysteria
想不到吧,歇斯底裡這個典型的四字對仗的詞語,竟然也來自英語。現在的我們常常將情緒不穩定、一言不合就暴走的人形容為「歇斯底裡」。
而在英語中,「歇斯底裡」是單詞「hysteria」的音譯。「hysteria」的意思是「癔病」,是一種神經性心理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極易失去控制情緒的能力,變得暴躁易怒。因此,情緒控制很重要哦,動不動就歇斯底裡的朋友,務必記得去看醫生,這是病,得治。
癟三-Beg Sir
「癟三」是上海方言中極其典型的一句罵人話語,吳語中,「癟三」指代著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偷雞摸狗」的小混混。弄堂裡,大爺大媽操著一口軟糯的吳儂軟語,一句「儂則小癟三!」聽到耳朵裡,倒也獨具風味。
而事實上,「癟三」也是舶來語!民國時期,在當時作為租界的上海,洋人們用「Beg Sir」,乞丐來形容那些蹲在馬路牙子上無所事事的各類窮人。久而久之,「癟三」這個詞就由「Beg Sir」音譯演變而來,成為了上海最地道的罵人俚語。
嗲-Dear
「嗲」在中文中,通常被我們用來形容軟糯嬌嫩的人事物,上海話中更有【嗲囡囡】這樣特指可愛萌妹子的詞彙,但讓你想不到的是,「嗲」這個言簡意賅的形容詞,其實也是英語外來詞!
「嗲」來自於英語中的「dear」,「親愛的」;民國時期上海灘的富家太太小姐們以學習洋人的英語母語為潮流,互相之前稱呼對方也一口一個「Dear」,這和我們現在互稱對方「親」,或許也是一個套路吧!
殺馬特-Smart
你以為「殺馬特」是我們大天朝的產物?漏漏漏!事實上,這些染著五顏六色的頭髮,化著粗眼線深色眼影的特立獨行的人群,也是受國外流行趨勢影響的嘞!
事實上,我們今天的殺馬特,之所以能有如此男默女淚的裝扮,全都是受了日本和歐美視覺搖滾的影響。而在英文中,「殺馬特」的原型就是我們用來形容「聰明」、「時尚」的詞「Smart」。
看完了中文裡這些令人大跌眼鏡的方言「外來詞」,你有沒有感受到三觀被刷新呢?那麼你還知道有些方言或俚語實際上是來自外語的呢?快來留言讓歷史君漲漲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