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菁: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階級分析

2021-01-08 騰訊網

作者

簡介

趙燕菁,中國雙綠66人圓桌會專家委員會副主席,教授級高級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廈門大學雙聘教授。曾任廈門規劃局局長。1984年趙燕菁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城市規劃專業;2009年獲英國卡迪夫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博士學位。2015年8月29日,趙燕菁卸任廈門市規劃委員會主任職務。2015年9月,趙燕菁受聘為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經濟學院和王亞南經濟研究院的「雙聘教授」。

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階級分析

文 | 趙燕菁

1

城市化就是從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各階層不斷重組、分化:在城市,按照擁有住房和沒有住房,形成了「有產」和「無產」兩大階級;在農村,則根據土地區位條件的不同,分為「近郊有產地主」和「遠郊無產農民」兩大階級。

其中,「遠郊農民」以打工者的身份構成「城市無產者」的主體。兩者成為城市過程中城市社會與農村社會的最大交集。城市化的核心進程,就是這一群體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無產」是這一群體的最大特徵。

「有產」和「無產」兩種產權狀態的存在,使得任何一項城市化政策,都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利益分配效果。這就意味著不存在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城市化政策。因此,任何一項城市化政策的選擇,首先必須要有明確的階級利益取向。

1

城市的資產鴻溝

城市經濟的一大特徵,就是不動產的價值與公共服務的水平正相關:公共服務越好,基礎設施越完善,不動產價格就越高。在中國獨特的城市化模式(土地財政)下,政府通過土地出讓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融資。購買了城市不動產,就相當於購買了城市的「股票」。

同樣是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對於不同的階層,會產生完全相反的財富分配效應:有產者可以通過不動產升值,自動參與社會財富的「分紅」;而對無產者,則意味著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成本上升,甚至完全無法分享城市財富增長。

由於中國缺少遺產稅、物業稅(property tax)等針對財產的稅種,政府無法通過稅收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不動產升值就成為社會財富再分配最主要的渠道。

因此,在中國城市,每個家庭都要拼命獲得資產——因為沒有不動產,就意味著在城市化進程中出局。即使已經擁有不動產,也還是要爭取擁有更多——因為不動產的多寡,直接關係到分享城市財富增長的比例。

城市不動產的價值來源於附著其上的公共服務。只要交通、公園、教育、治安等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城市不動產的價值就會增加。就會吸引更多人競爭公共服務,結果就是不動產價格的持續上升。城市化進程,就是公共服務改善的進程。不動產價格的持續上漲,也就成為多數城市的大概率事件。

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必定導致地價就上升;地價上升,政府改善公共服務的資源就越多,房價也就越高。由於城鄉存在「有產」和「無產」兩大階層,不動產價格上升導致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財富分配效果——「有產」的居民,即使不努力,財富也會自動增加;「無產」的居民,即使拼命工作,擁有不動產的機會也會越來越渺茫。

房地產在城市化出了一道巨大的「資產鴻溝」。這條鴻溝鎖定了不同社會階層流動的渠道,造就並不斷擴大絕望的社會階層。它像一個內置程序,使得城市化的提升自動指向摧毀執政黨的政治基礎。

今天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創造未來的歷史。在城市化早期階段犯下的錯誤,將會給未來帶來巨大的後果,有些甚至要通過革命才能糾正。怎樣破解這一兩難?

當年赤手空拳的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取得政權,一個關鍵政策就是「土改」——通過土地革命,使廣大農民從無產者,變成了有產者。沒有土改,共產黨和一般的流寇沒什麼本質的區別。今天,共產黨想要破解城市化兩難,也必須走同樣的路——將無產者轉變為有產者。

2

讓無產者有產

各國城市化的實踐表明,僅僅靠市場本身,是無法自動將無產者變為有產者的。政府必須幹預。而主要的幹預手段就是住房。

在所有家庭和個人資產中,不動產,特別是住房,居於一個非常核心的位置。住房是一個「城市人」最主要的信用來源,是城市經濟的「微觀基礎」。住房問題解決的好壞,不僅攸關城市化可否造就足夠需求者,而且決定了城市化進程中,乃至完成後,可否長期保持社會的穩定。

