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割據集團,與曹操、劉備、孫權,誰強誰弱?

2020-12-07 騰訊網

一.三國演義應該是「四國演義」:

「三國演義」,即從東漢末期至西晉初期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這近百年的歷史時期裡,從最初的十多路群雄割據混戰;到曹操建立的魏國、劉備建立的蜀國、孫權建立的吳國,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再到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

其實曹操建立魏國、劉備建立蜀國、孫權建立吳國之時,還有一路諸侯也是地域廣闊、軍力強大、實力不容小覷,它就是——嶺南士燮割據集團。因而東漢末年至晉朝初年的「三國演義」,實則應該是「四國演義」。那麼東漢士燮割據集團,與曹操、劉備、孫權相比,誰強誰弱?

二.士燮嶄露頭角,而曹操、劉備、孫策尚未起兵:

1.士燮任交趾刺史部交趾郡太守:

公元187年,士燮擔任交趾刺史部交趾郡太守。交趾刺史部共下轄7個郡,分別是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先是在蒼梧郡廣信縣,後來遷往交趾郡龍編縣。而士燮在擔任交趾刺史部交趾郡太守時,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已經是遷往交趾郡龍編縣。因而士燮所擔任的交趾郡太守,其地位是比一般的郡太守要

2. 天下呈現大亂的跡象,曹操、劉備、孫策尚未起兵:

而公元187年,當時的東漢處於中平四年,漢靈帝劉宏在位。當時的天下,滎陽郡(今河南滎陽)起義、長沙(今長沙)區星起義、漁陽(今北京密雲區)張純起義、西北金城郡(今蘭州)造反、南匈奴反漢等各地起義起伏。而且,聲勢浩蕩的黃巾軍起義,已經進入了第四個年頭,呈愈演愈烈之勢。可以說公元187年的東漢,雖然還沒有出現各路諸侯爭霸天下的熱鬧場景。但是天下各地起義不斷,東漢朝廷疲於應對,天下已經呈現大亂的跡象。

(1)公元187年的曹操:而此時的曹操、劉備、孫策,皆是尚未起兵。公元187年的曹操,尚託病回家呆在鄉裡,暫時隱居未出。公元188年,漢靈帝劉宏鑑於天下越發混亂,為了鞏固東漢的統治,遂設置了「西園八校尉」,以求拆分出外戚大將軍何進的兵權。曹操因為自己優良的家世,而被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2)公元187年的劉備:公元187年,中山相張純因為對東漢朝廷心生不憤,遂與漁陽郡的張舉和烏桓部族的丘力居等人一起發動了叛亂。公元188年,劉備參與了鎮壓張純叛亂的戰鬥,因為軍功而被封為安喜縣(今河北保定今定州市區東)縣尉。

(3)公元187年的孫策:公元187年及稍後,相對於士燮的已經嶄露頭角、曹操任典軍校尉、劉備任安喜縣縣尉,孫策就要顯得寒酸的多了。此時的孫策,尚與家人留在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老家居住,尚未起兵。而孫策的父親孫堅,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太守,前往長沙圍剿長沙區星的叛亂。公元189年,孫堅起兵前去參與討伐霍亂朝政的董卓。而此時的孫策,與母親和弟弟孫權一起移居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三.天下諸侯中士燮和曹操的地盤,要比孫策和劉備的大:

1.士燮成為一方諸侯:

《三國志》記載:「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裡,威尊無上。」公元186年(中平三年),太尉朱儁之子朱符任交趾刺史部刺史。公元187年,士燮任交趾刺史部交趾郡太守。公元195年,交趾刺史部刺史朱符被百越人所殺,交趾刺史部陷入混亂。交趾郡太守士燮趁機向東漢朝廷舉薦自己的大弟士壹任合浦郡太守,自己的二弟士䵋任九真郡太守,自己的三弟士武任南海郡太守。此時的中原已然很混亂,東漢朝廷因為宦官和外戚的常年爭鬥,漢靈帝劉宏已經是無暇顧及遠在萬裡之外的交趾刺史部。雖然公元197年,交趾郡太守士燮上表朝廷把「交趾刺史部」改設為「交州」,張津任交州州牧。但是實際上,新任州牧張津並沒有能夠掌控交州,整個交州已經是全部掌控在士燮手中,士燮成為了交州的控制人。當時的交州下轄七個郡,其中有四個郡是直接掌控在士燮兄弟手中,而另外的三個郡也是掌控在士燮的親朋手中。此時的士燮,盤踞在交州,已經成為真正的一方諸侯。而交州州牧張津在幾年後被部將所殺,士燮更是成為了嶺南地區真正的統治者。

