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課堂尿褲子不僅僅是膽小,原因得往深裡刨,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2021-01-11 豆寶奶奶育兒經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的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孩子上學了也會有很多的麻煩需要處理,譬如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等等。其中有件事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就是孩子上課尿褲子。

5歲寶寶課堂尿褲子,自己說不出來原因,有苦難言

小楓今年5歲,剛上幼兒園中班。有一天上課,他忽然想小便,但又不敢和老師說,於是一直忍著。忍了十幾分鐘,實在忍不住,於是直接在課堂上尿了褲子。老師發現後,幫他清洗了褲子,並叫來了他的媽媽。

媽媽問她為什麼不和老師說,他說他害怕,不敢和老師說,課下的時候老師提醒過小朋友去廁所,但是因為朋友新買了個變形金剛,他想和朋友多玩一會兒,就沒有去。

媽媽和老師都表示以後上課想去廁所可以和老師說,小楓猶猶豫豫地答應了。可是沒過多久,他又一次在課堂上尿了褲子,原因還是害怕,媽媽問她害怕什麼,小楓也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什麼

孩子課堂尿褲子屢見不鮮,家長需從生理,心理,外部三方面找原因

▌生理原因

年齡小一些的孩子生理髮育不完善,無法長時間憋尿,所以有可能出現上課尿褲子的情況。再加上孩子去學校等於從家裡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作息規律都和原來不同,在生活上不能像家裡一樣隨意自主,產生害怕怯懦的情緒不敢和老師提上廁所的要求很正常。

▌心理原因

1:害怕老師生氣,受到懲罰

有些家長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拿老師來嚇唬孩子。譬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會說:「以後把你送到學校,讓老師來收拾你。」這樣的話多了,無意中就把老師塑造成嚴厲,可以實施懲罰的可怕形象,使得孩子從小就產生了畏懼心理,所以有了需求,也不敢和老師說。

還有就是因為在學校,老師管理的學生比較多,不能一一照顧到,就會告訴孩子們一套秩序和規則,也會強調違反這些秩序和規則的後果。孩子如果是因為個人原因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上廁所,比如像小楓一樣是因為貪玩,就會擔心自己因為違反秩序受到懲罰,所以選擇一忍再忍,最終忍無可忍,導致尿了褲子。

2:害怕小朋友笑話,受到恥笑

美國美國埃默裡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Mark Bauerlein】說過: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也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你有沒有經歷這樣的場景,就是自己摔倒了,先不關注自己疼不疼,而是先看看周圍人有沒有看你或者笑你,你後來好多天都不敢走到那個摔倒的地方。

孩子也是如此,上課本該是學習東西的時候,大家都在聽老師講課,如果提出上廁所的需求,其他人會不會對自己有看法,會不會笑話他,他會覺得上廁所是個讓人難為情的事情,所以寧願尿褲子也不跟老師提。

3:想吸引父母注意,得到更多關注

有的孩子明明可以自主如廁,卻在課堂上尿了褲子,最後被老師叫來了家長,很有可能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現在生活忙碌,家長工作一天回家比較累,沒有功夫陪孩子,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冷落的感覺,時間長一點,他們會質疑爸爸媽媽是否還愛他,所以想通過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如今「二胎」潮迭起,很多家庭生了二胎寶寶,家長的關注力都集中在二寶身上,忽略了大寶,讓大寶產生了強烈的落差感,大寶需要博得父母的關注。

▌外部原因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制定較為嚴苛的要求,譬如什麼時間點吃飯,什麼時間點睡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大人說話的時候小孩別插嘴等等,孩子的生活被一系列的規則所束縛,孩子建立了強烈的規則感,對家長和老師的話也是絕對得服從,幾乎不提出任何異議。

孩子自己認為上課去廁所是不被允許的,於是就出現了課堂尿褲子的情況,家長詢問,孩子也不知道怎麼說,只會說上課時間不允許去廁所。

針對孩子課堂上尿褲子的現象,膽小只是原因之一,家長應該與孩子好好溝通,發現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再採取解決方法。

想讓孩子課堂不尿褲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做法一:仔細觀察,把老師變溫柔,把孩子變大膽

孩子課堂上出現尿褲子的現象,家長要先觀察,如果只有一兩次,弄清楚原因解決即可。如果次數較多,家長就要觀察孩子尿褲子是集中在一個老師的課堂上,還是幾乎每個老師的課堂上孩子都會出現這種現象。

