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繼業者

2020-12-17 騰訊網

公元前44年3月,大獨裁者愷撒被元老院刺殺,反對派「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逃到東方,在敘利亞和希臘地區大肆招募士兵,叛軍規模達到了9萬人之眾,隨時準備進軍羅馬城。愷撒的三位繼業者(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組建了軍事同盟,史稱「後三頭同盟」,共同對抗羅馬叛軍……

後三頭同盟

聽聞大獨裁愷撒被刺殺後,第一繼承人屋大維(愷撒養子)立即啟程返回義大利,18歲的屋大維將在羅馬政壇大展身手,立刻與愷撒舊部取得聯繫。公元前43年11月,三位繼業者(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建立了後三頭同盟,三人率軍進入羅馬城大肆屠殺政敵和兇手,並趁機聚斂財富,獨攬羅馬大權。

與此同時,刺殺凱撒的反對派領袖「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在敘利亞和希臘地區大肆招募士兵,叛軍規模達到9萬以上,隨時準備向羅馬城進軍,內戰不可避免的開始了。叛軍領袖「布魯圖斯」,其麾下招募了17個羅馬軍團以及1.7萬騎兵,他是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深知偶然一個傑出領袖和長期穩定的政治體制相比,還是後者有更多的長遠利益。他發表演講道:「士兵們堅守陣地,等敵人衰弱而精疲力竭時再交鋒。」

屋大維擔心叛軍進一步壯大,會將埃及領土吞併,到了那個時候,三頭同盟的勝算將會變得微乎其微,於是三巨頭軍事會議決定立即行動。揮師19個羅馬軍團以及3.3萬騎兵向希臘地區進軍,亦是凱撒派三頭同盟和自稱解放者共和派的最後一場決戰。

登陸希臘

屋大維和安東尼率領羅馬軍團登陸希臘沿海沙灘,發現叛軍堅守不戰,企圖消耗盡羅馬軍隊的後勤。長途跋涉遠徵的19個羅馬軍團每日食物都是巨大的負擔,屋大維對於飢餓的恐慌與日俱增,三巨頭決定召集所有軍隊發動一次總戰。

於是三巨頭派遣了8個軍團作為先鋒,前往巴爾幹半島,控制了位於馬其頓沿海的腓立比城以東的一個關口,這樣羅馬軍團就能控制色雷斯的糧食,迫使叛軍出城決戰。果不其然,叛軍發現羅馬軍團佔據關口後,立即傾巢而出企圖奪回糧食生產地,羅馬士兵列陣盾牌防線,弓兵從高地俯射箭矢,數千支箭矢如雨而下,穿透叛軍士兵的血肉,射殺數千士兵。強攻上關口的叛軍士兵被長矛和短劍捅穿擊退下來,無奈情況下,叛軍只能放棄攻打關口,繞道穿越樹林前往色雷斯。

叛軍領袖「布魯圖斯」繞過隘口後,發現腓立比城這個地方十分適合作戰,控制著黑海到希臘本土的海運線路,在這裡駐軍可以保障後勤不會被切斷。北邊是大片森林,東邊是大片群山,所以,只要在這裡固守三座堡壘,足以抵擋數十萬大軍的攻打。

於是,叛軍領袖「布魯圖斯」在腓立比城向西4公裡外,修建南大營和北大營,中間建造一座堡壘聯繫兩座大營,叛軍防線堅不可摧,叛軍領袖「布魯圖斯」戰略眼光獨特造詣,正在為自己的部署悠然自得。此時,三巨頭集結19個羅馬軍團開赴戰場,準備速戰速決,畢竟遠道而來的羅馬軍團,每天消耗的後勤補給都是巨大無比。

腓力比之戰

公元前44年10月,10萬羅馬軍團和8萬羅馬叛軍對陣,兩軍在腓力比城以西的曠地草原互相安營,「屋大維」率軍對付北大營,「安東尼」則率軍對付南大營,安東尼每天都派出士兵去陣前挑釁,而叛軍領袖「布魯圖斯」堅守大營,叛軍拒不出戰,雙方互相對峙數日。

