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摸索,智慧也在逐漸增長。經歷了認知和農業革命後,人類祖先不斷探索,融合智慧,在科學領域邁出了步伐。談到科技,今天就淺談一下航海時代的測量裝備。
公元1500年的時代,最能引發全球人類好奇心的事情無疑是對大海的探索了。這裡要重點說明,廣為流傳的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鄭和是我國第一個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的人,1405年至1430七次出航,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達迦馬沿非洲南岸繞好望角到達印度洋,要早半個世紀以上。然而,這麼多次的遠航,龐大的船隊是靠什麼來導航的呢?明朝時期鄭和率領的船隊在航行中是採用古代的天文定位技術「牽星術」來導航的。
「牽星術」用到牽星板,是測量星體距水平線高度的儀器,其原理相當於當今的六分儀。通過牽星板測量星體高度,可以找到船舶在海上的位置。牽星板共有大小十二塊正方形木板,以一條繩貫穿在木板的中心,觀察者一手持板,手臂向前伸直,另一手持住繩端置於眼前。此時,眼看方板上下邊緣,將下邊緣與水平線取平,上邊緣與被測的星體重合,然後根據所用之板屬於幾指,便得出星辰高度的指數。
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用到的是羅盤磁針指北。早期航海家在大海中沿航線航行時,需要不斷確定航船所處的位置,即船所處的經度和緯度的交叉點。相比鄭和的配置,稍遜色了些。後來1519年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導航配置依舊是羅盤磁針指北。
隨著牛頓提出的六分儀理論,後人在1732年製造出了精確的八分儀,至此,航海裝備再次升級。
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航海導航設備是高級的不得了,船隻其他裝備也是樣樣齊全,隨便一艘就可分分鐘秒殺哥倫布整個船隊!現代電子導航裝置可就不得了了,隨著現在的自動控制工程、水聲學科、衛星定位系統的發展,在自動或手動工作狀態下,同時將探測到的目標運動參數和本船運動參數進行綜合處理,並在終端顯示器上顯示船舶安全航行、避碰等方面的多種參數,供船長和舵手決策。
在科技爆發的今天,越來越多高精尖的設備儀器被製作了出來,將人類的智慧展現的淋漓盡致。全球化的今天,大航海時代一直未過去,且現在正在進行時。
本文由卿公子發布,2020年12月27日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