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不會停歇的滾滾長河,古人常說光陰似箭,時間將世間萬物細細雕琢,宇宙萬物不斷地繁衍,又在時間的消磨下化作無盡的塵埃。在這層層疊疊的灰燼之中,有的如同塵土層疊湮沒無人問津,有的卻如同佳釀,被時間釀成了一壇回味悠長的醇酒。遍讀唐詩,便覺得自唐之後無好詩;再讀宋詞,又驚覺佳詞難再有;又讀元曲雜調,感慨著一代自有一代的造化,自己好比是那個晉人,執斧進山,在幽暗密林中失了方向,忽然看見有人下著精妙的圍棋,一番欣賞,已是數百年光陰。
數百年間,世上有千千萬萬的人出現又消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人會留下一星半點的痕跡,有人卻如清風拂過不見蹤影。數百年後,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穿透歷史的塵埃,輕輕拍打在每個人的心上。是啊,三百年光陰裡,還有一個人:承平少年,錦衣公子。
他生於海晏河清、修文偃武之時,承平少年;誕於鐘鳴鼎食,顯赫富貴之家;他自幼聰穎好學、博聞強識,心懷吞鯨之志,且又精於騎射武武功。鮮衣怒馬少年郎,數百年後,有人翻開他的集子,吟哦一番,便驚為天人,字裡行間情真意切,不覺讓人淚流滿面。
他就是納蘭性德。
順治十一年臘月,寒風凜冽裡的納蘭府一片手忙腳亂,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一個小生命的誕生。那個平日裡滿面笑容,慈善和氣的一家之主正在廳裡喝著茶,茶葉在碗中的靜散發著香氣,主人的神色有一絲的緊張。不久之後,僕人匆匆來報,面上帶著歡欣的喜氣,端著茶碗的手終於是踏實了——納蘭家的長子出世了。
納蘭,是個動人的複姓,舌尖在上顎輕盈地觸碰,婉轉多情卻並非漢族之姓。在更為久遠的年代之前,他的祖先曾是北方草原上策馬奔馳、逐水草而居,最初他們的姓氏為默特,在草原部落的血性戰鬥中,容取了納蘭部的領土,從此默特族在納蘭部的領土上繁衍生息,改姓為納蘭。
正當元朝的政權被農民起義的烽火所毀滅,遠居塞外的納蘭氏漸漸以正黃旗的身份,幫助清族歸附了後金。數百年後,他們隨清軍入關,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納蘭性德的父親一才華橫溢的納蘭明珠是當朝的太博,太子的老師。他的母親乃是努爾哈赤的孫女,英親王的愛女,一品誥命夫人。而他又是這個鐘鳴鼎食之家的長子。這些都註定了,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就註定會出現在史書之中,哪怕寥寥幾筆。 然而這個納蘭帶給歷史的,又何止是寥寥一筆。
《周易》講道:「君子以成德為行。」他被寄予厚望的取名為"成德"。他幾乎與這個王朝的盛世一同降臨。納蘭7歲,康熙皇帝登基,納蘭13歲,康熙皇帝親政。這是一個開啟盛世的時代,明主聖君,懷柔天下;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時代,國家初定,戰火未熄。
之後皇子保成(胤礽)被立為太子,納蘭為了避諱,將名字改為性德。取字容若,小字成哥,號楞伽山人。楞伽山,傳說中佛陀曾在此山宣講楞伽經,山中有無量花園,園中有香樹一株,微風拂過,枝葉之中流布百千妙香,傳揚百千妙音。他便是許願能做這精妙之中的山人,隱居於佛陀的薰風之中參悟此身。未來的許多歲月裡,他都這樣與佛相伴,追尋一絲內心的平靜。
與他家世年級相仿的子弟中,有不少遊手好閒平庸紈絝之輩。先輩打下的江山,在這些衣食無憂中的少年身上看不到守業的擔當、他們沉於溫柔鄉中,忘記了父輩們的浴血徵戰,忘記了保守家業的淳淳教誨。但是年少的納蘭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他文治武功,莫不精通。
作為名門望族的長子,納蘭從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學識淵博的父親給他發蒙,識文斷字是每日必做的功課。練習騎馬射箭,先祖馬背上的生涯他依然承續著。京城裡人人都知道納蘭家的少年過目不忘,天資聰穎。垂髫年紀,既能朗誦詩詞,又能彎弓射箭。不像尋常孩童那樣能歡樂遊戲,他在嚴肅的氛圍中慢做成長錦衣玉食他不缺,似錦前程他註定會有。
他的心裡裝著雄圖大業,他渴望在戰場上廝殺,褐望與現實枯燥生活所不同的熱血生涯;他渴望著成長,希望能早日建功立業,策馬凱旋。他還讀著江南的詩詞,嚮往著如水的南方,想在吳依軟語裡尋找與北方的凜冽全然不同的溫婉細膩。當然還有愛情,懵懂的少年嚮往愛情,在這座看似熱鬧的豪門宅邸之中,每個人都想要親近他,卻又都和他保持著距離。孤獨是一直以來的心病,若是有愛,人生必然會溫暖起來吧?少年的納蘭心裡塞滿了各種惆悵與期望,渴望展翅高飛,體驗不同的生活、愛與溫暖的懷抱。這時候的他還沒有想到,在他的生命之中,命運會像他期盼的那樣把他所渴望的東西一一帶到他的面前,當他沉浸在夢想變成現實的喜悅中時,命運又將所有饋贈一點點抽走。
參考資料:《人間惆悵客》《納蘭故事》
文:劉牛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