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喜馬拉雅網絡科技前董事劉捷先生於10月23日「2020 HRoot中國人力資本論壇」現場帶來的主題分享《管理科學2.0時代職場人的思維變革》。
作者:劉捷
整理人:Yuii
大家好,我是劉捷。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叫《管理科學2.0時代職場人的思維轉變》。
管理科學3.0時代已經拉開了帷幕,而現在很多企業連2.0時代還沒有走進去,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講一講2.0時代是怎麼回事。
講到管理科學,在19世紀中葉,我們的先賢卡爾·馬克思先生已經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壟斷—崩潰,做出了一個科學的論斷。
但是這個「壟斷—崩潰」到現在還沒有到來。其實有兩件事情可能在馬克思先生的預測之外。
第一件事情是科學技術。他看到了科學技術可以改進生產力,可以改進勞動生產率,可以改進很多東西。但是他沒有預測到一件事情,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航空、航海、通信領域的發展。
改變的是什麼?改變的是生態。我們整個經濟社會都跟原來不一樣了。這件事情他沒有想到。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管理科學。這兩件事情遲滯了他的科學論斷變為現實的進程。
現代管理科學從1898年開始。一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社會開始轉型,那個時候才有了「白領」這一概念。
在此之前,我們在座的所有人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家裡有錢自己幹老闆,還有一個就是工人,只有極少數人才有可能成為帳房先生或者大掌柜。
像我們現在這樣,所謂的管理者,在二三十年代以前是沒有這個身份的。到了五十至七十年代,戰後全球經濟開始發展;直到八十年代出現了跨國企業全球化的進程。
也就是說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裡,管理科學走到了飛速發展直到巔峰的狀態,管理科學1.0時代,追求的目標只有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叫流程化。就是要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變成書面的文檔,可以複製,可以保管。
第二個追求的是效率化。所有的事情都要講成本,只要我的價格比別人更低,我就能取得更多的市場,所以我們要可考核,所管理的一切要可追蹤。
第三件事情是規模化。這件事情直到現在還仍然影響著我們身邊的很多人。我們都喜歡講企業的估值,喜歡講企業的市值,或者講它的淨利潤有多少。
這個口號在1979年豎在中國的蛇口。從這個時間開始,管理科學進入到了中國。
很多第一代企業就是圍繞著這樣的一個目標,追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以這樣的指引讓我們成為了製造業大國。
管理科學1.0時代在八九十年代已經走到了巔峰。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全美評選出了最卓越的43家公司。
這個「最卓越」不是市場佔有率,不是利潤,不是股價的估值,它還包含了很多別的內容:社會責任、員工滿意度、創新、專利等。所有你在管理科學1.0時代所能想到的好的維度,它全部都考慮進去了。
這43家公司包括IBM、惠普、通用電氣、麥當勞、寶潔、王安電腦。
知道王安電腦的年紀應該都已經很大了,因為這家公司它垮得很早:在1992年的時候,14家公司財務危機,一家倒閉,倒閉的那家就是王安電腦。
到2012年的時候,70%已經陷入了增長的停滯,五家破產或者重組。
所以說不是這些企業本身發生了問題。管理科學1.0時代,它們已經做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
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環境變了,時代變了。
發生了什麼樣最大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市場變化。
信息流動是空前加速的,來自於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速。航空航海時間可以縮得越來越短,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讓信息傳速變得更快了,有很多產品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完善它,沒來得及把流程、成本做到最低,它就已經不被需要了,兩三年之後這個產品已經過時了。
第二個變化是個性化。
新世代的生活哲學發生了改變。以什麼樣的人為代表呢?我們那代人從小到大,只有一個夢想,就是勤勞苦幹,踏踏實實地把事情做好,該有的一切都會來的。我們那一代人要想成功,這幾乎唯一的路徑和法則。
然而,新世代不是這樣的。新世代有的人說,我就很佛系怎麼了?我奉行的是不婚主義怎麼了?我就喜歡宅,宅我也可以上班;還有人說我喜歡二次元,我喜歡脫離現實;還有一些人說,我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怎麼了?
當這樣一群人出現在公司的時候,作為70後或者85前的管理者,你會發現,好像按照當初那一套來進行管理就會出問題,沒有辦法讓效能做到最高。
第三個變化也是1.0時代無法克服的,就是大公司病。我剛才也說了,管理科學的1.0時代,最後有一個標準就叫規模化。
企業做得足夠大,才能抗風險。但是企業大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因為企業大了之後,你對於外界的很多接觸,已經傳遞不到你的大腦了。
一家公司那麼大,怎麼也得分七八十幾個管理層級。只有第一線的銷售,第一線的客服,才知道市場變化發生了什麼。等這個信息到CEO那的時候,黃花菜都已經涼了。
所以克裡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說,越是管理良好的、成熟的公司,越容易在顛覆式創新來臨的時候遭遇最慘痛的失敗。
馬雲也說,大公司對於正在發生的變化最常見的反應,一是看不見,因為層級隔得太多;二是看不起,這麼小的一個事情,這麼一個變化值得我為你付出什麼嗎?三是看不懂,四是來不及,等到一切都明白過來的時候來不及,因為新的公司已經很快就起來了。
那麼我們怎麼辦?管理科學的2.0時代我們要怎麼辦?