「二戰」後,香港和新加坡都曾面臨執政危機。他們都是靠高覆蓋的住房保障,解決了社會問題,從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二戰後的英國,也曾大規模建設公共住宅,柴契爾夫人執政後,將大批公共住房私有化。實踐表明,一旦原來的無產者變為有產者,他們就會在一夜之間成為執政者最堅定的支持者。而無法成功解決住房問題的國家,無一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李光耀是少數幾個能夠在國家穩定層面上思考住宅問題政治家。他在回憶建設公共組屋的初衷時說:「我早就在想,如何建立每個公民跟國家以及國家前途之間的利害關係」。建設組屋的目的,就是要「讓那些兒子必須履行國民服役義務的父母覺得新加坡有他們的份,值得他們的孩子去捍衛。如果國民服役人員的家庭沒有自己的住房的話,那麼,他們遲早會得出結論:他們所捍衛的是有錢人的財產。」

李光耀沒有談到任何經濟算計,而是將住房保障直接同政權的生存聯繫在一起。新加坡組屋覆蓋率高達 87%。說87%的新加坡居民屬於低收入,肯定不合情理。但正是高覆蓋率,使得新加坡執政黨成功地「建立每個公民跟國家以及國家前途之間的利害關係」。

我國現有的保障房制度有兩大問題,第一是覆蓋率太低。大部分新增市民(農民工、畢業生、復員軍人)被排除在保障對象之外;第二是無法資產化。只要資產不能上市,無產者就不可能巡此路徑成為有產者,從而也無法藉助不動產升值,分享城市財富的增長。

保障房制度絕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少數已有城市居民的居住問題,而是要讓所有進入城市的新市民擁有財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現有的保障房制度必須改變:一要將保障面覆蓋到全體市民;二要能夠通過「房改」上市流通。要實現第一點,就需要解決融資問題;而第二點,正好為第一點提供了可能。

具體的講,就是「先租後售」。

舉例而言:假設50平方米保障房的全成本是20萬元(土地成本2000元/平米,建安成本2000元/平米)。一個打工者租房支出大約500元/月,夫妻兩人每年就是1.2萬元,10年就是12萬元,15年就是18萬元。屆時只需補上差額,就可獲得完整產權。

理論上講,只要還款年限足夠長,輔之以公積金和政府/企業的補助(可分別用來貼息和支付物業費),即使從事收入最低的職業,夫妻兩人也完全有能力購買一套完整產權的住宅。從而實現新加坡式的廣覆蓋——只要沒有購買商品房,每個家庭都可以享受一次成本價保障房。

而擁有不動產的家庭,都可以通過不動產升值,自動分享財富的增長。其本質上,相當於以兌現期權的方式為每一個家庭注資。15年的時間限定取代了戶籍限定,使得保障對象可以拓展到所有無產的居民。

這一制度其實就是複製的1998年的「房改」——將原來只有少數體制內城市居民享受過的福利,擴大到全體國民。1998年房改,涉及的人口不超過8000萬。而廣覆蓋設計的積累人口將會達到數億。其宏觀經濟效果將遠超1998年房改給其後十餘年經濟帶來的巨大推力。

公平的社會,比建基與公平的資產佔有之上。「先租後售」保障房制度和當年的土改一樣,本質上都是社會利益的再分配。其核心,就是將現在這種圍繞城市有產階級和郊區地主的城市化政策(打壓房價和徵地模式),轉變為圍繞城鄉無產者的城市化政策(保障房房改)。

3

抑制有產者更多佔有

中國的城市化,主要是通過房地產市場融資。城市有產者購買不動產,對於推進城市化功不可沒。但同時也導致了城市財富越來越向少數有產者集中。一旦城市化完成,社會貧富分化的格局就會被鎖定。屆時,只有再次通過成本巨大的社會革命,才能打破階級壁壘。

目前圍繞打壓房價制定的房地產政策,其初衷是希望降低無產者的置業成本。但實際效果,卻與當初的設想背道而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打壓房「價」,並沒有降低房「值」。假設一個股票值100元,但被強制以50元出售,結果是什麼?就是投資者會買雙倍的股票!

