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野有死麕》一首三千年前的求愛詩

2020-12-22 愛詩詞的小蟲了

現在我們來學習詩經《野有死麕》,這是一首創作於西周初期的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那時封建制度尚未確立,男女之間並無「禮」之大防,民風淳樸,男女率性而為。

《野有死麕》講的是,一位年輕的獵人在郊外叢林中遇見一位溫婉如玉的少女,就用他獵來的小鹿拿白茅包裹著,作為禮物向少女求愛。

那麼,這個直率且大膽的年輕獵人的求愛是否成功了呢?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野有死麕》

[先秦 無名氏]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tuì)脫兮!無感(hàn)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

生僻字解析:

麕(jūn):同「麇」,獐子。比鹿小,無角。

白茅:草名。屬禾本科,在陰曆三四月間開白花。

包:古音讀(bǒu)。

懷春:思春,男女情慾萌動。

吉士:男子的美稱。

樸樕(sù):小木,灌木。 純束:綑紮,包裹。

舒:舒緩。 脫(tuì)脫:動作文雅舒緩。

感(hàn):通假字,通「撼」,動搖。

帨(shuì):佩巾,圍腰,圍裙。

尨(máng):多毛的狗。

譯文:

一頭死獐在荒野,白茅縷縷將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蕩,小夥追著來調笑。

林中叢生小樹林,荒野有隻小死鹿。白茅綑紮獻給誰?有位少女顏如玉。

慢慢來啊少慌張!不要動我圍裙響!別惹狗兒叫汪汪!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是召南中的第十二首詩。全詩共三章,第一章「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講的是年輕的獵人用白茅包裹著死去的獐子,用來引誘懷春的少女。

第二章「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意思是,在林中叢生的小樹林裡,用白茅包裹著死鹿,去向那位如花似玉的少女表達愛意。

白茅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兩次,這種茅草在古代象徵著潔白、柔順,祭祀的時候常常用它來包裹祭品,或者做託墊,獵人用白茅包裹著獵物來求愛,也是愛之真摯的一個證明。

再看第三章,面對一個年輕美男子大膽又誠摯的求愛,這個少女又是如何反應呢?

她說「舒而脫(tuì)脫兮!無感(hàn)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意思是,慢慢來啊,不要碰到我的圍裙,不要惹的我的長毛狗叫起來。