我們原來追求的東西仍然很重要。
我非常反感有些人說我們現在就不要流程了,我們只要快速地去面對市場,因為一切都在變。
變是對的嗎?
變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一個狀態。然而你在變之前,你一定要對流程還是心裡有數的。
也就是說1.0時代,我們所追求的東西仍然是要的:
流程依然很重要。但是我們要在懂得它的基礎上學會更快速響應。
效率依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效率之上我們要去迭代創新。
規模也還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長。
給大家講一個案例,柯達。
這個案例的前半部分,我幾乎不用跟大家再多做描述,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案例。柯達公司掌握了數位相機最多的專利,然而卻把它們鎖進了保險柜,為了維護它在彩印市場上高額的利潤。
直到數位相機時代來臨的時候,大象轟然倒下了。2012年,柯達提交了破產申請的報告。我對這個比較有興趣,所以又追蹤了一下柯達之後的狀況。
2013年它悄沒聲息地又把破產報告收回來了,因為它完成了破產重組。它搞了一筆錢,賣掉了很多的專利,柯達又活過來了。它保留了僅有的幾項專利,例如隱形墨水、微型3D列印,就保留這幾項專利把它努力做好。
這家公司很了不起。在2015年的四季度還盈利了,賺了多少錢?兩千四百萬美金。這個數字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跟它原來的輝煌歷史相比,這個數字不值一提。
柯達公司回不去了,不再是跨國巨頭了,但是,它為什麼不可以是一家小而美的、很開心、很愉快的公司呢?
柯達公司在16年之後股價一路下跌,從37美元跌到了幾美金。就在不久前,它宣布要進入生物醫藥行業。曾經在一天之間,股價從幾美金漲到了接近四十美元。它之後會怎樣?拭目以待。
我只想告訴大家,柯達公司同時兼備了管理科學1.0時代的反面案例身份,以及管理科學2.0時代正面案例身份。
用一句話來總結,什麼是1.0時代,什麼是2.0時代呢?
如果說,過去一百年中一家企業發展得好的目標,是把這家企業變成一個龐大的、精密的、有序的、人人都知道在某個位置上好好運轉的大機器,從而可以高速地、大批量地產出產品,這是我們管理科學1.0時代目標的話,
那麼,2.0時代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個有機生命體。
有機生命體跟機器時代很重要的區別,就是機器時代的每一個零部件是沒有生命的。而有機生命體中每一個細胞都有它的價值,這個細胞可以變化,甚至可以成長,它可以變成大生命體中的一個小的組織,是一個器官,甚至一個克隆的備份。
說完了管理科學1.0時代到2.0時代的變化,那麼我們職場人思維的變革在哪裡?
給大家三句話。
第一句話,企業和員工在管理科學2.0時代彼此間的關係是相互利用,相互成就。
很多人聽到利用這個詞會覺得不舒服。我被人利用了,好像讓自己感覺很卑微,但是被利用說明你有價值,只有有價值的人才會被利用。
而且反過來說,職場人不僅只是被企業在利用,你難道沒有在利用企業嗎?我可以說,絕大多數的職場人如果離開了企業,自己去做一個個體戶,95%的人可能連個體戶都幹不好。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是在職場,在行業,在企業中所換來的,那我們怎麼去利用這一個企業?
企業有平臺,有口碑,有資本,有資源,還有團隊。我不利用好這所有的一切來造就自己職業生涯的提升,不利用好這一切來換來我的社會地位,我不是太吃虧了嗎?
