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螞蟻如何建造「不倒塔」—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有種倒塌的感覺

圖片來源:David L. Hu and Candler Hobbs from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一些火蟻用自己的身體建塔,並且展示出驚人的巧妙手法和集體智慧。更加令人驚奇的是,螞蟻會在塔內來回走動,以保持塔的整體形狀不變,從而克服其倒塌的傾向。此項成果日前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

在溼地上生活的火蟻會結合在一起建造逼真的木筏,以便使群落在洪水期間浮在水面上。當洪水退去,它們依附於暴露的植物並且形成一座塔作為臨時住所,直到有機會建造地下巢穴。

來自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Craig Tovey和同事安裝了攝像機,旨在研究螞蟻如何建造這樣的塔。不過,他們無意間讓攝像機在塔建完後繼續運行了1個小時。由於一旦建成,塔似乎便保持著靜態,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連續鏡頭沒有什麼價值。

然而,當一位博士生以比正常速度快10倍的速度回放鏡頭時,他注意到塔中間正在緩慢傾倒。在進一步的試驗後,他們意識到,這種倒塌歸結於在上面螞蟻的重壓下底層螞蟻向外移動。與此同時,外面的螞蟻通過向上移動,持續地重新建造塔。

該團隊此前關於螞蟻木筏的研究表明了簡單的行為規則如何造就能迅速恢復原狀的結構,儘管沒有螞蟻負責整件事,也無法縱觀全局。相同的規則指導了塔的建造,只不過多了螞蟻能支撐多少重量這一限制。

Tovey介紹說,理解螞蟻如何在沒有「行政監督」的情況下建造各種結構,將對機器人學帶來很多用處。在搜索與營救情形下,部署一隊既適合通過狹窄縫隙,又能共同協作克服障礙和跨過縫隙的小型機器人將非常有用。(徐徐)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病毒蔓延與野生動物及環境關係—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促進了野生動物與人類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相關論文4月8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這些活動也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和滅絕。該研究為評估動物病毒「外流」風險提供了新證據,並強調了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的過程如何將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
  • 科學家揭示 「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新理念—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東華大學宣為民和清華大學魏永革等合作揭示了複雜化學系統中存在的「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效應。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西太平洋卡洛琳高原成因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過目不忘不神秘—新聞—科學網
  • 揭示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 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盛花期棉花的雄蕊花葯散粉特寫        山東農大供圖 6月17日,《細胞》子刊iScience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曾範昌課題組最新研究進展 他們以棉花為模式材料,剖析了植物無融合生殖形成過程及種子單倍體誘導調控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該領域首次鑑定揭示了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假受精介導的虛擬有性生殖,誘發了無融合孤雌生殖過程發生,進而導致種子單倍體形成。
  • —新聞—科學網
    揭示雙色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分子機理可為花色的人工調控及分子改良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百合課題組找到了其中的關鍵,揭示了雙色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的分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基因》上。 該團隊運用RACE技術、生物信息學分析,亞細胞定位,互補實驗等實驗方法研究了MATE轉運蛋白在百合花花青素苷轉運中的作用。
  • 研究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然而,羊駝和美洲駝究竟由哪些物種如何馴化而來,國際上存在爭議:基於考古或形態學的研究認為,羊駝馴化自原駝、駱馬、或美洲駝和駱馬的雜交,美洲駝則馴化自原駝,而基於少量分子標記的一些研究表明羊駝馴化自駱馬,美洲駝馴化自原駝。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考艾島國家熱帶植物園古生態學家David Burney表示,該島「顯然處於原始的孤立狀態」,直到最近幾個世紀被人們發現。這使得它成為分析洞穴、鐘乳石和石筍等巖洞沉積物的完美場所,這些沉積物記錄了古代氣候的變遷。但人類活動,如火災,會扭曲這種記錄。 研究人員確定了上述沉積物的年代,它們像樹輪和冰芯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形成新層。
  • —新聞—科學網
    《自然—醫學》主編Joao Monteiro以及審稿人認為,該研究具有臨床轉化意義,揭示了膽汁酸與IL-22可能作為治療PCOS的潛在靶點。 發病原因尚不明確 多囊卵巢症候群是婦女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紊亂疾病之一,是引起無排卵性不孕和高雄激素血症的主要原因。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棉花的進化過程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到底從何處起源以及如何進化?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 但是受制於四倍體基因組本身的複雜性和基因組測序技術,這五個種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一直以來未被精確揭示。 為深入解析棉花的進化規律並發掘野生棉種的優異基因,該研究綜合利用二代(Illumina)和三代(Pacbio)測序、染色質高級結構捕獲(Hi-C)技術,構建了所有五種異源四倍體棉花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三家單位將面向氫分子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關鍵技術需求,共建「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經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1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團隊在內的中外科學家經過數十年的持續努力,該生物事件過程的細節正不斷被揭示。 與此同時,基於各種地質學和地球化學證據,包括天體撞擊、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大洋缺氧、海洋酸化、極端氣候變暖和快速的大陸風化等諸多可能導致此次重大生物事件的環境背景機制也陸續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