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國演義應該是「四國演義」:
「三國演義」,即從東漢末期至西晉初期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這近百年的歷史時期裡,從最初的十多路群雄割據混戰;到曹操建立的魏國、劉備建立的蜀國、孫權建立的吳國,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再到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
其實曹操建立魏國、劉備建立蜀國、孫權建立吳國之時,還有一路諸侯也是地域廣闊、軍力強大、實力不容小覷,它就是——嶺南士燮割據集團。因而東漢末年至晉朝初年的「三國演義」,實則應該是「四國演義」。那麼東漢士燮割據集團,與曹操、劉備、孫權相比,誰強誰弱?
二.士燮嶄露頭角,而曹操、劉備、孫策尚未起兵:
1.士燮任交趾刺史部交趾郡太守:
公元187年,士燮擔任交趾刺史部交趾郡太守。交趾刺史部共下轄7個郡,分別是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先是在蒼梧郡廣信縣,後來遷往交趾郡龍編縣。而士燮在擔任交趾刺史部交趾郡太守時,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已經是遷往交趾郡龍編縣。因而士燮所擔任的交趾郡太守,其地位是比一般的郡太守要
2. 天下呈現大亂的跡象,曹操、劉備、孫策尚未起兵:
而公元187年,當時的東漢處於中平四年,漢靈帝劉宏在位。當時的天下,滎陽郡(今河南滎陽)起義、長沙(今長沙)區星起義、漁陽(今北京密雲區)張純起義、西北金城郡(今蘭州)造反、南匈奴反漢等各地起義起伏。而且,聲勢浩蕩的黃巾軍起義,已經進入了第四個年頭,呈愈演愈烈之勢。可以說公元187年的東漢,雖然還沒有出現各路諸侯爭霸天下的熱鬧場景。但是天下各地起義不斷,東漢朝廷疲於應對,天下已經呈現大亂的跡象。
(1)公元187年的曹操:而此時的曹操、劉備、孫策,皆是尚未起兵。公元187年的曹操,尚託病回家呆在鄉裡,暫時隱居未出。公元188年,漢靈帝劉宏鑑於天下越發混亂,為了鞏固東漢的統治,遂設置了「西園八校尉」,以求拆分出外戚大將軍何進的兵權。曹操因為自己優良的家世,而被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2)公元187年的劉備:公元187年,中山相張純因為對東漢朝廷心生不憤,遂與漁陽郡的張舉和烏桓部族的丘力居等人一起發動了叛亂。公元188年,劉備參與了鎮壓張純叛亂的戰鬥,因為軍功而被封為安喜縣(今河北保定今定州市區東)縣尉。
(3)公元187年的孫策:公元187年及稍後,相對於士燮的已經嶄露頭角、曹操任典軍校尉、劉備任安喜縣縣尉,孫策就要顯得寒酸的多了。此時的孫策,尚與家人留在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老家居住,尚未起兵。而孫策的父親孫堅,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太守,前往長沙圍剿長沙區星的叛亂。公元189年,孫堅起兵前去參與討伐霍亂朝政的董卓。而此時的孫策,與母親和弟弟孫權一起移居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三.天下諸侯中士燮和曹操的地盤,要比孫策和劉備的大:
1.士燮成為一方諸侯:
《三國志》記載:「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裡,威尊無上。」公元186年(中平三年),太尉朱儁之子朱符任交趾刺史部刺史。公元187年,士燮任交趾刺史部交趾郡太守。公元195年,交趾刺史部刺史朱符被百越人所殺,交趾刺史部陷入混亂。交趾郡太守士燮趁機向東漢朝廷舉薦自己的大弟士壹任合浦郡太守,自己的二弟士䵋任九真郡太守,自己的三弟士武任南海郡太守。此時的中原已然很混亂,東漢朝廷因為宦官和外戚的常年爭鬥,漢靈帝劉宏已經是無暇顧及遠在萬裡之外的交趾刺史部。雖然公元197年,交趾郡太守士燮上表朝廷把「交趾刺史部」改設為「交州」,張津任交州州牧。但是實際上,新任州牧張津並沒有能夠掌控交州,整個交州已經是全部掌控在士燮手中,士燮成為了交州的控制人。當時的交州下轄七個郡,其中有四個郡是直接掌控在士燮兄弟手中,而另外的三個郡也是掌控在士燮的親朋手中。此時的士燮,盤踞在交州,已經成為真正的一方諸侯。而交州州牧張津在幾年後被部將所殺,士燮更是成為了嶺南地區真正的統治者。
2.曹操成為一方諸侯:
曹操是東漢沛國譙縣人,即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身權貴宦官之家,是東漢宰相、太尉曹嵩之子。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人稱「曹孟德」、也稱「曹阿瞞」。 曹操機智警敏、放蕩不羈,有隨機權衡應變之能力。曹操自公元189年於陳留起兵,至公元197年,短短的幾年時間裡,曹操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擊敗黃巾軍,遂迅速成成長為一方諸侯。
3.劉備成為一方諸侯:
劉備本是西漢王朝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之子)的後代,是東漢臨邑侯國的枝屬,是正宗的皇室後裔。但是及至劉備這一代,家道已經開始沒落。公元191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因為軍功而被升為平原縣縣令、平原縣國相;公元194年曹操攻打徐州,劉備因為救援徐州有功,被升為豫州刺史。同年底,徐州刺史陶謙病故後,劉備任徐州刺史;公元196年,劉備的徐州北呂布攻取,劉備不得已投奔曹操,被任命為豫州州牧。
4.孫策成為一方諸侯:
公元191年,孫策的父親孫堅被荊州州牧劉表的部下黃祖所殺;公元193年,孫堅投靠舅父吳景,召募到了數百人;公元194年,孫策投奔諸侯袁術,任折衝校尉、代理殄寇將軍;公元195年,孫策打敗了揚州州牧劉繇;公元196年,孫策打敗會稽郡太守王朗;公元197年,諸侯袁術得到了傳國玉璽後僭越稱帝,孫策與袁術進行決裂。自此,孫策也成長為一方諸侯。
5. 士燮的地盤最大,但是實力卻不強:
可以說在公元197年前後,士燮、曹操、劉備、孫策都已經成長為一方諸侯。士燮最早開創基業,在三人之前就已經嶄露頭角,掌控交州;曹操實力最強,曹操能夠後來居上,抓住機遇成為四人中實力最強的一位的;劉備最為悲催,在成功擁有徐州之後,卻被呂布奪取了,最後不得不投奔曹操寄人籬下;孫策發展最晚,但是卻是最為迅速的成長為一方諸侯。當時是,東漢南方的諸侯有劉璋、劉表、士燮、孫策、華歆等。東漢北方的諸侯有袁紹、袁術、曹操、馬騰、公孫瓚、公孫度、張繡、張魯、張楊、劉備等。而天下各路諸侯中,劉璋、劉表、士燮、曹操的地盤是最大的,可謂是東漢四大諸侯!士燮、曹操、劉備、孫策四人,只有北方的曹操與南方的士燮,皆位列這「四大諸侯」。當然了士燮、曹操、劉備、孫策四人中,士燮的地盤雖然很大,但是要輪實力的話士燮的實力卻是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