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被命運碾壓過,才懂得時間的慈悲

2020-12-15 騰訊網

作者:餘華

我們一邊喪著,又一邊燃著的馬不停蹄。走著走著,時常忘了自己。

有一天,突然停下回望,看到一個人,在「正確」的年紀娶了「合適」的女人,幹著「穩定」的工作,過著「美滿」的生活,咦,怎麼是自己?我的笑容怎麼那麼客套?肢體怎麼如此僵硬?噢,原來我的心在這裡,不在那個自己的身體裡。那個我,走了一條「約定俗成」的路。

我接受命運,但我懷疑生活,我不想活成別人,我只想在離世時,成為了全世界唯一的自己。

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別自欺欺人;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人老了也是人,是人就得乾淨些。

人要是累得整天沒力氣,就不會去亂想了。

人都是一樣的,手伸進別人口袋裡掏錢時那個眉開眼笑,輪到自己給錢了一個個都跟哭喪一樣。

人死像熟透的梨,離樹而落,梨者,離也。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

憑什麼讓我放著好端端的日子不過,去想光宗耀祖這些累人的事。

在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之前,在古羅馬人所說的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裡等待我們的是什麼。

只要人活的高興,就不怕窮。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人生不可不讀的經典:被命運碾壓過,方知活著的勇氣
    餘華《活著》人生不可不讀的經典:被命運碾壓過,方知時間的慈悲本來是富N代的福貴,卻是名副其實的「賭二代」。賭通宵回家的福貴面對父親噼裡啪啦責罵:畜生,又堵了一夜,你這小王八蛋,狗改不了吃屎,再胡折騰,徐家這點家底總會被你敗光,你怎麼就不能學點好的。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在讀完這一部小說之後,他非常希望能夠將其拍成電影,為了在拍電影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張藝謀就讓餘華在小說中再加一些內容,就這樣,餘華在原先6萬多字的基礎上,又加了4萬多字的內容。張藝謀還許諾給餘華改編費2.5萬元,當時的餘華和妻子擠在北京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只能從《收穫》領取400元的稿費。
  • 餘華《活著》:體驗中國式的悲,才能懂得中國人的忍字學問
    就比如喜歡寫悲情小說的餘華,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種「忍」。小說《活著》中,餘華將主人公福貴的一生,通過這種心如刀割的「忍」字文化來體現。就連《許三觀賣血記》這樣的小說,也避免不了一個父親,為孩子的成長,而做出的犧牲和忍耐。
  • 餘華《活著》:從紈絝子弟到落魄貧民,徐福貴告訴你什麼才是活著
    有人曾說,不讀一讀《活著》,你都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不懂得活著到底有多好,深以為然。雖然餘華的這部小說是通過徐福貴的回憶來展開,敘述的語言也不乏冷幽默,但是在這冷幽默當中,我仍然幾次淚目。誠如開篇所說,讀一讀《活著》,才真正懂得了活著到底有多好。從紈絝子弟到一夜之間輸光家產,福貴才剛剛覺醒徐家少爺福貴是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
  • 董卿問餘華為何棄醫從文,餘華的回答絕了,這才是大師應有的樣子
    餘華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母兄弟都從事與醫學相關的工作,他中學畢業後,也當了5年的牙醫,這5年牙醫裡是餘華職業生涯當中最痛苦的5年,後來在參加朗讀者時,董卿問餘華,你為什麼要棄醫從文呢,餘華的回答頗具搞笑與幽默,但同時又特別無奈:我實在不喜歡這份工作,別人大張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他長到10歲時,父親的醫院裡分配了一套房子,這時的小餘華才搬了新家,房子的對面是個很奇怪的地方,沒有住人,而是放置了很多蓋著白布的屍體。後來,餘華才知道,那個地方就是太平間,出人意料的是餘華並不感到害怕。
  • 路內:以《慈悲》書寫父輩50年的苦難歷史
    《慈悲》就是這樣一本菜刀式的小說。路內收起過去在《少年巴比倫》裡鬆弛、野性自由,收起他在《追隨她的旅程》裡的炫技手法,以一種內斂、審慎的態度書寫父輩的苦難歷史。路內以敬畏之心書寫小說主人公水生的命運,一開篇,水生的父親與弟弟就失蹤了、生死未知,母親的死讓他成了孤兒,這個平凡倔強的生命在中國最動蕩悽慘的50年裡艱難地掙扎著,努力存活。
  • 一路向前,學會懂得與慈悲
