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前的第一簇火花,德國A7V坦克的首次實戰和史上首次坦克戰

2020-12-06 老槍與戰線

1914年末,西線戰場已形成對峙局面,英法兩國的軍方人士和發明家開始探索建造「陸地戰艦」來打破戰場僵局。英國人首先取得成功,1916年9月馬克I型坦克在索姆河戰役橫空出世,法國人也不甘落後,幾個月後即推出了施耐德CA1型。

而與此相對的是德國雖然在後世以精良的坦克設計和坦克戰術馳名,在當時卻幾乎毫無動作。這可能與德國面臨的戰略形勢有關,雖然他們首先發動進攻,但在一擊不成後大多數時間德軍在西線處於防禦地位。即使是英國坦克問世後,德國總參謀部的注意力也更多放在反坦克武器和反坦克戰術的開發上。

但是英國坦克在索姆河戰役突破的事實迫使德國人必須作出反應。那些訓練有素堅韌不拔深受信任的步兵團隊,能夠忍受無盡的炮擊折磨,面對無數逼近的閃亮刺刀仍能堅守戰壕,但只要坦克一到就紛紛土崩瓦解。因此即使僅僅是出於對等原則,德國也必須擁有自己的坦克。

就在索姆河戰役當月,德國人指定了一個專門部門負責設計和生產自己的第一輛坦克。大約一年後,樣車模型問世,是為A7V坦克。

存世的A7V墨菲斯託號

A7V是一個約33噸重的龐然大物,長7.34米,寬3.1米,高3.3米。主武器為車頭的一門馬克沁-諾登菲爾德57毫米炮,車體兩側和車尾各有兩挺7.92毫米MG08重機槍。正面裝甲為30毫米,側面為15—20毫米,由於並非表面硬化裝甲板,這些裝甲的實際表現要差一些,但也足可應付輕武器和彈片的威脅。

A7V使用兩臺110馬力戴姆勒發動機驅動,公路時速能達到9英裡,越野時速則在3到4英裡之間。要玩轉這麼一個大傢伙至少需要18個人。包括一名一般是中尉軍銜的指揮官、一名駕駛員、一名機械師和一名負責信號和鴿子的兼職機械師、火炮和六挺機槍每個需要一名射手和一名彈藥手。這比同期的英國坦克足足多了10個人,而在實戰中還會儘量往裡面塞人,一般會達到25人。

這麼多人塞進去,可以想像內部環境絕對不會舒服。車內通道高度只有1.6米,人員只能彎著腰移動。而酷熱、煙霧和廢氣使得坦克的持續作戰能力很差。

A7V坦克乘員位置

A7V的開發是新出現的英國坦克的應激反應,沒有自己的整體思路也缺乏對應預研,因此雖然設計精巧,建造質量也高,但總體上看這種坦克是一種「湊合」出的產物。英國人通過不同車型試驗選擇了菱形過頂履帶克服彈坑和壕溝障礙,而A7V實質上只是在改進的農用霍爾特拖拉機底盤上扣了個裝甲盒。德國人在A7V的每個負重輪上都加裝了彈簧懸掛,使坦克的行駛平穩性遠好於使用剛性懸掛的英國坦克,但他們卻不知道剛性懸掛是英國人為防止履帶在越野時脫落而故意設計的。德國人最初決定建造100個底盤,前10個是有裝甲車體的坦克,後90個都是無防護的運輸車,後來又改為20個裝甲車體。而由於英國方面有隻裝機槍的雌性坦克,因此一部分A7V也被指定為雌性坦克,後來又紛紛改回正常配置,其實英國的雌性坦克只是火炮數量不足的產物而已。甚至連A7V這個代號都是其主管部門普魯士戰爭部第七運輸部(Allgemeines Kriegsdepartement, Abteilung 7 Verkehrswesen)的縮寫,這也真夠湊合的了。

1918年3月,A7V坦克在魯登道夫攻勢的第一階段麥可行動中投入作戰。由於德國人手裡的坦克數量很少,捨不得用於正面進攻,它們被部署在法國聖康坦東南的一個區域,位於主要攻勢的邊緣。

