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上得多了,對於早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這種意識大概就是「沒有早餐的打工是不完整的打工」這樣。所以在接觸了五花八門的早餐之後,燒麥成功從中脫穎而出。
不像蝦餃那樣價格略顯高昂,與叉燒包的性質又有著很明顯的分別。燒麥的皮兒薄且嫩滑,但是這並沒有服務於其內部的餡料,而是在內部又加上了滿滿一肚子的醬米糰子來充當餡料。可以說裡面的膳食纖維或者優質脂肪基本等於零。
但是碳水配碳水配碳水的麻瓜組合如何變得高級就成了藏在燒麥裡最大的學問。「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這就是流傳下來的說法,但是餡料是肉的說法怎麼都覺得有點過分,我們現在的燒麥難道和古代的有區別?
我們先來看看現在的燒麥,以廣式茶點裡的燒麥為代表的「幹蒸燒麥」。幹蒸燒賣用半肥瘦豬肉、蝦仁,麵皮和雞蛋做原料,調用上生抽、白糖、鹽、料酒、醬油等為配料加工製作成。
但是由於餡料被包裹在生津的醬米中,所以我們並看不到燒麥裡面的乾坤。只看到一團米糰。但是只要咬下去你就會發現,裡面真的沒東西……(此處已哭出聲)
但是真正的廣式茶點裡,燒麥中所含的餡料極其豐富,營養價值不菲。並且包皮透亮,味鹹椒香,色鮮味美,質地爽潤,爽口不膩。其實它的包容性像極了包子,而它的名字來歷也與此有關。
燒麥一詞的來歷,其實是有多種說法的。明末清初,大南街大召寺有兩兄弟賣包子。後來大哥討了老婆,嫂子就想分家,店歸哥哥嫂嫂,弟弟就充當打工人的角色。在店裡包包、賣包。
除了能讓弟弟吃飽以外,其他一概不管。弟弟為了早日成家,潛心在包子一道上鑽研多年。就創新地做出了薄皮開口的「包子」來賣。包子錢給大哥,燒賣的錢自己留著,可沒想到被很多人喜歡。後便取名「捎賣」,經過演變才改叫燒麥。
而到現在,燒麥品類變得極其豐富。河南切餡燒賣、河北豬肉大蔥燒賣、安徽鴨油燒賣、杭州有肉燒賣、江西鹹蛋豬肉燒賣、山東羊肉燒賣、蘇州三鮮燒賣、湖南長沙菊花燒賣。
而到了廣州,燒麥的品類更加數不勝數,本著包容一切的特性。廣州出產了幹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不僅以類品豐富獨霸全國,更是因用料考究,味極鮮美榮登廣式茶點四天王之位。也真是一部勵志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