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為何將繁體字「葉」寫作「葉」?怕拆字後的後果!

2020-12-14 晨之論史

「繁體字」好,還是簡化字好,長期以來有很多爭論。不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它又是辯證統一的。因為很多漢字的簡化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現象。

以繁體字"葉"字葉為例,它為什麼麼會簡化成了"葉"?

其實唐朝人早就這麼幹了。唐朝的公文中,多將"葉"寫作"葉",我們查一下書法字典,便會發現唐高宗李治和大臣褚遂良都是寫作"葉"字的。這是為什麼呢?

褚遂良書法

原來,這個字書寫中經常和「子」連用,構成"葉子"。而"葉子"二字拆開是——「廿世李」,這意味著唐王朝只能傳二十代皇帝。於是希望子孫後代可以「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的皇帝就不樂意了。這樣寫犯忌諱,所以被簡化作了「葉」。

趙松雪書法

其它好多漢字的簡化不是無緣無故的,它們或者是名人創造的,或者來自於行草書的楷書化,很多都是有典故的。比如"鄭」字簡化字是「鄭」,它是出自鄭板橋之手。鄭板橋繪畫的落款就多是這個"鄭",其它人的書法一般是"鄭"。

鄭板橋書法

又如有一則經常被用來黑簡化字的順口溜:"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它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看看王羲之及蘇東坡的行草書,就會發現這種看法是很荒謬的。簡體字很多都來自於王羲之等人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就是簡體字很多的書法作品。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你要是非說它是「殘體字」,要是被王羲之、蘇東坡聽到他不拿毛筆戳死你就怪了。「愛」字在蘇東坡的書法中就經常被寫作「愛」。

總之,漢字是個非常玄妙東西,強行簡化是沒有用的,如二代簡化字就被作廢。現行的簡化字多是經過時間的歷煉,最終還能活下來的。懂簡化字的便於識別行草書,上朔至繁體字也無大礙,這就是簡化字的玄妙之處。大多數簡體字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而且都有故事的。

顏真卿書法

灣灣的教科書《認識字體書寫原則》,提煉了書寫美觀的具體規則。《認識書法——書法字體》,將字體和書法書體相結合,介紹各書體書寫特點及其代表人物,同時附上著名碑帖以供欣賞,能讓讀者充分感受書法文化和藝術之美,產生書法學習興趣。而六年級的書法家故事,以生動的故事敘述書法家的學書歷程。

顏真卿書法

這種作法將理性知識與感性審美結合起來,比起單純進行系統性的理性灌輸,只介紹一些「倉頡造字」「漢字的演變」「甲骨文的發現」等內容,當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是據此抨擊簡化字就很荒謬了。簡化字中自有豐富的漢字文化素養存在。只是有些東西從其起源、發展來一一了解,非專業人士沒有必要了解的那樣艱深。