第一次投入戰鬥的是五輛來自第一突擊坦克分遣隊(營)的A7V,包括501、502、505、506和507號(均為底盤編號)。其中501號是唯一一輛投入實戰的A7V雌性坦克,沒有主炮,在正面安裝了兩挺機槍。另外四輛A7V其實也是作為雌性坦克生產的,但此時都安裝了簡易炮架的57毫米火炮,變成了雄性。當時還有四輛繳獲的英國馬克IV型坦克也在同一地區,但可能是考慮到識別的問題,兩種坦克並不在一起行動。

1917年501號在戴姆勒工廠試車照片,注意其正面沒有設置火炮位置

一輛被德軍繳獲使用的馬克IV型雌性坦克

3月21日凌晨,行動開始,德國坦克在黑暗中向前線開進。然而出發沒多久,502號就拋錨了,只能被扔在後面。天開始亮起來的時候,坦克乘員發現自己身處清晨的濃霧之中,加上長達5個小時的炮火準備造成的濃煙,使情況更加嚴重。由於A7V的設計並不完善,在正常情況下駕駛員在近處也有10米的視線盲區,現在更是雪上加霜。

此時他們已經進入德軍布設在前沿的鐵絲網地區。501號順利通過,506號和507號經過一番努力,也自行找到了缺口通過。但是505號很不走運,被鐵絲網纏住行動部分而熄火,無法再次啟動。三輛德國坦克繼續前進,很快在大霧中迷了路,分隊指揮官格雷夫上尉只得決定停車等待,直到霧散能看到路為止。

上午11點30分左右,能見度稍有提高,格雷夫上尉下令繼續前進。沒走幾步507號就癱倒在路邊徹底死火,它在通過鐵絲網的時候,後方散熱器和右側發動機之間的一些管道被鐵絲網扯開,所有冷卻液都在不知不覺間流幹了。所以等它再次啟動的時候,變速箱很快就完蛋了。

因傾覆而被放棄的542埃爾弗裡德號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這個事故。前面說過A7V就是扣在拖拉機底盤上的一個裝甲盒子,除了油箱正下方有一層防護板之外,整個車底是沒有裝甲的,而車架更裸露在外。車底距地面的高度又很低,只有19至40釐米不等,所以鐵絲網直接把車架中的管道拉壞了。我們可以通過這輛翻覆的A7V照片看到其車底構造。

現在只剩下兩輛A7V了,它們倒真的是一對兒,剛好一雌一雄。不久它們到達了步兵戰線的後面,這些步兵被英國戰壕射出的猛烈火力釘在原地。坦克立刻接管了當地的指揮,將步兵組織起來跟著坦克前進。現在的情形和1916年的索姆河一模一樣,抵抗是徒勞的,英國步兵同樣在坦克面前或降或逃。

1916年戰壕中的倫敦步槍旅部隊

接下來坦克到達被命名為「Pontchu-Ferme」的據點,這是位於採石場中的一處堅固農舍,英軍在採石場中布置了機槍和迫擊炮,德國步兵沒法前進。501號用機槍壓制住了英國人的多個機槍火力點,而506號則用主炮向英軍陣地傾瀉葡萄彈。在坦克的掩護下,突擊隊衝了上去,不久倫敦步槍旅的6名軍官和150名士兵舉了白旗。

最後坦克到達當天的預定目標,即所謂的「協約陣地」。同之前一樣,德國步兵被密集的火力壓制在地面上。現在輪到501號大顯身手了,它在車內攜帶了兩副可攜式噴火器,並且乘員受過徒步突擊的訓練。坦克從側翼進攻並沿壕清除,不久陣地就掌握在德軍手中。而此時車內的溫度和煙霧蓄積已達到不堪忍受的地步,坦克都停車進行通風。此後這兩輛車一直在前沿警戒,直到下午德國步兵鞏固陣地才後撤。

