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水稻生產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規範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對當前十大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出如下應用要點,供廣大生產者參考。
一、翻耕滅蛹技術(主治螟蟲)
田間稻樁是水稻螟蟲越冬的主要場所。充分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搶在越冬代螟蟲化蛹期(一般3月底至4月上中旬),及時將冬閒田、綠肥田等有效蟲源田深耕曬垡,灌10釐米以上深水,浸沒稻樁10天以上,達到殺蛹滅螟目的。
二、抗性品種技術(主治病害)
推廣應用抗性品種是防治水稻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針對稻瘟病、稻曲病常發區,要結合本地生態氣候特點,選用無病種子及當地的抗耐病品種,避免栽種易感品種(抗性水平7級以上為易感),培育無病壯秧,增強對病害的抵抗能力。
三、水稻種子處理技術(主治病害)
1、預防惡苗病、稻瘟病等病害,用25%咪鮮胺1000倍浸種10-12小時,浸好後直接催芽。
2、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種子催芽露白後,用60%以上吡蟲啉種衣懸浮劑或60%以上的噻蟲嗪種衣懸浮劑等藥劑拌種,涼幹4-10小時後播種,同時有效控制秧田期稻杆潛蠅、稻薊馬和稻飛蝨的為害。
3、使用 「碧護」或「芸苔素內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拌種,促根壯苗,增強抗凍、抗旱、抗病蟲能力。
四、生態調控技術(天敵控害)
根據田間壟塊分布,在田埂上合理布局種植大豆、芝麻等顯花植物,為水稻害蟲天敵提供生境棲息場所和轉移通道,增強田間害蟲天敵蓄積功能,以此利用青蛙、蜘蛛、絨繭蜂、蜻蜓、黑肩綠盲蝽、隱翅蟲等撲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蟲危害。
五、健身栽培技術(增強抗性)
1、科學栽培管理。大力推廣種植綠肥和測土配方施肥,堅持有機肥與化肥結合,氮肥與磷、鉀肥結合,不偏施,促禾苗生長健壯,增強植株抗耐害能力。
2、科學管水。堅持乾濕結合的原則。淺水分櫱,苗足曬田,溼潤長穗,特別是在分櫱末期適時曬田可有效控制紋枯病的發生蔓延。
六、性信息素誘殺技術(主治螟蟲)
1、放置時間。始蛾期開始放置,蛾末期收回。根據性誘劑誘芯持效期長短,進行誘芯更換。
2、放置密度。平均1畝放置1個。外圍區稍密,要求每隔15米放置1個,中心區稍疏,要求每隔28米放置1個。詳見示意圖:
3、放置高度。水稻分櫱期,誘芯距離地面的高度以50釐米為適宜,水稻穗期,誘芯位置以高於稻株頂端15-30釐米為適宜。
4、注意事項。①靠近大路邊或者高的田埂邊上由於風力難以企及,安放密度稍高。②誘芯儲藏適宜放在零下18℃的冰箱。③1個誘捕器只能掛1個誘芯。④若田塊有明顯的風向,誘捕器一般安放在上風口的位置。
七、生物防治(赤眼蜂防控)技術(主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
1、放蜂時間。赤眼蜂是卵寄生蜂,第一次放蜂時間宜早,應在害蟲(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產卵初期,赤眼蜂的羽化期與害蟲的產卵期相吻合。
2、放蜂次數。應根據害蟲的產卵歷期確定,一般每代釋放2-3次,根據對歷代重迭、產卵期長、蟲口密度高的情況,放蜂次數可增加1-2次。
3、放蜂量。初次放蜂,害蟲卵量不大,放蜂量可少些(0.8-1萬頭/畝次);卵始盛期,應加大放蜂量(至少1萬頭/畝次);產卵後期,赤眼蜂在田間的自然繁殖和田間其他天敵種群數量的增多,放蜂量可適當減少。
4、放蜂密度。提倡每畝地設5-8個放蜂點。
5、放蜂方法。蜂卡(杯式釋放器)掛放的高度與水稻葉冠層齊平至葉冠層之上10釐米;高溫季節蜂卡置於葉冠層下5-10釐米;拋撒型釋放器直接投入田間。
以上技術詳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可參照企業赤眼蜂產品具體產品說明進行使用。
八、殺蟲燈誘殺成蟲技術(主治害蟲)
利用害蟲對光的趨性,在田間設置誘蟲燈,誘殺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成蟲,降低蟲口基數。
1、放置密度。平原區每30-40畝安裝1盞燈,丘陵區每20-30畝安裝1盞燈,採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燈距為150-200米,燈高距地面約為1.5米。
2、開燈時間。增強燈光誘殺時效,一般天黑開燈,凌晨1點關燈,定時清掃蟲灰。
3、注意事項。優先選用扇吸式殺蟲燈,儘可能保護天敵,降低益害比,減少對益蟲的殺滅。
九、稻鴨共育控蟲技術(主治二化螟、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以及雜草)
準備好田間飼養設施,即在田的四周圍逃生圈,在田的一角建鴨舍,並于田間開挖豐產溝若干條;掌握好放鴨技術,在水稻拋秧15天,移栽12天後,每畝放雛鴨10隻,每天定時收鴨,放鴨時間約為50-60天,至孕穗抽穗期收鴨。
十、科學用藥技術
1、化學農藥科學用藥技術
加強病蟲監測,精準預報,在水稻主要病蟲害的關鍵防治適期或達到防治指標時(表1),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綠色新農藥,集中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提倡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合理輪用與混配,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藥劑。嚴格按照農藥使用操作規程用藥(表2),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確保稻米質量安全。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禁止使用含擬除蟲菊酯類成分的農藥,謹慎使用有機磷類農藥,儘量應用氯蟲苯甲醯胺、烯啶﹒吡蚜酮等環境友好型農藥。
2、生物農藥科學用藥技術
2.1防治紋枯病,使用井岡黴素、臘質芽胞桿菌;
2.2防治稻瘟病,使用枯草芽孢桿菌或春雷黴素、四黴素;
2.3防治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使用農用鏈黴素;
2.4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害蟲,使用多殺黴素、蘇雲金桿菌、綠僵菌等。
在病蟲發生初期和輕發生時使用生物農藥,早防早控、減輕後期壓力,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減緩抗藥性的產生。
3、秧苗送稼藥技術
秧田送嫁藥,可有效預防大田前期螟蟲、稻薊馬、稻飛蝨、稻杆潛蠅等害蟲。
表1. 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治指標和時間
表2.水稻主要病蟲草害防治常用藥劑及注意事項
農業防治技術一:統一抗病品種及栽培模式
農業防治技術二:翻耕深水滅蛹技術
綠色防控區放置性誘劑誘殺二化螟雄蛾
二化螟性誘劑防治效果
性誘技術誘集的稻縱卷葉螟
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
殺蟲燈防治效果
生態調控技術一:田埂栽培大豆
生態調控技術二:田埂種植香根草及被二化螟危害狀
生態調控技術三:田壟種植芝麻為天敵提供密源食物
生物防治技術一:稻鴨模式控制田間害蟲及雜草
生物防治技術二:赤眼峰投放示範區
生物防治技術三:批量投放青蛙
生物防治技術四:投放後的青蛙
推廣種衣劑拌種、秧苗帶藥移栽技術
科學合理用藥技術一:無人機飛防防控
科學合理用藥技術二:使用壯谷動力、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10%阿維菌素·甲氧蟲醯肼等高效、低毒、環保、增產藥劑
農作物病蟲害物聯網監測預警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