也許住房政策制定者可以用「如果不打壓,房價會更高」 聊以自慰。但顯然,城市裡已經擁有資產的人,依然比新進入城市的無產者,有更多的資源。其後果,不過是在幫助現有的有產者,以更低的價格,擁有更多的不動產。打壓房價的政策不僅沒有達到公平分配社會財富的目的,反而導致社會階層的分化的加劇。

過去十年,越來越嚴厲的房地產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為有產者進一步擴張其資產而戰。但這一階層只要不能成為社會的主體,就很難轉化為穩定的執政基礎。早在1925年,年僅32歲的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就預見到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將會是一個動搖的階級。僅僅兩年,一九二七年所發生的事變,就證明了這一點。

同樣,在今天,我們可以預見,那些在城市化大潮中暴富的階層,很快就會發現貧困海洋所包圍的富裕小島,絕非安全之地。只要貧困之海繼續擴大,他們中少數精英會轉到無產者一邊,成為執政者的對立面,其餘大部分人則會捲起全部的財產,逃離這個國家——這並非全然是危言聳聽,貝恩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資產淨值在150萬美元以上的群體中,有高達60%的中國人想要移民。其中1/3的人已經在海外投資!

我們必須儘快吸乾貧困的海洋,將富裕的小島拓展為大陸。為此,現在執行的一些政策必須重新考慮。

第一個需要重新考慮的,就是打壓房價的政策。打壓房價,降低了置業的成本,使得不動產所有者得以以低於市場價值的價格獲得不動產。結果是一戶多套的「房叔」、「房姐」大行其道。

第二個需要重新考慮的,就是金融政策。不動產的本質,就是政府「企業」發行的股票。銀行不能進入股市,卻對房地產行業從開發商到購房者提供融資,成倍放大了城市有產者的資產規模。使其槓桿能力大幅增加。

第三個需要重新考慮的政策,就是土地供給政策。現在地方政府的信用和融資能力,幾乎完全取決於收儲土地的能力。通過城市土地釋放出來的流動性,已經超過順差。人民幣已經成為以土地為本位的貨幣。而土地收儲的規模幾乎沒有任何限制——沒有一個可信的「錨」約束地方政府的信用。

要重新分配社會財富,防止新的貧富差距,就必須對上述政策進行調整:一要放開房價管制,對永久物業和70年到期的物業開徵物業稅,讓投資者負擔完全的市場成本;二要切斷金融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聯繫,降低房地產市場的槓桿,避免金融在房地產市場火上澆油;三要仿效銀行準備金制度,為地方政府發行「地票」下一個「錨」。辦法之一就是將商品房供地與保障房供地掛鈎,而保障房供給則以登記的方式與真實消費掛鈎。政府通過調整商品房供地和保障房供地的比例,調節地方政府的信用規模。

4

剝奪不勞而獲者的利益

在城市化的條件下,農村的利益階級重新分化為近郊依靠土地食利的土地主階級和遠郊依靠傳統農業的自耕農階級。城郊地主由於可以通過土地留成、違章建設等途徑不勞而獲,分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帶來的外溢收益。而遠郊的自耕農藉機,則只能通過進城打工,靠出賣勞動力分享城市化帶來的社會財富。

在這兩個不同的階級裡,遠郊的打工農民在數量上遠多於近郊地主。他們是城市化主要的勞動力貢獻者,但由於沒有不動產,在現有的分配機制中,只能處於財富鏈條的末端。政府主要是通過補貼企業,創造就業的方式,間接補助遠郊農民。但這樣的補貼,遠遠比不上通過不動產升值獲得的社會財富。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這樣間接的補助,也由於郊區地主階層的強烈抵抗而不斷減少。由於政府補貼企業的資金主要是來自徵收近郊地主的土地,迅速上升的徵地拆遷成本,大量侵蝕掉了政府補貼企業從而間接幫助無產者就業的能力。殘酷的事實是,近郊地主在土地中獲得的分成地租越多,能夠分享社會財富的人就越少,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差距就越大。

