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瓦良格號的處理問題上,烏方認為要補庫茲涅佐夫號被直接開走的虧,多次談判堅持要求俄方支付全部造價,而不是俄方認為的未完工部分即最多總價的32%,這樣的立場讓並不寬裕的俄方知難而退。
NO.292 作者/海的那邊
製圖/傲慢的上校 漫畫/聽風者 配圖/大尾巴熊
烏克蘭著名的的黑海造船廠,又稱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座落在工業重鎮尼古拉耶夫市河港南側,由於瓦良格號的緣故,中國人對它並不陌生。
從1897年建成以來,這座船廠總共建造了各類艦船1000餘艘。特別是冷戰時期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有力支撐了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也使船廠享有了「紅海軍航母搖籃」的榮耀。從某種程度上說,改裝自瓦良格號的中國海軍遼寧艦也是這種輝煌的延續。
遼寧艦
圖源.shutterstock
不過,2018年7月3日,這座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造船廠,卻被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州經濟法庭裁定破產,並啟動了解散程序。
圖源.shutterstock
擁有數以萬計造船人才和雄厚技術積澱的現代化大企業,在脫離蘇聯,告別計劃經濟體制,完成90.25%的國有股份私有化後,卻苦澀地經歷了掙扎、衰敗,倒下的辛酸歷程,令人嘆息,顯然其中的原因是複雜且值得細細探究的。
國運漸衰廠運難興
冷戰時期,蘇聯有實力的造船廠可謂群星璀璨,這其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並非規模最大,但在大型水面艦艇製造領域,它是最具競爭力且成果最豐的一個。從1960年代起,該船廠先後承擔了蘇軍四型共九艘航母的建造任務,做到平均每三年就有一艘下水。技術領域也是輝光日新,超聲波探傷、巨型龍門吊、總段建造法、計算機輔助製造等新技術裝備和工藝的應用領先全蘇甚至整個歐洲。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還設立有自己的造船學院和研究所,可謂人才濟濟,巧匠雲集;而以諾先科、堅科維奇、馬卡洛夫、瓦列裡為代表的領導和專家層,又擁有何等的才幹和進取心,在尊重知識的氛圍中,他們甚至能以自身的專業意見影響最高部長會議的決策。
時任船廠設計部主任的瓦列裡·巴比奇參建了蘇聯所有航母,他已遷居並供職於中國
圖源.shutterstock
然而,在蘇聯消失後,這一切要素保留的必要性都不復存在了。
解體後的烏克蘭雖繼承有蘇聯四分之一的造船業力量,併名義上擁有了向廣闊國際市場自由拓展的機遇。但對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而言,其直接服務對象從強大的聯盟變成了一個中等國家,它無力保留也根本不需要如此強悍的造艦能力。而民用產品的轉型和研發又需要政府的持續財政輸血,這對捉襟見肘的烏政府來說不啻為沉重而奢侈的負擔。
從1992年來烏克蘭GDP總量變遷,我們可以看出自脫離蘇聯以來,烏克蘭經濟長期處于波折狀態
上世紀80年代是船廠的巔峰時代,圖為瓦良格號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1989年同框照
當然,同樣在痛苦中掙扎的還有烏克蘭3000多家國防軍工單位和近200萬僱員,這其中不乏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安東諾夫設計局、馬達西奇公司、南方機械製造廠這些著名的企業和它們名下高超的大腦和雙手。
900噸起重機下已難覓巨艦身影
圖源.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動蕩的國內局勢,持續惡化的烏俄關係讓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從俄羅斯獲取關鍵零部件的難度增加,使其很難從國際上順利地獲取利潤豐厚的外銷訂單,而回血能力更好的俄羅斯造船業顯然抓住了更多的機遇,現代級驅逐艦,塔爾瓦級護衛艦,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改裝等大軍售合同,在蕭條的歲月裡足以支撐其艦船從業者們度日無憂。
烏克蘭危機的爆發掐滅了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最後一絲生機
圖源.新華軍網
除了自身的衰落,俄羅斯的競爭,西方對殘存昔日北極熊爪牙的烏克蘭也並不放心,向西看的烏克蘭人以虔誠的心態尋求援助,然而他們等到的不是昔日允諾的貸款和訂單,而是冷眼,監視,甚至是算計。
有傳聞稱,1991年,美國聯合挪威,假借建設六艘油輪並以應急交貨的名義,誘逼廠方將未完工的核動力航母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拆卸變賣,以騰空900噸起重機下碩大的0號船臺,結果,一廂情願照辦的烏克蘭人被西方僅僅以數百萬美元合同違約金就除卻了大洋上的後患。
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不過,即便這艘超級戰艦沒被拆掉,它的命運無外乎是鏽跡斑斑地躺在河灣裡,或是改裝後升上其他國家的軍旗駛向大洋,它再雄偉,再具殺傷力,孱弱的烏克蘭及其海軍恐怕也無法通過擁有它來恢復昔日的榮光吧!