繪畫中怒開無雙的A7V,大多數時候這只能存在於想像中

至於坦克之間的第一次交戰要遲至1918年4月24日第二次維萊-布勒託訥戰役。當時德軍正在亞眠北部發動攻勢。三輛A7V坦克,包括此時已得名墨菲斯託的506號,、542埃爾弗裡德號和561尼克斯號配合德國第77師的步兵進攻,突然之間561尼克斯號與趕來堵擊的英國坦克兵團一營A連一部的三輛馬克IV型狹路相逢。這三輛坦克中的4066號車是裝有兩門6磅炮的雄性坦克,但由於此前德軍使用芥子氣炮彈造成乘員中毒,只有四名乘員在車上,而另外兩輛都是只裝備了機槍的雌性坦克。

馬克IV雄性坦克的指揮官弗蘭克·米切爾中尉立刻向561尼克斯號開炮,而德國人的反應則慢了一拍,英國人打了兩炮後561號的威廉·比爾茲少尉才下令開炮。德國人的火力集中射向兩輛只安裝機槍的馬克IV雌性坦克,它們毫無還手之力,均被穿甲彈重創,但還能自行後撤。

而米切爾中尉的雄性坦克則一邊開炮一邊機動躲避德軍炮火,由於顛簸加上缺員,炮手根本無法準確瞄準。但是米切爾的機動帶動著尼克斯號也隨之而動(A7V車頭的主炮只有左右各25°射角,想打中移動目標它就不得不動起來),兩輛坦克在運動中對射,直到最後馬克IV號佔據有利位置停車為止。

英國博溫頓博物館的場景還原,兩輛都是現代複製品

馬克IV號打出三輪齊射,6發炮彈命中561尼克斯號。尼克斯號由於地形車體傾側,無法還擊,包括比爾茨在內的乘員紛紛跳車逃生。米切爾對奔逃的德國乘員開了幾炮,打死5人。

接著米切爾中尉的坦克開始掃射跟進的德國步兵,另外兩輛A7V先後在遠處出現。米切爾遠遠打去幾炮後,那兩輛坦克不戰而退,緩緩消失在戰線後方。米切爾的坦克繼續奮戰,單車堵住了德國步兵的攻勢,直到七輛賽犬中型坦克趕來增援為止。

此時米切爾的坦克已經引起了德國炮兵的注意,炮火紛紛落下。米切爾命令坦克後退,但是很快一發迫擊炮彈打脫了履帶。米切爾和乘員們棄車而逃,一路跑回英軍控制的戰壕,令裡面的步兵大吃一驚。

而比爾茲少尉和他的乘員卻也沒跑遠,他們一直躲在附近。當戰場平靜下來後,他們又溜回了561尼克斯號,並且把它發動起來向後方開去。然而走了兩千米之後發動機就出了問題,561尼克斯號最終被拋棄。

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坦克戰,最後以兩敗俱傷而告終。到底誰更勝一籌,這個見仁見智。

就在同一天爆發了第二次坦克戰,一輛賽犬中型坦克(也許就是那七輛增援米切爾中尉的坦克其中之一)被另一組A7V擊毀,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賽犬中型坦克唯一一次與敵坦克交戰。由於賽犬坦克只裝備機槍,這個結果可以說毫無懸念。但賽犬們利用其速度優勢衝入德軍後方,並對分割開的德國步兵分隊大肆屠殺,而緩慢笨拙的A7V根本無法阻止。據米切爾回憶,當天返回的四輛賽犬的車轍印裡都是血。

當天參與反擊德國第77師的「克羅斯麥可」號賽犬中型坦克

當天德國第77師對卡希的攻擊被賽犬們的反擊阻止,而攻入維萊-布勒託訥的德國第228師和他們的A7V則陷入了包圍,並在澳大利亞人的夜襲中損失慘重。A7V對賽犬的戰術勝利對整個戰局毫無意義。

總的來說A7V算不上一種實用的坦克,最終也只生產了20輛。這種車的越野能力相當差,它的重心很高,在陡坡上容易側翻,而車底距地高度又太低,不足以越過滿布彈坑的戰場。類似於維萊-布勒託訥這種此前破壞較少的平坦地形比較適合其發揮威力,但此時它的數量又嫌過少,無法和英法在攻勢中動輒投入的數百輛坦克相比。據說當時德國坦克手更喜歡繳獲的英國馬克IV型,這種坦克雖然相比之下粗糙簡陋得多,但更為適應戰場。而僅至1917年末,德國人手中的繳獲馬克IV型即多達40餘輛,這才是一戰德國坦克部隊的支柱車型。