那些看似保護農民利益的制度設計,如「農地入市」、「同地同權」、「特赦小產權」、同情釘子戶等等,都是在進一步損害社會平衡分配財富的能力。只有通過大規模職業教育和保障房建設,才能幫助「無產者」成為「有產者」,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問題。而其前提,就是減少郊區地主攫取外溢的公共利益。

革命,就意味著有人的利益受損。當年新加坡徵收大農場主土地時,同樣面臨強大抵抗。但由於「組屋」建設惠及更多百姓,得到多數人支持,這種剝奪就具有了合法性。沒有抽象的公平、公正,當年的土改如果具體到單個地主,很多都談不上正義,甚至連公正都算不上,但卻是社會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必須。

今天,很多郊區地主們得到的補償,已遠遠超出其實際社會貢獻。進一步向其讓利,就只能使社會分配更加不公。階級分析告訴我們,在新的利益格局下,對郊區地主土地的剝奪,乃是社會必須付出的「痛苦」。

解決了溫飽之後的執政黨,其合法性更多地取決於社會財富的分配而非生產。像當年土地改革那樣,現在迫切需要一場大規模再造「有產階級」的社會變革。

5

基於階級利益的城市化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財富的增長遠超當初最大膽的想像。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今天的政權比以前更穩固。

隨著城市化的展開,執政黨依託的社會基礎發生了巨大的位移。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社會變局,如何尋找自身代表的階級,再一次歷史性地擺到了執政共產黨人面前。

一個執政黨要想長期屹立不倒,就必須擁有偉大的信仰,就必須知道為誰而戰。被譽為「拉丁美洲的聲音」的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拉諾亞在說到古巴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時說道:「儘管有種種不幸,儘管外有侵擾,內有專制,這個磨難多多卻堅持快樂的海島上產生了拉丁美洲最公平的社會」,卡斯楚「總是為那些失敗的人而戰。」

唯有正確的階級分析,才能有精確的利益分配。成功的革命黨,並不必然是成功的執政黨。蘇共的失敗表明,如果不能及時根據新的階級演變重新配置各種利益,就有可能再次失去政權。尋找出自己新的階級基礎並擴大這個基礎,是共產黨人在國家城市化過程中的必修課。

1951年,毛澤東在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收入《毛澤東選集》時,自己加寫了這樣一個題註:「此文是反對當時黨內存在著的兩種傾向而寫的。一種是以陳獨秀為代表,只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忘記了農民,這是右傾機會主義;一種是以張國燾為代表,只注意工人運動,同樣忘記了農民,這是左傾機會主義。」

今天,我們同樣也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以「打壓房價」為代表,只注意保護城市現有居民的利益,而忘記眾多的打工者;另一種是以「農地入市」為代表,只注意保護郊區地主的利益,而忘記更多的遠郊農民。無論那種傾向,都會損害執政黨的社會基礎,並最終破壞社會的穩定。

城市化的過程,乃是有產者和無產者此消彼長的過程。偉大的城市,必定是市民「自己的」城市。大規模且穩定的城市有產者,將成為城市化時代共產黨新的執政基礎。唯有成為有產者,才能讓那些新進入城市的居民,覺得這座城市,這個社會「有他們的份,值得他們的孩子去捍衛」。

城市化的目的不只是傲人的經濟指標,也不是炫目的高樓大廈,更不是宏大的基礎設施——這些只應是結果而非目標。黨在城市化階段唯一的核心目標,就是:把「城鄉無產者」轉變為「城市有產者」。

為達成這一目標,就必須:一要幫助城鄉無產者成為城市有產者;二要抑制城市有產者佔有過多不動產;三要剝奪不勞而獲的郊區地主。這三條應當是執政黨在整個城市化過程中,制定所有政策的基本原則和出發點。執行得越徹底,政權就越穩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雙綠66人論壇立場。

