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好,還是簡化字好,長期以來有很多爭論。不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它又是辯證統一的。因為很多漢字的簡化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現象。
以繁體字"葉"字葉為例,它為什麼麼會簡化成了"葉"?
其實唐朝人早就這麼幹了。唐朝的公文中,多將"葉"寫作"葉",我們查一下書法字典,便會發現唐高宗李治和大臣褚遂良都是寫作"葉"字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字書寫中經常和「子」連用,構成"葉子"。而"葉子"二字拆開是——「廿世李」,這意味著唐王朝只能傳二十代皇帝。於是希望子孫後代可以「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的皇帝就不樂意了。這樣寫犯忌諱,所以被簡化作了「葉」。
其它好多漢字的簡化不是無緣無故的,它們或者是名人創造的,或者來自於行草書的楷書化,很多都是有典故的。比如"鄭」字簡化字是「鄭」,它是出自鄭板橋之手。鄭板橋繪畫的落款就多是這個"鄭",其它人的書法一般是"鄭"。
又如有一則經常被用來黑簡化字的順口溜:"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它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看看王羲之及蘇東坡的行草書,就會發現這種看法是很荒謬的。簡體字很多都來自於王羲之等人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就是簡體字很多的書法作品。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你要是非說它是「殘體字」,要是被王羲之、蘇東坡聽到他不拿毛筆戳死你就怪了。「愛」字在蘇東坡的書法中就經常被寫作「愛」。
總之,漢字是個非常玄妙東西,強行簡化是沒有用的,如二代簡化字就被作廢。現行的簡化字多是經過時間的歷煉,最終還能活下來的。懂簡化字的便於識別行草書,上朔至繁體字也無大礙,這就是簡化字的玄妙之處。大多數簡體字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而且都有故事的。
灣灣的教科書《認識字體書寫原則》,提煉了書寫美觀的具體規則。《認識書法——書法字體》,將字體和書法書體相結合,介紹各書體書寫特點及其代表人物,同時附上著名碑帖以供欣賞,能讓讀者充分感受書法文化和藝術之美,產生書法學習興趣。而六年級的書法家故事,以生動的故事敘述書法家的學書歷程。
這種作法將理性知識與感性審美結合起來,比起單純進行系統性的理性灌輸,只介紹一些「倉頡造字」「漢字的演變」「甲骨文的發現」等內容,當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是據此抨擊簡化字就很荒謬了。簡化字中自有豐富的漢字文化素養存在。只是有些東西從其起源、發展來一一了解,非專業人士沒有必要了解的那樣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