最後我們按慣例說說文中出現的幾輛A7V的結局。

501格蕾琴號後來又變成了雄性坦克

唯一一輛雌性A7V坦克501號後來以女性命名為「格蕾琴」,1918年10月在前線改裝了57毫米火炮,又變成了雄性坦克。這輛坦克活過了戰爭,1919年時按協約國要求拆毀。

1918年拍攝的561尼克斯號

561尼克斯號在被乘員拋棄的當夜由德國步兵進行了爆破,後來該車一直被棄置原地。

被俘虜後的542埃爾弗雷德號

與561尼克斯號同在一組的542埃爾弗裡德號第二天被發現側翻在維萊-布勒託訥鎮內,照片見上文。5月英國人回收此車後曾在巴黎協和廣場展覽。

參加了兩次重要戰鬥的506墨菲斯託號是所有A7V中最幸運的一輛。1918年4月24日當天它因為油路噴嘴堵塞而拋錨,修復後又掉進了一個大彈坑,再也爬不出來,就此被乘員拋棄。也就是說當天分配在同一組內的三輛A7V全部損失,無一倖免。

被俘獲的506墨菲斯託號

此後墨菲斯託一直留在原地,雙方在此地展開拉鋸,相當長的時間內它處於德國戰線後方,但也沒人來回收它。直到當年7月份,控制此處的澳大利亞部隊才回收該車,作為自己的戰利品。

墨菲斯託後來被澳大利亞人運回國內,此後大多數時間它都在布裡斯班的昆士蘭博物館對外展出,這也是唯一一輛留存至今的原品A7V坦克。

吊運墨菲斯託號上船

頗值得一提的是墨菲斯託的塗裝,在車體正面有個魔鬼抓走英國菱形坦克的彩繪。從原始照片看,這個圖案出現得相當早,博物館對此進行了保留和修復。

魔鬼抓坦克彩繪

這個圖案是德國坦克手繪製的

而澳大利亞軍隊將該車弄出彈坑,擺放在大路邊的時候,不少過路的士兵也在車體上留下各種塗鴉。其中最有趣的是有人畫了個象徵英國的大獅子,右爪按住一輛A7V。可惜的是這個圖案沒有被博物館還原,不然與魔鬼抓坦克相對肯定別有一番趣味。

