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建立健全黨的組織制度體系

2020-12-05 人民網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必須抓好黨的組織制度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立健全包括組織設置、組織生活、組織運行、組織管理、組織監督等在內的完整組織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從制度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黨的組織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黨的組織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積累了重要經驗。黨中央先後制定和修訂了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黨組工作條例、地方黨委工作條例、黨的工作機關條例、支部工作條例以及農村、國企、機關、高校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等一系列組織建設方面的黨內法規,搭建起組織法規的「四梁八柱」,一個全面規範黨的各級組織的組織制度體系正在形成。同時,黨的組織制度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保障了黨的全面領導,又增強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央和國家機關、地方黨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更加突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進一步把「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作為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我們要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必須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不斷提高黨的組織制度建設水平。

抓根本。根本組織制度是黨的組織制度體系的基石和主幹。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2017年出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進一步加強和維護了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面向未來,抓好黨的組織制度建設,必須堅持、完善、落實民主集中制。進一步強化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把做到「兩個維護」落實落細,維護黨中央一錘定音、定於一尊的權威。健全和認真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具體制度,促使全黨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辦事,促使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

強基本。基本組織制度是黨的組織制度體系的中堅和骨架。黨組織設置、黨內組織生活、黨組織運行、黨組織管理、黨代會代表任期制等都屬於基本組織制度。面向未來,我們要以「永遠在路上」的精氣神對黨的基本組織制度建設常抓不懈。既要補齊現有缺項和空白,做到黨的組織覆蓋到哪裡、制度建設就跟進到哪裡,也要對一些制訂時間較久的法規制度及時予以修訂。還要建設好黨中央對基本組織制度進行細化和具體化而形成的有關組織制度,如細化組織生活制度特別是領導幹部雙重組織生活制度等。

重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健全強有力的落實機制,使組織制度落地見效。真正讓鐵規發力、禁令生威,必須狠抓制度執行和落實,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完善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落實機制,完善黨委督促檢查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全面落實《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執行責任制規定(試行)》,加大抓落實力度,切實將黨的組織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作者為中央辦公廳法規局副局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2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科學安排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擺在13個「堅持和完善」的首位,充分顯示了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極端重要性。
  • 滄海橫流顯砥柱——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為何擺在首位?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統領地位,抓住了國家治理的關鍵和要害。這是對新時代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提出的根本政治要求,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制度保證。
  • 深化「三項改革」推動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省區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表示,紀檢監察機關將堅決落實中央紀委四次全會精神,持續深化「三項改革」,推動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不斷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王擁軍 山西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提升紀檢監察工作規範化法治化水平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紀檢監察機關負有重大政治責任,必須積極擔當、主動作為。
  • 明確監察法規制定權 建立健全監察法律體系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建立健全監察法律體系成為新一階段監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明確監察法規制定權,建立以《監察法》為基礎的監察立法體系勢在必行。明確監察法規制定權,建立健全監察法律體系有利於系統梳理監察系統內部在機構重組、人員轉隸、職責劃分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衝突,為監察機關開展日常監察活動提供具體化的法律依據。同時,有利於增強紀檢監察人員的身份認同感。
  • 健全和完善黨內監督體系的系統性、協調性和有效性
    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健全和完善黨內監督體系,認為黨內監督體系是由黨內不同主體相互發生關係而形成的複雜系統,重要的是處理好黨委和紀委的關係、黨委與其他黨內主體的關係,提高系統性水平;需要將黨內監督體系置於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這個組織場域中進行研究,加強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的協同;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加大制度執行和效果評估力度、提高問責精準度、強化對監督權的監督有利於提高黨內監督的有效性。
  • 堅持制度和組織建設 提升執行力和凝聚力
    建立和健全了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認真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黨在各個時期的各項方針、政策。通過學習,不斷增強領導幹部的思想覺悟、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2、建立民主生活會機制。
  • 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 依法治理網絡空間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把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任務艱巨。
  •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紮根中國社會土壤,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借鑑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積極構建並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不斷健全,人民民主不斷發展,為我國社會保持長期穩定、充滿生機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作者:金紅磊(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並明確要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和發展路徑。
  • 金紅磊: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並明確要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和發展路徑。
  • 用禮儀制度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有的放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計劃地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如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利用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契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
  • 戴建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人民性、公平性、正義性,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
  • 加強黨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必須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確保本次全會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位。」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根本保證。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這一顯著優勢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也體現出這一制度強大持久的生命力,這一制度保障我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蹟。
  • 固本開新建設高校意識形態制度體系
    建立嚴格的宣傳發布制度,陣地管理審批制度,輿情實時監控制度,突發危機事件處理制度,以及網絡評論員隊伍,最大限度地凝聚廣大師生員工的思想共識,形成高度的價值認同,堅持用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第三,構建推陳出新的學術研究制度體系。一是在學術研究的信仰引領、能力提升方面做到推陳出新。
  •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
    早在上世紀40年代,我們黨深刻總結政權建設的實踐經驗,得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後建立的國家政權,必須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同這一國體相適應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只能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以來,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不斷鞏固、完善、發展,形成了一整套內涵豐富的科學制度體系。
  • 完善政府職能體系機構體系法治體系運行體系
    筆者認為,國家行政體系,是指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要求,履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治理、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政府治理職能的組織架構、制度、規範等的總和,主要包括政府職能體系、政府機構體系、政府法治體系、政府運行體系以及幹部隊伍體系等方面。
  • 日喀則市推動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加強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事關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在日喀則市委堅強領導和區黨委組織部有力指導下,日喀則市委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專項小組履行牽頭抓總職能,把制度建設貫穿黨的建設全過程,著力破解黨的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縱深推進全市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 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根本政治制度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並對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出總體要求、指明前進方向。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為解決企業生產造成的生態破壞、環境汙染以及個人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資源浪費的問題,一要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全程保護,建立生產、生活、生態三方綜合立體的源頭防控,構建事前預防、過程監督和事後追責的生態保護機制。二要完善汙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和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