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陷阱》:為什麼伴侶在一起久了會出現問題?親密關係來解答

2020-12-10 木槿木木兮

前陣子看了一個新聞,說是疫情過後,很多地方預約離婚的人數暴漲。原因就是出在兩個人長時間呆在一起後,難免會出現矛盾,衝突。

以前,因為工作忙,沒有那麼多時間呆在一起,所以很多夫妻都會把矛盾自然而然規避掉。而疫情期間,兩個人一起相處,不能外出,這也就為兩人增添了很多矛盾的機會,一些平常沒空去理的小問題,也變成了大問題。

為什麼夫妻之間會無法長期共處呢?其實原因就出在我們不能正確來看待親密關係。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我們最重要的是能夠從中收穫成長、找到自我的內在價值,而不是如當初戀愛時一樣一方太過依賴另一方。如果能正確面對親密關係,也許再長久的相處都不是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在親密關係中收穫成長,如何讓我們曾為之幸福的親密關係獲得重生,就得提到我們今天要聊的這本《愛的陷阱》。

《愛的陷阱》是由享譽國內外接納承諾療法培訓師路斯·哈裡斯寫成。路斯·哈裡斯是一位對生活、健康管理等懷有熱情的醫療工作者,他也曾在非洲等國家定期給心理學家、醫生等做壓力管理培訓。而且,他還研究了一套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的理論-ACT理論,即接納承諾療法。這個理論也被應用在了這本《愛的陷阱》中。

這本《愛的陷阱》主要也是從親密關係出發,去探尋我們在與伴侶相處時,要如何度過迷茫、焦慮期,如何去化解矛盾、衝突,最後收穫幸福。

今天我將從三個點出發,來分析這本《愛的陷阱》是如何幫助伴侶之間化解危機,讓親密關係獲得重生的。

01

不執著於不可控的事物,學會放下,從探尋自我價值出發

當我們走進一段親密關係,通常會經歷一個熱戀期,隨著時間消逝,緊接著一切都會回歸平淡。在這段平淡的時間裡,如何去處理好你與伴侶的關係,才最終決定了你們能否相處長久。而一段不成熟的關係,則常常會在雙方的抱怨、冷落、失望中,從而讓彼此漸行漸遠。

在《愛的陷阱》中,作者路斯·哈裡斯提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專注於自我的價值行動,學會放下不可控的事物,從而最終告別僵化的關係。

那麼,什麼是價值行動?價值行動也就是你想做什麼,以及如何行動。也就是說,你的價值是關於你自己的,而不是你想從伴侶那裡得到什麼,比如需求、渴望等。

在毛姆的電影《面紗》裡,主人公吉蒂在回歸婚姻後,一度與丈夫費恩陷入了冷戰中。在當時霍亂流行的時期,她一個人身處異鄉,可以說是極度空虛。而費恩為了報復她之前的婚外情,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醫學研究中間,對她很是冷淡。剛開始吉蒂特別想從費恩那找到一個突破口,她也想找人聊天,她跟費恩吵架,可結果兩人關係越來越糟。

後來,當吉蒂在異國他鄉看到人們在霍亂時所遭遇的痛苦、生離死別後,她意識到她要去做點什麼。她去修道院給孤兒上課,給他們談琴。也就在那時,她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所在。而丈夫費恩也在那時發現了吉蒂的這種內在價值的體現,他們倆的關係也在那個時候開始漸漸有了好轉。

吉蒂與費恩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關於親密關係收穫轉機的例子。吉蒂也正是從自我價值出發,接著付出行動後,才讓關係有了轉機。回到這本《愛的陷阱》,我們發現,很多夫妻在進入婚姻後,都會執著於去管控對方,甚至是希望讓對方按著自己的想法來做。可越是如此,伴侶與你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