    在處世中,要在入世與出世中找到平衡,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信仰,不浮誇輕薄,遇事做到榮辱不驚,在生活中,學會懂得與慈悲。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便能成就高品格的人生。
  • 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網圖但是,既然選擇了佛法的修行之路,那麼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這個修行之路上,必須要隨時隨地都去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靈活運用,否則的話,即使持誦的經典再多,拜訪的高僧大德再多,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 餘華的速效強心丸,打動高曉松!千億人中14個改變人類命運的瞬間
    曾經看到過一個統計,到目前為止,曾在世界上活過的人,大概有1000億。這1000億的生靈,幾乎跟天上的星星一樣多。換個角度來想,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的故事,也就跟天上的星星一樣多。14個人改寫了人類的命運這本書裡的14個人,因為生命中某個不起眼的舉動,不僅影響了自己的一生,更蝴蝶效應般影響了整個人類的命運!在《滑鐵盧的一分鐘》裡,拿破崙無奈之下任命格魯希為元帥,讓他與主力部隊分頭行動。
  • 《活著》一個時代的悲哀,經歷過了生死,也便更懂得活著的意義
    但是小時候卻經常聽爺爺奶奶講他們在那個年代經歷過的事情。每當幹完農活休息時,我們這群小孩就會搬起板凳排排坐,充滿好奇心,把一切當成故事認真地聽。經歷過了生死,也便更懂得活著的意義,從死人堆裡撿回來的命,無論如何,也要活下去。葛優飾演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裡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
  • 什麼是真正的慈悲?這才是慈悲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巔沛的人生歲月裡,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關於國內小說家,曾有人戲言只有兩類人,一類是餘華個人,一類是其他小說家。
  • 餘華「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餘華,1960年4月3日出生於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3年小學畢業,1977年中學畢業,做了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還曾兩次進北京魯迅文學院深造。「他回應:」其實我特別不喜歡每天看著別人張開的嘴巴,我曾經在我的散文裡邊寫過那是在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接下來讓我簡單介紹餘華作品中值得推薦的其中幾部一、《兄弟》這是一部長篇小說。且在2008年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 餘華的《活著》為什麼讀完讓人熱淚盈眶?網友:寫的太真實了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創作《活著》的靈感來源於美國的一首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餘華,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 餘華的《活著》,憑什麼僅用了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就打動了我們?
    祥林嫂的一生,都在命運的擺弄之中。與她相同的,餘華小說《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也不曾擺脫命運的束縛。但不同的是,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我們都會被福貴的悲慘經歷震驚,這種打著時代烙印的故事,最能觸動我們同情的心弦。我們也會關心一個問題:這本讓我們落淚的小說,它的價值是什麼?
  • 作家餘華:住9平米租房,娶班裡最漂亮女詩人,婚後作品拍成電影
    他羨慕在文化館工作的人,那裡的人,不用正點上下班,時間非常自在,他也想去。朋友告訴他,要去文化館上班,你得有點才藝才行。唱歌、舞蹈、畫畫、寫作,餘華從小的文學夢就這樣被點燃了。除了看,餘華也開始動筆寫,把寫好的作品不斷地往各處的雜誌社寄。1983年底,餘華的命運開始產生變化。一個來自北京的長途電話打到衛生院。打電話的人是《北京文學》的副主編李陀,邀請他去北京改稿。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在一次採訪中,王朔曾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