這是拒絕的意思,但是語氣又很溫婉,溫婉中還透著股凜然不可犯,即不投懷送抱,也不大喊大叫,守中道,是一個懂得有禮、有利、有節的好姑娘。

《毛詩序》點評:「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

文明發展的一個標誌,就是男女相愛、相敬於禮,而不是淫亂成風。

以上就是小蟲子對詩經《野有死麕》的學習,有不當之處望指點。

相關焦點

  • 《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
    三位貫古通今的國學大師在往還不斷的書信裡錙銖必較地打起了筆墨官司,而爭論的焦點居然是關於一首古詩,關於這首古詩裡描寫的男女幽會的細節。這首詩就是《詩經·召南》中的《野有死麕(jūn)》: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詩詞可以有多大膽?《詩經》這首雲雨詩,聽完讓人不好意思
    比如這首《野有死麕》就是出自《詩經》·國風·召南中,大膽描述了一對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野有死麕》先秦:佚名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而《詩經》就是給我們一雙眼,讓我們更加直觀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了解那個時候的文化習俗。孔子在評價《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裡的詩,就是心裡想的無不可對人言,怎麼想就怎麼說。
  •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摽有梅》史上最早待字閨中女子的求愛詩
    摽[biào]有梅,其實七兮!摽[biào]有梅,其實三兮!原產於我國西南,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果實除食用外,亦可釀醋。目前各地均有栽培,品種多達三百種以上,主要分為白梅類、青梅類、花梅類,其中花梅是歷史悠久的觀賞植物。這裡借梅子成熟墜落,喻成年女子待嫁之切。摽,打落。或墜落。有,語助詞。
  • 皇太極思念海蘭珠,脫口而出「關關睢鳩」,詩經讓鐵漢也變得溫柔
    事實上,《詩經》305首詩,每一首詩後面,都隱藏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故事,讀詩句,固然動人,藏在背後的故事,卻更動人。它豐富的內容,涉及勞動、愛情、婚姻、風俗、祭祀、宴會、戰爭、徭役、壓迫、反抗,甚至天象、地理、動植物等方方面面,讀完《詩經》,也就了解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社會風貌。
  • 出自《詩經》名篇中的好名字,真是美了三千年!
    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也是我們千百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而且詩詞也憑藉其動人的意境美,吸引了無數的人為其喝彩。例如,《詩經》、《楚辭》等都是我們民族中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今天,起名網就為大家推薦一些出自《詩經》名篇中的唯美名字,快來看看吧!
  • 一首讚美新娘的詩《詩經·桃夭》賞析
    這是一首詩經中稱讚新娘的詩,一般新人結婚,我們稱讚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稱讚男方家世顯赫,稱讚女方陪嫁豐盛。這首詩呢境界就不一樣了,不僅誇讚新娘漂亮,而且再三的強調「宜其家人」來表現新娘的品德高尚,這一點就比較高明了。
  • 《詩經·國風·召南·騶虞》:讚揚獵人好技能
    本詩高度讚美了官家獵人的神奇箭法。或許是在貴族們狩獵時所吟唱的詩歌。是詩經裡數得上的較短的詩,僅有兩段二十六字。所以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理解方式。解釋一:爭議比較大的是對「騶虞」一詞的解釋。於是又有了以下兩種解釋。其一:壹,發音詞,無意義,射滿十二箭為一發。這樣射獵五隻豬就有可能了。其二:壹發,應該是指一個戰車團隊的意思,如果說一伙人獵獲五隻豬也說得過去。小結:一支箭射五隻豬,確實匪夷所思。出乎當代人的想像。
  • 《詩經匏(páo)有苦葉》少女焦急等候戀人前來提親(解讀)
    匏(páo)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qì)。有瀰(mí)濟盈,有鷕(yǎo)雉(zhì)鳴。濟盈不濡(rú)軌,雉鳴求其牡(mǔ)。本詩主題:少女對即將到來的愛情感到無比的甜蜜,但愛情的等待,是既喜悅、又焦躁。
  • 《詩經》中最有爭議的一首
    《詩經》是最早的詩歌集,流傳到現在已經有3000年歷史,語言形象生動,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從先秦時期到現代,一直就是學者和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對裡面詩作的創作背景和表達的含義存在很多爭議。《鵲巢》就是是其中爭議比較大的一首,詩的原文是這樣的:「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 《詩經》中最美的12首短詩,短到極致,美到極致
    人間草木,《詩經》最美! 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是古之先民關於生活、情感的記錄,詩中有許多生活、工作的場景,完美還原了三千年前先民的生活。 從語言到情感,《詩經》無一不美。
  • 《詩經》與《奧德賽》中的自然和自然意象
    《詩經》中的自然和自然意象每一個《詩經》的讀者都能即刻注意到,自然世界幾乎在每一首詩中都有著很強的存在感,這一現象在佔《詩經》前三分之二篇幅的「風」和「小雅」部分體現得尤為明顯(《毛詩》,1-234)。然而,為何一些特定的自然形象與特定的人物情感或動作並列而置,其原因卻並非那麼不言自明。想要分辨出潛藏在《詩經》文本背後的自然哲學同樣殊為不易。
  • 古代生活探秘:古人的「定情信物」有哪些?為何「紅豆」最相思?
    寫情詩就是比較常見的手段之一,唐代愛情高手李商隱,就曾寫過很多首「愛情詩」: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也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撰寫的《鳳求凰》,就是一篇足以感動古今的愛情宣言:「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這種感情極為濃烈的表達方式,也彰顯出了古人大膽的愛情觀。漢代樂府民歌《上邪》就是一首情詩:「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 一個人的思念有多長,《詩經·草蟲》一首來自遠古的思婦詩
    是傳承至今的食用野菜,有「山珍之寶」的盛譽。薇,草本植物,野豌豆苗,又名巢菜。喓喓,蟲鳴聲。趯趯,跳躍貌。草蟲,能叫的蝗蟲、蟈蟈。『詩經故事』這首《草蟲》是《詩經》中的思婦詩。一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思君不見君,便去野外顧盼等待,又到夢裡相聚纏綿。足見思君心切。
  • 《詩經》中你一定要知道的10首詩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在先秦的時候我們稱之為《詩》,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稱之為《詩三百》、或《三百篇》。他收取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的305首詩歌。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
  • 學詩經,通古今,每天一首詩陪你入睡-《國風·周南·桃夭》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五經之一,作者佚名。 收集了周朝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風,是民間樂曲;雅,是王都附近的樂曲;頌,是祭祖祀神的樂曲。
  • 林徽音、梁思成、袁克定……他們的名字都出自《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的源頭,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共305篇。其中許多篇流傳至今。孔子曾說:詩三百,思無邪。壹而且,它很適合……取名字。貳《詩經》的志向,顯然不僅僅是用來取名字而已。嚴肅詩學研究者會說:沒讀過《詩經》,莫談詩。認真起來說真是這樣的。那裡面的句子,好到流傳了三千年還不過時、還深深切進人心。
  • 一首很經典的求愛詩,女道士寫給英俊的僧人,最終是收穫了愛情
    唐朝的才女追求愛情時是比較大膽,敢於勇敢說出愛,甚至還敢直接去搭訕追求,可能很多的朋友有一個誤解,認為唐朝是封建時代,女子是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利,也沒有那樣的機會;現實中的確是那樣,不過唐朝相對來說比較開放,當然這裡的開放不是我們理解那種,更多的是一種自由的追求,很多的女子還是用實際行動去表達愛意
  • 辛棄疾一首送別宋詞,前半段引用詩經名句,最後8字乃是1個成語
    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悲涼宋詞。在這首宋詞的前半段,我們可以看得出陶淵明的詩句,也能夠看得出《詩經》當中的名句。而在這首宋詞的最後,我們甚至還可以發現隱藏在其中的一個八字成語。且看: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閒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詩經《簡兮》:一首諷刺君王不能任用賢才的詩
    今天我們學習的《簡兮》算得上是「下以風刺上」,「聞之者足以戒」的一首詩了。這是一首諷刺衛宣公不能任用賢才的詩。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賢才吧。主人公應是一個略有傲氣之人,他高大魁梧、武藝超群,且儀表堂堂。他想把這一身的本領獻於君王,為其開疆拓土,守衛山河。
  • 看《詩經》裡有詩意的名字,這樣取名不用愁!
    人們常說取名字可以「女詩經,男楚辭」。從這些詩歌之中取字為名,不容易重複還很有意境。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從《詩經》取名,成功的案例:1. 扶蘇:秦始皇長子,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山有扶蘇,隰xí有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