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高修」八年下鄉記:村裡的狗見了也不叫了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楊貴慶教授(左3)在台州黃巖區嶼頭鄉沙灘村指導工作。 夏小懿 攝

中新網杭州9月17日電 題:上海「楊高修」八年下鄉記:村裡的狗見了也不叫了

作者:嚴格 童笑雨

基本是每兩周一次,從上海出發,橫跨350多公裡,坐3個多小時動車,到達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這是同濟大學教授楊貴慶走了八年的路。八年裡,他的足跡遍及黃巖,成功復興了一批古村落。近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的新時代鄉村文旅運營專題研討會上,記者採訪了他。

楊貴慶是黃巖美麗鄉村建設「總規劃師」,在當地方言,教授為「高修」,所以當地村民都喊他「楊高修」(楊教授)。駐村參與鄉村規劃的這八年,他把黃巖當成了「第二故鄉」。當地人說,「楊高修」來,村裡的狗都不叫了。

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古村改造後一景。 夏小懿 攝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楊貴慶與黃巖結緣,是在2012年。彼時,他的團隊來到黃巖區,決定將嶼頭鄉沙灘村作為第一個實踐案例,探索一條鄉村振興之道。

沙灘村,因新村異地重建,原有的老街巷、房屋等人去樓空,破敗不堪。踏進村落,楊貴慶喜憂參半。喜的是,當地有文化遺存太尉殿;憂的是,環境著實糟糕。

「糞坑遍地,茅廁就是家家戶戶門口一個棚,既不衛生,又『讓人沒有尊嚴』。」楊貴慶下鄉第一件事,就是開展一場「廁所革命」,建造一處「像樣」的公廁,既為村民提供方便,也能為遊客所用。那以後,村民慢慢地開始用上了抽水馬桶。

解決了「方便」這件頭等大事,接下來沙灘村的規劃和改造也變得方便了起來。

但楊貴慶也不光是拍拍腦袋。他有自己獨特的「工作十法」:柔性規劃、細化確權、功能注入、適用技術、培訓跟進,黨建固基,城鄉共享,話語構建等,「廁所革命」是十法之一,點穴啟動。

在楊貴慶的構想中,下一步進行的,是挖掘確立一個鄉村的獨有內涵,實施「文化定樁」。

「一開始村民都很不自信。」楊貴慶覺得,八年來村裡最大的變化是村民的表情。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家鄉挺落魄,到現在走路也挺起了腰杆。這個轉變的背後,他認為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七百多年前,沙灘村所在地村民黃希旦因撲火救人犧牲,被皇帝封賞。此後,黃希旦被當地村民奉為「先祖」並建太尉殿。每逢農曆十月一日,村民還舉辦社戲活動。楊貴慶認為,「崇尚英雄」和「愛護家鄉」是當地文化之根,也是沙灘村規劃和修復的起點。

在他的指導、規劃下,社戲廣場成了文化休閒場所,柴火房「變臉」圖書角和休閒吧。除了廣義上的文化,楊貴慶也在飲食文化上下功夫。

黃巖區嶼頭鄉沙灘村老村改造後一景。 黃子薇 攝

沙灘村的饅頭在當地知名度頗高。村民王菊玲有祖傳手藝,做了幾十年的饅頭。因為水質和製作工藝原因,她做的饅頭特別甜,很多人慕名來買。據悉,現在她每天賣出的饅頭有五六千個,一年下來收入有五六十萬元。

「為什麼一個饅頭就能富了一個村?那是因為饅頭背後的製作工藝和文化。如果把饅頭換成烤腸,還會有人記得嗎?」楊貴慶說。

文化為鄉村振興打下了樁。但讓它活起來,需要產業加持。2018年,作為中國首家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正式揭牌,沙灘村是其中一個校區。這一學院的成立,為當地鄉村振興找到了一條產業賦能之路。

據統計,2019年,鄉村學院承接了103期培訓。培訓班和考察團一波接一波地來,圍繞太尉殿建設的社戲廣場日益火爆,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村裡的饅頭更火了,村民的土特產也經常供不應求。