只能在老照片裡看到的雄獅抓坦克塗鴉,相當精美

相關焦點

  • 一戰德國A7V坦克的變形車,德國早期的自行防空炮與裝甲運輸車
    一戰德國雖然在坦克研發上慢了一步,不過德國也能有機會吸取對手的經驗,將許多成熟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武器設計中去。 在1917年時,也就是A7V坦克從設計走向成熟的那年,德國設計師還在A7V底盤基礎上研製新的裝甲武器,其中包括全地形運輸車和自行防空炮。
  • 老照片:二戰時期德國的虎式坦克生產車間,看完第一張就服了!
    虎王首次參戰是在1944年的明斯克附近。隨後,虎王又相繼參加了諾曼第戰役、阿登戰役、匈牙利和波蘭中部的戰鬥、柏林之戰。 虎式坦克首次參戰是在1942年9月21日。參戰數量最多是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當時德國一共生產了310輛虎式坦克,在庫爾斯克就投入了182輛。
  • 東方最強坦克首次實戰檢驗,敘軍武裝掉頭就跑,美感嘆技術太先進
    圖為俄羅斯T14主戰坦克此前,東方最強坦克T14曾為了接受實戰環境測試需要而現身敘利亞戰場,有消息指出,該型坦克在敘戰場上開火後讓敘利亞自由軍的武裝分子掉頭就跑抱頭鼠竄,同時也完成了這型東方最強坦克的首次實戰檢驗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根據戰史資料在1939年5-9月間的諾門坎哈拉哈河之戰,是95式輕型坦克參加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首次參戰的95式輕型坦克表現不錯。日軍第一戰車聯隊即安崗支隊,作為增援部隊馳援哈拉哈河東岸。作為第一梯隊的安崗支隊第4戰車團配屬35輛95式輕型坦克、8輛89式中型坦克和5輛94式輕裝甲車,第4戰車團前出到哈拉哈河東岸20千米處,在731高地附近集結;而蘇軍主力部署在哈拉哈河西岸,少數蘇軍在東岸。
  • 無法對抗T-14坦克?德國最新豹2A7V交付部隊,未來或將換裝130炮
    德國最新豹2A7V交付部隊,未來或將換裝130炮2020年12月6日,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科隆的聯邦國防軍陸軍發展處(AHEntwg)開始對新型豹2A7V主戰坦克進行部隊前驗收測試,以確保新型坦克的性能滿足部隊要求。
  • 「十大坦克」排行榜,99A式主戰坦克能排第幾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在陸上作戰模塊第一方隊,99A式主戰坦克再次擔綱地面裝備方隊的「排頭兵」,以箭式戰鬥隊形閃亮登場,充分彰顯了陸軍重型機械化部隊新一代「陸地猛虎」的嶄新形象。這是99式坦克在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以來,99系列主戰坦克第三次亮相天安門廣場和第四次參與重大閱兵慶典。
  • 三號坦克反坦克,四號坦克搞支援,德國坦克設計是否失誤了?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德國裝甲部隊開始正式組建。其研發生產的坦克除去訓練用的一號輕型坦克和偵察用的二號輕型坦克外,就是著手中型坦克的研發。而當時德國裝甲戰理論也不是那麼完美,就如同英國有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有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一樣,德國也有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並由此誕生了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那麼德國人的這種劃分是否正確呢?
  • 二戰十大坦克之四,雪中送炭的「饅頭」坦克—M4
    但是德國利用"閃擊戰"給了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甚至整個世界好好的上了一課,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的瘋狂進攻僅有了36天(1939.9.1-1939.10.6)就擊敗了擁兵百萬的波蘭。1941年5月,阿森納公司為T6原型車安裝了1門M3型75毫米40倍徑坦克炮進行測試,M3型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60毫米厚的均質鋼板,穿甲能力要強於前文中T-34早期使用的F-43型火炮(二戰十大坦克之三,鋼鐵「紅」流的—T-34系列)。
  • 二戰後期的德軍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德國頂級黑科技唯一實戰型號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該型殲擊車光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十分強大的感覺,但是該型車輛的研製的參戰記錄都是在1945年時期是德國即將覆滅前幾個月的產物,但是關於該型車輛的研發日期卻是1943年2月甚至更早,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44年初就大規模生產這種殲擊車投入戰場,但是由於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豹式坦克表現突出因而研製計劃推遲