安東尼注意到南大營旁邊有一片沼澤地,修築可供行走的堤道,士兵就能穿越沼澤地,於是安東尼經過10天時間,修建了一條讓突擊隊繞道南大營後方的堤道,發動切斷敵人補給線的作戰計劃。在南大營派出叛軍圍剿羅馬突擊隊時,安東尼下令全線出兵,正面戰場上的羅馬士兵發動衝鋒,攻打叛軍南大營。叛軍弓兵站在木牆上射出數百支箭矢,短暫遮住天空的箭矢飛馳而來,如同一陣狂風襲來,士兵們頂著大盾前進,部分箭矢穿透士兵的血肉,部分箭矢深深陷入大盾中,數百士兵被箭矢所殺傷。衝上南大營陣前的羅馬士兵展開血腥廝殺,叛軍士兵用劍刃劃破一名羅馬士兵胸口,血濺當場,兩軍擁擠在南大營門口,叛軍用長矛狠狠捅刺大門前的羅馬士兵,四處都是冷兵器碰撞聲,羅馬士兵不甘示弱,揮舞著劍刃斬斷一名叛軍的手臂,受傷者血流不止,躺在血泊中哀嚎。

此時,北大營的叛軍密切關注著戰爭局勢,「布魯圖斯」(北大營叛軍首領)立即傾巢而出支援戰場,出兵攻打屋大維的羅馬軍團,這場意料之外的突襲取得了重大成果,屋大維的士兵不能抵擋攻勢,羅馬軍團節節潰敗。北大營叛軍發動全面衝鋒,冒著箭矢射擊前進,羅馬弓兵射出數百支箭矢如同一陣颶風襲擊,深深陷入叛軍的鐵甲中,中箭傷口血流不止,但卻不是致命傷。兩軍短兵相接,叛軍砍翻一排又一排的羅馬士兵(屋大維部隊),「布魯圖斯」(北大營叛軍首領)一口作氣擊潰了羅馬軍團(屋大維部隊),由於沒有抓到統帥,叛軍將睡床砍成碎片,發洩著怒火。

另一方面,老將軍「安東尼」作戰經驗豐富,指揮著羅馬軍團步步前進,用劍刃斬殺敵人,短劍刺穿一名叛軍的腹部,被殺者倒在血泊中,南大營的叛軍節節潰敗,老將軍「安東尼」從容指揮羅馬軍團繼續推進,輕而易舉攻陷了南大營。「卡西烏斯(南大營叛軍首領)」站在高處,看見遠方軍營所發出的煙霧,以為北大營叛軍也戰敗了,「卡西烏斯」決定自殺身亡,下令自己的奴隸用匕首結果了他。

戰鬥到底

「戰爭一旦打響,必須戰鬥到結束為止」。

第一輪交鋒下來,老將軍「安東尼」擊敗了南大營叛軍,而「布魯圖斯」(北大營叛軍首領)擊敗了屋大維軍團,雙方各有勝負,緊接著第二階段的腓力比之戰開始了。

「布魯圖斯」(北大營叛軍首領)為了避免側翼被包圍,延遲戰線的南部,只要靠近海洋,叛軍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食物和箭矢,「布魯圖斯」當時布置的防線是非常巧妙的。三巨頭同盟這面,被擊潰的屋大維重新整裝待發,率領羅馬軍團再次出現在戰場上,使得老將軍「安東尼」獲得一絲欣慰,死灰復燃的屋大維軍團,使得安東尼兵力逐漸佔據了優勢。

冬季即將降臨,寒冷會徹底摧毀三巨頭同盟的後勤補給,到那個時候,羅馬軍團必敗無疑,更糟糕的是前來支援的託勒密艦隊(埃及皇后)遭遇風暴襲擊,託勒密艦隊幾乎團滅,埃及皇后只能被迫返航。戰場上只剩下2人足以改變這場戰爭的命運,安東尼和屋大維決定發動最一戰。

老將軍「安東尼」調走一支軍團前往亞該亞地區,徵集糧食來維持軍隊後勤,戰場上少了一支羅馬軍團,「布魯圖斯」(北大營叛軍首領)認為這是一次戰機,決定傾巢而出決戰,老將軍「安東尼」的誘敵戰術起到了效果。

公元前42年10月23日下午,叛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雙方在平原上發動衝鋒,弓兵從大後方射出數百支箭矢,兩邊的箭矢如同兩陣颶風在空中撞擊,數千士兵被箭矢殺傷。緊接著兩軍白刃戰,四處都是短劍和盾牌碰撞,殺聲震天動地,羅馬士兵揮舞著短劍將一名叛軍大腿砍斷。劍刃划過處,鮮血飛濺沾滿利刃,草原上血流成河,士兵鐵甲都被鮮血染紅了,叛軍則用長矛刺透一名羅馬士兵的胸膛,穿透鐵甲將其斬殺。士兵舉劍相互劈砍,攻擊對方的暴露處,夕陽照耀著殘酷的戰場,數萬士兵屍橫遍野。