2.曹操成為一方諸侯:

曹操是東漢沛國譙縣人,即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身權貴宦官之家,是東漢宰相、太尉曹嵩之子。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人稱「曹孟德」、也稱「曹阿瞞」。 曹操機智警敏、放蕩不羈,有隨機權衡應變之能力。曹操自公元189年於陳留起兵,至公元197年,短短的幾年時間裡,曹操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擊敗黃巾軍,遂迅速成成長為一方諸侯。

3.劉備成為一方諸侯:

劉備本是西漢王朝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之子)的後代,是東漢臨邑侯國的枝屬,是正宗的皇室後裔。但是及至劉備這一代,家道已經開始沒落。公元191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因為軍功而被升為平原縣縣令、平原縣國相;公元194年曹操攻打徐州,劉備因為救援徐州有功,被升為豫州刺史。同年底,徐州刺史陶謙病故後,劉備任徐州刺史;公元196年,劉備的徐州北呂布攻取,劉備不得已投奔曹操,被任命為豫州州牧。

4.孫策成為一方諸侯:

公元191年,孫策的父親孫堅被荊州州牧劉表的部下黃祖所殺;公元193年,孫堅投靠舅父吳景,召募到了數百人;公元194年,孫策投奔諸侯袁術,任折衝校尉、代理殄寇將軍;公元195年,孫策打敗了揚州州牧劉繇;公元196年,孫策打敗會稽郡太守王朗;公元197年,諸侯袁術得到了傳國玉璽後僭越稱帝,孫策與袁術進行決裂。自此,孫策也成長為一方諸侯。

5. 士燮的地盤最大,但是實力卻不強:

