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早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姜太公直鉤垂釣渭水河畔的故事,大多數人也耳熟能詳,其故事來源於明朝許仲琳的《封神演義》。隨著90版《封神演義》電視劇的上映,封神榜的故事更為大家所喜聞樂道。其中的主要人物姜太公原本就是中國歷史中真實存在的重要人物,在扶周滅商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關資料對姜子牙作了如下介紹:「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自稱「姜尚」,別人口中除了尊稱「姜丞相」、「尚父」外,都呼其名「姜子牙」,歷代兵書中多稱「太公」,有時也有呼作「呂尚」的,為何簡介中稱「姜姓,呂氏」呢?
原來姜子牙的先祖曾做四嶽之官,因輔佐夏禹治水有功,在舜、禹時被冊封在呂地,便姓呂。後來有的族人又被封在申地,便姓姜。再後來申地姜姓有的淪為平民,姜子牙便是平民一脈的遠代後裔,所以本姓姜,因為其先祖最初被蔭封在呂地,所以又叫作呂尚。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是周朝開國元勳,兵學奠基人。曾垂釣於渭水河畔,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周文王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初軍事統帥,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後來周朝將其冊封在齊地,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的創立者,也是中原齊國文化的創始人。
歷史上的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其所著《六韜》(又稱《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古往今來很多著名的軍事家如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無不吸收了姜太公《六韜》的精華。所以在諸如《長短經》之類的韜略書籍中常有「太公曰」之類的言語,足見姜子牙對後世的影響。
在中國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虛構了姜子牙的一些故事,比如說姜子牙32歲上崑崙山學道,72歲時受師傅元始天尊的派遣下山助周滅商,以順天意、民心。
因太公所作《六韜》是戰國時期黃老道家典籍,太公思想也多吸收了先秦黃老道家思想,小說中說姜太公學道於崑崙山也並非空隙來風、純屬虛構,乃有跡可循。
有人說《封神演義》是道家神魔小說,懷疑其作者可能為明朝道士陸西星,觀其主要人物,多為道家修真之士,其內容也隨處可見道家思想,故其懷疑也並非毫無道理。
《封神演義》說,姜子牙三十二歲上崑崙山,在山上隨元始天尊學道四十載,七十二歲時元始天尊說其生來命薄,難成仙道,但能封侯拜相,享人間富貴。時值成湯氣數將盡,周室當興,順天應人,姜子牙當下山扶周滅商。
為何成湯氣數將盡、周室當興?
在中國夏朝末年,夏桀暴虐,成湯寬仁大德,伊尹輔佐商湯,將夏桀流放於南巢,諸侯皆推湯為天子,建立商朝,是謂商湯,亦稱成湯。傳至商紂而亡國,享國六百四十年。俗話說「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成湯初興仁德,傳至後世,逐漸仁德不修,暴虐掠民。商紂王時,已有北海七十二路諸侯反叛,又設炮烙以絕諫臣之口,置蠆盆以震懾後宮,建鹿臺以窮奢極欲,酒池肉林慘絕人寰,遠賢臣而近小人,盡信奸佞媚語,不聽賢臣忠言,致使民怨載道,安能不亡?所以氣數將盡。
而西伯侯姬昌廣修仁德,愛民如子,所轄西岐之國,民安物阜,軍民不爭,重禮修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死囚之人,畫地為牢,也不逃逸。周武王為祈得人民安康,禁食煙火一月,可謂君王賢德,人民友善,怎不周室當興?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天意民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天意又何嘗不是民心?
話說姜子牙尊師傅之命下得山來,因既無父母叔伯,又無兄弟子侄,便來到自己的結拜義兄宋異人家。這宋異人善於營運,家境頗豐,願養姜尚以頤天年,並為其覓得一門親事,馬員外家尚未出嫁的六十八歲黃花大閨女,嫁與姜子牙後俗稱馬氏。因姜子牙在崑崙山學道四十年,只懂挑水、燒爐、煉丹,不諳世事,無營生之法,屢被馬氏唾罵。宋異人見夫妻二人終日吵鬧,便尋得一些營生讓子牙去做。但姜子牙卻什麼也做不好,編的笊籬一個也賣不出去;賣麵粉又不知價錢斤兩,結果麵粉被馬踢倒被風吹散;到店裡幫忙賣包子,包子也放臭了;去賣豬羊,又被官家沒收,氣得馬氏要與其分道揚鑣。
後來擺卦算命,總算是專業對了口,名聲大噪,卻來了個琵琶精,到商紂王宮裡火燒琵琶精後得到紂王賞識,封了個司天監的下大夫。但卻得罪了蘇妲己,蘇妲己發誓要為妹妹琵琶精報仇,讓姜子牙修建鹿臺。姜子牙不願勞民傷財,於是逃到宋異人莊上,馬氏得知此情後非得讓姜子牙寫休書,要與姜尚擺脫干係。姜子牙本想讓馬氏去西岐,以後過好日子,但馬氏不信,子牙無奈,只得寫了休書,並作詩一首,曰:
青竹蛇兒口,
黃蜂尾上針。
兩般由自可,
最毒婦人心。
這「最毒婦人心」最初的來源是不是這裡,也不甚明了。
後來姜子牙用土遁之術帶了七八百朝歌逃難的民眾來到西岐,自己到渭水河畔(書中稱磻溪,全真教龍門派邱處機也是在磻溪修得正果),以直鉤垂釣來引起他人關注。
姜子牙下崑崙山後在塵世中摸爬打滾八年,已年高八十,幸而學道修身,身體健朗,又得師傅明示,要扶周滅商,所以來到西岐磻溪等候賢王。但並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以直鉤垂釣讓世人注目,又編來歌曲讓村民宣唱,讓被囚禁羑裡七年而還的周文王知到有個能人在磻溪河畔垂釣。又恰逢周文王夢見飛熊,得知要得賢臣,四處尋覓,所以成就了周文王齋戒三日,恭請姜丞相的美譽。故事與劉關張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有些相似。
話說姜子牙在磻溪閒鉤以待明主,收了在市場上打死人的武吉為徒,讓他相信「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傳授《六韜》與武吉,以便讓他「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姜子牙得以與文王相見,也全耐這武吉。武吉因在市場上打死人,被文王畫地為牢、立杆為卒而關押,與文王早已相識。因去後不返被文王算出死於山崖之下,後來突然又出現在自己眼前,才得知有高人相助,逃過一劫。而這高人,便是自己苦苦求而不得的直鉤垂釣之人。
周文王在磻溪河畔反覆尋覓多次,也未能見得姜子牙一面,後遇樵夫武吉才得知姜尚住所。於是帶領文臣武將回朝,就在大殿齋宿三日、沐浴整衣,抬著鸞輿,帶著聘禮,極其精誠的去聘請姜子牙到西岐,授以丞相之職。姜子牙也治國有方,安民有法,件件有條,行行有款,不負眾望。
姜子牙雖知道自己將來會為周朝建立不世功勳,但並沒有毛遂自薦,而是直鉤垂釣靜待賢主,用其話說,便是「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主公有多大膽略,亮便有多少謀略」。只有人主對臣下的充分信任,才能讓臣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