如果是後者,那麼膽小和害怕老師一般是主要原因。家長要做的就是消除孩子對老師的畏懼感,並且告訴孩子課間要記得上廁所,遵守學校紀律,如果上課想上廁所,也可以和老師提,老師是不會因為孩子小小的需求而生氣的,也不會因此懲罰他,家長也可以提前和老師們打個招呼,讓孩子試著提一下需求看看效果。

如果是前者,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單獨聯繫,說明情況。老師坐下來,溫柔地和小朋友談一談,了解孩子對老師哪裡恐懼,適當改進,並告訴孩子可以在他的課堂上提出上廁所的要求。

做法二:告訴孩子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勇於提出自己的需求

孩子日常生活中遇見困難,家長要幫忙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告訴孩子哪些是客觀因素,哪些是主觀因素,哪些對於孩子的發展有影響,哪些需要孩子一笑置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更容易讓孩子判斷出他人的做法動機。

對於他人的一些看法和眼光,孩子可以不用太過在意,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做的有些事情對他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他人不過是一笑置之,自己不要「庸人自擾」,弄清自己想做什麼才更重要。

如果孩子太小講很多大道理不懂,就直接告訴孩子自己的生理需求很重要,每個小朋友都是不同的,不需要和別人做一樣的事情,想上廁所勇敢提出來就可以了,沒有人笑話的。其他小朋友或許在某一方面就和大家不同,也沒有人會笑話他。

做法三:業餘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安全感

父母在業餘時間一定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他在父母眼中的重要性,建立強烈的安全感,平常的時候多跟孩子溝通,看看孩子有什麼想法和需求,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有二胎的家庭,對于大寶也不要忽視,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儘量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係,不要厚此薄彼,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感,導致其產生膽小自卑的情緒。

做法四:制度不外乎人情,家長做好制度和人情的平衡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規則,其中的家庭成員也應該遵循。不過很多規則大人適用,孩子未必適用,這就需要情與理的調整。

著名教育家愛德華說過:

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家要講情也要講理,對於一些不合適孩子的規則,家長要適當調整,多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了解家庭的一些規則對孩子哪方面造成了不便,適當的地方放寬一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嚴格中不乏慈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對於一些好的但是又暫時不適合孩子的規則,可以等孩子大一點給孩子講明遵循的原因,再讓孩子去執行,這樣的效果或許會更好一點。

