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賢善男子,難陀非為女人修行的故事,世間三種最勝香

2020-12-24 善知解

四種良馬巧喻眾生根器

昔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一日,佛告諸比丘:世間有四種良馬。

第一種良馬,駕馭它來拉乘時,它只要看到鞭影,便能善觀形勢,該快或慢、是左或右,隨順駕御者的心。比丘們!這是世間第一良馬。

比丘們!又有世間良馬不能驚察到往返的鞭影,但鞭杖若碰觸其毛尾,則能立即驚察駕御者的想法,該快或慢、是左或右,這是世間第二良馬。

比丘們!如果這匹良馬不能注意到鞭影,也不能因碰觸其毛尾而隨順駕御者的想法,要以鞭杖打到它的皮肉才能驚察,該快或慢、是左或右,這是世間第三良馬。

比丘們!若是不能像前三種良馬能覺察駕御者的心念,而要以鐵錐刺身,毀傷皮肉、骨髓,才能有所警覺,駕御者必須一路牽著馬車行路,此馬才能隨順駕御者的心念,該快或慢、是左或右,這是世間第四良馬。

在正法時代,有四種賢善男子存於世間。哪四種賢善男子呢?第一種賢善男子聽說「有人因疾病困苦,甚而死亡」,聽到老、病、死苦之事,即心生怖畏,依正法思惟,如理精進用功,如同良馬顧影即能調伏,這就是第一賢善男子,於正法中得善自調伏。

第二種善男子,無法因僅僅聽聞「有人因疾病困苦,甚而死亡」一事而心生怖畏,如理精進用功;而須親眼看見人們受著老、病、死苦,方能心生怖畏,思惟正法,如理精進用功。如同良馬觸其毛尾,方能調伏、隨順駕御者之心,這就是第二賢善男子,於正法中得善自調伏。

如果賢善男子不能因為聽聞或親眼看見,有人因老、病、死苦而生怖畏心,依正法思惟,如理精進修行;但看見聚落、城邑中,有善知識及自己所親近的人,承受著老、病、死苦不得出離,才心生怖畏,依正法思惟,如理精進修行。就如同第三種良馬,鞭觸其膚肉,方能調伏、隨順駕御者之心,這就是第三賢善男子,於正法中得善自調伏。

第四種賢善男子,對於他人所承受的老、病、死苦,不能聞亦不得見,當親自受到老、病、死苦之時,方能生起厭離心、怖畏心,依正法思惟,如理精進用功。就如同第四種良馬,必須承受侵肌徹骨之苦,然後才能調伏,隨順駕御者之心,這就是第四賢善男子,於正法中得善自調伏。

難陀非為女人修行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這時候,他的父親淨飯王不斷派人來請他回國,佛陀就與一大群阿拉漢弟子一齊返國,抵達迦羅衛城時,佛陀向親戚們說輸安王子本生譚,第二天他進入城內,並念誦以「人應覺醒,不應精神恍惚」開首的偈語。

淨飯王聽完這偈語後,就證得預流果,後來,抵達王宮時,佛陀又念誦以「人應奉行法」開首的偈語,這次,淨飯王證得須陀含果。而在供養之後,他又敘說月緊那羅本生譚,用來說明他未出家時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國人都在慶祝王子難陀─佛陀姨母弟的婚禮,佛陀到難陀的房間化緣,並把缽遞給難陀後,就離開了。難陀只好追隨佛陀,希望把缽歸還給佛陀,因為不歸還缽是失禮的,這時候,身為新娘的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看見難陀追隨佛陀出去,也趕忙跑出來,並且大聲呼叫難陀快點回來。

但難陀一路追隨佛陀到精舍,並立即出家為比庫。後來,佛陀等人移往舍衛城的樹給孤獨園,這時候,難陀卻心生不滿,精神恍惚,認為僧伽生活了無生趣。同時,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禮當日呼喚他回去的情景,他渴望還俗。

