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巴赫…這些音樂家,居然也是打工人?

2020-12-12 騰訊網

午安,各位inker,你是打工人嗎?前不久小印的微博被各種「打工人」給刷屏了,「打工熱,打工魂」,「鋼鐵般的意志」,「下輩子還做打工人」…

「打工人」是當代社畜的一場口嗨狂歡,不過你知道嗎,那些看似站在職業頂端的音樂家們也是打工人?

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想都不用想,隨口就能報出一長串名字。

巴 赫

JohannSebastian Bach

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代代表人物

德國人

亨德爾

GeorgeFriedrich Handel

與巴赫並稱「巴洛克時代雙子星」

德國人

海頓

FranzJoseph Haydn

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

奧地利人

莫扎特

WolfgangAmadeus Mozart

「音樂神童」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

奧地利人

貝多芬

Ludwig vanBeethoven

「樂聖」

德國人

除了上面這些,舒伯特、孟德爾頌、勃拉姆斯、舒曼、馬勒、施特勞斯父子等,小印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音樂家都是奧地利人!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國家就沒有音樂大家,法蘭西有庫普蘭、柏遼茲,義大利也有維瓦爾第、威爾第,只是對比德國、奧地利,這些地區就有那麼點相形見絀了。

那麼,為什麼?為什麼在這一地區能出現如此多的古典音樂大師?難道它當真是音樂打工人的風水寶地?

做貴族的「打工人」

到底好還是不好?

別看古典音樂曲高和寡,作曲家們其實個個都是「打工人」。

自文藝復興以來,宮廷文化興起,皇室就取代教會成為音樂家的「保護人」,要想生存就得倚靠貴族的資助。

為啥鄧布斯泰爾能遠赴歐洲大陸傳播音樂?還不是因為有英國公爵的支持。

為啥迪費他們能盡情施展才華?那是因為得了勃艮第王公貴族的經濟資助。

所以,那個時候的音樂家及其作品都是貴族的依附品。沒有皇室的支持根本不會有音樂的繁榮。

但是在18世紀,相比於法國這樣的大君主國,德意志明顯有點發育不良。

在腓特烈二世之前,除了維也納,德意志其他地區都非常簡樸。小邦林立的局面限制了音樂家的舞臺,所以你會看到亨德爾去了英國,莫扎特跑到了維也納,而「海頓爸爸」幾乎一輩子都在埃斯特哈奇府邸擔任「音樂僕人」……

海 頓

不過,時代在進步,德意志也不會一直這麼「憋屈」。

革命之後,這種局面就逆轉了。

復闢時期,德意志有大大小小一共三十幾個宮廷,雖然小邦的宮廷仍然微不足道,但大邦已經擁有了不亞於受到憲章約束的法國宮廷的排場了。

更重要的是,那時候各國宮廷都把歌劇院看作一個重要的宣傳渠道,它的池座、包廂最能體現皇家的排場,一個輝煌的歌劇院也常常被視作新時期君主制的豐碑。

所以在這個時期,不僅是維也納和柏林,德意志的其他地區像萊比錫、薩克森王國的德勒斯登、巴伐利亞王國的慕尼黑等等,都有輝煌的歌劇院。

劇院

王公貴族這個東西很矛盾,你說它不好,它的確限制了音樂家們的自由發揮;但要說它好吧,也確實有好處。

王公貴族基本上都受過良好教育,正因為他們對審美的苛刻,古典音樂才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審美高度。

最典型的就是法國。

大革命之後,法國比歐洲任何地區都更早進入近代化,市民也就順勢主導了音樂和戲劇。就審美來看,市民和貴族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所以比法國慢一拍的結果就是,德意志的古典音樂更晚地受到市民社會的影響。

而恰好此時德意志的幾個君主又非常具有審美能力,比如巴伐利亞的瘋王路德維希二世,極其痴迷音樂文化,可以說是華格納的「腦殘粉」,華格納幹什麼他都支持,這就給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舞臺。

上為路德維希二世,下為華格納

當個打工人還得會哲學

倒也沒有這麼誇張,古典音樂雖然高冷,但也沒有高冷到這個地步,畢竟還是需要聽眾的嘛。

只是說古典音樂是具有哲學氣息的。

它認為,每一段旋律,每一個樂章都應該有輕有重。

當然這並不是說它的音樂主題就應該沉重嚴肅,即便肅穆如貝多芬也還有《田園》那樣輕鬆的樂曲,只是說它善於從簡單的素材入手,將它發展成一個宏大的主題。

就算沒有學過樂理也應該知道,古典樂的起伏、音律、節奏,絕對不是民間歌謠的那種隨意哼唱,它每一個音符的運用都經得起推敲。

如果用古典音樂的旋律標準對照其他音樂形式,你就會發現那些旋律太過著急、太不講究了。

比如鎮樓的那首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耗時21年,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43歲。

耗時如此之長,並不是因為勃拉姆斯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的態度十分慎重,不惜用半生的時間來推敲、琢磨。

