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的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孩子上學了也會有很多的麻煩需要處理,譬如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等等。其中有件事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就是孩子上課尿褲子。
5歲寶寶課堂尿褲子,自己說不出來原因,有苦難言
小楓今年5歲,剛上幼兒園中班。有一天上課,他忽然想小便,但又不敢和老師說,於是一直忍著。忍了十幾分鐘,實在忍不住,於是直接在課堂上尿了褲子。老師發現後,幫他清洗了褲子,並叫來了他的媽媽。
媽媽問她為什麼不和老師說,他說他害怕,不敢和老師說,課下的時候老師提醒過小朋友去廁所,但是因為朋友新買了個變形金剛,他想和朋友多玩一會兒,就沒有去。
媽媽和老師都表示以後上課想去廁所可以和老師說,小楓猶猶豫豫地答應了。可是沒過多久,他又一次在課堂上尿了褲子,原因還是害怕,媽媽問她害怕什麼,小楓也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什麼
孩子課堂尿褲子屢見不鮮,家長需從生理,心理,外部三方面找原因
▌生理原因
年齡小一些的孩子生理髮育不完善,無法長時間憋尿,所以有可能出現上課尿褲子的情況。再加上孩子去學校等於從家裡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作息規律都和原來不同,在生活上不能像家裡一樣隨意自主,產生害怕怯懦的情緒不敢和老師提上廁所的要求很正常。
▌心理原因
1:害怕老師生氣,受到懲罰
有些家長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拿老師來嚇唬孩子。譬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會說:「以後把你送到學校,讓老師來收拾你。」這樣的話多了,無意中就把老師塑造成嚴厲,可以實施懲罰的可怕形象,使得孩子從小就產生了畏懼心理,所以有了需求,也不敢和老師說。
還有就是因為在學校,老師管理的學生比較多,不能一一照顧到,就會告訴孩子們一套秩序和規則,也會強調違反這些秩序和規則的後果。孩子如果是因為個人原因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上廁所,比如像小楓一樣是因為貪玩,就會擔心自己因為違反秩序受到懲罰,所以選擇一忍再忍,最終忍無可忍,導致尿了褲子。
2:害怕小朋友笑話,受到恥笑
美國美國埃默裡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Mark Bauerlein】說過: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也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你有沒有經歷這樣的場景,就是自己摔倒了,先不關注自己疼不疼,而是先看看周圍人有沒有看你或者笑你,你後來好多天都不敢走到那個摔倒的地方。
孩子也是如此,上課本該是學習東西的時候,大家都在聽老師講課,如果提出上廁所的需求,其他人會不會對自己有看法,會不會笑話他,他會覺得上廁所是個讓人難為情的事情,所以寧願尿褲子也不跟老師提。
3:想吸引父母注意,得到更多關注
有的孩子明明可以自主如廁,卻在課堂上尿了褲子,最後被老師叫來了家長,很有可能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現在生活忙碌,家長工作一天回家比較累,沒有功夫陪孩子,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冷落的感覺,時間長一點,他們會質疑爸爸媽媽是否還愛他,所以想通過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如今「二胎」潮迭起,很多家庭生了二胎寶寶,家長的關注力都集中在二寶身上,忽略了大寶,讓大寶產生了強烈的落差感,大寶需要博得父母的關注。
▌外部原因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制定較為嚴苛的要求,譬如什麼時間點吃飯,什麼時間點睡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大人說話的時候小孩別插嘴等等,孩子的生活被一系列的規則所束縛,孩子建立了強烈的規則感,對家長和老師的話也是絕對得服從,幾乎不提出任何異議。
孩子自己認為上課去廁所是不被允許的,於是就出現了課堂尿褲子的情況,家長詢問,孩子也不知道怎麼說,只會說上課時間不允許去廁所。
針對孩子課堂上尿褲子的現象,膽小只是原因之一,家長應該與孩子好好溝通,發現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再採取解決方法。
想讓孩子課堂不尿褲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做法一:仔細觀察,把老師變溫柔,把孩子變大膽
孩子課堂上出現尿褲子的現象,家長要先觀察,如果只有一兩次,弄清楚原因解決即可。如果次數較多,家長就要觀察孩子尿褲子是集中在一個老師的課堂上,還是幾乎每個老師的課堂上孩子都會出現這種現象。
如果是後者,那麼膽小和害怕老師一般是主要原因。家長要做的就是消除孩子對老師的畏懼感,並且告訴孩子課間要記得上廁所,遵守學校紀律,如果上課想上廁所,也可以和老師提,老師是不會因為孩子小小的需求而生氣的,也不會因此懲罰他,家長也可以提前和老師們打個招呼,讓孩子試著提一下需求看看效果。
如果是前者,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單獨聯繫,說明情況。老師坐下來,溫柔地和小朋友談一談,了解孩子對老師哪裡恐懼,適當改進,並告訴孩子可以在他的課堂上提出上廁所的要求。
做法二:告訴孩子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勇於提出自己的需求
孩子日常生活中遇見困難,家長要幫忙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告訴孩子哪些是客觀因素,哪些是主觀因素,哪些對於孩子的發展有影響,哪些需要孩子一笑置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更容易讓孩子判斷出他人的做法動機。
對於他人的一些看法和眼光,孩子可以不用太過在意,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做的有些事情對他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他人不過是一笑置之,自己不要「庸人自擾」,弄清自己想做什麼才更重要。
如果孩子太小講很多大道理不懂,就直接告訴孩子自己的生理需求很重要,每個小朋友都是不同的,不需要和別人做一樣的事情,想上廁所勇敢提出來就可以了,沒有人笑話的。其他小朋友或許在某一方面就和大家不同,也沒有人會笑話他。
做法三:業餘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安全感
父母在業餘時間一定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他在父母眼中的重要性,建立強烈的安全感,平常的時候多跟孩子溝通,看看孩子有什麼想法和需求,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有二胎的家庭,對于大寶也不要忽視,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儘量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係,不要厚此薄彼,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感,導致其產生膽小自卑的情緒。
做法四:制度不外乎人情,家長做好制度和人情的平衡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規則,其中的家庭成員也應該遵循。不過很多規則大人適用,孩子未必適用,這就需要情與理的調整。
著名教育家愛德華說過:
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家要講情也要講理,對於一些不合適孩子的規則,家長要適當調整,多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了解家庭的一些規則對孩子哪方面造成了不便,適當的地方放寬一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嚴格中不乏慈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對於一些好的但是又暫時不適合孩子的規則,可以等孩子大一點給孩子講明遵循的原因,再讓孩子去執行,這樣的效果或許會更好一點。
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沒有發生課堂上尿褲子的事,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我是豆寶奶奶,擁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