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

2021-01-10 青島農業大學新聞網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作用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副研究員進行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首次發現黃瓜中全雌基因(Female)是獲得新功能的基因ACS1G,並深入研究了其作用機制,提出了黃瓜雌花和雄花多樣性發育的分子模型。相關研究內容『Gain-of-function of the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 gene ACS1G induces female flower development in cucumber gynoecy』於12月2日在線發表於《The Plant Cell》上。

黃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可食用部分是由雌花發育形成的果實,雌花率是影響產量的關鍵性狀。此外,雌花和雄花在不同黃瓜中的分布豐富多樣,表現為全雄、全雌、雌雄同株等多種形式,一直是研究單性花發育調控機制的重要模式植物。因此,研究黃瓜雌花和雄花形成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科學意義。已有研究顯示F、M、A三個基因是黃瓜雌花和雄花形成的關鍵基因,其中A和M基因相繼被克隆,均是乙烯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分別編碼 ACS11和 ACS2。F基因是黃瓜的顯性全雌基因(Female),在生產中被廣泛用於提高黃瓜產量,張忠華教授通過分析黃瓜基因組的結構變異,發現一段30.2 kb序列的串聯重複導致了F基因的產生(Zhang et al. Plant Cell, 2015),但串聯重複序列中究竟哪個基因或元件導致全雌花產生仍然是一個疑問。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和EMS誘變相結合,首次證實了F基因是ACS1G基因,而不是重複序列中的 MYB 家族轉錄因子。由於基因組的結構變異,ACS1G獲得了不同於雌雄同株材料中ACS1的啟動子和新的表達模式,ACS1G在花芽發育早期與 ACO2基因的重疊表達,使ACS1G獲得了決定雌花形成的功能。由於ACS1G 基因在早期花芽中的表達不像 ACS11一樣具有選擇性,所以所有花芽都發育成雌花,這也解釋了F基因上位於隱性全雄基因(androecious)的原因。

此項研究完整地解釋了黃瓜單性花調控的FAM模型,並整合了近年來孫進京克隆的 ACO2和 WIP1等單性花調控基因,結合基因時空表達特異性和不同基因間的遺傳關係,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黃瓜單性花發育調控模型,豐富了葫蘆科植物單性花調控的網絡,對於培育高產瓜類作物也有重要指導意義。

圖1 雌雄同株黃瓜植株和轉基因(ACS1G)全雌花植株

圖2 黃瓜雌花和雄花發育分子模型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師張慧敏,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帥,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博士後、華中農業大學教師楊麗,深圳基因組所研究人員蔡廣華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進京和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張忠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對該項目進行總體把關和指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陳惠明研究員、北京大學白書農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徵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蔡潤教授、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William Lucas教授等也參與了該項目的完成。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科院創新工程、深圳市孔雀團隊、山東省泰山學者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pl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cell/koaa018/6017177#