「在鄉村,沒有文化內涵支撐的產業雖能暫時帶來客流量,但不長久,這是沒有根的。」楊貴慶一直秉持這個觀點。

沙灘村的改造,讓這個「空心村」變成了網紅村。遊客願意來了,年輕人想著回家發展了,村民的錢包鼓了。

「楊高修」,是村民對楊貴慶的尊稱,但楊貴慶顯然更喜歡另一個解釋:「高修,不就是說鄉村規劃是一場高級的修行嗎?」

他說,在鄉村改造理念傳達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理念的溝通。一些項目一開始並沒有得到村民的一致擁護,如何推動項目實施?他認為要把規劃以柔性的方式展現,比如,邊建設邊商量、邊調整邊完善,必要時還要與村民達成妥協。

在沙灘村改造中,施工隊和村民認為要把社戲廣場全部鋪上水泥,這樣高效又便捷。但楊貴慶是從生態的角度思考的,希望用石板。用水泥鋪路,土壤固化怎麼辦?但他知道,不能和對方單單講生態「學術術語」。

他換了一種思路。「我說雨水是『財水』,肥水不流外人田。鋪了水泥路,雨水滲不下去,就都流走了。」說到這時,楊貴慶哈哈大笑。也是因為這一「接地氣」的理由,村民覺得很有道理,放棄了用水泥鋪裝。

還有一次,當地堅決要把一處院子裡面的一棵樹砍掉,因為覺得四邊院牆,中間一木是「困」字。楊貴慶想了個說法,旁邊還有一個門,那是「閒」,鄉村旅遊不是休閒嗎?結果皆大歡喜。

這樣的場景,楊貴慶面臨了很多次。村民們也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後真心實意的相信,說「楊高修」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楊貴慶在黃巖紮根了八年。自從他受邀擔任黃巖美麗鄉村建設的「總規劃師」後,他還承接了當地烏巖頭村、直街村、頭陀村、蔡家洋村、瓦瓷窯村等村莊的鄉村規劃。

這些年,也不是沒有人邀請他去別的鄉鎮做項目,哪怕當地自然條件比黃巖好,項目資金充足,但他都婉言拒絕了。楊貴慶覺得黃巖的鄉村,沒有太震撼的綠水青山,也沒有太耀眼的文化積澱,「但是這樣綠水青山並不典型的鄉村,也能有金山銀山,這才有推廣意義。」(完)