  • 德國最後的王牌虎式坦克
    相信各位軍迷對德意志六號坦克絕對不會陌生,它就是二戰最強大的坦克之一:虎式坦克。這款坦克十分具有傳奇性讓我們先來看看虎式坦克的開發背景以及過程。和英法美蘇等大國相比,德國人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坦克是比較晚的。
  • 中國新式中型坦克首次公開清晰照片 性能壓倒日本10式
    今天,新華網公開一組中國新式中型坦克的照片,首次清晰展示該坦克車體正面細節。儘管其炮塔仍罩著偽裝網,但已可清晰辨認其主炮為國產125毫米滑膛炮。該型坦克的照片從2012年就已在網絡流傳,照片顯示它已經在青藏高原和中國南方進行過試車。但當時照片不甚清晰,各大媒體都認為這是一種裝備105毫米線膛炮的輕型山地坦克。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當然了,這一情況讓德國領導者希特勒和包括古德裡安在內的少部分將領非常不滿,認為原有的坦克火力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坦克戰了,需要給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都配上高初速的長倍徑坦克炮。奈何此建議遭到了德國國防軍裡一票將領的反對,並堅稱不需要更換火炮。
  • 蘇德戰場上的坦克比拼,虎式坦克和IS-2坦克誰更勝一籌?
    在這個過程中,第六種坦克——虎式坦克的誕生,與之前的德國坦克相比,虎式坦克可以說徹底顛覆了德國坦克的設計思路。在虎式坦克之前,德國坦克的機動性更強,火力和防禦能力較弱。虎式坦克則不同,它將設計重點放在火力和防護上。在機動性方面,虎I由於重量超過50噸,機動性較低。但作為彌補,它的火力和防守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 為擊敗德國虎式坦克而生,用SU122底盤改裝出來的SU85坦克殲擊車
    而我們今天說的SU-85坦克殲擊車,就是為了抗擊虎式重型坦克而誕生的。一、老虎出沒通常來說,人們認為虎式重型坦克的首次亮相是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德國陸軍元帥曼施坦因利用希特勒調撥給他的裝甲部隊擊潰了蘇軍的攻勢,而虎式重型坦克則是此戰的大功臣。
  • 令盟軍「談虎色變」的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之後的法蘭西戰役,英法聯軍給德國人好好的上了一課。法蘭西戰役以英法的慘敗告終,在在實戰中,德國裝甲部隊遭遇了英法數百輛重型坦克(其實在之後看,他們也不過算是較重的中型坦克)。英國的瑪蒂爾達2型坦克和法國的Char B1坦克的厚重裝甲,給德國坦克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實戰中,德軍輕型中型坦克根本無法擊毀這兩種坦克。
  • 坦克戰能否打贏的三個關鍵因素,德軍坦克優秀卻為什麼輸了戰爭?
    德國坦克在進攻時,往往伴隨載有裝甲擲彈兵的半履帶裝甲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坦克戰開始登上戰爭舞臺。登場伊始,幾個關鍵因素就緊密影響著坦克裝甲部隊的應用。 第一,要有空中支援 古德裡安指揮的德國裝甲部隊,在戰爭一開始,就牢牢把握與空軍的緊密聯繫。
  • 二戰坦克丨厚裝甲德國三號坦克
    其中作為主力反裝甲的三號坦克(雖然後面變了),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三號坦克對的過來說很具有跨時代意義,按著德國坦克科技樹的發展第一次將反坦克炮安裝在坦克炮塔上作為主炮使用。 作為一款專為快速突破的坦克,無線電是標配。然而因為有了無線電,三號組團的時候常常可以集群作戰,以少量的傷亡吃掉對面。三人炮塔,坦克車長,炮手分離專業通訊兵的配置使得人機功效達到最大。當時對手的坦克都是雙人炮塔,車長兼任炮手,一邊偵查指揮一邊打炮,任務太重了。
  • 《閃電突襲》全明星坦克攻略——虎王
    坦克戰場上最怕的是什麼?後排輸出坦克被敵方集火卸甲,被釜底抽薪的陣容只剩孤零零的肉盾坦克打不出火力被慢慢磨死,等死的絕望比瞬間被滅煎熬得多。如果有一個可以控制敵方的坦克就好了!於是我們的明星控場坦克「虎王」來救場了。  《閃電突襲》「虎王」坦克的原型是德國陸軍二戰期間最令人恐懼的重型坦克:虎王。
  • 利蘇夫之戰:德國虎式重型坦克折戟!
    參戰的蘇軍部隊是烏克蘭第一方面軍近衛坦克第10軍第61旅,德軍部隊則是第12集團軍第24裝甲軍第424重裝甲營。第424重裝甲營原來的番號是第501重裝甲營,是德國國防軍的一支王牌部隊,組建後,先後在北非和東線作戰。
  • 幫助英國在戰爭初期抵禦德國坦克的反坦克炮——QF2磅反坦克炮
    考慮軍費有限的嚴峻問題,英國人很自然的就把口徑定為了40毫米口徑,這是因為他們有許多2磅炮彈,如今正好可以裝備給計劃開發的2磅反坦克炮。 (二戰中英國的磅指的是炮彈重量,這是來自於前裝滑膛炮時代的說法,因為當時習慣於以火炮發射的炮彈重量來給火炮命名和評級,英國將這個方式保留到了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