中國雙綠66人論壇

責任編輯:王澗 張婷 劉雪麗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論及其當代啟示
    【摘要】《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是反映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的經典著作,馬克思採用階級分析方法評述了波拿巴政變的過程、原因及結果。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論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價值。它為看待歷史事件提供了主客統一的方法,為分析歷史發展提供了階級視角,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把鑰匙」。
  • 北大國發院教徐建國:中國城市化接力工業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不斷向工業化邁進,迎來高速發展時期。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下半場,經濟增速變緩、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等結構失衡問題凸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是當前中國經濟最本源的結構特徵,就此問題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結構失衡問題。從「城市發展,中國之路」這一角度出發,或許能找到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所在。
  • 「紅樓夢社會」各階級的初步分析(上)
    j這一派中,這有一些人雖然採取的是同一分析方法,但是結論不同,認為劉姥姥「是一個自食其力的、貧窮困苦的、在晚年遭受饑寒威協的勞動婦女」。k另一派與此相反,認為這分析本身「是機械地形式主義地替文學形象……劃階級成分」,是「用簡單的社會概念,來代替馬克思主義的藝術分析,用階級成分的簡單的劃分,來取消藝術形象的豐富內容」,是文學研究中一種必須加以反對的「庸俗社會學傾向」。
  • 範勇鵬、寒竹、文揚、王文、房寧、李波: 為何階級分析理論難以...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範勇鵬、寒竹、文揚、王文、房寧、李波】 【12月30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與觀察者網共同舉辦了《川普的美國vs崛起ing的中國》研討會。範勇鵬研究員在主題演講中提到,從2016年美國大選的辯論議題和選民兩極分化來看,美國似乎出現了「階級政治的回歸」,階級問題重新冒了出來。這一話題立即引起了專家們的激烈討論,那麼「階級」這一概念能否準確地概括社會分野?階級分析理論能否適用於美國大選?使用階級分析法又該如何把握好「度」?觀察者網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成文,為讀者們奉上專家們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解讀。文字已經過各位專家校正與完善。
  • 《一指城》:沒有信仰的城市化,災難如影隨形
    作品簡介《一指城》,是一部動畫短片,一部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2015年的畢業作品。短片中圍繞著環境、堅守以及信仰主題進行展開,通過一位看似城市中唯一有信仰的老奶奶,揭露失去信仰的城市化,災難隨時都有可能降臨的深層寓意。
  • Fate:大秦異聞帶各階級的分析——迦勒底卷
    迦勒底過去兩次在異聞帶中事倍功半、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迦勒底三人團(咕噠/咕噠子、老福、小芬奇)是迦勒底的嚮導,在遠徵中未有嚮導領錯了路而遠徵不失敗的。我們的人理修復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我們要分辨真正的敵友,不可不將大秦異聞帶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對於人理修復的態度,作一個大概的分析。
  • 高中地理高頻考點:城市與城市化、城鎮建設專題設計
    2019年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在河北省唐山市拉開帷幕。本屆世界城市日以「城市轉型·創新發展」為年度主題。中國城市經過高速發展,目前已有5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剝奪現象,比如,醫療教育設施等資源空間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務設施空間發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設產生的局部噪音幹擾等。
  • 階級分析法漫談之一:理論上的困惑
    談及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人們常常把階級分析法當作重要內容進行介紹。作為一名歷史教書匠,不免要把相關問題思慮一番。一階級分析法是指用社會學的階層理論,觀察和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的方法。這種方法假定歷史人物的思想與言行受到其在社會中階級地位的極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 設計如何應對加速的城市化
    我們正身處城市化加速推進的時代洪流中。人口結構的改變、技術的更迭以及數位化應用等,都是改變城市樣貌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城市也需要有新的建築物和設計來適應城市化,設計公司則是負責推動城市更新的規劃者。那麼,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設計公司的變與不變是什麼?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的變化,創造出更符合時代特徵的設計?