精英階層集體失敗
失去了鐵飯碗,為了生存,解體後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不是沒有做出過努力,從現實需求和感情出發,烏軍方也一直想辦法扶持和挽救這個具有戰略價值的船廠。
畢竟海軍大大小小的艦艇還要靠它
圖源.新華網
實際上,在解體十年後,包括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在內的整個烏克蘭造船業進入了一個雖然債臺高築,但能夠勉強維持的時期,憑藉良好的產業基礎,船廠獲得了數量可觀的中小型船舶訂單,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穩定。
但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還是最終走向破產歇業,無奈的承受了資產清算,償債的悽慘命運。
細究起來,一切歸零其實並不是它的必然結局,它的失敗更多與烏克蘭精英層的一些錯誤政策和運作失當有很大直接關係。
比如,1999年烏克蘭政府制定的《國家扶持造船工業辦法》等一系列造修船免稅政策規定,對於恢復大傷元氣的造船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2010年起,這些政策卻又不再延續,勉強度日的尼古拉耶夫船廠立即感到很大的運營壓力。據統計,失去免稅的利好後,該船廠的造船成本上升了25%,因此,虎頭蛇尾般的產業政策成為致其衰敗的一個重要誘發性因素。
頻繁更替的烏克蘭政府導致其政策多變,讓企業看不到希望
圖源.shutterstock
烏克蘭高層對俄羅斯的態度也嚴重影響了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生存。俄羅斯一直是烏克蘭艦船行業的重要客戶和零部件來源,但烏政府在反俄氛圍的影響下,很多時候難以做到對國家利益的周全考量。比如在瓦良格號的處理問題上,烏方認為要補庫茲涅佐夫號被直接開走的虧,多次談判堅持要求俄方支付全部造價,而不是俄方認為的未完工部分即最多總價的32%,這樣的立場讓並不寬裕的俄方知難而退。導致廠方既得不到急需的資金,也無法合理地利用瓦良格號已建成的寶貴船體資源。
2016年,心情複雜的俄羅斯海軍司令訪問遼寧艦
圖源.人民網
而最後,在最終更為直接的由債權人發起的破產訴訟上,烏政府的消極態度和部門對立立場對船廠的破壞性影響達到了極致。
2015年起,由於面臨嚴重生存困境,為恢復償付能力,廠方聯合債權人發起一項挽救性恢復計劃,在該計劃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將分拆出一家新企業,並將自身所有權利和義務逐步轉讓給後者,通過接受政府支持和變賣非關鍵財產來延續債務義務,並求得自身的保全。
這一計劃得到了烏國防部的強烈支持,後者認為這對國家利益是必要的,因為一旦計劃失敗,債權人委員會可向法院提出動議,要求停止周轉並啟動破產清算程序,這對烏克蘭的艦船製造業無疑又是一次嚴重打擊。而同期價值10億美元的烏國產58250型護衛艦項目,則正好為這一恢復計劃提供了絕佳機遇。
然而,令人咋舌的是,到了2016年,應烏克蘭總檢察長尤裡·盧森科的要求,地方法院卻以2003-2012年船廠未履行調查框架下的投資義務為由,將其財產全部扣押,直接斷絕了新公司繼續分拆出去的商業操作。而資產凍結後,廠方也無法通過執行國防合同和出售非關鍵資產來增強償債能力。據統計,因為這一強制扣押,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至少直接損失了15億烏克蘭格裡夫納(約合3.45億元人民幣)。
時任總檢察長尤裡·盧森科
圖源.shutterstock
更耐人尋味的是破產的日期,因為這一恢復計劃的截止日期為2018年7月1日,而法院7月3日的正式判決顯然來得太緊迫了。
那麼,為什麼法院、檢方和債權人會不顧烏國家重大利益,執意對國寶級企業採取這樣的破壞性立場呢?在庭審中,調查員和檢察官公開表示,「檢方的主要任務是藉助這次刑事起訴,來啟動船廠的重新私有化進程」,「必須強調的是,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優質資產引起了眾多私人投資者的興趣」…僅憑這些不難發現,將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徹底迅速地私有化正是烏克蘭部分精英的意圖。
當然,總檢察長本人就具有強大的西方支持背景,此人是當年烏克蘭橙色革命的重要參與者,在其任烏內務部長期間,曾遭多項指控而被捕入獄,導致歐美集體對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發起強烈譴責,因此,很難說其扣押船廠資產的決定沒有受到西方的影響。
橙色革命,又譯慄子花革命,是指2004年至2005年圍繞2004年烏克蘭總統大選過程中由於嚴重貪汙、影響選民和直接進行選舉舞弊所導致的在烏克蘭全國所發生的一系列抗議和政治事件
圖源.shutterstock