叛軍在右翼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劍刃斬殺一排一排的羅馬士兵。老將軍「安東尼」將右翼軍團向外側調動,不知不覺中讓右翼和中央形成一個戰線缺口,老將軍「安東尼」立刻投入精銳的義大利騎兵攻擊這個缺口,形成了側翼夾擊,義大利騎兵揮舞著利劍衝鋒陷陣,短劍砍殺叛軍士兵,劍刃劃破血肉,被斬者血濺當場。屋大維率領的羅馬軍團也從側翼殺出,死死圍困住的右翼的叛軍,突圍失敗的叛軍徹底喪失了鬥志,紛紛一潰千裡。

羅馬軍團屠殺了數萬叛軍,戰場上哀嚎聲響徹草原,「布魯圖斯」(北大營叛軍首領)的軍隊全線潰敗,三巨頭同盟的勝利已成現實,叛軍士兵企圖逃回北大營,卻發現屋大維早已佔領了這座堅不可摧的要塞,叛軍瞬間分崩離析。叛軍首領「布魯圖斯」自殺身亡,代表著三巨頭同盟徹底消滅了共和派。

戰爭結果:腓力比之戰是愷撒繼業者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徹底消滅了羅馬共和派。從政治意義上,使得羅馬政體進一步走向帝國,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場戰役代表著共和時代的結束,伴隨著孤歌落下帷幕,屋大維的羅馬帝國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這引發了新一輪的戰爭,史稱第二次繼業者戰爭。在這次較量中,幾方勢力相互纏鬥,形勢錯綜複雜。馬其頓名義上的國王之一——腓力三世在此次混戰中被殺害。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亦被處死。通過一系列戰爭,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控制了傀儡帝王亞歷山大四世和馬其頓本土。安提柯則控制了帝國的亞洲部分。
  • 繼業者戰爭催生的世界最早超重裝騎兵:塞琉古阿格瑪具裝騎兵
    他們作為一種傳統在各繼業者王國中延續,並得到一定的發展與革新。與亞歷山大時代的軍隊比,繼業者的軍隊數量要更龐大。在一些會戰中,他們會投入高達7萬人的兵力,而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數量一般也就是4-5萬人。由於繼業者王國,特別是東方的繼業者王國,缺乏希臘本土精兵資源,所以那些國王在保留他們手中有限的希臘軍人作為核心的同時,也大力使用當地的特色兵種。
  • 解析羅馬軍團打爆繼業者王國馬其頓方陣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將領們很快瓜分了他所建立起的龐大帝國,並以其後繼者的身份自稱,開始了漫長的繼業者戰爭。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終這些繼業者國家,很多最終倒在了羅馬人攻擊之下。由此也引發了羅馬軍團優於馬其頓方陣的印象,以及為什麼劍盾兵能擊敗長矛兵的疑問。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下解析。
  • 希臘史26:馬其頓帝國解體與繼業者戰爭—從群雄割據到三國時代
    因為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在他死後,部將們爭權奪利,爆發了多次內亂,瓜分了龐大的帝國,這些人們被稱作繼業者(Diadochi,即繼承人)。十幾年後,當將領們的勢力範圍已經相對穩固,亞歷山大的子嗣失去了作用,繼業者們各自稱王,就像中國的三國演義一樣。一、巴比倫分封協議(前323年-前322年)
  •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繼業者之爭
    第一次繼業者戰爭宣告結束。
  • 第4次繼業者戰爭:攝政王謀害「小天子」,5大諸侯相繼稱王
    03繼業者稱王馬其頓帝國沒有了合法國王,奪取賽普勒斯島的安提柯覺得自己已是當之無愧的國王了。這一舉動立刻被其它繼業者爭相效仿,卡桑德宣布自己為馬其頓國王,定都培拉,國土包括馬其頓和希臘。萊西馬庫斯宣布自己是色雷斯國王,定都萊西利亞城,國土包括色雷斯全境。塞琉古則宣布成立塞琉古王國,定都新修塞琉西亞城,國土為整個遠東地區。
  • 第2次繼業者戰爭:十八路諸侯共討安提柯,8萬聯軍血戰伊朗高原
    第二次繼業者戰爭終於迎來了高潮,攸美尼斯經過千裡大逃亡,終於聚集起一支龐大的軍隊,他以國王的名義召集波斯總督樸塞斯塔斯、埃蘭總督安提貞尼斯、印度總督歐德摩斯等東方實力派組成了新的東國陣營,卡桑德、安提柯、託勒密、塞琉古、培松自然組成了新西國陣營,兩大陣營在原波斯帝國境內對峙。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紐約歷史學會的這幅畫描繪了羅馬帝國的衰亡。在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皇帝的勢力範圍可以從英格蘭北部雨水浸透的丘陵一直延伸到沙烏地阿拉伯炎熱的沙漠。但這個偉大的帝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逐漸衰落的?羅馬為什麼會滅亡?