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沒有發生課堂上尿褲子的事,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我是豆寶奶奶,擁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就請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孩子有尿便總是「自己解決」,尿褲子何時能結束?找到原因是關鍵
    「媽媽,媽媽,林曉婷又尿褲子了。」糖果從幼兒園一出來就急著和我分享今天的新鮮事。糖果小時候教她用廁所非常順利,但是她們幼兒園小班的這個叫林曉婷的小朋友,則是隔三差五就弄髒褲子,老師已經給她的家長下「最後通牒」了,想必這位媽媽此時也是急得不行。
  • 「變相把尿」有多坑娃?看似娃不愛尿褲子了,卻存在著「隱患」
    結果孩子只注意到了字面意思,還說媽媽在坑他。孩子確實理解錯了,他並不知道小時候父母是怎樣照顧自己的。養娃的過程中家長確實與孩子的「屎」和「尿」沒少接觸,不僅平時要餵奶,還要清洗孩子尿溼的褲子和床單。小嬰兒尿床大人都能理解,畢竟他還小不會表達,只要給他穿上紙尿褲就好了。不過也有家長不想讓寶寶的屁屁悶在紙尿褲裡,於是選擇把寶寶抱在懷裡「把尿」。
  • 孩子老是尿褲子?想讓孩子自立,學會這三招!
    晚上接幼兒園的小孩時你會發現,有人拿著褲子,想必又是哪家的小孩尿褲子了吧。這種事情在幼兒園也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對於剛入園的小朋友,因為不太適應環境,老師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照顧。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學會自立呢?
  • 四周歲的小孩,上學總是尿褲子,檢查後沒有問題,是啥原因?
    家長在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檢查之後,並沒有發現任何的問題,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天氣乾燥,但是身體中的水分很難蒸發掉,孩子經常會出現尿多的情況。由於孩子的年齡較小,在想要上廁所的時候,不及時的去廁所,就會尿到褲子上。
  • 大孩子尿褲子,可能是這3種情況引起的,尤其是二胎家庭需要注意
    看到一位二胎媽媽對家長的警醒,家裡的5歲大男孩,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尿褲子了,最近卻又重新開始了,晚上偶爾也會尿床,是不是孩子有什麼病了?於是帶孩子去醫院看醫生。大孩子尿褲子可能是哪些情況引起的?1、錯誤的把便行為家長把便,無疑是想讓孩子在特定時間形成排便的習慣,比如睡前或飯後。但如果孩子沒有尿意,家長又把屎把尿逼迫孩子:「媽媽知道你想尿的,快點兒!」。
  • 孩子在商場尿褲子,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不同
    比如不少家長帶孩子外出逛街,逛商場時都會遇到孩子在公眾場所尿褲子這類尷尬的問題。孩子尿褲子也不是孩子自己調皮搗蛋做錯事,只是在不合適的地方做了一件當時孩子忍不住的事情。而這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尤為重要。若教育方式不當,原本尷尬的問題就可能變得更加棘手。而下面兩位媽媽截然不同的做法,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是大不相同。
  • 孩子膽小怎麼辦?家長說「別怕」並沒用,他更希望你能這樣做
    產生恐懼的原因孩子內心生出恐懼的原因有很多,這裡從主要的四個方面分別加以闡述。1、父母膽小雖說膽小這個問題不會通過基因遺傳,不過父母本身的性格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孩子。2、經常被父母恐嚇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他總不聽,乾脆編出莫須有的事情或者塑造出一個極其可怕的人物形象去恐嚇孩子,以此來達到他們的目的。這一點,相信現在已經做了爸爸媽媽的人都還是深有體會。
  • 寶寶經常尿褲子?可能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父母做錯了!
    那就是寶貝兒子5歲了,還天天尿褲子,有時候幼兒園老師打電話說午睡後的寶貝,也會把床尿溼一大片,這讓小張特別鬱悶!按說,孩子已經5歲了,怎麼還會這麼頻繁的尿褲子,正常情況下,這麼大的孩子能夠對尿意有足夠的把持度,即使是玩累了,尿床的現象也不會這麼嚴重,所以,孩子很可能身體出現了問題,大家都建議小張帶孩子去醫院看看!
  • 訓練孩子尿尿,父母不停提醒孩子去廁所,這樣真得好嗎?
    等孩子六七個月後,婆婆就經常抱起孩子把尿,認為早點訓練孩子,也能儘快脫離紙尿褲。儘管同事強調,孩子總有一天會自己學會上廁所。婆婆就是不聽。其實,除了過早把尿,很多家人為了訓練適齡孩子自主如廁也是用盡了各種辦法。比如,有的家長怕孩子尿褲子,就會頻繁地提醒孩子去廁所,即使半夜也會把孩子從被窩裡拉出來,而且一旦孩子尿了褲子,還會遭到家人的訓斥。
  • 家長注意了,造成孩子脆弱、膽小、怕生很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別人家裡的孩子那麼膽大、勇敢、機靈,而自己的孩子卻見人就往家長身後躲,見人也不喜歡說話,特別內向。其實孩子這麼脆弱膽小都是沒有提早分房睡惹的禍對孩子太過呵護,導致孩子沒有獨立自主能力,太過依賴父母,遇到陌生人就會害怕。如果孩子出現此行為,就要考慮分房睡。