因為你把改變他人,從他人那得到需求和渴望放在了首要地位,這樣往往是得不償失的,很多矛盾也在此刻而爆發。如果你換一種方式,從自我價值出發,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去表達自我需求,勇敢地面對真實的自己,也許關係就會有不一樣的轉變。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我們都把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了,那會不會讓人感覺只專注了自我,而沒考慮他人感受。

其實,這裡說的表達自我需求是要在尊重自我的基礎上也尊重他人,愛護他人的方式去探尋自我的價值。

02

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感受,直面它,並馴服它

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情形,一對夫妻吵架,兩個人一開始很憤怒,甚至會沮喪,痛苦。可吵的次數多了後,不少人則會採取迴避,冷處理,或習以為常的態度去處理。可結果卻是,伴侶越是這樣,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糟糕。

很顯然,當我們遇到類似情形時,通過迴避的方式而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收穫的也許只是短暫的放鬆,或是讓你短時間從痛苦中剝離出來。但時間一長,問題還是留在那裡,多數情況,還是會再次引發矛盾。這也是為什麼疫情期間,很多夫妻沒法長期共處一室的重要原因。

因為平時有問題就選擇逃避,或者乾脆任由其發展,而不去解決。這樣短時間麻煩是少了,也為自己埋下了一個隨時可能炸的炸彈。

迴避往往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在《愛的陷阱》中,作者路斯·哈裡斯提到選擇接納和覺察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路斯·哈裡斯提出,我們可以在保留情緒或感受的基礎上,學著給這些不好情緒騰出空間,直面它,而不是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那麼在接納和覺察中,我們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留意你的感受或情緒

可能很多人都出現過,情緒糟糕時,大腦容易陷入空白,甚至會自動按著之前的模式去迴避問題。這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留意自己的情緒,學著先處理情緒。

比如:你可以使用瑜伽的正念呼吸法緩和情緒,也可以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思想或想法,讓自己能夠放下有害情緒或感受。

這聽起來有點像阿Q精神,但實則很管用。這就像給自己樹立自信一樣,因為有了自信,所以你才會收穫自信。而把積極的東西留下。

第二步:不帶批判地承認你的感受

當我們留意到自己的感受時,就得學會承認這種感受,這也是你直面它的開始。

比如說:你跟伴侶吵架了,特別生氣,這時你會感到特別憤怒或失望

又比如說:當你遭遇打擊時,你會感受到自己很心情低落。

我們先需要承認自己的感受,真實地面對自己,而不是把情緒掩藏起來。可以用,我這是憤怒了,我這是心情低落了,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從批判的角度,去承認你的感受。比如:當你心情低落時,你會暗示自己這種感受讓你感到很害怕,甚至會心生恐懼。這樣就不利於你去真實面對自己,而很可能你會自然而然選擇避開它。

承認感受,其實就如你心底的陰影一樣,如果始終把它放在陰暗處,而不選擇把它釋放出來,你也就永遠都沒法面對它。而一旦你選擇真實、開放地面對,你也就可以坦誠來接受它,從而想辦法去戰勝它。

第三步:給自己的感受騰空間,接納它,並覺察它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稱為「踢貓效應」。也就是說,當你心情不好時,你會急著想把這些不好的情緒釋放出來,從而很快把壞情緒傳染給他人。比如:把它傳遞到你妻子身上,緊接著妻子因為受不了,又對孩子發洩一番,從而造成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踢貓效應」說白了,其實就是沒有給自己的感受騰空間造成的。因為你無法承受壓力,因此急於想把壞情緒趕走,最後也就造成了一個又一個惡性循環。這也成為了影響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壞情緒得到很好的處理,那就試著給它留空間。在《愛的陷阱》中,作者路斯·哈裡斯提到了,你可以採取先放鬆呼吸,再做些積極的暗示,在深呼吸中,默念如:」讓自己開放些、豁達些「,來提醒自己。

