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式炯,紅軍長徵的死對頭,建國後為何享受中將副兵團級經濟待遇

2021-01-15 騰訊網

紅軍長徵為什麼要進入貴州?因為貴州軍閥比較孱弱,號稱是雙槍兵,又叫羊兵,打起仗來,像綿羊一樣,比較好打。所以,紅軍不但順利進入貴州,而且還在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開了歷史性的會議。

在當時,幾乎國共雙方都看不起貴州軍閥。貴州軍閥的頭子叫王家烈,小編之前有過介紹,他很慘,紅軍進入貴州,他被蔣介石順利拿下。王家烈有個侄兒叫萬式炯。萬式炯喊王家烈為姑父.

這個萬式炯也是一個人物。他是苗族,貴族銅仁人。萬式炯小時候的遭遇很不幸,4歲喪父,母親養活不起4個孩子,就將一個女兒送到了尼姑庵,另一個女兒送人了。

(萬式炯)

然後,母親靠織布為生,養活了兩個兒子。舊社會嘛重男輕女,不像今天,男女平等。雖然家庭比較不幸,可是萬式炯有一個好姑父啊,在王家烈的提攜下,萬式炯很快投入軍中,逐步升遷。

萬式炯可不僅僅是靠關係上去的。他打仗有一股狠勁。在貴州軍閥中,有一次,王家烈攻打貴陽。貴陽可是貴州的首府,城牆堅厚,王家烈連攻16天都沒有拿下。

關鍵時刻,萬式炯出馬了,他組建了敢死隊,親自擔任敢死隊長,猛攻貴陽城。最終一舉破城。萬式炯升任團長。他所帶的團,被稱為「萬八團」,那是王家烈手中的一支王牌。

(王家烈)

紅軍長徵進入貴州後,萬式炯奉命多次和紅軍作戰。其中最慘烈的一戰,萬式炯進攻遵義新城,已經打到了汽車站附近,最終卻又被紅軍打退。萬式炯僅以身免,右腿還負了傷。

雖然多次和紅軍作戰,萬式炯卻經常吃虧,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他完全不是紅軍的對手。到了抗日戰場,萬式炯卻又英雄起來,他參加了南京保衛戰。

當時,萬式炯負責防守中山門,第一天,敵人架雲梯攻城,他帶著部隊用刺刀把敵人戳死。第二天,敵人用大炮轟城,他備好沙袋,隨時填充缺口。到第三天,萬式炯奉命撤退。

可是,鬼子已經衝上來了。混戰中,萬式炯被七個鬼子包圍。怎麼辦?萬式炯是習過武術的,還練過氣功,三五個人根本近不得身。他奮起虎威,幹掉了三個鬼子,另外四個鬼子見勢頭不好,跑了。

萬式炯後來專門寫了一篇回憶文章,《憶南京保衛戰》,記錄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萬式炯調任兵團副司令兼暫編第一軍軍長。但是,萬式炯是雜牌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

淮海戰役的時候,萬式炯還在白崇禧的鼓搗下,勸蔣介石下野。豈有此理。蔣介石電召他去南京一敘。去還是不去?白崇禧說去吧,有我呢。結果,蔣介石調他去國防部上班,白崇禧卻說,不要管他,回來吧。萬式炯仍然回到自己的部隊中。

因為有這段公案,國民黨垮臺之際,白崇禧要他上飛機去臺灣,萬式炯拒絕了。可憐的白崇禧,枉為小諸葛,關鍵時刻還沒有萬式炯聰明。在歷史的關頭,萬式炯率部起義,還動員其他舊部起義。所以,建國後,他享受中將副兵團級經濟待遇。後來,萬式炯退出軍界,在家鄉貴州省任職。1991年,萬式炯以86歲高齡去世。