這其中就存在著無數的抽象性和哲學詮釋空間。

他們發現原來音樂和哲學是相通的。

這下好了,哲學家從音樂中尋找自己的美學哲理,音樂家也樂得通過哲學重塑藝術的審美高度。

任何藝術都需要高度,因為脫離「高度」的後果就是娛樂化。

所以,即便康德沒什麼藝術經驗,也想建構一種「絕對審美」,以此消除人類關於審美的知識爭議;黑格爾更是主張「藝術自由」,認為藝術就應該是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體,它就應該提供獨特的審美……

啟蒙運動之後,德意志的哲學思想一直非常繁榮。

久而久之,這些先驅哲學家幾乎完全掌握了音樂美學詮釋的主導權,成功塑造了審美的高度,讓這一地區帶上了「審美主義」色彩,維也納三傑就是最核心的代表

音樂打工人為啥都住奧地利?

儘管出了這麼多音樂大師,但真正以音樂馳名的國家卻是奧地利而非德國。

除了維也納三傑,李斯特、萊哈爾、馬勒、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無數音樂家都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

為什麼他們偏偏挑中了奧地利?

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奧地利的藝術發展標準非常高。

在普奧戰爭之前,奧地利不只是德意志的奧地利公國,它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統治中心的所在地。

所以,它的首府維也納既是德意志各聯邦最大的首都,同時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的首都。

這也就使得它的藝術是按照君主國首都的標準發展的,而不是作為德意志聯邦的奧地利公國的首府。

而此時恰好德國的音樂藝術,尤其是器樂,經過巴赫時代的積澱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所以維也納自然就成為了音樂「大佬」們一展身手的最好去處。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都是在這前後陸陸續續從德意志帝國的各處趕來了這個城市。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奧地利像樞紐一樣幾乎佔據了整個旅途的中心,這種地理位置是相當好的

當局也非常樂於見到這種局面。

因為自1848年梅特涅政府被推翻以來,哈布斯堡王朝和首都人民的關係一直不太好。這時候,歌劇院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十九世紀,歌劇院一直被各國君主視為體現「君民魚水之情」的重要工具,所以皇室就更願意通過這種既能向世界展示皇家氣派又能為市民提供娛樂的東西來修復他們和首都人民的關係。

畢竟無論歌劇院多麼奢靡,君主不會天天去看,真正享受歌劇院的還是市民階級。這就為人民和皇室創造了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氛圍。

而且相比於其他各國宮廷,哈布斯堡君主國有一個特殊之處——這個大君主國有十幾種不同語言。

這就讓皇帝比較頭疼。

大家說的話都不一樣,誰也聽不懂誰,這要怎麼增加帝國凝聚力?

在這種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帝國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藝術上。

因為藝術語言是超越民族語言的,帝國希望用德意志民族的藝術文化來證明哈布斯堡王朝的正當性。

因此,皇室樂於花錢支持音樂的發展。

而且在70年代自由主義者執政之後,皇帝幾乎不插手文化事務,在自由主義者的統治下,文化政策非常開放,各種先鋒派藝術都受到了帝國的支持。

廣受人民喜愛的維也納城堡劇院就由皇室出資修建,和市政廳就隔著一條馬路,在自由派用哥德式風格標榜維也納人的自由的市政廳對面,這座皇家巴洛克風格的城堡劇院彰顯著自己獨特的存在。

用音樂來避免爭端、團結民族,確實比強硬手腕來的高明得多。

皇室的支持、歌劇院的特殊性以及音樂的超語言性,在這些原因的加成下,德奧地區的音樂才能如此繁榮,誕生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音樂大師。