最後,你要做的只剩下覺察,此刻的你可以與外部世界連結開來,並帶上你的價值行動問自己:現在的你想做些什麼?如果想做什麼,不要猶豫,立即行動。現在你可以完全承認、接納你的感受了,可以說,你的感受與現在的你是交融在一起的,它們可以很好地相處,而不起衝突了。

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有過這樣、那樣的不好的感受,你就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去應對。這時你會發現,當你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後,伴侶存在的很多問題,你都可以坦誠跟她交流,而不再採用迴避的態度,從而讓她也陷入痛苦中了。

03

積極、樂觀地全身心投入到親密關係中

每一段親密關係開始前,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想過要和伴侶好好度過一生的。只是當我們由熱戀進入到材米油鹽的生活後,我們的注意力往往就會轉移了。我們可能把精力用在了關注生活或孩子上面,而很少去關注自己的伴侶了,這也成為了伴侶間經常引發矛盾的原因。因為一方的忽視,最後兩個人越來越遠的情況不在少數。

那麼,當我們在做了很多努力,如文章前面提到的探尋自我價值,並付諸行動後。如果親密關係還是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此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全身心投入進去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好的親密關係,是應該凌駕於任何關係之上的。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收穫好的親密關係,你得把親密關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然後付出時間精力,去觀察、感知你身邊的伴侶。

在相處過程中,你就需要,全身心去專注對方的肢體語言、表情、情緒等。這個時候,最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要帶有任何批判或評價。此時,你只是一個專注者,專注能夠讓你們雙方重新連結起來。更能讓伴侶感受到,他/她是被在乎的。

說完這麼多,我來總結一下,其實如何讓親密關係重生,體現在你的價值行動,體現在你是否可以接納,體現在你是否可以再次全身心投入到這段關係中間去。如果可以,那就勇敢去面對親密關係。

寫在最後:

如果我們想創造一段美妙的親密關係,那每個人都應該如一座山。每座山本身都是獨立完整和自成一體的,但當它遇到另一座山,他們就構成了新的事物:一座山谷。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就如兩座高聳的山峰間鑲嵌著的壯麗山谷一樣,山谷中生命的河流在自由奔放地流淌。每座山峰都不要要對方,然而他們的彼此連接創造了一個充滿自然奇觀的富饒山谷。--《愛的陷阱》

看完這段話後,也許你對親密關係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如果你想在親密關係出現困惑時選擇留下來,直面問題,那麼也許重新審視自己,探尋自我的價值所在,不存執念,把愛落到行動上,才是你們關係收穫新生的開始。這樣的你,才會在親密關係中收穫成長,快樂與自信。