相關焦點

  • 該軍的軍長是中將,但僅授了少將的政委,為何能享中將待遇?
    華北軍區第18兵團62軍的前身是華北軍區第15縱隊。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吏後,第62軍隨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指揮。 接下來龍叔就和大家說說該軍的軍長和政委: 62軍的軍長叫劉忠,他從部隊還是叫第15縱隊時就是司令員,改稱第62軍後,仍任軍長。
  • 哥哥是上將軍銜,他是中將軍銜,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
    哥哥是陸軍上將,他是陸軍少將,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 說起永嘉鎮,重慶人知道的很少,即使在「銅梁」,人們的印象也僅僅是「很遠」就戛然而止了。事實上,這裡可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最出名的當屬走出一門兩將的郭氏家族。
  • 他是開國少將,但享受中將待遇,47歲任裝甲兵副司令員,他是誰?
    他20歲參軍,47歲任裝甲兵副司令員,是唯一的「上將級」少將。他是陝北紅軍的創建人之一,和堂弟一起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誰呢?大家都知道1955年授銜的時候,正兵團一般可以授予上將或以上軍銜,副兵團一般授上將。準兵團、軍級幹部一般授予少將或中將軍銜。而賀晉年是唯一的副兵團少將,賀晉年險些連少將都沒當上,紅軍時期賀晉年已經是紅27軍軍長,是軍級幹部,抗戰時期,賀晉年是三邊軍分區司令, 解放戰爭時,賀晉年都是縱隊司令併兼任第十五兵團的副司令。
  • 他是少將中行政級別最高之人,授少將軍銜,卻拿著中將待遇!
    與軍隊級別對應的行政級別,當時上將一般定為行政五級,中將少數定為5級,大多定為六級、七級,少將多數定為七級、八級。不過,少將之中有一個人,他是副兵團級,卻被定為行政六級,是少將中行政級別最高的一位,比有些中將的級別還要高,這個人就是賀晉年。賀晉年,陝西人,1928年入黨,兩年後加入了紅軍隊伍。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 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哥哥是陸軍上將,他是陸軍中將,建國後享受副兵團待遇
    郭汝棟算得上是同盟會和蜀軍鬧草命的早期骨幹,一直幹到國民政府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他師從張培爵,出道「炸彈隊」,因為敢死敢拼,備受器重,從重慶到成都一直追隨張培爵左右,最後進入號稱川軍將領搖籃的學堂深造。
  • 授銜時,有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還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按照這一級別劃分,開國將軍的相應級別應為正軍級。正兵團一級的38名將領中,35名為上將,其餘三名中將,徐立清中將主動要求降銜,否則就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連大將軍銜都沒有。因此,兵團的級別,是衡量陸軍將軍的重要標準。
  • 華野「葉王陶」,為何王、陶為中將,金門失敗的葉飛為上將?
    到了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王必成、陶勇被授予中將軍銜,而葉飛被授予上將軍銜。三人中,王必成出生於1912年,陶勇出生於1913年,葉飛年齡最小,出生於1914年;而且,眾所周知,葉飛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著名敗仗——金門戰役的指揮者。為何三人中,葉飛反而成為上將呢?先了解一下三人的出身。
  • 1955年時,解放軍中有4個兵團級的少將,他們分別是誰?
    1952年的評級將解放軍的軍隊級別分為十一等二十四級,第一等是軍委,第二等是大軍區,第三等就是兵團,考慮到前兩等的人數,所以兵團級別的一般對應就是上將、中將。不過事情也有特殊的存在,1955年的少將中,有四人是被評為軍團級的,這四人是誰呢?又分別是什麼原因呢?
  • 參加秋收起義的5位開國上將,到解放戰爭,最低也是兵團副司令員
    他們當時的職位都比較低微,有普通的戰士,有班長,職位最高的一位才是連長,可是到解放戰爭時期,他們都成為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最低的也是兵團的副司令員。建國後成就都很大。他們都是誰呢?第一位,陳士榘,湖北荊門人(陳士榘上將)陳士榘為何會參加秋收起義呢?
  • 鍾姓威武,有17位開國將軍,一位上將、兩位中將,十四位少將!
    從人口上講,鍾姓人口少於袁姓,不過在開國將軍數量和軍銜上相比袁姓略勝一籌,鍾姓威武,有17位開國將軍,一位上將、兩位中將,十四位少將!那麼鍾姓開國將軍都有誰,有沒有你老鄉呢?57位開國上將中,唯一的鐘姓就是鍾期光上將,他1908年出生,紅軍主力長徵後,鍾期光奉命在南方堅守三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鍾期光任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政治處主任。
