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了不起的村莊丨丨虎鹿鎮蔡宅村:「民居博物館...

2020-12-14 東陽新聞網

  虎鹿鎮蔡宅村毗鄰甬金高速、527國道,東與鹿峰對望,西以虎峰為依,枕水白溪江,自蔡氏落籍東陽開始,蔡宅子孫在此繁衍生息已有900年。

  蔡氏家族自古興學重教、勤耕苦讀。近現代以來,蔡宅走出了教育先驅蔡汝霖、東陽第一位女碩士蔡慕暉、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抗日名將蔡忠笏等。除了人文薈萃,躋身東陽「三宅」(即盧宅、李宅、蔡宅)之列的蔡宅還是市內少有的古建林立之地,隨處可見的「十三間頭」「廿四間頭」讓村莊古意盎然,儼然一座傳統民居博物館。

  近年來,全市各村紛紛掀開了新農村建設的篇章,坐擁豐富古建、人文資源的蔡宅村民意識到,村莊未來之路在於發展文旅產業,將古建、名人等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從2014年開始,蔡宅村駛入發展的快車道,水泥村道翻修成石子路,建設村史館,修繕廳堂,提升村容村貌,打造景觀節點,統一設計沿街外立面,建造旅遊配套設施……如今,蔡宅村已成為中國傳統村落、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浙江非遺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村)、東陽古建遊三大節點之一。虎鹿鎮也以蔡宅村為重點成功創建了省級旅遊風情小鎮、省級3A級景區鎮。蔡宅這座古村因文旅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古建遊覽:「老壺新酒」引人醉

  每位初次造訪蔡宅的遊客,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發現:乍看村莊外圍,多為現代風格的磚混小樓,但循著腳下的石子路步入村莊深處,那些隱匿在村莊內部的古宅會讓人生出穿越之感。作為市內排得上號的「古宅集聚區」,蔡宅至今仍保留著200多幢歷史建築,其中文物價值較高的有50餘幢。

  位於老街上的蔡氏宗祠是蔡宅村中留存時間最久遠的古建築。它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正廳、穿堂和後堂組成,平面布局呈「工」字形。歷史上,宗祠曾多次被毀,如今看到的蔡氏宗祠,除了正廳是明代遺物外,穿堂和後堂部分均於清朝光緒年間重建。和蔡氏宗祠一樣,許多古建在歲月侵蝕下,均已是滿牆斑駁。因此,從2014年至今,蔡宅村幾乎每年都投入專項資金,並邀請文物保護專家參與古建築的修繕、維護。經過修繕後的蔡氏宗祠,已成為該村舉行啟蒙禮、「帶著家訓去參軍」等系列文化傳承活動的首選地。古老的宗祠仿佛是一位跨世紀的長者,見證著一批又一批蔡宅學子在這裡重溫家訓,許下諾言。

  村中還有玉樹堂、華萼堂、潤徳堂、四維堂以及眾多無名民居,該村均加以修繕,並巧妙地將文化禮堂、名人館、村史館、東白學堂、農家書院等功能性場所分別嵌入其中。古建如同「老壺」裝「新酒」,往來過客駐足其中會感覺既不失舊味道,也有了點新滋味。

  永貞堂152號是幢有著187年歷史的古民居。女主人蔡昌珍曾在雲南大理開了4年的客棧,「告老還鄉」後,她將古宅內部修葺一新,並謀劃著在古宅內開辦一間咖啡廳。她堅信,有朝一日,她家的古宅內能座無虛席,遊客將品著咖啡聽她講述蔡宅古建的每一段歷史。

  高蹺表演:傳承創新煥生機

  蔡宅民間文藝一向活躍,其中極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當屬蔡宅高蹺。每次表演時,表演者化妝成傳統戲劇人物,著鮮豔服飾,腳踩高1.6米的高蹺,伴以鑼鼓嗩吶,排隊列陣,呈現多種姿勢。因其高、險、奇,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高蹺展陳館藏身在市級文保單位永慎堂內。步入正廳,一面醒目的紅底白字大旗高懸堂中央。正廳兩側集中陳列著蔡宅高蹺、化妝檯、化妝箱子、戲曲服裝、道具、高蹺人物模特等實物。正廳三面牆面上則以展板的形式展示了蔡宅高蹺歷史、製作工藝、藝術特徵、女子高蹺隊所獲得的榮譽等內容,其中不乏中國吉尼斯紀錄挑戰賽第二名的榮譽。