佛陀明白難陀的心念之後,透過神通,讓難陀看見忉利天美麗的女天神們,這些女天神遠比難陀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訴難陀,如果他能精進修持佛法的話,其中一位女天神將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庫譏笑,難陀像個傭工,為了一個女人而修行,難陀因此苦惱,感到羞辱。

所以獨自到僻靜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後證得阿拉漢果,這時候,他的心中沒有任何的執著,自然地也沒有絲毫的慾念。佛陀從一開始就預知這一切了。

其他不知情的比庫再次問難陀感覺如何?難陀回答他們說,他不再迷戀世俗的生活了。這些比庫不相信他的話,就向佛陀談及此事,佛陀說,以前難陀就像屋頂損壞的房子,但現在,他已經證悟,像屋頂堅固的房子,打從看見忉利天美麗女天神那天起,難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脫輪迴。最後,佛陀確認難陀已經徹底明白四聖諦,成為阿拉漢。佛陀說完後,眾多比庫受益良多,並了悟佛法。

世間三種最勝香

過去,佛陀居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阿難尊者在閒靜之處思惟佛法,心中忽然生起一個疑問:「世間上是否有一種香,不論在遇到逆風時、順風時,或是逆順之風時,都可以聞得到香氣呢?」

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尊者來到世尊前,恭敬頂禮後,坐在一旁,請問世尊:「弟子方才思惟佛法時,心中有一個疑問:『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一種香,遇到逆風時可以聞得到香,遇順風、逆順之風時也會香呢?」

世尊回答阿難尊者:「世上確實有這種妙香,無論是遇到逆風、順風,或是逆順之風都清香遠播。」

阿難尊者再問:「什麼香在遇到逆風、順風、逆順之風時,都能顯其芳香?」

世尊告訴尊者:「有三種香,以其香氣之力,可以在逆風時香、在順風時香,在逆順風時都清香遠播。」

阿難尊者於是問佛:「請問是哪三種香呢?」

佛陀說道:「戒香、聞香、施香,這三種香無論是逆風、順風、逆順風都能香氣遠播。世間所有的香之中,這三種妙香最為殊勝、最為尊上,其他的香遠遠比不上這三種香。

就好像從牛乳煉成乳酪,從乳酪而有生酥、熟酥,最後,精煉成最為甘純的醍醐,醍醐是五味中最為殊勝、最無上的,沒有任何滋味能超越它。這三種妙香也是如此,是最為殊勝、尊貴,世間沒有其他的香味能超越此三種妙香。」

佛陀於是宣說此偈:

「木蜜及栴檀,優缽及諸香,亦諸種種香,戒香最為勝。

此戒以成就,無欲無所染,等智而解脫,逝處魔不知。

此香雖為妙,及諸檀蜜香,戒香之為妙,十方悉聞之。

栴檀雖有香,優缽及餘香,此諸眾香中,聞香最第一。

栴檀雖有香,優缽及餘香,此諸眾香中,施香最第一。」

「就是此三種香,戒香、聞香、施香——嚴持戒律、深入經藏、廣行布施供養,這三種香在逆風時、順風時、逆順之風時都清香遠播。因此,阿難!應當如是學習,勤求方便法門,成就此三種殊勝之香。」當時,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開示,法喜充滿,遵佛教誨,落實修行。