  • 1955年他只是少將,卻能享受中將、上將標準的待遇,這是為何?
    1955年我國實行了軍銜制度,授銜儀式上對於在新中國建立過程中,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人進行了授銜,按照軍銜級別的不同,不同軍銜的開國將領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位開國少將,卻能夠享受中將、上將的標準。那麼,這位開國少將是誰?又為什麼能夠享受比自己級別高出不少的待遇呢?
  • 享受中將待遇的開國少將:伏擊日軍觀光團,周總理親自安排手術
    而有這麼一位開國少將,他一生遵守黨的紀律,一切聽從黨的指揮,一生服從黨的安排;一貫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共產主義事業,是共產黨的高級軍事家,是解放軍的高級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更是神奇的以少將的身份享受了中將的待遇。他,就是魯瑞林。
  • 授銜時,為何一野和三野參謀長為中將,二野和四野參謀長為上將
    到1955年授銜時,閻揆要和張震被授予中將軍銜,而李達和蕭克則被授予上將軍銜,為何同樣是參謀長,四個人授銜卻不一樣呢? 從朝鮮回國後,張震因病休養,作戰部部長職務不變。後主動申請到南京軍事學院進修。 1955年授銜時,評定上將的一般條件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師級幹部、抗戰時期旅級幹部、解放戰爭時期兵團級幹部。閻揆要同志由於在抗戰前長期從事兵運和地下工作,沒當過紅軍師級幹部,在資歷上就低了一些。
  • 五五授銜時,哪些正兵團級幹部未獲得上將軍銜
    其中只有第三等——一級正兵團級才能完全授上將軍銜,二級副兵團級上將和中將各半,三級準兵團級應為中將。 授銜名單公布後,人們發現,有5名1952年定為正兵團級的幹部沒有獲得上將以上軍銜。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說比較出名的——徐立清。
  • 長徵後,紅一軍團第4師三個團的團長都是誰?後誰的軍銜高?
    後誰的軍銜高?第10團的團長叫徐德操。徐德操是湖南平江人,1914年生,15歲入團,16歲參加紅軍。徐德操性格剛烈,勇猛善戰。他經常手持一把大刀,率先殺入敵群。他升為營長、團長後,也是經常參加敢死隊,並帶頭向敵軍發起衝鋒。在數次反「圍剿」和長徵中,他總是衝鋒在前,深得上級青睞。
  • 他是開國少將,卻在53歲官至大軍區第一副司令,地位比中將還高
    1955年授銜時,一位兵團參謀長被授予開國少將,但地位卻比大部分開國中將都要高,在53歲時就已經官至大軍區第一副司令,而他也是我軍中唯一一個以少將軍銜出任該職務的將軍,他是誰?為何能獲此殊榮呢?1930年,我軍在湖北、河南、安徽邊區完成了部隊改組擴編計劃,李迎希因功出任營長,奉命到地方組建革命武裝,曾先後歷任獨立團長和師長,在全軍肅反時期,李迎希遭到了陷害被逮捕,被審查了三個月才釋放,後出任師部作戰參謀,隨軍一路北上,為四川和陝西地區的根據地創建,作出突出貢獻,所以在我軍長徵開始前,李迎希已經積功升職為司令部作戰參謀主任。
  • 最小的紅軍,7歲參軍,9歲參加長徵,後右眼被打瞎,94歲仍健在
    紅軍是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8年5月25號,中國共產黨委員會決定啟用了紅軍這個稱呼,後來又改為了中國工農紅軍,在之後的國共戰爭時期,又被組成了紅一方面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等紅軍部隊。那麼大家知道我們年齡最小的紅軍是誰嗎?
  • 四野4個兵團,第一副司令員都是上將,第二副司令員為何卻不同呢
    第四野戰軍成立後下轄12到15四個兵團,當然就有4個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了,後來他們四位都被授予了開國上將,分別是12兵團第一司令員陳伯鈞,13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李天佑14兵團,第一副司令員黃永勝,15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洪學智,而洪學智將軍在1988年再次榮獲上將,是我國唯一的「六星上將」。
  •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
    紅二十五軍長徵出發時只有兩千九百多人,到達陝北擴大到三千四百多人,留在陝南的紅七十四師,也發展到近二千人,成為四支主力紅軍長徵唯一人數沒有減少反而增加的部隊。他的這一功績,是紅二十五軍許多老同志一致公認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程子華到晉察冀邊區主持工作,身兼數職獨當一面,大大鞏固和擴大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