  起源於1620年的蔡宅高蹺緣何始終保持著綿延不絕的生命力?蔡宅村宣傳員蔡國龍釋疑道:「關鍵在於傳承和破舊革新。」蔡宅高蹺原來由男性表演,由於改革開放後,村內的男性大多外出經商務工,蔡宅高蹺一時無人接手。為了避免這項非遺成為遺憾,蔡宅村組建了女子高蹺隊,並將傳統5至6米的高蹺縮短為現在的1.6米。如今,蔡宅女子高蹺隊已有隊員50餘人。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高蹺隊曾多次被周邊兄弟縣市邀請參加相關節慶活動的現場表演,並榮獲金華市「八婺十大民間藝術表演精品項目」等榮譽。

  「蔡宅高蹺要一直傳承下去,就該從娃娃抓起。」蔡國龍說,他先教會了自己的外甥女,並且成功地把踩高蹺這項古老的藝術活動帶進了蔡宅小學,作為學校的體育課教學內容。在首屆世界東陽人發展大會期間,蔡宅少年高蹺隊初次參與表演,受到了廣泛好評。

  文旅產業:線下線上齊發力

  這段時間,蔡宅村村民蔡勤英正在溫習導遊詞,再過幾天,巍山高中14個班的學生將來蔡宅村開展研學遊,蔡勤英將作為導遊為師生們講解。這些師生也將是她離開耕耘了20餘年的教師崗位後,首次以導遊身份接待的第一批遊客。

  近年來,蔡宅村走上了旅遊興村的道路。相比較自然資源的「一看即能領略其美」,古建等人文資源倘若沒有專人介紹講解,普通遊客也只能是看個熱鬧罷了。穿行在蔡宅的街頭巷尾,觸目所及的一棟棟古建,均承載著一段厚重獨特的歷史。「樂順堂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的故居,磚木結構,青磚黛瓦馬頭牆,牛腿、雀替、簷檁及正廳、廂房花格窗、門鎖腰板均施以東陽木雕,是典型的江南傳統民居。與樂順堂一池之隔的是抗日名將蔡忠笏故居,建築風格質樸卻不失雅致,體現了軍人與儒生兼有的審美趨向。這兩幢故居被村民們稱為『雌雄獅子』,為一文一武之意……」蔡勤英娓娓道來的解說詞把建築文化和人文故事結合,蔡宅的歷史文化底蘊仿佛盡呈眼前。

  在深入挖掘村莊歷史文化,講好蔡宅故事,展現村莊魅力的同時,蔡宅還藉助文化的力量提升村莊的產值。2015年,蔡宅村舉辦了第一屆「快樂端午」旅遊節,依託非遺展演如女子高蹺隊、木偶戲、水龍、腰鼓隊等演出,吸引眾多遊客進村休閒遊。之後每年端午節,蔡宅村都會舉辦旅遊節活動,在保留傳統節目的同時,每年還新增體驗類節目,如打麻餈體驗活動、白溪江泛舟、竹排對歌、古村尋跡等,都深受遊客們的喜愛,直接帶動了村內旅遊配套設施提升以及相關產業發展,蔡宅端午旅遊節也因此成為我市鄉村旅遊品牌。

  今年,蔡宅端午旅遊節如期舉辦。區別於以往,本次旅遊節首次引入了「線上購」概念,採用當下流行的直播方式,精選20款東陽土特產,在蔡希陶故居、蔡汝霖故居、蔡氏宗祠、遊客接待中心等地展示,並和相關社交電商平臺聯動現場直播帶貨,線上線下共同推廣。據統計,此次活動累計銷售30000餘單,銷售額達112萬元,線上直播平臺累計觀看人數達48萬人次,蔡宅也藉此進一步提升了村莊知名度。

  記者手記:聚足人氣興村莊

  說起虎鹿鎮蔡宅村,十幾年中記者已來過多次,或採訪,或遊玩,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蔡宅是一個「謎」一樣的歷史文化村落,文化底蘊之深厚,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正因為此,蔡宅村確實是個了不起的村莊。