相關焦點

  • 善男人、善女人,……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人、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直譯--「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之心,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他們在修行上覺知心要如何安住?又要如何降伏覺知心之妄想顛倒呢?」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 善男子善女人必須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更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闢支佛時所修行的時間與度化的眾生,那更是多得無法想像了。文殊師利,這位菩薩的神通威力、宏誓大願真是不可思議。倘若在未來世界裡,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有緣能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或是讚嘆,或是恭敬瞻禮,或是稱念地藏菩薩的名號,或是拿燈燭、香花、飲食、衣服、燃香、果品等供於菩薩像前,或是繪畫地藏菩薩形象、用玉石雕刻地藏菩薩形象、用土木膠漆彩帛等塑造地藏菩薩的形象,此人即能夠以上述的功德,上升至忉利天,往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會墮落到惡道中去。
  • 已於過去百千數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才能聞到般舟三昧
    【賢護。諸佛世尊。云何見斯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說賢護菩薩,如來、佛、世尊,他們怎樣見、怎樣知、怎樣識這樣一些善男子善女人呢?【復云何知。又云何識。賢護。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三昧門。】我在房間裡只要有空,我就會把這本《賢護經》拿出來翻上幾個字,一百個字也好,兩百個字也好,幾十個字也好。然後會若有所得,至誠感恩。【賢護當知。是人決不求少功德。亦不種少善根。賢護。是善男子善女人。凡所生處或乏資須。然諸善根廣大不少。】
  • 佛經故事:貧女難陀燃燈供佛 蒙佛授記四十劫後成佛
    布施又分三種,法施、財施和無畏施,無論什麼布施都有相應功德福報。就財施說,布施所得福報大小關鍵是看布施者的願心。上回小編發過一篇故事,題為「老人施石建寺,臨終往生天道」,那位老人只是施捨一塊石頭,死後就能生在天道;今天這則故事,同樣出自《經律異相》,原始出處是《貧女難陀經》。在這篇故事中,貧女難陀依靠乞討所得,布施一份燈油,但她發心很大,因此佛陀給她授記,說她四十劫後可以成佛。
  • 修行修什麼?日常之言行舉止,皆是修行!
    心慧難解脫,痴迷不開悟。作者:鴻無道人!一言一行,皆是修行!一舉一動,皆是戒行!修行修什麼?不外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就是修行。貪嗔痴在哪裡?貪嗔痴,就在你的日常言行舉止之中。能夠將戒定慧付諸於日常生活的人,才是真修行人,才是大善根人,才是最聰慧人。
  • 佛教:金剛經中提到的三種境界,您悟到了哪一種
    而學佛也是如此,只不過修行的衡量標準一般被稱之為「境界」——這個詞比較難形容,它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技能,或者有了多少著作,或者跑得多快跳的多高,它很難量化,如果非要勉強定義的話那就是心胸寬窄和智慧多少。
  • 美是與醜對比產生的,難陀的故事說明,分別美色就出不了輪迴
    在我們人世間,最難克制的就是食慾和色慾。連孔夫子都說「食色性也」,在他看來這是人的本性。若這是我們性中本有的,那我們就一刻也離不開它,可事實上,我們幾天不吃飯,幾年不過性生活也沒什麼,可見這個東西只是習氣,是可以消除的。佛教中有關於孫陀羅難陀出家的故事,最開始,由於妻子孫陀羅美豔絕倫,據說是迦毗羅衛國第一美女,王子難陀對她愛戀不已,根本不捨得出家。
  • 思惟般舟三昧,應該對色、聲、香、味、觸、法,不應生染著之心
    賢護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賢護菩薩就告訴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啊。【云何思惟如是三昧。】誒,剛才講了不是思惟修習如斯聖法嘛,「專精一心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那就問了:釋迦牟尼佛,怎麼去思惟這個三昧呢?賢護。】佛就說了,賢護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呢。【念欲思惟此三昧者。】
  • 供養最重要是如法修行,有善根的人聽聞菩薩的名號,反應是什麼?
    佛陀跟文殊師利菩薩,要開始講地藏王菩薩在因地,怎樣修行、怎樣發願、怎樣來教化眾生,那麼就一開始就用譬喻。這個譬喻,可以讓我們大概,體會到地藏王菩薩,修行的時間,非常的久遠,也就是說非常的久,很久很久,那麼地藏王菩薩證到-十地果位以來。
  • 人生最難的修行,是不與自己較真
    修行的路很長,但是這是一條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去走的路。我們從出生開始,當我們來到這個塵世間,便開始了我們的修行之路。或許有的人一輩子坎坎坷坷,得道艱難,這樣的人生修行便需要我們擁有異於常人的堅持毅力;也或許有的人一輩子平平順順,無甚起伏,那這樣的人生修行便需要我們擁有冷靜沉穩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