單位審核人:隋成竹 編輯:曲天澤    閱讀:0

相關焦點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強效人類中和抗體有望抵抗東部馬腦炎病毒、亨德...
    不過,在本周發表在Cell期刊上的兩篇論文中,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James Crowe Jr.博士及其同事們在開發潛在地治療和預防這些感染的人類單克隆抗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在第一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報告說,從自然遭受東部馬腦炎病毒感染的倖存者中分離出的兩種強效的中和抗體---EEEV-33(IgG)和EEEV-143(IgA)---保護小鼠免受這種病毒氣溶膠的致命性攻擊。
  • Cell+8篇Cell Reports|多組學研究揭示太空飛行對人體的影響
    Stress as a Central Biological Hub for Spaceflight Impact的研究論文,藉助系統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使用來自太空飛行的多個人源、小鼠源的組織細胞模型,通過轉錄組、蛋白質組及代謝組在內的多組學分析手段,從分子細胞水平揭示了太空飛行對人體生理的深刻影響。
  • Cell:新研究繪製出SARS-CoV-2的高解析度基因圖譜,並指出這種病毒...
    SARS-CoV-2中的「壞消息」是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以非常長的核糖核酸(RNA)分子的形式攜帶它的神秘的基因組。在與COVID-19大流行的鬥爭中,世界似乎迷失了方向,無法發現這種冠狀病毒(SARS-Cov-2)的組成。作為一種RNA病毒,SARS-Cov-2進入宿主細胞並複製它的基因組RNA(gRNA),並產生許多較小的稱為「亞基因組RNA(subgenomic RNA)」的RNA。
  • 科學家發表新型基因編輯系統Prime Editing工作原理專評論文
    12月13日,中國科學院-馬普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研究員楊力與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貝和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佳,應邀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題為One Prime for All Editing 的專評論文(Preview),全面地對哈佛大學教授David R.Liu近期在Nature 雜誌發表的Search-and-replace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弱藍光信號控制大豆赤黴素代謝和避蔭...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學及應用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隱花色素介導弱藍光信號調控赤黴素代謝和避蔭反應的分子機制,並為擴大大豆適應範圍及培育適合耐密抗倒高產大豆新品種提供了重要靶基因和育種新材料。相關研究成果於11月27日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 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6:53:45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Lachlan J. M. Coin課題組利用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說到論文灌水,可以說各位都是深惡痛絕,因為很多論文都是毫無價值,除了騙些經費,然後全是廢紙一張,中國科研非常落後,但是中國的論文灌水水平,說自己是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比如咱中國,一方面微電子非常落後,一方面搞微電子的都在大量灌水論文:什麼石墨烯,鈣鈦礦,納米啥都都能灌水幾篇論文,但是實際價值都是0。
  • 【學術前沿】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 | 汪源/陳路/張燕組揭示惡性...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中,作者通過基因編輯敲除hNSC中GBM相關抑癌基因成功構建了多個高成瘤率的惡性膠質瘤新模型。這些模型很好的模擬了患者 GBM的病理和分子特徵。早期短時程靶向幹預可以阻斷hNSC的成瘤路徑作者通過Pseudotime擬時分析追蹤了NSC-like細胞在成瘤過程中的分子演進並與王曉群組發表的發育期人腦海馬單細胞數據進行比較【6】,發現了時間點特異的腫瘤發生調控網絡和一系列新的潛在促瘤因子如C1QL1,並通過體外細胞實驗和體內成瘤實驗證明過表達C1QL1可以促進腫瘤形成。
  • Aging Cell|基因內含子保留參與細胞衰老調控的新機制
    2020年12月4日,衰老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期刊《衰老細胞》(Aging Cell)在線發表了倪挺團隊題為「Prevalent intron retention fine‐tunes gene expression and contributes to cellular senescence」的研究論文。
  • 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1、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2020年12月29日,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期刊《細胞》上發表了題為「NeuroPAL: A Multicolor Atlas for Whole-Brain Neuronal Identification in C. elegans.」的研究論文,繪製出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Ting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Cell-Surface Proteomic Profiling in the Fly Brain Uncovers Wiring Regulato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特定於細胞類型的時空解析方法來分析完整組織中的細胞表面蛋白質組。
  •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5:32 冰島大學Kari Stefansson、Daniel F.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激素與基因編輯團隊在提高水稻氮肥利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激素與基因編輯團隊在植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探明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
    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2日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據萬建民院士介紹,低溫脅迫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環境限制因素之一。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起源於熱帶、亞熱帶。相對於小麥、大麥等作物,水稻對低溫脅迫更加敏感。因此,研究水稻響應低溫脅迫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生產實踐價值。
  • 新研究揭示一類Tfh細胞通過分泌SOSTDC1-WNT拮抗劑
    2020年8月21日,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新東/卞修武/王巖教授團隊在 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SOSTDC1-producing follicular helperT cells promote regulatory follicular T cell differentiation的論文。
  • 研究揭示羊駝和美洲駝馴化起源機制
    然而,羊駝和美洲駝究竟由哪些物種如何馴化而來,國際上存在爭議:基於考古或形態學的研究認為,羊駝馴化自原駝、駱馬、或美洲駝和駱馬的雜交,美洲駝則馴化自原駝,而基於少量分子標記的一些研究表明羊駝馴化自駱馬,美洲駝馴化自原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