相關焦點

  • 封狗絕藝重現江湖,任他惡狗癲狗兇狗叫狗,統統不敢出聲
    第二天,被師父狠批一頓,從此輕易不敢封狗。第二次是師父去世那晚,全村的狗狂吠不止,師父向他示意,他領命封狗,眾狗閉聲,師父當即斷了氣。有人說,師父是結了狗緣,狗捨不得他離世,用叫聲阻止鬼差牽走師父的陰魂。師父還結有蛇緣,他每次進山前,只需將路邊數條野草打個蛇口結,嘴念口訣,山上蛇都不會出沒,直至下山打開草結解鎖。師父一生只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高藥師,一個是酒羅漢。
  • 古人為什麼說「犬不八年」?有一隻狗給男主人戴綠帽,還咬死主人
    01因為狗狗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以至於人們都忘了古人關於狗的犬不八年的傳說,但古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可能也因為古代曾有隻狗給男主人戴綠帽,並咬死了主人。▲拉布拉多幼崽犬不八年完整的說法其實是「犬不八年,雞無六載。」在古人看來,如果這些動物跟人待得太久,難免會學習人們的習慣動作,甚至因此而禍害家裡。
  • 文物局長下鄉,5元買回一個狗食盆子,專家見了大喜:國寶值100萬
    麥收剛剛過去,文物局的局長宮衍興就想平常一樣,騎車下鄉走街串巷回收珍貴文物。 六月的天氣炎熱乾燥,騎了一上午車的宮衍興喝光了水壺中的水,口渴難耐,於是就到一處村民家討水喝。開門的是一位大嬸,聽說路人要討水喝,就讓宮衍興跟隨她到後院的水井打水。來到後院之後,有一隻小狗見到陌生人「汪汪」直叫。
  • 為何有「犬不八年」的說法?男主人佔了狗休息的位置,被狗咬死了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自古以來,狗便是人類親密的戰友,爾來早已上萬年。它們與人類共同生活,早已成為了人類最親密的玩伴。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古人緣何又有了「犬不八年」的說法呢?任何人或者動物,都有活著的權力,犬為主人貢獻了一生,為何卻有了「犬不八年」的說法?古人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對於自己無法解釋的現象,他們總會想盡各種辦法來強行解釋。古人不知道人是從何而來,便有了「女媧造人」的傳說。
  • 《人世間》:梁曉聲,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真的好看又善良
    《人世間》:梁曉聲,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真的好看又善良周秉昆,一個工人階層的代表。老實木訥,比不上哥哥姐姐的聰明和世故,從小到大在家是個人人保護的「老疙瘩」。因為家人都離城下鄉,他成了周家的頂梁柱,是老母的依靠、陪伴。
  • 紐約狗下鄉體驗生活,依舊是《愛寵2》的兔子搶鏡!
    本周末上映的《愛寵大機密2》,絕對是一部十分適合帶孩子看的影片,它延續了2016年夏天轟動一時《愛寵大機密》的風格,主人公是一隻叫麥克的傑克羅素梗犬,以及痴戀它的博美犬啾啾,慵懶傲嬌的英國短毛貓冰冰以及一隻瘋瘋癲癲的大白兔。
  • 「樂動心弦」10: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
    這期間,一群曾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中的一些人,經過歲月洗禮或歷練,已然成為社會精英。到了一定年紀,人總喜歡懷舊。1993年前後,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的知青,那些回城後依然默默無聞的知青,開始組團故地重遊,尋找早已逝去的青春歲月。
  • 助力脫貧攻堅 民族喜歌劇《馬向陽下鄉記》打破傳統形式,以「喜...
    當代鄉村喜歌劇,可能是馬向陽下鄉記這部歌劇最應該走的藝術創作道路。」正式這一句話變成了一個影子,奠定了與這部劇的緣分。《小二黑結婚》是中國第一部喜歌劇,65年之後,我們才有了可能將立起來的《馬向陽下鄉記》民族喜歌劇,所以排好這部《馬向陽下鄉記》,是向我們民族歌劇的經典作品《小二黑結婚》致敬,同時採用這樣一種喜歌劇的方式,給人民群眾的接受度一定會更高。」
  • 家電下鄉易 維修下鄉難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之近年來國家推行家電下鄉政策,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等家用電器進入普通農民家庭,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提高了生活質量,頗受歡迎,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偏僻山區,由於家電維修人才睏乏,售後維修人員很少下鄉進村服務,家用電器的修理還很困難。
  • 延伸犬類管理「觸角」,村裡在每個生產隊配置犬類信息員
    狗是人類的朋友,狗給養主帶來陪伴的同時,也擠佔了並不寬敞的城市空間。齒爪傷人、便溺惱人、吠叫擾人等犬患問題,更是成為城市管理中的難題。按照村裡新實施的犬類管理措施,三月齡的犬只需要接種第一針疫苗,接種後也將正式登記入檔,並戴上村裡統一研製,標註序號等信息的專門項圈。 一大早,吳炳餘和小鬥牛犬已經在家門口等候從鎮裡來的防疫人員以及村裡的犬只登記人員、經過免疫、登記、項圈佩戴後,這隻鬥牛犬,成為正式「落戶」為聯建村的村犬,並擁有了它的專屬編號「118」號。
