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近年來,江西省尋烏縣通過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不僅修復了當地生態系統斷鏈,改善了「白色沙漠」般的礦區生態環境,而且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將自然資源資產打造成當地百姓享生態、富口袋的「綠色銀行」。
生態修復治理後的柯樹塘。本報記者 滑曉暉 攝
「生態環境好了,已多年不見的小河蝦、小魚重新出現了。」江西省尋烏縣上甲村村委會主任鍾賤林指著不遠處的上甲村河說,「以前伸手可摸魚的日子又要回來了。」
實現生態好轉的不僅是上甲村,而是整個尋烏縣。近年來,通過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尋烏縣不僅修復了斷鏈的生態系統,治理好了採礦造成的「白色沙漠」,使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而且將生態鏈轉化成綠色產業鏈,將自然資源資產變身為當地百姓享生態、富口袋的「綠色銀行」。
生態美了 日子甜了
尋烏擁有世界級大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區,自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大規模開採。但由於生產工藝落後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力,帶來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汙染、土地沙化、田地毀壞和次生地質災害頻發等一系列問題,地貌呈現出「溝壑縱橫、蒼白光禿」的景象,就像巨大的「生態傷疤」。
生態環境的破壞,給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例如上甲村村民鍾世展,雖有家傳的養蜂技術,卻無處施展。因為村裡找不到清潔水源和大量花植,無法養蜂。他只能靠打零工養家餬口。
轉機發生於2016年。這一年,尋烏作為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成為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之一。隨後,在遭破壞較為集中的文峰鄉石排、柯樹塘及涵水片區,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陸續展開,累計投資近10億元,治理修復礦山面積達14平方公裡。
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工則工、宜水則水」的原則,尋烏將廢棄稀土礦山整治為農業、林業或工業用地,優先針對生態破壞與環境汙染嚴重的區域實施重點治理,統籌推進水域保護、礦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復等,著力恢復礦區整體生態功能,大大提高了礦區經濟效益。
經過幾年的綜合整治,過去每逢雨季就泥水橫流的狀況不見了。記者看到,如今的柯樹塘植被蔥鬱、蜂飛蝶舞、水塘清澈,一排排光伏電池板整齊排列,一條條新修的自行車道蜿蜒山間,一派生機盎然。
看到生態環境改善了,鍾世展向村裡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養起了蜜蜂。僅此一項,他的年收益就達8萬元。除此,他還種植了300株百香果、百餘株臍橙。「今年的收成很好,柯樹塘的生態修復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鍾世展滿臉喜悅地說道。
思路變了 成效有了
因修復生態而關停稀土礦後,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制約。如何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尋烏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為此,尋烏打破碎片化的治理格局,統籌水域保護、礦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復四大類工程,採用「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三同治」模式,著力打造旅遊觀光、體育健身勝地,把廢棄礦山變成「金山銀山」。
贛州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魏清勝告訴記者,尋烏是東江發源地,山水林田湖草兼備,自然資源豐富。把生態作為資本要素,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尋烏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子。
實踐中,尋烏注重將綜合治理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堅持「生態+」理念,走「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旅遊」的發展路徑,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解決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有效恢復了生態環境,破解了用地瓶頸,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經濟效益。
尋烏的綠色蝶變,為江西省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生態修復及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提供了有益借鑑。據介紹,尋烏的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項目吸引了包括遼寧、山東、湖南、廣東、廣西等地的大批專家學者,前來參觀學習。
方向準了 路子通了
尋烏堅持「生態立縣」,在厚植生態優勢和增強綠色發展能力兩個方面齊發力,種植經濟作物,發展綠色能源,利用修復後的廢棄礦山建工業園區,推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打造旅遊、休閒、度假綜合體,形成了「人養山、山養人」的良性循環,保障了生態產品價值的持續輸出。
近年來,尋烏改造低質低效林1050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800多畝,利用礦區整治修復土地種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獼猴桃、龍腦樟等經濟作物5600多畝,走上了多元化發展之路。
在石排村的廢棄礦山區打造了佔地約6800畝的工業園區,有效解決了全縣工業用地嚴重不足的問題。昔日寸草不生的荒蕪之地變成了廠房林立、綠樹成蔭的工業園區。目前,園區已吸引了53家低能耗、低汙染企業落戶,新增就業崗位近萬個。
在石排村、上甲村等礦山治理區建設了總裝機容量35兆瓦的光伏發電站,年發電量達4200萬千瓦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體育健身等產業,貫通了修復治理區與青龍巖旅遊風景區,修建自行車道14.5公裡、步行道1.2公裡,年接待遊客約10萬人次。
生態產業的蓬勃發展,使當地居民的收入實現了穩定增長。石排村村幹部謝青山的父親曾是稀土礦開採大軍中的一員。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區煥發生機,對謝青山的觸動不小。他帶頭採購了一批油茶樹苗,栽到了父親當年採稀土的地方。在他的帶領下,油茶樹已成為村民的「發財樹」。
2019年4月,尋烏縣成功退出貧困縣。「這只是開始。」尋烏縣自然資源局局長謝小菁說,下一步,尋烏局將繼續鞏固提升生態修復成果,持續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以「綠色指數」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
更多閱讀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i自然投稿郵箱:izrqmt@126.com。電話: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體
記者:趙曉光 滑曉暉
通訊員:龍立 張祖良
原標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從「白色沙漠」到「綠色銀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