因為我畢竟是個職場人,不是一個創業者。而如果我能夠很好地利用企業,也讓企業很好地利用我,最後的結論一定是相互成就。企業會變得越來越大,而你也會得到你相應的結果。
你說是張小龍成就了微信增加的一千億美金市值,還是騰訊成就了張小龍呢?大家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認為是相互的成就。
再說第二句話。
我已經改變了我小時候的觀念,勤勞肯幹不是一個什麼好詞,在1.0時代可以的,然而在2.0時代,這不是好詞,比勤勞肯幹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自我學習,自我成長。
學習能力是一個職場人的核心競爭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沒有一個人在踏上新的崗位之前,就已經具備了所有的職能的。
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在擔任一個新的職位的時候,他都是不稱職的。因為你有你不知道和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什麼樣的人可以最快稱職?老闆願意提拔什麼人到崗位上?一定是學習能力最快的那個人,他的稱職速度會最快。
那麼怎麼學習才是最有價值的方式?一般人都會說我很愛學習,我每天花很多時間聽喜馬拉雅,看微信公眾號,也報了很多班。我拿了一大堆的證,但是我好像學習了很多,但我依然沒有過好我這一生。
對的,因為你學習沒有用對方法。學習要用對方法,請大家記住這三個詞:
主動延展
主動運用
主動輸出
你學了什麼並不重要,第一件事情是,你學到的東西有沒有主動地再去學它相關分支領域的其它信息,主動地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划去延展你的學習。
第二件事情是,我們有沒有學會去運用你所學到的東西。學的東西如果不用那就是個渣渣,一點意思都沒有。
第三件事情是,我們有沒有學會輸出。所謂的管理就是輸出,你用你的思想,用你的行為方式去影響你周圍的人,輸出可以倒逼輸入,讓你的輸入變得更有價值。
這是職場人如何去進行學習的思維變革。
第三句話則是,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職業領域的王者,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識去推動自己的職業發展,而不是被動地去滿足需求、成為工具。
身為職場精英,職業生涯的目標就要有這樣的氣場:在我的職業領域,我是王者。可能我一開始懂得很少,我不是王者,不是黃金,不是白銀,我只是個青銅,甚至是個木頭做的小人物,不重要。
但是從一開始就要知道,在我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我會不斷地去填充我自己的職業技能。
在一定的時間可以跟老闆之間達成合作關係,我會成長為一個有獨立標籤,有個性氣質的職場人。這個時候我不再是一個工具,也不可能僅僅是一個零部件而已。
作為企業HR,待在企業裡都會碰到帶著一份兩份或者三份合同的人。
有一份合同,所有企業的HR都會碰到,每個人都要有:勞動僱傭合同,這份合同是一定要有的。
但我們還會碰到有人身上帶著第二份合同,或者說他的心裡帶著第二份合同,這是一份甲方乙方合同。
他認為,我到這家公司來是跟老闆籤了一份甲方乙方的協議,老闆花了這個錢是請我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是企業的一個供應商,甚至還可以幫老闆發現一些他沒有發現的問題,還可以幫他去開拓新的領域,開拓新的市場。
再厲害一些的人會帶著第三份合同。他的內心認為我是這個企業的合伙人,當然很少有人一進公司就會下定這樣的決心。
有的人在進了一家公司若干年後,慢慢地會對企業和老闆產生一種信任度,將企業的未來看作自己的未來。
那麼,我們作為HR碰到這樣三類人的話怎麼辦?
第一類人只帶著勞動合同的人,我們心裡非常清楚他的立場跟企業很多時候是不一致的。
在疫情很嚴重的期間,大概兩三月份的時候,很多公司面臨極大的困境,錢收不上來,應收貨款收不上來,銷售停頓,老闆的現金流面臨著枯竭。
那個時候80%的員工都在問一個問題,公司的錢還夠不夠付我的工資?第二個問題,如果公司垮掉的話,他有沒有那個錢賠我N+1?或者要開掉我的話,有沒有能賠償我N+1的那個錢?
80%人想的一定都是這個問題。但是只有20%的人會問,我們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還有沒有辦法可以去解決它?老闆你有沒有想法?哪怕你問一句,你沒想法但你問一句老闆你還有沒有辦法,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
所以在企業中,80%的員工也就是平庸的大多數,對於他們來說,管好他們就行。既然你們認這份合同,那我也認這份合同。
作為企業主,作為老闆,我儘量遵守合同,但是我也會很嚴格地要求你按照合同去完成你該做的事情。
剩下有一部分帶著供應商合同的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跟企業已經成為了利益的共同體,因為沒有哪一個供應商會希望甲方快點倒臺,他一定會跟甲方站在一起。
甲方如果垮了的話,我的應收帳款怎麼辦?我未來還要去開新市場怎麼辦?所以供應商跟企業會在一個利益共同體上。那麼,對於這一部分心態的員工,我們作為HR應該怎麼辦?
用好他們,也就說是如果企業要花錢讓員工聽課,請老師來培訓,我們應該培訓誰?
培訓那80%的人嗎?效果很小,但是培訓這20%的人,他就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幫助你變得更大更好的供應商。他會給你設計新的產品,有新的思路,想辦法降低成本,幫助你降低成本。這樣的員工才值得我們去投入。
而帶著第三份合同的人,在每一家企業鳳毛麟角。只有準備了這份合同的人才是跟企業利益緊密綁定的人。對於這部分人待好他們就可以了。
因為他們是會自己去接觸世界,自己去尋找成長學習方法通路的那群人。對於這群人來說,你不用做太多的推動牽引。有時候對於新世紀的人群來說,可能推動牽引反而適得其反。
你要給他們創造的什麼?創造的是空間、環境、機會,尤其是信任。
那麼,HR怎麼成為管理科學2.0時代老闆身邊的參謀長,或者成為和老闆站在一起的那個人呢?
幫助老闆在企業中鑑別這三類人,並且有區別對待的激勵政策,管理政策。這是我認為HR要在2.0時代可以做到的事情。
本文系HRoot原創,如需轉載,請標註來源(來源:HRoot)。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於網絡。如因版權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