相關焦點

  • 褚遂良的筋骨
    唐代還有一位大書法家,實力不遜顏柳,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在做人方面,更是不背道義,堅守原則,頗有筋骨,這個人就是褚遂良。一天,唐太宗問史官褚遂良:「你對我言行的記錄,能給我看看嗎?」褚遂良答:「史官記載人君言行,善惡皆錄,沒聽說人君可以自取觀看的。」唐太宗又問:「那朕若做了錯事,你也記嗎?」褚遂良答:「臣職當載筆,不敢不記。」
  • 陰險狡詐陷害忠良的書法家,為何能排在凌煙閣二十七功臣第一位?
    除了唐太宗之外,唐高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宣宗、唐昭宗都曾經打開凌煙閣大門,把功臣的畫像掛進凌煙閣。正史上的凌煙閣功臣,遠遠不止二十四位,而是有一百多位。除了李世民欽定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外,其他的凌煙閣功臣,統稱「後凌煙閣功臣」。唐德宗當朝的時候,欽定了二十七位凌煙閣功臣。此次增補的凌煙閣功臣,排名第一位的人,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
  • 中國歷史上十五位著名的書法家
    張芝,東漢時期書法家,擅長草書,被譽為「草書之祖」,人稱「草聖」,他將古代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鍾繇,三國曹魏時期書法家,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對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有著深遠影響。
  • 學書法臨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何許人也?褚遂良,唐朝書法家、政治家,博學多才、精通文史,官至尚書右僕射、桂州都督、愛州刺史,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禇遂良像《雁塔聖教序》為何物也?《雁塔聖教序》,也稱《慈恩寺聖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
  • 唐代書學理論家 孫過庭
    古代書家和作品欣賞 系列之三 萬 凡 在中國幾千年的漢文字書寫演變史中,自秦漢李斯、程邈、張芝以來,代有名家,魏晉有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王僧虔、陶弘景,隋唐有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而由於繁體字難寫難記,並且還非常的難懂,因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起來太困難。以「龍」字作為例子,在簡體字中,這個字可謂是非常的簡單的,但是用繁體字的話,寫作「龍」,相信不熟悉繁體字的人們哪怕是想要照著寫也要寫很久。
  • 為何簡體字普及多年,還有地區用繁體字,到底誰才是正統漢字?
    而諸多的學者卻因為當今漢字的兩大派別「簡體字」與「繁體字」,誰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而爭論不休,為何簡體字普及多年,還有地區用繁體字,到底哪個才是正統漢字?這引發了許多民眾的思考。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分久遠的甲骨文時期,在100多年前首次發現的甲骨文裡,印證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漢字的出現。
  • 清代書法家,王澍《春夜宴桃李園序》得歐楷精髓,值得欣賞和學習
    清代書法家,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入翰林,官至史部員外郎。康熙年間,由於王澍文才過人,又精於書法,康熙特命他為五經篆文館總裁官。王澍工書法,善刻印,尤以書法聞名於世。他遍臨諸名家法帖,四體皆能,特別是對唐代歐陽詢,褚遂良兩家楷書,用功極深,刻苦臨習。吳修《昭代尺牘小傳》說:王澍「書入率更之室,篆書出自李斯,為一代作手。
  • 馬鞍山一醫院門頭使用繁體字惹爭議 市語委:不能亂用繁體字
    仔細察看後發現,這兩個標註著「馬鞍山市人民醫院」和「江蘇省人民醫院戰略合作醫院」字樣的門頭,共計21個字,其中有6個字使用了繁體字(見上圖)。「現在中小學生所學的都是簡體字,高考時使用繁體字作答都算錯別字。」從附近經過的張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家醫院,應該規範用字。
  • 褚遂良楷書大字《陰符經》筆法:道字筆勢書法賞析
    褚遂良道字的筆勢分析我們都知道,同一個字在一篇作品當中,出現兩次或多次,書法家都會書寫成各種各樣的姿態,為避免雷同,改變姿態的方法有角度、有輕重有緩急等等褚遂良《陰符經》褚遂良《陰符經》褚遂良《陰符經》運筆的線路圖僅供參考,因為每個人的用筆習慣不同。
  • 景堂漫談: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書法創作中簡體字與繁體字的運用
    我將始終秉持這一宗旨,堅持每日更新。歡迎關注景堂書法,歡迎點讚、評論、收藏、分享、轉發,歡迎定製收藏景堂書法作品,謝謝支持!在參觀書法展覽時,經常會聽到有些人提及作品中有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問題。當前國展中對書法作品中文字的運用是不能繁簡混用,也就是說一幅作品要麼簡體,要麼繁體,只能選其一。
  • 繁體字回歸引熱議 專家:「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現在很多書法家寫字都是繁體字,在傳承中國文字之美時說的也是繁體字,恢復一些繁體字,給孩子們講講文字的結構,讓他們慢慢對中國書法感興趣,過去丟掉太多,現在要慢慢找回來一些。  其實,就繁體字進課堂一事,馮小剛已經呼籲了好幾年。早在2010年7月15日,馮小剛開通微博,他發表的第一篇博文就是為繁體字說話,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懇請上級領導批准恢復「親」和「愛」兩個字的繁體版。
  • 為什麼簡化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好看?
    簡化字為什麼沒有繁體字好看?為什麼書法作品通常都寫繁體字?這個問題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疑惑,首先「好看」這個詞如果往深層次去探究,可能會牽扯進來太多的關於美學和個人審美的理論,本文只從表面的,大眾的角度去探究簡體繁體的「好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兩點,此兩點足以解惑,另外大家也可以通過這兩點去判斷某一個字有沒有寫法不同的繁體字。
  • 著名的唐朝「書法家」顏真卿,因「剛正不阿」「忠心朝堂」而被殺
    顏真卿書法圖顏真卿進士及第後,受到重用,卻因得罪當時的權臣楊國忠而被貶,在他任職地方時,多次幫助百姓洗刷冤屈,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故事。顏真卿擔心大家害怕,將段子光秘密殺害把首級藏起來。過了一段時間,設靈位哭祭他們。03出使叛軍,終被殺害建中四年(783年),叛亂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盧杞建議派顏真卿前往李希烈軍中,傳達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适同意。顏真卿到後,李希烈想給他一個下馬威。
  • 公眾人物曾提議恢復繁體字和漢服,是否可以如願?
    繁體字·隸書·廬這個建議出來後,在社會各界引起的反響很大,許多人參與到討論中,因為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所以,一直被擱置。結果簡化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完全喪失了文字的本意。不論是潘慶林還是馮小剛,他們的說法都有道理。如果把漢字恢復為繁體字,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若從漢字的演化過程去分析,就容易找到好處和弊端。
  • 王羲之留給後人的1000個字,專家:學好這些,你能超越9成書法家
    趙孟《行書千字文》 故宮絹本從公元502年到公元549年,梁武帝開始大肆搜集王羲之的書法法帖,由於王羲之年代最近,搜集起來也最為容易,這種搜集王羲之法帖的風氣到了唐代依舊絲毫不減。梁武帝命令當時的頂尖書法家,從王羲之存世的法帖當中,選出了1000個極為經典且不重複的漢字,讓當代的大文學家周興嗣寫成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於是就成為了書法史上最有價值的文章,後世的書法家幾乎每個人都寫過。
  • 陝西發現唯一唐代朝服完整飾品,是唐朝開國武將徐懋功隨葬飾件
    因在魏公李密歸唐的過程中,不乘人之危搶奪功績,而是將魏國的土地軍民戶口等交給李密,由李密上報朝廷。李淵聽說徐世勣感懷主人恩德,推辭功勞,是一個純臣,於是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後來再封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賜姓李。在唐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為避李世民諱,改名李勣。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們都知道,漢字文化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開始,漢字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才最終呈現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 用筆骨力強勁,全出二王筆法——褚遂良行書風格特徵淺析
    被稱為蘭亭八柱第二的臨摹本與馮臨摹本相較,已經看出此臨摹本開始出現褚遂良自己的風格特徵,在用筆上較馮摹本更厚重,撇、捺、斜鉤更伸展,如「感」「含」等字。再將《褚摹蘭亭》與前兩者對比,我們不難看出此帖是登善得意臨之作。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 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