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數字經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風口,從社交電商、直播到社區團購,普通人能從中掘到金嗎?在不少嗅覺敏感的人看來,只要解決了供給側矛盾,普通人追風口也大有機會。
作者|可楊
編輯|王珊
創業很難,普通人創業更難。
知乎上一個「為什麼普通人覺得創業好難」的問題下面,高贊回答的第一句話是:「因為,我們是普通人啊。」而另一個答主則回答了簡短兩句話:「普通人,就是說擁有普通的視野,普通的能力,普通的精力。」
而普通人想要在風口上創業更是難上加難。風口意味著資本、巨頭的蜂擁而上,普通人想要從中分一杯羹,需要更快的效率,更輕便的打法,更細微的切口。
近年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風口湧起,從社交電商、直播到社區團購,普通人如何從中淘金?帶貨主播、社區團購團長等「新生意人」出現,他們不再依靠傳統的線下批發市場拿貨,而是利用線上批發平臺直接對接工廠。
線上平臺依靠數位化賦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為普通人創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借用一句老話:沒有能力買鞋子時,可以借別人的,這樣比赤腳走得更快。
生意難做
天下沒有好做的生意。
45歲的瀋陽老闆寧德志,從19歲就開始做生意,人生有一半的日子都在經商。回憶過去,寧德志只說:「困難那可多了。」
寧德志踏入生意場是上世紀90年代,南巡過後下海經商的風吹起來。聚光燈下從來不缺「大佬」的故事。而舞臺的背面,像寧德志這樣的小人物,也默默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打拼著。育嬰、建材、進口產品、家用百貨……二十多年來,全品類的生意寧德志嘗了個遍,做得不景氣了就換一個,做成熟了就兼顧發展新的。
像寧德志這樣做小本生意的人,第一步就是解決貨源問題。
最開始創業時,寧德志需要自己跑批發市場。早上7點多到市場,顧不上吃午飯就得選好品,緊接著就是找批發商談價格,談妥後再拿貨、裝車,晚上六七點到家再卸貨。
這樣還沒結束,第二天還得接著點數、合價、貼標籤、入庫,僅僅只是在本地能進的貨,就需要耗費兩天時間,更不要提到外地選品進貨需要多久。做進口產品生意時,寧德志常常需要自己從瀋陽跑到廈門、海口進貨。
對於更多的創業新手來說,解決貨源問題並不是跑批發市場這麼簡單。傳統的批發商對於起批量等都有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創業門檻。拿不到貨,即使再有銷售的本事,也無濟於事。
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多年,寧德志不缺追風口的勇氣和判斷力,但是供應鏈上的效率不高,對寧德志形成了一定製約。
不僅是寧德志,北京生意人小艾也深有感觸,供給側短板給自己造成了不小障礙。
2011年,團購網站掀起「千團大戰」時,22歲的小艾選擇在上遊創業,成為團購網站的供貨商。但是去傳統批發市場耗時耗力,而且可能還拿不到好價格。更糟糕的是,小艾還遭遇過供應商跑路,花了5萬進貨,最後打水漂了。
對於傳統的生意人來說,供給端的支持更多依靠批發商、批發市場等線下場景,個人商家拿貨受到制約大。但隨著數字經濟不斷賦能,新生意人的供給端也開始轉向線上,平臺整合訂單連接工廠,新生意人的供給端壓力正在被減輕。
「逆天改命」
數位化逐漸改變了做生意的整體邏輯。
直播、社區團購、跨境電商,是2020年較為火熱的三個風口。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場,不少人圍繞著這些風口也開始了自己的探索。
30歲的盧殷在廣州一家MCN機構負責主播孵化和直播選品等工作。2008年,還在上大學的他,被電子商務專業的老師要求開一家網店進行實踐。
那是盧殷第一次創業,花了5萬塊,開了一家自己的淘寶店,沒有貨源,就從1688上進貨。依靠1688拿貨淘寶店銷售的模式,盧殷記得,第一波團購風口時,他的店鋪已經拿到了兩個皇冠。
幾年後,盧殷嗅到了圖文轉型短視頻的趨勢,決定轉向短視頻內容,投身直播行業孵化主播。當初那個沒有貨源就把淘寶店開的風生水起的大學生,如今追起直播電商的風口,首先要解決的依舊是貨源問題。
儘管盧殷所屬的MCN機構,擁有一些品牌商、供應鏈資源,但這些資源對於競爭已白熱化的直播帶貨來說遠遠不夠。和很多腰部的直播機構一樣,為了品類的多樣化,盧殷選擇更為便捷的方式,直接從1688上選品。據他介紹,自己所在的MCN機構選品有三成來自1688平臺。
參與過上一輪「千團大戰」的小艾,今年年初疫情爆發時,曾想利用自己做燕窩生意積累的工廠資源,幫客戶採購一些防疫用品,做一些生活必須品的優惠團購,增加客戶粘性,沒想到誤打誤撞再度參與進了這一輪社區團購風口中。
儘管這幾年小艾積累了一些工廠資源,但在越來越大的客戶需求面前遠遠不夠,小艾也開始將1688作為供應端首選。