  • 總是尿褲子,該怎樣訓練自閉症兒童尿尿呢?
    作者 / 劉明明由於大部分自閉症兒童語言表達受限,孩子尿褲子這個問題困擾過很多星寶家庭。夏天還好,冬天孩子就遭罪了,星媽若沒有發現孩子尿了褲子,沒有及時換掉,孩子很容易生病、感冒。有時候甚至一天要換幾條褲子。
  • 寶寶尿褲子被爸爸批評,邊哭邊頂嘴,爸爸:突然不知道該怎麼接
    這就讓家長很生氣,叫你尿你不尿,一個沒注意你就尿褲子上了,這不是跟我們唱反調嗎?其實,這還真不一定是孩子的鍋。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對孩子摘掉尿不溼的年齡做了個調查。在美國,2歲半的孩子中,只有22%的的孩子可以不穿尿不溼,3歲的孩子裡,有60%的孩子可以不用穿尿不溼,3歲半的孩子中,88%的孩子可以不穿尿不溼,而在5歲的孩子群體中,20%的孩子仍然有尿床的情況。
  • 孩子膽小、不自信怎麼辦?家長用這3招,讓孩子變得強大
    多數的家長認為,孩子膽小和不自信的表現,是由於性格的原因,便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天生如此,所以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內心感受。其實,大多數孩子他們本身具備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對於身邊的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那麼,為什麼孩子還是依然很膽小呢?
  • 孩子在學校,怎樣做能讓老師重視你的孩子,聰明的家長都會這樣做
    其實,這些方法都只是有短期效果,而不能達到真正的讓老師重視自己孩子的目的,作為家長如果想讓孩子得到真正的重視,應該這樣做:1.培養孩子的優秀習慣。有句話說得好,是金子總會發光,金子發光了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沒有發光的時候同樣是被人當作石頭一塊。孩子也是一樣的,家長與其挖空心思的去想讓孩子如何得到老師的重視,不如讓孩子自己主動發光,來吸引老師的注意,那才是硬道理。
  • 發現孩子「偷錢」怎麼辦?愚蠢的家長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這麼做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偷東西的孩子在家長心中會被烙印「小偷」兩個字,也是孩子一生走不出去的陰影。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則故事。回家之後,母親發現了孩子手裡面藏得針,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反而誇獎兒子做的好,得到鼓勵的兒子「信心倍增」,小偷小摸也越來越肆無忌憚。後來,在母親的縱容下孩子越來越猖狂,最後偷東西的時候偷到了一戶有錢有勢的人家,結果讓人家送到了府衙。
  • 鬧哄哄的課堂,費嗓又費心,聰明的老師這樣做
    在一個人人喜歡扯著嗓子大聲喊叫的教室裡,在一個人人喜歡毫無顧忌說話而不傾聽的教室裡,在一個老師只顧自己講而不注意傾聽學生發言並反饋的教室裡,這樣的教室,空氣中瀰漫的都是浮躁的味道。 這樣的課堂,老師心累,學生也無法靜心思考,更別提自主、合作之類的學習。
  • 孩子做事拖拉愛磨蹭?聰明家長這樣做!
    最近和家長朋友們聊天,不少家長都為孩子做事磨蹭拖拉而頭疼。孩子喜歡磨蹭怎麼辦?孩子做作業慢怎麼辦?孩子完不成課內任務,更沒時間做課外任務怎麼辦?一、為何我們的孩子會如此磨蹭拖拉?孩子磨蹭,可能是受到家長行為的影響。拖延症不僅僅孩子有,大人也有。有些家長自己做事就愛拖拉,孩子耳濡目染養成了拖延的習慣。還有些家長性子急躁,孩子做事稍微慢了點就不停地催促,從而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故意跟家長反著來。
  •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家長應該這樣做!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非常非常地多,有的孩子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導致孩子不想去上學;有的孩子是因為被學校的老師批評了,不想去上學;有的孩子是因為不喜歡某一個學科,不想去上學了;有的孩子是因為在學校受到欺負了,不想去上學……,只有家長找到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才能幫助到孩子。
  • 微課堂(視頻)丨桐嶼街道中心幼兒園​汪丹陽老師:家長如何幫助...
    嬰兒時期無法控制自己的便意,也不會表達;等到肌肉發育到能夠控制便意(一般表現為可以2到3個小時不尿),手部的力量和靈活度能夠達到自己穿脫褲子,在大腦意識上能發出如廁信號(表現為撕扯尿不溼的褲子,要躲起來拉臭臭,便後會叫等);父母這個時候稍加引導,孩子就能很快學會自己上廁所。在孩子上廁所這件事上,中國和美國的觀念差別是很大的。
  • 別讓「褲子」贏了「裙子」,避免孩子性別認同錯位,家長要這樣做
    在寶寶長大的過程中,他們開始知道穿裙子的是女孩,穿褲子的是男孩,通過這種標準來判斷身邊人的性別,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他們對自己性別的認同和自己的生理性別是一致的。但是也有這麼一小部分孩子,他們的性別認同和自己的生理性別是不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