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爾扈特部,是清代厄魯特蒙古四部(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之一。
1628年(明朝末年),其部首領率其所部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至尚未被沙俄佔領的伏爾加河下遊地區,建立了土爾扈特汗國。後來沙俄勢力東侵,迫使土爾扈特汗國俯首稱臣,土爾扈特人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後來沙俄又強制徵召土爾扈特人參與對土耳其的戰爭,連續21年的徵戰使土爾扈特人數銳減。
乾隆二十一年(1756),土爾扈特汗敦羅布喇什派遣使者假道俄羅斯,歷時三載到達北京,向乾隆帝呈獻貢品。
乾隆三十六年(1771)1月5日,因不堪沙俄的苛刻統治,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領3萬多戶、17萬族人武裝起義,突破沙俄的封鎖開始東歸。
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破釜沉舟,首先點燃了自己的宮殿,其餘數萬戶族人亦點燃了自己的帳篷,伏爾加河一側頓時火光沖天。後渥巴錫率領一萬多騎兵斷後,掩護族人東撤,東歸大軍分三路啟程回歸故國。
由於消息閉塞,溝通困難,土爾扈特人東歸的消息清政府事先並不知曉,甚至事後仍未得到消息。直到同年4月,俄方遣使來通報土爾扈特舉部東返,要求清政府拒絕土爾扈特部入境,清政府才得知這一消息。
在土爾扈特部剛剛抵達伊犁時,沙俄就通過外交手段交涉清政府,要求其不能接受土爾扈特部進入國境,否則將付諸於戰爭。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後命人回復沙皇:「此等厄魯特因在爾處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澤,投奔大清實屬誠心歸附,大皇帝施恩,將其戶口、屬眾分別指地而居,各自獲得安生之所」。
後又霸氣回覆:「爾等若要追索伊等,可於俄羅斯境內追索之,我等絕不幹預,然其已入我界,則爾等不得任意於我界內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
土爾扈特人經過數次戰鬥,犧牲數萬人,終於擺脫了沙俄軍、哥薩克騎兵、哈薩克騎兵的追擊和阻截,於同年6月底進入中國新疆境內,但此時原本17萬人的大部落只剩約7萬人成功到達伊犁。
乾隆帝從陝西調撥300萬兩白銀及大量物資給予土爾扈特部,並將水草豐美的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部作牧場。
隨後渥巴錫等人來到承德避暑山莊多次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見和宴請。同年10月,恰逢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落成,舉行盛大的法會,乾隆帝令人在普陀宗乘之廟內豎起兩塊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了他親自撰寫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的巨大石碑,用來紀念土爾扈特部東歸的壯舉。
回到祖國的土爾扈特族人終於如願來到了「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水草豐美的新疆牧場安家立業,而率領他們東歸的領袖渥巴錫卻因積勞成疾,身染重病,於公元1775年病逝,年僅33歲。
東歸的土爾扈特人終於如願回歸,可事情並未結束,時間回到1771年1月15日渥巴錫武裝突襲的那天,其實選擇在這天實屬意外。遊牧在伏爾加河兩岸的衛拉特人(蒙古部落稱謂,外國稱卡爾梅克人)本來密謀東歸,不料消息洩漏,渥巴錫無奈只得率領伏爾加河東岸的三萬餘戶倉促舉事,而西岸的近萬戶族人因河面未封凍無法渡河而未能一同東進。
渥巴錫行動後沙俄軍隊立即加強對西案剩餘部落的控制,為了防止他們東歸祖國,沙俄軍隊一直包圍了他們十幾年,不準他們離開伏爾加河沿岸。雖然此後幾年間先後有2000多人小規模的、分散的回到祖國,但大多數衛拉特人未能回到如願東歸,至今仍留居俄國卡爾梅克共和國。
一戰和二戰的時候,留居俄境的蒙古人組成蒙古騎兵團,為了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流下了無數熱血,續寫了蒙古民族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