  • 資料:城市化加劇洪澇、乾旱等極端氣候現象(圖)
    最近30年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城市化對中國的GDP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僅經濟前50名城市的GDP總量已佔到全國的60%,但也產生了一些氣象災害,給城市的環境以及生態系統帶來了深重影響,這種影響大多是負面的。對上海這一超大城市而言,也不例外。
  • 城市時代:人的城市化需求與供給(下)
    以上也是必需的需求,無論身處城市還是鄉村,都是必備的需求,雖然在攻克進城難關的過程中,有人不得不壓抑這些基本需求,比如糟糕的食物、居無定所的睡眠環境、無法滿足的性需求、身體健康的威脅,等等,為了滿足進城的第一需求——「工作勞務需求」,許多人會把基本的生活需要放在第二位,寄希望於賺到足夠的資本,再考慮保障「基本立足需求」。
  • 2020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翻譯預測:中國城市化
    點擊廣告圖,第一時間查看考後真題解析↑↑↑↑  原文:中國城市化(urbanization)將會充分釋放潛在內需(domestic demand)。一些經濟學家指出,在中國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城市都面臨 著城市化的進程。這使得許多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為人們提 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向城市遷徙,住房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包括水源等能源的供應將會 成為城市發展的焦點問題。商品與服務的自由、快速流通是城市化 社會的一項基本特徵。逐漸擴張的城市需要更多的零售店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 李公明 | 一周書記: 記憶中的階級創傷與 ……社會批判
    故裡是他曾極力逃離的地方,是他曾刻意疏離的社會空間,那個地方的精神空間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只能充當反面教材。但是無論他如何反抗,它依然構成他精神內核的家鄉;當他終於回到家看望母親的時候,其實是與從前一直拒絕、抵制、否認的那部分自己和解。(參見第2頁)關鍵詞之一是「階級」。
  • 中國,戰爭的產物;西方,階級的調和
    這種情況下,維持社會秩序,主要依靠人們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傳統習慣和與此相關的行為道德規範。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剩餘產品的出現並迅速轉為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階級衝突與階級壓迫日益突出,少數上層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權,需要制定法律制度、建立國家政權,法制文明呼之欲出。
  • 階級分析法漫談之二 史實上的矛盾
    階級分析法還強調包含劇烈階級鬥爭的革命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比如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中說:「社會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當統治者腐敗無能,不願主動進行變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人們的願望時,被統治階級不得不選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反動的統治者,通過更換統治階級成員的方式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們的需求。
  • 楊東平:階級路線政策和「血統論」
    因而,在新中國的前30年,在普及和擴大教育的過程中,國家十分重視工農和革命幹部子女在各級教育中的比例。1952年,教育部規定中等學校工農子女入學的比例,老解放區爭取達到60%~70%,新區爭取達到30%~50%。1953 年的高校招生辦法規定,在成績達到錄取標準時優先錄取工人、革命幹部等。
  • 人口、產業「雙失」,城市新區樓市或將落入「城市化」陷阱
    中國的縣級區劃一共才2800多個,這3500個新區所規劃的人口總量達到34億。 通過這些數字,你能看到什麼? 第一感覺就是,有點爛大街了。 第二感覺就是,房子比人都多。
  • 社會學在中國:學科化的過程,也就是進入日常生活的過程
    社會學在中國的學科化過程,反映的是中國普遍的制度變遷的實際過程,而這種普遍的制度變遷,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洪流。社會學的學術制度,就像學校的制度、郵政的制度、鐵路的制度一樣,是一種現代化的「制度符號」,有了這些符號才能解讀和延續現代化的「思想本文」。
  • 萬能的「農民階級局限性」有多搞笑?
    比如,在總結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時,往往會定義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貌似這句話屢試不爽,凡是失敗的農民起義都可以套用這句話。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是農民階級局限性;李自成起義失敗了,是農民階級局限性;太平天國起義失敗,還是農民階級局限性。農民階級局限性,成為了一個萬能的失敗原因。問題是,劉邦也是農民,起義卻成功了。朱元璋是農民,起義也成功了。他們為何沒有農民階級局限性?
  • 性隱喻、階級流動、文化象徵:認識一下辣椒寫作
    作為植物中最不平易近人的種類,辣椒承載了人類賦予其的許多負面象徵:比如將辣椒和毒品、魔鬼、縱慾相聯繫;辣椒作為食物重要調味劑的流傳不僅意味著某地飲食的移風易俗,也常輻射到更大範圍的文化的變遷;而縱觀辣椒傳播的過程也伴隨著國別流傳上的殖民史和在某一國中階級地位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