可以說在公元197年前後,士燮、曹操、劉備、孫策都已經成長為一方諸侯。士燮最早開創基業,在三人之前就已經嶄露頭角,掌控交州;曹操實力最強,曹操能夠後來居上,抓住機遇成為四人中實力最強的一位的;劉備最為悲催,在成功擁有徐州之後,卻被呂布奪取了,最後不得不投奔曹操寄人籬下;孫策發展最晚,但是卻是最為迅速的成長為一方諸侯。當時是,東漢南方的諸侯有劉璋、劉表、士燮、孫策、華歆等。東漢北方的諸侯有袁紹、袁術、曹操、馬騰、公孫瓚、公孫度、張繡、張魯、張楊、劉備等。而天下各路諸侯中,劉璋、劉表、士燮、曹操的地盤是最大的,可謂是東漢四大諸侯!士燮、曹操、劉備、孫策四人,只有北方的曹操與南方的士燮,皆位列這「四大諸侯」。當然了士燮、曹操、劉備、孫策四人中,士燮的地盤雖然很大,但是要輪實力的話士燮的實力卻是最小的。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的「交州王」士燮,為什麼在建安十五年選擇了孫權?
    對於我國來說,他是東漢末年重要的割據勢力,對於越南國來說,他們尊稱士燮為士王。全本兒的士燮小編曾經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分享過了,今天就不再贅述。近期,我的一位好友對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建安十五年士燮為什麼要選擇東吳?
  • 《三國演義》中的「交州王」士燮,為什麼會選擇孫權?
    第二個原因:對吳巨的失望,對孫權的堅定其實他選擇在建安十五年依附孫權,也是想要暫時依附他然後靜觀後事的發展。畢竟當時還是有著很多的人對他這塊土地有著興趣,但是按照經驗看來也沒有誰能夠在這塊土地上得到好的結果。不是驕奢淫逸就是相信那些鬼神之說,交州這個地方的刺史好像自從建安年間就沒有一個正常的人。
  • 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那麼劉備逼死了誰?
    尤其是孫權,三國演義中的孫權,雖說是作為一國君主,但是不管是孫權還是曹操,感覺都沒有劉備的實力強大。之所以這麼說,主要還是因為在三國演義當中,作者的中心思想,主要還是擁劉反曹的。不過,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兩件事,一個是孫權逼死了陸遜,一個則是曹操逼死了荀彧。那麼當時的劉皇叔劉備又逼死了誰呢?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三國:曹操,孫權,劉備三位誰的野心最大?結果有些讓人匪夷所思
    孫權,有些特殊,守著父兄傳下來的江東霸業偏安一隅。虎視天下,卻無鯨吞天下的膽色。到底他們誰的野心最大呢?其實一目了然。這一切也是為了平定動亂,消滅割據勢力。其統一天下的初心也是為了漢室的復興。要說他有代漢自立的野心,只是歷代史學愛好者們的主觀看法而已。曹操通過幾十年的經營,統一了北方。他壯心不已,雄才大略,控制著漢獻帝,號令天下,卻沒有廢帝自立。
  •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若統一天下,誰最可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三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首次出現天下並未一統,同時又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統一天下後,誰最有可能殺功臣呢?孫權、曹操、劉備先下個結論:孫權是最有可能殺功臣的皇帝,曹操是不管統一還是不統一,他都會殺功臣,而劉備是最不可能殺功臣的皇帝
  • 五虎上將分別是誰?劉備、曹操和孫權其實都有五虎上將
    其實五虎上將就是五員虎將,難道就只有劉備有五虎上將嗎?其實劉備、曹操和孫權都是有各自的五虎上將的。那麼,五虎上將分別是誰?小編就給大家分別介紹一下,劉備、曹操和孫權各自手下的五虎上將。  第一,先說說劉備。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是在《三國演義》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
  • 李宗吾在《厚黑學》中對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厚黑評價
    曹操劇照其次是劉備,但劉備和曹操卻不一樣,李宗吾先生認為,劉備的特長不在於心黑而是在於臉皮厚,那為什麼他截然與曹操不同呢?我們知道劉備在沒有成長起來之前,他依靠過曹操、袁紹、劉表、孫權等人。他跟隨這些人的時候是東奔西走、寄人籬下還恬不知恥,而且劉備還有一個讓我們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點,那就是他生平好哭,遇到沒辦法解決的事情時,他便對人痛哭一場,關鍵是在他哭過之後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居然能轉敗為勝,他的這一特點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他寫的是惟妙惟肖非常生動,以至於有句說他的俗語:「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 劉備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諡號是武皇帝,但孫權的諡號卻讓人無語
    ——巴爾扎克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而在三國時期,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的諡號是武皇帝(魏武帝),那孫權的諡號是什麼呢?很無語,甚至都不知道在正統的諡號中,有沒有這個諡號,反正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 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各自靠著什麼樣的性格優勢最終稱霸一方?
