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觀察者網 武守哲】
觀察者網:首先恭喜您的大作《徵服與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The Arabs: A history)有了中文譯本。您把阿拉伯世界近代以來500年的歷史劃分為了四個大的時間段: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歐洲列強殖民時期,冷戰時期和全球化時代。那麼在阿拉伯知識分子群體中,是否有一種共識,即1516年奧斯曼帝國時代是他們近代史的開端?如何看待阿拉伯世界靠外部力量(相繼有奧斯曼、英國和法國)不斷驅動自身近代化的這種現象?
尤金·羅根:當我一開始著手闡述阿拉伯近代史的時候,我也反覆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到底哪個時間點才能算阿拉伯近代史的開端。歐洲人把自己的近代史置於18世紀初這樣一個歷史維度中,主要是因為從那時起,現代啟蒙運動開始風起雲湧,並且工業革命也在蓬勃發展。當然,18世紀對阿拉伯世界來說也是個很重要的歷史節點,但我不想把歐洲人的歷史觀加到阿拉伯人頭上。
《徵服與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英]尤金·羅根,廉超群、李海鵬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版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先後在1516年徵服了敘利亞,1517年徵服了埃及。所以我認為從1517年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擊敗算阿拉伯世界的起點,相對來說是比較合適的。
奧斯曼是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徵服了馬穆魯克王朝,從雙方交鋒的形態看,也具備近代分水嶺的意義。這是一場很懸殊的較量,奧斯曼軍隊配備了大炮和火槍,而馬穆魯克還拿著大刀長矛。
而且奧斯曼和阿拉伯世界的對抗,讓阿拉伯人歷史上首次真正意義上被異族統治,即阿拉伯諸邦被納入到了一個首都設在伊斯坦堡的大型帝國中。從1516年開始,大馬士革、巴格達、開羅這些阿拉伯世界名城都逐漸進入到了奧斯曼的統治範圍內。
你提到那個現象,即阿拉伯從近代以來不停地被外族入侵和統治,徵服者的統治中心從奧斯曼到倫敦,再到巴黎、馬德裡和羅馬一路下來,這確實是史實。
就算是到了20世紀後半葉,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阿拉伯世界的各邦國開始謀求建國的時候,他們依然在冷戰背景下被華盛頓和莫斯科所擺布。不過我不能說在阿拉伯編年史上該地區被外族統治是一種常態。而且有反對意見認為,奧斯曼土耳其要對整個阿拉伯民族的落後負責,因為他們的統治沒能帶來「現代」,反而後退了。
但在書中,我用大量的實例證明,近代以來奧斯曼在阿拉伯和歐洲之間扮演了非常關鍵的中介者的角色,而且把對土耳其自身近代化的改造也灌輸到了阿拉伯世界中。
觀察者網:和阿拉伯世界一樣,中國邁入近代史也有一個明顯的時間點:1840年鴉片戰爭。表面上看,對比阿拉伯世界和中國,「挑戰-回應」模式好像都可以適用於兩者的近代史。但中國最終在20世紀中葉實現了完全的民族獨立和主權自主,並且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經濟,一躍而成為現在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反觀阿拉伯,今天的他們依然和以下詞彙高度關聯:停滯、失敗、宗教狂熱,政局不穩、分裂……您可否分析以下,近代之後,到底是何原因促使中國和阿拉伯走上了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
尤金·羅根:即便是中國在19、20世紀也有被歐洲列強和日本滲透入侵甚至領土被佔領的歷史,但是中國和阿拉伯經歷過的創傷感不是一個等級和層面的。中國從未像阿拉伯世界那樣,在一戰之後飽受分裂和領土碎片化的痛苦。要知道,在1914年一戰之前,北非阿拉伯的每一寸領土都在歐洲殖民者的鐵蹄之下,而且國家疆域也是殖民者劃定的。
阿拉伯世界被歐洲殖民者分割蠶食的高潮是在一戰之後,也就是奧斯曼帝國徹底解體,它們治下的各個行省被重新劃分了勢力範圍。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描繪了一戰後期奧斯曼帝國即將解體之下的阿拉伯民族圖景
阿拉伯民族的割裂是殖民主義分治政策的典型案例。20世紀中葉,曾經一度高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夢想就是把分裂的阿拉伯國家統一起來,把被殖民者強行劃分的疆域抹平消除掉。
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認為,我們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歷史,那麼阿拉伯完全可以聯合起來在世界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就像中國那樣。
我認為中國的統一以及阿拉伯的分裂已經部分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但這個問題過於複雜,無法用一個簡單的結論說清楚。而且我認為阿拉伯世界被內部區域性不穩定問題長期拖累,不得不優先考慮軍事上的財政開支,而非其他發展領域。
阿拉伯和以色列的衝突就是此種現象的表徵,雙方的對抗導致四次大規模的阿以戰爭,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都飽受戰火的困擾,雙方把敵意常規化了,而且中東其他國家也時不時爆發戰爭,自從民族獨立運動以來,中東的地緣政治就不停地被戰爭驅動。
所以不僅軍備升級壓倒了經濟發展,而且阿拉伯世界因購買軍火而對外部世界更有依賴性,無法成為更為強有力的地緣力量。在20世紀的後半段,阿拉伯世界的軍事高官越來越多地通過政變和「革命」進入政界,而軍人政客每每失敗於將國家帶入正常的管理軌道實現經濟繁榮,於是形成了連番的寡頭政權,經濟方面的表現相當糟糕。所以,相比中國,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資源中軍事的分量太重了,這阻礙了國家向更高層面上發展。
中東,世界火藥桶(AFP構圖)
觀察者網:在書中的前言部分,您論證中國在中東是一個「新興力量」。如何評價目前的中國在阿拉伯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在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衝突中,中國會以怎樣一種方式存在?
尤金·羅根:中國和阿拉伯世界的歷史淵源很深。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就在第三世界國家不結盟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理念得到了阿拉伯各國領導人的熱烈響應,即不在冷戰的兩個主角蘇聯和美國之間選邊站隊。中國支持被壓迫民族的自由獨立運動,極大地激勵了阿拉伯世界的反殖民運動,比如在阿爾及利亞、埃及和南部阿拉伯的一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