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西紅柿的參與籌建了河南博物院#身臨其境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日#
眾所周知,河南博物院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
1927年7月,由時任河南省主席的馮玉祥,親自倡導創建。老馮曾兩次督豫,對河南的感情很深,對河南文化更有大恩德,河南的第一所大學,我的母校河南大學如此;民國時代館藏豐富程度,僅次於故宮博物院的河南博物院的創建,也是如此。
要知道,河南作為文物大省,也是盜墓大省,軍閥混戰的年月裡,不抓緊搶救文物,還不知多少國之重器,要流落海外?
其實河南人要搞博物館的想法很早了,原因很簡單,寶貝被盜掘多了,老祖宗的好玩意,一件件精美的國寶,被敗家子們搞出去,稍有點良心的中國人,誰不心疼?
1923年8月25日,新鄭南門外紳士李銳在鑿井時,發現一批珍貴文物,有青銅器蓮鶴方壺、牢鼎、王子嬰次爐和全套的編鐘等。自新鄭古器物岀土後,為珍藏和保護這批中原國粹,本省的志士仁人,就醞釀著幹件大事,建立河南博物館。
當時的中國,地方博物館真的屈指可數,天津和瀋陽有正式的博物館,江西、湖南和山西有規模很小的,所謂的教育博物館,有的還附屬在圖書館裡面,你河南憑什麼呢?窮的要命!
從1924年至1926年,折騰了很久,看好了幾處地方,北洋軍閥的省領導都說支持、重視,可一個子兒也不給你。新鄭出土的這些國之重器,慘到被存放在河南省圖書館後院閱覽室,門口連條大狼狗都沒有。
幸好馮玉祥二次督豫,河南的文教事業迎來了大好機遇,三位本省專家組成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小組,拿到專項經費,開始實際工作。
這三位專家,我得空慢慢介紹,今天只說其中的郭須靜先生。
郭先生是河南唐河人,馮友蘭的老鄉,我們河南大學農學院的老師,也是今天河南農業大學的創始人,同時還是開封龍亭公園的創始人。
河南博物院現在鄭州農業路上,此前長期在我家門口的黃委會附近,我小時候只要說是「八中的學生」隨便進,而跟往前搗騰,它最初的館址在河南的老省會開封三聖街,這地方就是郭先生參與選定的。
這地方原先是河南法政學堂,後來合到我們河南大學法科裡去,校園就閒置了,地方相當大,面積共約十畝零七分又五方丈九十五方尺,房屋共計132間,經多方整修,成為河南博物館館址,直至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隨省會遷鄭。
除了河南博物院(館),郭須靜先生對河南人民還有個最大的功德,就是把西紅柿引進到河南種植。作為法國巴黎凡爾賽園藝專門學校農學專業的畢業生,河南人最早種植西紅柿,最早烹飪西紅柿的第一人,就是這位郭須靜先生。
夏天了,河南人民酷愛吃的雞蛋西紅柿打滷面,我今天中午恰好在家自己搞了一鍋,拌上荊芥,還用蒜臼搗了石香菜,當時我就想,我這輩子最愛的就是各種西紅柿菜,什麼雞蛋西紅柿、西紅柿炒茄絲兒、西紅柿燉牛腩。。。。。。。
我得感恩郭須靜先生!
如果您是西紅柿的深度愛好者,如果您喜歡河南博物院,別忘了轉這篇!!!
圖片:今天的河南博物院,紫荊山時代的省博,開封三聖街的省博舊址,郭須靜任教過的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