    在這之時也有很多人前來救駕,第2天的時候,這場暴亂還是被制止住了,然而曹操卻下令直接把當天晚上出現在府邸門外的士兵全部給殺了。很多士兵都大喊冤枉,他們明明是來救駕的,為什麼還要被殺?曹操說,這其中一定是有人趁這機會來殺我的,但是我分不清,誰是來救駕誰是來要命的,這裡面的人一定是有懷歹意的,所以我把你們都殺了,那樣就可以保證萬無一失了。
  • 曹操孫權劉備的後人如今在幹啥?各有千秋,劉備後人依舊在賣草鞋
    曹操墓的發現,到曹操後人的被認證,這些被標上曹操後代的人們也很豁達,曹祖義和其他被鑑定為曹操後人的曹姓族人紛紛表示,這種認親並不是為了去證明誰是誰不是,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將已經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曹姓族人匯集,大家一起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 曹操一生多次招降納叛,只因看走眼兩名使者,使得孫權、劉備崛起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曹操憑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和多年徵戰磨礪出的數萬精銳將士,逐步消滅了袁術、呂布、陶謙等割據勢力,佔領了兗、豫二州,在各路諸侯競爭的舞臺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起初,袁紹大軍在兵力和後勤補給上佔據壓倒性優勢,而曹操大軍本就實力稍弱,又不得不抽調部分軍隊防備西面的韓遂、馬騰,還有背後的孫策、劉表等人;加上徐州及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戶眼見曹軍形勢不利,紛紛斷絕了錢糧供應,使得曹軍糧草告竭,失敗就在眼前。關鍵時刻,袁紹陣營中連連出現的降兵、降臣、降將幫了曹操的大忙。
  • 《三國志14》群雄割據劉備怎麼打?群雄割據劉備高難度打法心得
    三國志14群雄割據劉備怎麼打?
  • 漢中之戰,曹操佔盡了優勢,為何卻是劉備贏了
    可以說是群雄割據,狼煙四起。而就在這樣的一個亂世當中,最後走出來了曹魏,西蜀,東吳三個勝利者。劉備雄踞荊州益州,孫權佔據江東,曹操控制北方地區,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而早年劉備在佔據了益州地區之後,曾經進攻漢中。 而在漢中之戰當中,佔據優勢的曹魏並沒能擊敗蜀漢的軍隊,最後還是丟失了漢中地區的控制。那麼劉備曹操漢中之戰,明明是曹操更有優勢,為什麼是劉備贏了呢?
  •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還是勉為其難,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一,起事之初,他們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各有優勢。曹操的優勢是祖上有錢;孫權的優勢是祖上有地;劉備的優勢是祖上有名。曹操是宦官之後,家有萬貫。
  • 與曹操赤壁大戰前,孫權在猶豫什麼 ?
    孫權這時就要考慮,如果抵抗曹軍,會不會導致東吳政權內部分裂。如果初期戰事不利,張昭等士族集團即使不叛變,也有可能消極怠工,不再鼎力支持自己的戰爭。沒有這些士族支持,孫權是無法持久抵抗的。3諸葛亮與周瑜的勸說孫權最終決定聯劉抗曹,一方面是從諸葛亮那裡得到了劉備集團會堅持抗曹的承諾,增強了自己抵抗的意志,另一方面是魯肅把手握軍權的周瑜從外地叫了回來,周瑜也保證會與孫權站在一起,絕不妥協,這才讓孫權有了與曹操決一雌雄的勇氣。
  • 曹操生擒劉備的兩個女兒,曹操的處置,讓劉備顏面無存!
    不久,在經過反覆的拉鋸較量後,最終倖存下來的豪傑只剩下了三個人,即曹操、孫權和劉備。 那麼,在這三人的創業過程中,誰的先天助力最強呢? 第一名首推孫權。
  • 元代一首小令論天下英雄,曹操孫權赫然在列,第三人卻不是劉備
    一首《臨江仙》將我們帶到東漢末年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曹操、劉備、孫權各顯其能,三分天下,逐鹿中原,辛棄疾曾寫下「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評論三人的詞句,但是在一首元朝的小令中,卻將諸葛亮與曹操孫權並論英雄,劉使君連個影子都沒有,這首小令就是阿魯威的《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
  • 為什麼曹操劉備死了,孫權都不能統一天下,事情原因大簡單了
    三國的天下被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這三個人平分天下,曹操以挾天子令諸侯起家,劉備靠奪取荊州起家,而孫權靠父輩積累的家業起家。孫權的父親孫策算是與曹操劉備同一代人,而孫權是晚輩,隨著曹操劉備兩人病逝,當時的孫權還很年輕,那為什麼孫權就不能統一天下呢,今天老杜就跟大夥說下,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
  • 赤壁之戰,曹操擁兵百萬,為何不敵孫劉聯軍?
    官渡之戰後,曹操的勢力不斷地擴大,大有勢如破竹之勢,北方影響曹操發展趨勢的各種割據勢力基本上都被曹操劃入了自己的版圖之下,消滅烏桓集團,呂布集團,張繡集團以及最大的號稱四世三公的,袁術,袁紹及其袁紹的兒子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