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靜縣,天山南邊的一座小城,這裡有著美麗的巴音布魯克大草原,有白天鵝,有時你也能看到黑天鵝。在和靜縣街心公園,樹立著一座雕像,看起來眼神堅定,意志非凡,雕像下面寫了7個大字:民族英雄渥巴錫。
沒錯,這就是那個率領17萬土爾扈特族人從沙俄東歸的英雄。
走在和靜縣的街道上,蒙古人隨處可見,這裡的蒙古人絕大部分是土爾扈特部人,幾乎都是那一批東歸回來的土爾扈特人後裔。
當年,土爾扈特人為什麼去了遠方?為什麼要從沙俄東歸?他們有沒有族人留在俄國,後來怎麼樣了?
讓我們打開塵封的歷史,從頭看起,來看看當年發生了什麼。
1、土爾扈特人為何去了沙俄?
蒙古的鼎盛時期,當然是成吉思汗和他兒子、孫子那個時期了,畢竟,當時橫跨歐亞大陸,地表實力最強。
在元朝滅亡之後,隨著四大汗國淡出歷史舞臺,整個蒙古就分為三大部分了,一是東部區域的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即喀爾喀蒙古,今天的蒙古國)、漠南蒙古(內蒙古)、西部蒙古(衛拉特)三大部分。
花開三朵,各表一枝,我們只說衛拉特,因為我們說的事和衛拉特有關。
衛拉特,又叫厄魯特蒙古,明朝和清初也叫瓦刺,當時最出名的人物莫過於也先了。整個衛拉特蒙古主要分為四大部落: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
到了明末的時候,衛拉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開始崛起,這極大壓制了土爾扈特部的生存空間。
為了讓族人不受準噶爾部的欺凌,為了不搞內戰,也為了尋找水草豐足之地,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領麾下民眾,從塔爾巴哈臺(塔城)開始一路西行,最後在伏爾加河的下遊,裏海的西北部區域停下了,當時,這裡還沒有被沙俄佔領,關鍵是水草非常吸引人。
在這片美麗的草原上,土爾扈特人開始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家園,並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土爾扈特汗國。
如果沒有外來侵襲,這樣的日子倒是很美滿,但是,哪裡會事事順心?該來的終歸要來。
2、渥巴錫汗東歸。
土爾扈特汗國給大家帶來了希望,同時,老一輩人對故土還是心懷思念,時不時就在聯繫東方大國。特別是,在康熙平定了準噶爾部之後,土爾扈特更是和大清來往頻繁。
而此時,北邊那頭熊開始崛起了,擴張範圍擴大到了裏海之濱,土爾扈特感覺到了深深的威脅。
世界就是如此,哪裡都是弱肉強食,要麼自己強大,要麼依靠的國家強大,否則只能等著被欺負。
俄國人開始影響土爾扈特,從政治到經濟,從生活到軍事全面影響,讓哥薩克人向東擴展,壓縮土爾扈特人的草場區域;派懂土爾扈特語的傳教士過來,讓土爾扈特人信仰東正教,放棄佛教;為了沙俄的擴張,讓土爾扈特人出大量的兵一起打仗。
總之,種種欺凌一一出現,於是,土爾扈特的阿玉奇汗想著要回歸故土了。阿玉奇汗不僅有了想法,而且在1712年開始進貢大清,把大清看成了自己的家長。
但是,阿玉奇汗做了各種努力,還是沒有完成東歸。
阿玉奇汗沒有完成回歸故土的願望,他的兒子敦羅布喇什也沒有完成。1761年,因為敦羅布喇什去世,僅僅19歲的渥巴錫上位了。看到一個孩子上位了,沙俄很快開始了新一輪的欺凌。
這次,沙俄直接在土爾扈特內建立了「 札爾固」,這是個什麼機構呢?就是用來制衡渥巴錫汗的權力機構,想讓土爾扈特汗國成為沙俄的控制區域,直接架空渥巴錫汗。
這就是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的傑作,女人有時狠起來,男人真地比不上。
年輕氣盛的渥巴錫汗知道,必須啟動東歸計劃了。
在大家統一意見後準備回歸時,消息洩露,渥巴錫汗等人不得不在1771年1月5日提前行動。由於伏爾加河當時沒有上凍,西岸的9萬人無法一起行動。不得已,東岸的3萬戶合計17萬人,在渥巴錫汗的帶領下開始東歸。
對於土爾扈特人的遷移,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是不願意的,馬上派出軍隊進行追擊,土爾扈特人經過了重重考驗,多次戰鬥,忍受住了各種疾病和飢餓,終於在1771年的6月底7月初來到了新疆的伊犁。
人們高興著,同時痛哭不已,畢竟,「路上死去的人」太讓人痛心。17萬人出發,最後到達新疆伊犁時,人數僅僅剩了一半左右(也有說是只剩4.3萬人的)。
根據清宮檔案《滿文錄副奏摺》: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意思就是說,大概有8.5萬左右的人犧牲在了路上。
而年輕勇敢的渥巴錫汗,也於1775年在和靜去世,享年33歲。
臨終之時,渥巴錫汗叮囑自己的部族民眾:勤於生產,安守本分,毋生事端。
東歸的土爾扈特人回到了自己的故土,那麼,留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人,後來怎麼樣了呢?
3、那些留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人。
渥巴錫汗帶領17萬人走上了東歸之路,而留在伏爾加河西岸的土爾扈特人永遠失去了回歸故土的機會。
當年,葉卡捷琳娜發現土爾扈特大部分人離開後,馬上對河西岸的土爾扈特人進行了整頓。
一是馬上取消土爾扈特人的國號,成立了所謂的卡爾梅克管理處,並有沙俄的阿斯特拉罕省管理卡爾梅克,阿省的省長則成為了最高監督者。
二是,葉卡捷琳娜選派了一大批沙俄的警務人員去維持卡爾梅克的治安。
在其後的歲月中,土爾扈特人就成了所謂的卡爾梅克人了。這些卡爾梅克人,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在沙俄統治期間進行了多次起義,不過沒有造成大的結果,在沙俄的強力鎮壓下,卡爾梅克一直沒有能夠獨立建國。
1920年,蘇俄根據具體情況,建立了俄羅斯卡爾梅克自治區,1935年成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1943年,有消息說卡爾梅克人在和「德國侵佔者合作」,於是,在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證據下,一部分卡爾梅克人被強行驅逐到西伯利亞,還有一部分被驅逐到北哈薩克斯坦地區。對此,卡爾梅克人很無奈。這有點像當年車臣人的遭遇。
1958年,是赫魯雪夫執政的時期,他否定了很多史達林的做法,在調查「卡爾梅克驅逐令」時,認為這是個誤會,於是,重新成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隸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行政隸屬上屬於俄羅斯加盟共和國)。而曾經驅逐到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的卡爾梅克人,就此回到了故土。
如今的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面積為7.8萬平方公裡,人口為27萬人左右,其中,卡爾梅克人佔45%左右,幾乎全信佛教。
俄羅斯族佔37%左右,剩下的就是喀山人、達爾金人、車臣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韃靼人。
現在的卡爾梅克人,估計早都忘記了祖先來自哪裡。但知道了又能怎樣?過去的已經成為了歷史,留下的人只能珍惜生活,過好自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