  • 羅馬帝國的崛起
    羅馬帝國的崛起是一款策略類的手機遊戲,這款遊戲的玩法尊重並還原了羅馬的歷史,讓玩家能夠有更好的代入感和認同感,遊戲中的人物形象都有著非常炫酷的外表,可以打出非常炫酷的技能連擊,因此玩家也需要合理的安排策略。
  • 羅馬帝國的理想國界是什麼?
    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領土面積最龐大的帝國之一,僅次於近代的俄羅斯帝國。而羅馬帝國也是歐洲諸多帝國的法統來源,如神聖羅馬帝國法統承襲西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法統承襲東羅馬帝國。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並非是羅馬帝國的法統和歷史。而是羅馬帝國的理想國界應該在什麼位置?
  • 羅馬帝國為何驟而隕落?
    羅馬帝國此時已基本上斷裂為東西兩大板塊,東部區域相對穩定,也有可靠的稅源,而西部區域則反覆遭受著蠻族部落的侵襲。最初,匈人部族跟其他蠻族部落一樣,為羅馬帝國輸送僱傭兵,但隨著後者的加速衰落,兩者之間的關係先是變得平等,而後更有前者凌駕於後者的態勢。羅馬帝國每年需向匈人部族繳納特定數額的黃金歲貢,還需承諾不再接收來自匈人部族的叛逃者。
  • 羅馬帝國隕落的原因
    羅馬帝國的事跡可謂是十分勵志。當時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僅次於漢代中國,為世界的一極。但由於帕提亞帝國(安息)和貴霜帝國的阻礙,兩位大佬一直沒機會扳一下手腕。然而再龐大的帝國也終究擺脫不了自然規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實力大損。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人民起義和蠻族入侵中走向了滅亡。
  • 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王朝的皇帝
    >狄奧多西一世 全名: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烏斯·奧古斯圖斯 生卒年:公元346年~公元395年 父:狄奧多西 母:不詳 在位時間:公元379年~公元395年 主要事跡:冷河戰役取勝,重新統一羅馬帝國
  • 羅馬帝國:荒原之狼
    經歷三世紀危機後,羅馬帝國施行東西分治,軍團日漸走向頹勢。在邊境上不斷地喪失領地,淪陷地區包括今日的德國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羅河中遊.......遼闊的疆域已經萎縮至多瑙河防線,相比早中期的羅馬帝國,晚期的羅馬帝國能夠動員的野戰軍團少得可憐。
  • 羅馬帝國和帝國時代的鬥爭不是羅馬帝國和保加利亞的鬥爭
    整個歐洲歷史上,就是羅馬帝國和帝國時代的鬥爭,而不是羅馬帝國和保加利亞的鬥爭。而羅馬帝國這個龐大帝國的鼎盛時期,前半段是在奧斯曼帝國的控制下,後半段是奧斯曼和羅馬帝國的撕裂後統治大不列顛王國。而歷史從來不是純人種力量的爭奪。古希臘,古羅馬,古希臘,大航海時代,哲學革命,科學革命,黑死病,瘟疫,契丹人,滿清,奧斯曼,英國等等。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遺址 這下子小夥伴們的世界歷史知識全凌亂了,羅馬帝國的遺址為什麼在德國?神聖羅馬帝國又是哪個國? 別說小夥伴們,即使我自詡「德國通」,經常也會對很多歷史遺蹟屬於「羅馬帝國」還是「神聖羅馬帝國」傻傻分不清。更何況中間還夾著「法蘭克王國」「法蘭克帝國」,還有這個王朝、那個王朝。真是越說越亂。 ——能不能三言兩語,說得清楚些? 好吧!
  • 東羅馬帝國的歷年戰爭史
    雖然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拜佔庭帝國,但這不是正確的稱呼。這是16世紀的德國作家希羅尼穆斯·沃爾夫(Hieronymus Wolf)給東羅馬帝國起的名字。東羅馬人在思想、語言和文字方面都認為自己是正宗的羅馬人。從各方面看,東羅馬帝國都是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
  • 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狄奧多西皇帝,是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末的君主。其在位期間,最後一次統一羅馬帝國。而他在晚年卻將自己親手統一的帝國,一分為二。交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幼子成為西羅馬帝國皇帝。在不盛行均分繼承制的羅馬帝國,這種做法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