由此可見,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破產的背後還牽涉到烏國內複雜的政治勢力博弈和地緣角力。相比之下,近年來俄羅斯造船廠身處的政治環境真得是要好得多了。
轉型不順加速衰落
歷經周折,到2018年,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已經衰落到全年銷售額不足6.1億格力夫納(約合人民幣1.26億元)的境地了。
目前,這座船廠被收歸於烏克蘭重要實業企業SMG集團門下,而這一集團目前由烏克蘭億萬富豪瓦季姆諾文斯基掌控。可以說,昔日的航母搖籃已成為一家私人公司的分支產業了。
身價19億美元的瓦季姆諾文斯基是船廠現在的掌控者
圖源.shutterstock
總的來說,解體後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不幸的,糟糕的大環境給其生存帶來很大的挑戰。而在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的漫漫轉型之路也走得並不成功。
首先是其設計能力和配套產業體系的支撐始終不足,這一點決定了船廠難以對自身產品鏈進行改進。儘管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有自己的設計中心,但要想恢復之前的大噸位軍艦製造能力肯定是不可行的,因為它遠遠不具備俄羅斯涅瓦(涅夫斯卡耶)設計局的水平,而正是後者在冷戰時期設計出蘇聯各型航母並將方案交付該廠建造。
烏克蘭薄弱的配套產業能力也難以保證其在軍艦製造領域分一杯羹,以58250型護衛艦為例,這型2500噸的軍艦由尼古拉耶夫船舶設計研究中心設計,其噸位並不大,但裝備構成卻十分複雜,義大利的主炮、魚雷系統、直升機、螺旋槳,法國的指揮控制系統,美國的發動機……,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甚至烏克蘭能做的主要是組裝和船體製造部分,這意味著廠方很難取得足夠的利潤,來用好政府拋出的這根救命稻草。
58250級護衛艦首艦從2011開始建造,至今只完成45%
圖源.shutterstock
而客觀上看,解體後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進入的民用造船領域競爭也太過激烈。近年來,其主打產品一直以中小型油輪,散貨船,滾裝船為主,或者是提供修船改裝服務,客戶主要是歐洲國家。
資金的匱乏使得該廠很難承擔如LNG船貨物圍護系統之類專利的高昂費用,使其也不具備LNG運輸船或是大型郵輪等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實力。而據統計,僅僅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就有23家船廠擁有與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相近的實力,後者在如此殘酷的競爭面前是很難過上寬裕的日子的。
中小型船舶目前是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主打產品
圖源.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船廠的自身產業發展路線也存在問題,受蘇聯時代的影響,也出於對員工的保護,解體後的船廠過於追求保留企業的規模,在烏政府對造船企業短期免稅政策的刺激下,船廠還增轄了「子午線」造船廠、黑海機械製造廠、「霓虹」絕緣油漆粉刷廠、黑海家具廠、黑海建築安裝公司等子公司,員工數量甚至在2004年時達到40000人,比蘇聯時期還要多50%,相比之下,年銷售額連續多年保持百億美元規模的韓國大宇造船廠只有1.3萬名員工,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顯然沒有走出一條屬於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1979年馳騁大洋的基輔級航母二號艦明斯克號,幾經輾轉現成為江蘇南通明斯克航母公園的旅遊主題
圖源.shutterstock
總的來說,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破產的根本原因還是落後了,它的思想理念、產業能力和創新水平都已落後於時代,而它復興的日期恐怕也遙遙無期,因為馬卡洛夫廠長需要的那個偉大國家也永遠不存在了。或許,它真的別無選擇,還將繼續這樣消無聲息的沉淪下去,但厚重的歷史依然會給它和它的締造者們驕傲和榮耀。
參考資料 l "瓦良格"號誕生地黑海造船廠. 明空;烏克蘭黑海造船廠興衰啟示錄 . 曾梓煌 慕佩洲 張石水;烏克蘭:軍工帝國的衰敗 . 張曉東;關於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破產及開啟解散程序的聲明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