  • 唐澤壽明下鄉記
    要說起來,《拿破崙之村》其實就是日本版的《馬向陽下鄉記》。兩部劇的主角同樣都是帥大叔,他們要做的也同樣是建設一個農民增收、農業增長、農村穩定的四化新農村。神樂村當地神社的神官菰田有著極其巨大的影響力,沒有他的同意,什麼活動都無法在村裡辦下去。和許多地方的公務員一樣,神樂村政府的辦事人員也是守著鐵飯碗,天天無所作為。上班遇事就互踢皮球,準時下班,對工作沒有絲毫的眷戀。最後,神樂村所隸屬的星河市,其市長是一個只為了自己的利益算計的政客。
  • 「手拉手,送教下鄉——環創先行」——記淥口區機關幼兒園送教下鄉...
    "手拉手,送教下鄉——環創先行"——記淥口區機關幼兒園送教下鄉活動為充分發揮株洲市淥口區機關幼兒園市級示範性幼兒園的示範、輻射、引領作用,實現城鄉幼兒園教育均衡發展,2020年12月15日,淥口區機關幼兒園園長譚路明
  • 以前村裡老人講的鬼故事
    村裡老人講過的鬼故事以前村了老是停電,一沒電了我就和幾個小夥伴就去聽我三爺爺聽他講故事,沒電了講鬼故事更刺激,我三爺爺是村裡最會故事的人。,去過很多大地方,回村的時候都是西裝革履,那時候的農村人見到穿西裝的人感到還很稀奇所以大家都叫他李洋人,李振東年輕的時候去上海闖蕩過,具李洋人講他在上海給一個工廠老闆當司機,在哪個年代就會開車了,工廠老闆非常有錢,老闆有兩個女兒,老大和李振東同齡叫申藍,我們一聽這老太太不就叫申老太太嗎,難道申老太太就是申藍,三爺說到對頭就是我們村的申老太,三爺說申老太以前是個大戶人家的大小姐,李振東這個人特別愛開玩笑和逗人開心
  • 農村老人常說,「狗不過八,雞不過六」,是什麼意思呢?
    「狗不過八,雞不過六」這句農村俗語,在歷史古籍中就有出處。原句為:「犬不八年,雞無六載」。這句話出自一本叫《易妖》的古籍。《易妖》是一本在三國兩晉時期就廣為流傳的志怪類的書籍。與歷史上志怪類小說代表作《搜神記》類似,但《易妖》比《搜神記》出現的時間要早,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宗教迷信和玄學風氣。《易妖》一書明顯受西漢學者、京氏易學創始人京房所著的佔卜書籍《易妖佔》的影響。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山上下鄉一代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上山下鄉是20世紀中國特有的政治名詞,指的是國家將大城市的知識青年派到農村進行鍛鍊。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1973-1974一年間,上海市法院受理的關於上山下鄉的案件中,迫害女知青的案件高達90%,對女知青的身心造成了極大傷害。
  • 進村狗不叫 「80後」城裡伢子的駐村故事
    他是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選派到省水利廳駐永順縣卓福村工作隊的一名隊員,六百個日日夜夜,村裡的每條路、每戶人家都已爛熟於心,一談起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就有說不完的話、嘮不盡的磕。 「我現在不管走到村裡哪一家,狗都不會叫。」談到盡興處,他也流露出一絲小得意。只是熟悉他的同事都清楚,他把前37年沒有吃過的苦全部都吃了,家裡的事全放了,本來不算白淨的臉變得更黑了。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他平時話語不多,給人感覺總有思考不完的問題。就這樣一個看似文靜的人,誰能想到他為了鄉親們連命都豁得出去呢。而他的「豁得出去」,早在下鄉報到的第一天大家就領教了。1970年4月,17歲的楊曉滬到愛輝公社腰屯三隊插隊下鄉。載滿行李的汽車半道陷入凹坑,大家下車用力推也無濟於事。駕駛員說只有墊入土塊、砂石或樹枝才行。
  • 邯鄲: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 奮戰一線防疫情
    在稱東村,村民們總能看見許小芳的身影,不是在村卡口值守,就是在村裡宣傳;不是在入戶調查,就是在消殺現場……村民們親切地唱起了「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測溫。張嘉賓供圖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許小芳充分發揮一名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把自己釘在村裡,村卡口指揮棚是她的棲身之地,一件軍大衣,一個紅袖章,一個鮮紅的黨徽是她最美的裝束。她常說:「咱不會研製疫苗,也不會像醫護人員一樣救死扶傷,咱唯一能做的就是為村裡值守,防止疫情擴散。」許小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農村老人說「犬八雞六」,狗活八年,雞活六年,很難嗎?為啥?
    前段時間,家裡老人指著家裡老狗說:「現在人們生活好了,要不然狗到第六年都是要宰掉的」。聽到這話,頓時緊張起來,要知道家裡老狗剛好是第六年,莫不是家裡老人動了家裡老狗的心理。緊接著家裡老人說的話打消了擔憂:犬無八年,雞無六載,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人都活得久了,何況是雞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