  行走在石子路上,穿行在村中,處處鄉愁標識躍入眼帘——一幢幢古宅、一口口古井、一棵棵古樟,還有清澈的池塘和流水的小溪,以及塘邊洗滌的老婦,古宅門口沐浴陽光的老人和池塘邊釣魚的老者。街巷邊晾曬著棉花和黴乾菜,老人在屋旁打面,村民圍在肉攤前買肉說笑……目之所及,讓人生出不一樣的歡喜。

  蔡宅村始建於元代,是省首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目前保留著200多幢明清時期的建築,其中名人故居5幢,宗祠廳堂18幢,規模較大的古民居30餘幢。在這片土地上,曾走出醫學家蔡人淦、黃埔軍校創建者之一蔡忠笏、《共產黨宣言》中文版譯者陳望道的夫人蔡慕暉、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等多位名人。此外,蔡宅村有十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蔡宅高蹺遠近聞名。

  「這些年來,我們村每年都會舉辦不少活動,如搖水龍、踩高蹺、腰鼓、秋車、抬閣、走馬等,每月還舉辦一次文化大講堂,邀請專業人士講課;茶文化館既可以茶會友,還不定期開展一些農村特有的唱戲、講故事、說書等活動……」蔡宅村宣傳員蔡國龍對村裡的文化活動如數家珍,他說開展活動主要是為了吸引人氣,讓村莊人氣能夠旺起來。