最後一起欣賞一下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相關焦點

  • 「巴赫是史詩,而貝多芬是戲劇」丨思想家薩義德論巴赫
    :博學的音樂家》書評(四)By Edward Said這些聯繫在對巴赫的反思中更具有啟發性,因為正是他的復調音樂使阿德裡安成為了原創作曲家。巴赫作品的量更是驚人,他換過一個又一個工作,從米爾豪森到魏瑪,再到安哈特。沃爾夫指出,他在安哈特創作了「《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平均律》,小提琴獨奏曲和變奏曲,還有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這些作品中的任何一個都是不朽之作,但是巴赫的作曲能量使他似乎已經習慣了創作成組的作品,就好像——引用沃爾夫的話——他決心「不放過任何嘗試」。
  • 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在世界音樂史上享譽盛名,不過有趣的是,關於這位音樂天才的死亡原因,卻在後世成為了難以破解的謎團。當後世學者還在為貝多芬之死而爭論不休時,科學家通過化驗他死後的一縷頭髮,最終揭開了這個謎團。貝多芬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 音樂家也追星!盤點那些追與被追的西方古典音樂家們
    02 那些高大上的大型追星現場 其實除了做偶像以外,許多音樂家自身也是一個忠實的小迷弟,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的大型追星現場。但是他同時也是大師巴赫的忠實崇拜者,挖掘並親自指揮上演了巴赫已經沉睡近百年的名作——《馬太受難曲》。從此,巴赫音樂中的藝術價值才能被世人更多的了解。
  • 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領跑「貝多芬誕辰日」
    以「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個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力量,並以此為契機,看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看中外文化交流的最新碩果,看中國音樂力量的崛起。
  • 意想不到的器樂組合改編貝多芬作品,當代音樂家全新創作致敬貝多芬
    作為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美育系列活動之一,此次馬拉松音樂會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重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第三板塊 亮點搶先看(下)16:00-24:00主持人:周婕、洪韻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作為復調音樂的集大成者 巴赫可謂是把復調玩出了花 復調音樂: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區別的聲部所組成,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係,以對位法為主要創作技法。
  • 紀念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逝世270周年:讓神聖人性 讓人性...
    他是此前音樂的集成,也是此後音樂的奠基,儘管他的重要性在其逝世後並未及時獲得普遍認可,在孟德爾頌於19世紀「重新發現」巴赫前,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依然全都喝著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奶水長大。
  • 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領跑「貝多芬誕辰日」: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今年恰逢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於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紀念日當天8:00至24:00,向全球同步直播《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以「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
  • 貝多芬,從音樂神童到失聰音樂家,他一生傳奇經歷讓人值得深思
    這個人就是貝多芬。一個完全可以成為勵志人物的代表,命運的波折並沒有將他的鬥志消滅。貝多芬在當今世界上,可以說是十分有名的音樂家。但是命運的車輪貌似玩笑一般地對他進行圍追堵截。在人生的即將走向輝煌的時候,他的耳朵失聰了。但是他並沒有向命運妥協,而是更加勇敢地進行音樂的創作。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貝多芬的一生。
  • 紀念「貝多芬誕辰日」,百位音樂家開創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以「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個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力量,並以此為契機,看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看中外文化交流的最新碩果,看中國音樂力量的崛起。
  • 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貝多芬
    貝多芬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同時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人譽為「樂聖」。他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是古典樂派音樂與浪漫樂派音樂的橋梁,是屹立在世界音樂歷史之巔的一座豐碑。
  • 來音樂廳,與TA一起感受一場貝多芬式的浪漫邂逅
    傳說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題獻給與之相戀的朱麗葉·琪夏爾蒂伯爵小姐。1800年,貝多芬認識了十五歲的少女茱麗葉塔,她起初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之後貝多芬完全被少女的氣質所吸引,當時已經三十歲的他甚至興起與茱麗葉塔結婚的念頭。但是,終究因兩人身份不同而沒有結果。
  • 盤點德國最著名的五位音樂家,你都認識嗎?
    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融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科技+音樂多維度全新展現音樂家經典與心路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記者 陳靜)「貝多芬的色彩」「貝多芬的影像」和「貝多芬的獨白」「貝多芬的耳朵」……,記者28日獲悉,「真情無界——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正在上海展出。主辦方營造聽覺、視覺、觸覺的多維度音樂空間以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 馬拉松音樂會 · 亮點搶先看 | 音樂家帶你重走貝多芬之路,音樂劇...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頻率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將於202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紀念日當天,向全球同步直播《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 貝多芬,莫扎特,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的葬禮維也納聖馬克思莫扎特的公墓如果欣賞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的話,大概可以這麼認為:貝多芬告訴我們貝多芬的感覺;莫扎特告訴我們人性;巴赫告訴我們什麼是宇宙。可以想像,我們都會對熟悉的藝術做出價值判斷,這些判斷有些是主觀的,有些是客觀的。客觀因素之一,技巧。好的藝術家掌握很多理論知識和實驗技巧,當然,莫扎特和貝多芬都非常努力,這是毋庸置疑的。
  • 從巴赫到斯特恩,是誰發現了上帝的指紋?
    但巴赫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一千多首音樂作品,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之前提到的《哥德堡變奏曲》,還有《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賦格的藝術》、《聖母頌》等,這些作品如今已經被譽為古典音樂史上的《舊約》,也是人類音樂史上第一座高山仰止的巔峰。
  • 多國近百位音樂家在線接力演出
    緊隨其後,日本、新加坡、以色列、蒙古、摩爾多瓦、俄羅斯等國的音樂家,陸續為大家呈現了精彩紛呈的表演。音樂會最後以一首「雲端」合奏作為尾聲。來自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蘇州交響樂團及世界各大樂團的60多位音樂家,共同演奏了埃爾加經典名曲《愛的致意》,這首樂曲經過改編後,情緒由原來溫情蜜意的「小愛」,轉變成氣勢恢弘的人間大愛,向世界各國人民傳遞出美好的祝願。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在作者看來,巴赫在作曲上奮鬥終生,是擁有「完美的習慣」的音樂家典範,同時他的個人脾氣也有著複雜性和矛盾之處。貫穿本書始終的,是對巴赫個性和創造力之間相互作用的探討,對完美和不完美如何在巴赫生命當中共存的追尋。《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分為十四個章節,「十四條輪輻,全部連接到同一個核心——作為人和音樂家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