最後,有一句話想對你說,如果你學會了如何處理親密關係,即使有一天你因為伴侶的原因選擇離開,那麼也有很大可能在另一個地方收穫幸福。

相關焦點

  • 在親密關係裡,什麼才是靈魂伴侶
    在一段親密關係裡,兩個人除了身體的交融,更重要的是靈魂之間的共有欣賞與尊重。 丁元英說:「正法一個罪犯,包含了打死一個人,法理、道理都在那擱著,如果女性心理不適合刑警工作,那就是性別問題。」「再幹兩年,就兩年,我就去留學。」芮小丹說。「為什麼是兩年,為什麼不是現在或者三年四年。」丁元英說。「再過兩年我就老了,胳膊腿也不靈,刑警隊就不要我了。」芮小丹說。
  • 《親密關係》中的「月暈效應」,是橫亙在你和伴侶之間隱蔽的雷點
    《親密關係》通過對夫妻關係的深度解讀,來告訴我們如何更好維護自己的親密關係,讓我們更深層的聯結喜悅與愛。本書中提到了一個重點詞彙——「月暈現象」。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說說這個現象。這些影星的私生活,其實也像普通人一樣有許多問題,但影迷們被絢麗的光彩所迷惑,看不到這個事實,幾乎把明星當神一樣來崇拜。即使無數的醜聞讓盲目崇拜的問題暴露出來,也不能改變人們崇拜偶像的傾向。當踏上情感之旅時,我們也會看到「月暈現象」。
  • 親密關係:兩個人在一起,不僅要好好說話,更要好好吵架
    年歲漸長才發現,很多夫妻離婚不是因為婚外情,而是兩個人的相處出現了問題。頻發的矛盾和不斷升級的爭吵將彼此搞得筋疲力盡,感情也一點點毀滅殆盡。可爭吵是一個貶義詞嗎?以前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直到我讀了這本《親密關係》,我對爭吵這個詞語又有了全新的認知。
  • 刺蝟效應:親密關係裡最大的陷阱,很多女人都忽略了
    刺蝟效應恰恰是告訴我們,要懂得保持人與人之間特定的距離,無論你們兩個是什麼關係,我們都應該明白,人與人之間應該需要一點「邊界感」。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總是會犯這樣一種錯誤,理所當然的認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這麼親密了,所以二人之間完全不需要保持什麼距離。
  • 為什麼他們能成為親密的好朋友,而你們只能是遠遠的泛泛之交?
    而這個人卻偏偏能很容易和另外的人成為親密朋友,並維持長期的親密關係,這是為什麼呢?上述問題有愛情的味道在裡面,當然在愛情方面也會有同樣的情況發生。為什麼是那兩個人成為伴侶,而不是你們成為伴侶?為什麼有些伴侶只能維持一段時間,而有些卻可以維持一輩子?
  • 《與人親密》:感謝有你,讓我成為更好的人
    你想過自己為什麼會常常被這種感覺包圍嗎?現在我們地社會接觸越來越廣泛,內心卻越來越孤獨脆弱,即使有一個親密愛人,TA也無法排解我們的苦悶,而那個曾經親密的愛人,正可能是一切負面情緒的導火索,在緊張的現實面前一觸即發。
  • 觸碰伴侶心裡「隱秘的角落」,他會更愛你
    觸碰伴侶心裡「隱秘的角落」,他會更愛你 2020-10-09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心理學告訴你:親密關係的不幸,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這種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數是缺愛的、自卑的、又有很強的自尊心,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一旦出現跟伴侶出現矛盾和摩擦,就會下意識的選擇迴避的態度,來規避問題,因為在他們心裡,只有這種方式才是拯救自尊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我不解釋,矛盾就不會激化,爭吵才會停止,但是這樣真的好嗎?答案是,NO。
  • 親密關係裡,最忌諱什麼?
    剛開始我會對對方各種滿意,但相處久了,我就會不自覺的挑剔他身上的各種毛病。在別人看來的一些小問題,在我眼裡都是致命的缺點,就滿腦子想著「我怎麼會找了個這樣的男人」,然後吵著吵著就忍不住說了分手。」「忍不住」是很多情侶和夫妻在相處之中遇到的情緒難題,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詞——情緒鐘擺。
  • 為什麼你越付出,TA越想逃離?|付出型人格如何挽救親密關係?
    情感需求的缺失延續到成年,他們更加渴望擁有一段完美的親密關係,希望在伴侶身上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和認可,而獲得的方法就是持續付出,無條件滿足對方的要求,甚至主動包攬責任,對方需求以外,他們也會用自己認定的方式做到妥帖,甚至犧牲自己的感受,降低自己的標準。
  • 關係黑洞:對最親的人, 用最狂妄的情緒