  據了解,搞活動的日子裡蔡宅村遊客多,平時除了周末,其他時間遊客較少,總的來說人氣還是不夠。如何聚集古村落的人氣?成為擺在蔡宅人面前的一大難題。

  有這麼好的旅遊資源,為何還是不能常年聚集人氣?採訪中得知,主要是宣傳推介的力度不夠,與旅遊單位的合作不夠。

  下一步,蔡宅村將著手聚人氣,既要引得進客人,又要留得住客人,讓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了不起的村莊丨虎鹿鎮蔡宅村 「民居博物館...
    虎鹿鎮蔡宅村毗鄰甬金高速、527國道,東與鹿峰對望,西以虎峰為依,枕水白溪江,自蔡氏落籍東陽開始,蔡宅子孫在此繁衍生息已有900年。蔡氏家族自古興學重教、勤耕苦讀。近現代以來,蔡宅走出了教育先驅蔡汝霖、東陽第一位女碩士蔡慕暉、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抗日名將蔡忠笏等。
  • 【了不起的東陽村莊】第二期:虎鹿鎮蔡宅村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小布將在東陽18個鎮鄉街道中挑選出有文化底蘊、發展活力和產業特色的村莊典型進行宣傳,集中反映東陽村莊的歷史巨變,謳歌新時代下的美麗鄉村建設。一起和小布開啟東陽了不起的村莊之旅吧——今天走進虎鹿鎮「蔡宅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0)推進鎮域經濟發展 打造魅力塔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0)推進鎮域經濟發展 打造魅力塔源 2020-12-06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2020-12-0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了不起的村莊丨和協村走上和諧路
    「為了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我們咬著牙也要上。」沈春餘說。在前期摸排中,矛盾集中點在房屋位置的選擇上。為了公平公正地完成這項任務,村幹部每天挨家挨戶上門,和村民溝通交流,宣講政策。此外,包括沈德海在內的部分村幹部還不惜將自己的宅基地騰出空位,無償提供給村民。
  • 「美好生活 浙播季」東陽專場啟動 公銷社與虎鹿鎮人民政府達成...
    6月24日,由東陽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電子商務促進會等主辦的「美好生活 浙播季」東陽專場活動在虎鹿鎮蔡宅村拉開帷幕,金華市商務局副局長馬更躍,東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陽明,浙江省電子商務促進會秘書長鄭經全等領導出席了啟動儀式,活動上公銷社、抖音、淘寶等多平臺聯動帶貨,為東陽「代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你眼中的小康生活什麼樣?」面對這個問題,王俊想了半天,他說他的「小康生活」就是腳踏實地去創造財富,吃飯香、睡覺香,生活有奔頭,給家人以安寧幸福!劉東雨說,和家人在一起,和生他養他的村莊在一起,靠自己的努力和奮鬥獲得幸福,這就是他認為的,最好的小康生活。結束篇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養殖黃牛飼料成本低,自家秸稈夠吃的話,算得上低風險零成本,三頭牛一年效益四萬多塊錢,抵得上種植多地。
  • 光影見證小康:文昌閣和四望亭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影記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如皋:一個「國字號」明星村的小康密碼
    冬日,江蘇如皋平園池村水竹園的菊花嬌豔綻放。 舉目平園池,馬路延伸至鄉村深處,一路串起荷花池、牡丹園、水竹園、採摘園、菌菇園、菊花園、農耕博物館等旅遊景點。紮根平園池村6年,村黨總支書記劉煒建與村民一起見證了這裡的小康蝶變,他告訴記者,平園池村是由太平井、藕池、水竹園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水竹園於2020年10月開園,已成為村裡第2個大景點。高峰時,一天遊客量可達2萬多人。
  • 桂花苑丨奔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黑板的變遷
    桂花苑丨奔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黑板的變遷 2021-01-16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鳳蓮:誠心傳承 讓非遺空心掛麵手藝不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鳳蓮:誠心傳承 讓非遺空心掛麵手藝不落「空」 2020-09-16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美麗宜居新南京 讓全面小康有顏值有品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為進一步做優宜居生活環境,南京用好城市管理「繡花針」,健全長效常態機制,設立3011名河長湖長,利用「南京河長」手機APP,實時跟蹤各級河長的巡河報告、巡河問題處置等情況,讓150條城市黑臭水體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
  • 熱帶雨林中的勃勃生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18年以來,白沙縣將生態建設和精準扶貧相結合,選擇有勞動能力並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作為生態護林員,共選聘生態護林員556名,既改善了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又充實了森林資源管護力量,實現了生態保護、脫貧致富的雙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高黨村民過上「高檔」生活
    集中居住前,位於黃河故道南岸的高黨村土地貧瘠、村莊管理散亂。「村子裡都是土路,什麼配套都沒有,垃圾隨處可見,車子走半路都能拋錨,下雪時我們得專挑有雪的地方走,否則全是坑窪積水。」 那時候王丙鵬遠在新疆工作,從沒想過回鄉就業,「外出打工雖艱苦,但家裡的地都是旱田,一年只能種一季麥子一季玉米,產量低,一畝地年收入最多七八百元」。
  • 實幹繪就小康生活新畫卷·特別策劃:平涼崆峒丨甘小牛脫貧記
    實幹繪就小康生活新畫卷·特別策劃:平涼崆峒丨甘小牛脫貧記 2020-12-24 2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熱情的劉大姐拉出跳廣場舞用的音響設備,放起了耳熟能詳的《好日子》,「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歡快的樂曲輕柔地流淌在廣袤的梨樹黑土地上。調研手記:「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
  • 2019浙江十佳韻味江南小鎮32.東陽市虎鹿鎮
    虎鹿鎮特色資源相當豐富,是世界縫配之都、中國香榧之鄉,具體可用「六個一」概括:一山,即會稽山脈最高峰——東白山,海拔1194.6米,為省級旅遊度假區;一茶,即東白春芽,最早記載於陸羽《茶經》,曾為唐朝貢茶;一果,即香榧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09-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博物館日丨重慶八大小眾博物館,總有一個你沒去過!
    悠揚的鋼琴聲在耳邊環繞,我們沉浸在音樂的魅力中。當兩隻手在黑白琴鍵上行雲流水演奏,聲音如泉水般從指間流出。當時由於三峽工程,白鶴梁題刻將沉入江底,國家為了保護世界寶貴的水文資料,修建了這個水下博物館。我們必須乘坐88米的電梯進入水深40米處,走過150米長廊,就到了環形參觀走廊。我們可以通過水下視窗可以清楚看到古老的題刻。
  • 王永利: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火熱圖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7月2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主辦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從江蘇徐州出發,兩輛攜帶5G新媒體移動雲制播系統的大篷車,走進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脫貧村,挖掘鮮活脫貧故事,直擊村容村貌巨變,展現村民如何突破生存發展困境、走向致富之路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