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運動。
運動,是養生保健的法寶之一。
但運動必須要掌握好尺度,並非時間越長越好,強度越大越好。
這個尺度應如何把握?藥王孫思邈有句名言:
「道家養生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
「小勞」就是強度較小的運動,
「常欲小勞」就是經常運動,
喜歡運動,
養成喜歡運動的習慣。
但要記住,不管做什麼運動,「大疲」及「強所不能堪」均不可取。鍛鍊到大汗淋漓、精疲力盡,已經是「大勞」了。咬著牙挑戰自己身體承受力的極限,只會傷身。
「常欲小勞」的養生原理,孫思邈沒有明言,只用了一個比喻。說它的原理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樣,都是因為運動的緣故。
實際上,這種養生方法是源於古人對人體生理、病理的科學認識。
《呂氏春秋·達鬱》說:
「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髒)、六府(腑),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病之留、惡之生,精氣鬱也。」
這段話說明,健康的人體,是肌膚細密,筋骨堅固,心志安和,血脈、精氣暢流周身,運行不止。一旦氣血不暢痛,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因此保持氣血暢通是養生防病的主要目標。
那麼,如何才能保持氣血暢通?
《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說:
「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
上文言「精氣鬱」為萬病之源,此處則明確指出唯有「形動」才能使氣血流暢。
但「形動」並不是無節制的運動,因為過度的運動將使人的氣血消耗太多,造成所謂「五勞」「六極」。
故《黃帝內經》提出「形勞而不倦」的運動尺度。
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進一步將這個尺度細化,他說: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首先強調運動不可過量。他又對弟子吳普說: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
華佗認為,當運動到了「沾濡汗出」(衣服微溼)時,就應停止,接著塗上爽身粉,身體便覺得輕鬆便捷,腹中想吃東西了。在這裡,華佗提出控制運動量的標準是「沾濡汗溼,身體輕便,腹中欲食」。
而孫思邈的「小勞養生法」,
正是建立在前人的認識和經驗上,
此外,他也明確提出鍛鍊應以「汗出為度」。
孫思邈認為,運動過量會造成「五勞」之一的「疲勞」和「六極」。所謂「六極」就是「氣極」「血極」「筋極」「骨極」「髓極」「精極」。
他在《千金要方》中說: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指出步行也要適度,以免「久行傷筋」。
孫思邈還在書中詳細記載了許多「小勞養生法」。如按摩法中的摩面、摩腹、摩耳、叩齒、鳴鼓、松腰等。導引法中的老子導引法、華佗五禽戲等。吐納行氣法中的調氣法、胎息法、禪觀法等。形成了「小勞養生法」比較完整的體系,對後世運動養生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孫思邈不僅提倡「小勞」養生,還身體力行。每天不是給人看病,就是上山採藥、行氣導引,「小勞」使他充滿了活力。據《唐書》記載,孫思邈年近百歲時仍「視聽不衰,神彩甚豐。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得益於「小勞養生法」,孫思邈成為古代最長壽的名醫之一,有人說他活到101歲,還有人說他活了141歲。
長壽詩人陸遊,是孫思邈「小勞養生法」的踐行者,他在《書意》詩中寫道:
「整書拂幾當閒嬉,時取曾孫竹馬騎。
故故小勞君會否?戶樞流水即吾師。」
陸遊閒時整理一下書籍,打掃一下几案,有時還童心大發拿曾孫的竹馬來騎。不要以為他是沒事找事做,其實他是在鍛鍊身體。
孫思邈的「小勞養生法」,運動方式靈活,體能消耗少,技術要求低,經濟負擔小,隨便做做也可收到一定的健身效果,只要持之以恆,對健康大有裨益。
而且這種方法與近年流行的
「輕體育」「愉快運動」
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在很多人喜歡步行鍛鍊,
而步行也應遵循「小勞」的原則,
要「量力而行」,
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勞」。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鍾葵(翻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