團購平臺看中了小艾的優質貨源,甚至開始邀請她供貨,入局兩個月,她就開始一邊自己做「團長「,一邊給其他社群做供應商。今年「雙11」,小艾團隊的團購戰績實現月流水兩、三百萬。
2019年,寧德志發現進口產品生意越來越不好做,轉頭開起了自己的社區百貨店,如今已經開出了4家連鎖。這樣一家大型連鎖百貨店如果按照傳統的跑批發市場模式來選品進貨,寧德志估計自己一個月裡有20天都得在路上奔波。
於是最初開店時,有三分之二的貨源,是寧德志直接通過1688選的,這極大提升了他的擴張效率。
疫情下的自救
李飛覺得自己的公司被疫情「打懵」了。
他原本供職於一家傳統企業,疫情之下,客戶業務收縮導致公司收縮,李飛不得不開始探索跨境電商業務。
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後,產能快速恢復,與之相對的是國外每天飛漲的感染人數以及停滯不前的產能,這是李飛看好跨境電商的原因。
事實證明了李飛的判斷。今年2月,李飛在亞馬遜、蝦皮都開起了自己的網店。起初網店發展不算順利,李飛花費了三個多月時間選品。
不同與其他商家粗放的上架方式,李飛並不打算大量上架商品後由市場選出爆品,而是決定自己精選貨品上架以實現款款爆品,於是他耗費了大量時間和廠家溝通。
當時疫情無法隨意出行,李飛只能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從1688上挑選商品和工廠,再經過買樣品、提出修改、工廠執行反饋等一系列過程後,最終確定上架商品。
到今年5月,李飛的店鋪才算真正運作起來,如今體育用品在他的店鋪很吃香,按照他的預計,最暢銷的跳繩再過段時間就能月銷2萬件了。
對於傳統生意人來說,自己只是廠家到消費者的橋梁,方便商品流通。而對於新生意人來說,從選品、渠道等各方面都需精心運營,自己要提升產品價值。
把國內商品賣到國外的李飛生意逐漸跑起來,自己也算度過了疫情難關。和李飛相反,做了6年代購的王麗媛一直是把國外商品賣到國內。之前經常需要出國採購的她,因為疫情停滯了下來。
王麗媛想起,十幾年前自己曾經常從1688進貨,下了班就開車去擺攤。如今為了緩解壓力,王麗媛只好又開始從1688上選些物品來賣。
疫情下,作為匯集國內最多中小企業的批發貿易平臺,1688自身也在發力,藉助平臺全面數位化優勢,把工廠產能與買家端進行橋接和匹配,同時賦能工廠和買家,也給了王麗媛們更多方便。
新「捷徑」
對於任何一個想要追上風口的生意人來說,如何擁有穩定的供給端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1688進了幾次貨之後,王麗媛收到1688「超級買家天團」的邀請,前往源頭工廠實地探訪。
她從青島來到佛山,去探訪佛山的小家電廠。起初小家電並不是王麗媛主營產品,參加活動只是為了和其他買家交流。對於王麗媛來說,年收入50萬到年收入100萬是個臺階,她不知道怎麼跨越。在探廠過程中,王麗媛反而打開了思路。
和其他買家交流了一整天后,王麗媛開始盤算著自己也加入社區團購,通過1688的貨源給有實力的團長供貨。一邊盤算著新的業務,一邊探廠,從沒賣過小家電的王麗媛,當天就賣出了30臺破壁機。這讓她覺得自己的瓶頸正在被打破。
結束了佛山探廠,寧德志立馬趕回瀋陽投入到了第五家社區店的籌備工作中。在他看來,第五家店就是他佛山之行的效果,在佛山他已經在小家電工廠下了2萬多元的訂單,回瀋陽後還在繼續追加。
這樣的經歷或許正是1688組織「超級買家天團」探訪源頭廠家的本意。阿里巴巴產地發展資深總監陳盛告訴豹變,這次探廠活動實際上是為買家服務的。因為買家單一去採購的時候,數量有限,但如果慢慢形成同品類的買家採購訂單,那麼對工廠來講,既有穩定的貨源銷量,廠家也可以對優質群體提供更好的服務。
從1999年誕生至今,1688的買家群體一直比較穩定,直到近兩年,微商、電商、直播以及社區團購興起,更多人得到了追逐風口的機會,1688的買家才隨之變遷。由從前的天貓、淘寶賣家、批發商以及實體店店主等傳統生意人擴展到了如今風口下的帶貨主播、社區團購團長以及跨境電商賣家。
1688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工廠搜尋引擎,超過4500萬中小微企業買家在上面「找工廠」,滿足各種採購需求。
這些新買家更偏向選品。在陳盛看來,這批新型的買家是缺少供給側能力的,所以他們越來越依靠線上幫他們去驗廠、選貨以及推廣貨品結構,對於1688的依賴性就越來越高。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中國內貿事業部總經理汪海認為,1688平臺通過數位化幫助買家提升選品效率的同時,也在幫助買家找到源頭工廠,並為其真實性背書。這樣一來,買家直接通過1688找到心儀的商品的便捷性、真實性以及效率就極大提升。
通過1688來解決供給端壓力,正在成為這屆新生意人追風口的「捷徑」。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艾、李飛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