    作者結合實際生活的例子(很真實)將親密關係的相處之道重新擺在我們面前。遇到這樣的伴侶,我們或許都會有些懷疑:「難道你並不愛我、不在乎我嗎?」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另一半,或許他會沒好氣地回答:「就是把你當自己人,所以才會把真正的自己展現給你看,好嗎?」
  • 科學奇聞:性幻想別人,反而會讓你更饞伴侶的身子……
    >前任年紀比自己小的人陌生人其實,和伴侶在一起久了,性幻想別人是自然會發生的一件事。Hicks (2001) 發現,關係時長和伴侶外性幻想呈顯著正相關。那些處在親密關係中更久的受試者,對伴侶的性幻想更少,對別人的性幻想更多。Hutson(2009)指出,迴避型依戀的人,因為內心害怕與他人過於親密,因而常常在性幻想中,更容易想像自己和一些無感情聯繫的陌生人發生性行為。
  • 親密關係黑洞,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 西安佳緣鵲橋會
    閨蜜娜娜跟男朋友在一起有五六年了,感情一直很好,狀態永遠都是羨煞旁人,我們都說她找了一個「模範男友」,但即便是模範男友最近的表現也很迷。娜娜的男友就是如此,覺得女朋友沒有體察到自己的需求,是出於內因——她不夠細心不夠愛他,而自己不直接表達需求,卻是出於外因——對方沒給我機會,或者沒有合適的情境。為什麼歸因的時候無法真正客觀?是因為我們都有自我服務的偏差。
  • 從《我們不能是朋友》解答「為愛犧牲」的三個問題
    不過她這些行為卻反而造成克桓極大的壓力和不滿,縱使克桓已經表明自己不需要她的犧牲和安排,但她仍願意用任何方式來挽回這段感情。 為愛犧牲聽起來很理想、很偉大,但這樣的做法對兩人的關係真的有好處嗎? 兩人相處,必定需要犧牲成全?
  • 婚姻中的親密關係:自我成長的修煉場
    而一旦從盲目的自我想像中走出來,我們又容易陷入另一個誤區,即對自我和伴侶的雙重否定。於是,夫妻間「戰爭」頻發,親密關係趨於緊張甚至瓦解……為什麼會如此呢?我們從《親密關係》一書中可以找到答案。該書是加拿大國際演說家克裡斯多福·孟與妻子相處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
  • 為什麼夫妻之間關係會出現危機?
    為什麼夫妻之間關係會出現危機?對很多一個人生活習慣了的年輕人來說,結婚不光是和自己喜歡的人永遠生活在一起那麼簡單,更是對於自己的一種挑戰。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產生兩種極端的態度,一是冷戰,不到必要時候互相絕不理睬;而是爭吵,吵到昏天黑地。
  •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
    咱們很多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比較含蓄,在親密關係中講出真實內心需求和情緒,似乎很容易有萬水千山的阻礙,困難重重。不敢直接表達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完全被情緒掌控,有的是怕袒露內在以後受到傷害,有的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者是受社會文化的約束,男兒有淚不輕彈等等。這些因素會影響我們親密關係之間的順暢溝通。那如何正確表達呢?
  • 親密關係:為什麼你脫不了單?單身狗,請拴好你的狗鏈!系住了
    為什麼呢?因為你越優秀,你說出來的話,越讓常人難以理解,只有比你更優秀的人,才能理解你,不如你的人,只會覺得你和常人不同。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照鏡子時大腦會自動進行腦補,鏡子中的你大概比真實長相好看30%。專家表示,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照相時感覺不像的原因,原來是我一直想太多!
  • 影后詠梅「婚變」無聲痛哭:過度付出是親密關係的「元兇」?
    她不知道的是,付出得太多,不僅自己不幸福,伴侶也可能不幸福。親密關係中的付出,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健康積極的付出,讓雙方都覺得幸福享受;另一種是過度消極的付出,付出者會覺得委屈,接受者覺得想要逃離。前者是親密關係的潤滑劑,後者則是親密關係的毒藥。
  • 武志紅:改造另一半,是親密關係中最大的妄想
    很認同他的話,但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希望另一方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希望對方賺更多錢,買更大的房子,有更高的職位,希望為所欲為的控制對方。可這是親密關係破壞性最強的問題:一方想改造另一方,讓對方成為自己理想的那個人。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婚姻,找得是伴兒,不是夢。但很多人並不懂這個道理,你明明和這樣一個人在一起,卻非要他變成另一個你想像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