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各位inker,你是打工人嗎?前不久小印的微博被各種「打工人」給刷屏了,「打工熱,打工魂」,「鋼鐵般的意志」,「下輩子還做打工人」…
「打工人」是當代社畜的一場口嗨狂歡,不過你知道嗎,那些看似站在職業頂端的音樂家們也是打工人?
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想都不用想,隨口就能報出一長串名字。
▼
巴 赫
JohannSebastian Bach
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代代表人物
德國人
▼
亨德爾
GeorgeFriedrich Handel
與巴赫並稱「巴洛克時代雙子星」
德國人
▼
海頓
FranzJoseph Haydn
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
奧地利人
▼
莫扎特
WolfgangAmadeus Mozart
「音樂神童」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
奧地利人
▼
貝多芬
Ludwig vanBeethoven
「樂聖」
德國人
除了上面這些,舒伯特、孟德爾頌、勃拉姆斯、舒曼、馬勒、施特勞斯父子等,小印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音樂家都是奧地利人!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國家就沒有音樂大家,法蘭西有庫普蘭、柏遼茲,義大利也有維瓦爾第、威爾第,只是對比德國、奧地利,這些地區就有那麼點相形見絀了。
那麼,為什麼?為什麼在這一地區能出現如此多的古典音樂大師?難道它當真是音樂打工人的風水寶地?
做貴族的「打工人」
到底好還是不好?
別看古典音樂曲高和寡,作曲家們其實個個都是「打工人」。
自文藝復興以來,宮廷文化興起,皇室就取代教會成為音樂家的「保護人」,要想生存就得倚靠貴族的資助。
為啥鄧布斯泰爾能遠赴歐洲大陸傳播音樂?還不是因為有英國公爵的支持。
為啥迪費他們能盡情施展才華?那是因為得了勃艮第王公貴族的經濟資助。
所以,那個時候的音樂家及其作品都是貴族的依附品。沒有皇室的支持根本不會有音樂的繁榮。
但是在18世紀,相比於法國這樣的大君主國,德意志明顯有點發育不良。
在腓特烈二世之前,除了維也納,德意志其他地區都非常簡樸。小邦林立的局面限制了音樂家的舞臺,所以你會看到亨德爾去了英國,莫扎特跑到了維也納,而「海頓爸爸」幾乎一輩子都在埃斯特哈奇府邸擔任「音樂僕人」……
海 頓
不過,時代在進步,德意志也不會一直這麼「憋屈」。
革命之後,這種局面就逆轉了。
復闢時期,德意志有大大小小一共三十幾個宮廷,雖然小邦的宮廷仍然微不足道,但大邦已經擁有了不亞於受到憲章約束的法國宮廷的排場了。
更重要的是,那時候各國宮廷都把歌劇院看作一個重要的宣傳渠道,它的池座、包廂最能體現皇家的排場,一個輝煌的歌劇院也常常被視作新時期君主制的豐碑。
所以在這個時期,不僅是維也納和柏林,德意志的其他地區像萊比錫、薩克森王國的德勒斯登、巴伐利亞王國的慕尼黑等等,都有輝煌的歌劇院。
劇院
王公貴族這個東西很矛盾,你說它不好,它的確限制了音樂家們的自由發揮;但要說它好吧,也確實有好處。
王公貴族基本上都受過良好教育,正因為他們對審美的苛刻,古典音樂才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審美高度。
最典型的就是法國。
大革命之後,法國比歐洲任何地區都更早進入近代化,市民也就順勢主導了音樂和戲劇。就審美來看,市民和貴族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所以比法國慢一拍的結果就是,德意志的古典音樂更晚地受到市民社會的影響。
而恰好此時德意志的幾個君主又非常具有審美能力,比如巴伐利亞的瘋王路德維希二世,極其痴迷音樂文化,可以說是華格納的「腦殘粉」,華格納幹什麼他都支持,這就給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舞臺。
上為路德維希二世,下為華格納
當個打工人還得會哲學
倒也沒有這麼誇張,古典音樂雖然高冷,但也沒有高冷到這個地步,畢竟還是需要聽眾的嘛。
只是說古典音樂是具有哲學氣息的。
它認為,每一段旋律,每一個樂章都應該有輕有重。
當然這並不是說它的音樂主題就應該沉重嚴肅,即便肅穆如貝多芬也還有《田園》那樣輕鬆的樂曲,只是說它善於從簡單的素材入手,將它發展成一個宏大的主題。
就算沒有學過樂理也應該知道,古典樂的起伏、音律、節奏,絕對不是民間歌謠的那種隨意哼唱,它每一個音符的運用都經得起推敲。
如果用古典音樂的旋律標準對照其他音樂形式,你就會發現那些旋律太過著急、太不講究了。
比如鎮樓的那首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耗時21年,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43歲。
耗時如此之長,並不是因為勃拉姆斯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的態度十分慎重,不惜用半生的時間來推敲、琢磨。
這其中就存在著無數的抽象性和哲學詮釋空間。
他們發現原來音樂和哲學是相通的。
這下好了,哲學家從音樂中尋找自己的美學哲理,音樂家也樂得通過哲學重塑藝術的審美高度。
任何藝術都需要高度,因為脫離「高度」的後果就是娛樂化。
所以,即便康德沒什麼藝術經驗,也想建構一種「絕對審美」,以此消除人類關於審美的知識爭議;黑格爾更是主張「藝術自由」,認為藝術就應該是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體,它就應該提供獨特的審美……
啟蒙運動之後,德意志的哲學思想一直非常繁榮。
久而久之,這些先驅哲學家幾乎完全掌握了音樂美學詮釋的主導權,成功塑造了審美的高度,讓這一地區帶上了「審美主義」色彩,維也納三傑就是最核心的代表
音樂打工人為啥都住奧地利?
儘管出了這麼多音樂大師,但真正以音樂馳名的國家卻是奧地利而非德國。
除了維也納三傑,李斯特、萊哈爾、馬勒、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無數音樂家都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
為什麼他們偏偏挑中了奧地利?
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奧地利的藝術發展標準非常高。
在普奧戰爭之前,奧地利不只是德意志的奧地利公國,它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統治中心的所在地。
所以,它的首府維也納既是德意志各聯邦最大的首都,同時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的首都。
這也就使得它的藝術是按照君主國首都的標準發展的,而不是作為德意志聯邦的奧地利公國的首府。
而此時恰好德國的音樂藝術,尤其是器樂,經過巴赫時代的積澱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所以維也納自然就成為了音樂「大佬」們一展身手的最好去處。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都是在這前後陸陸續續從德意志帝國的各處趕來了這個城市。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奧地利像樞紐一樣幾乎佔據了整個旅途的中心,這種地理位置是相當好的
當局也非常樂於見到這種局面。
因為自1848年梅特涅政府被推翻以來,哈布斯堡王朝和首都人民的關係一直不太好。這時候,歌劇院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十九世紀,歌劇院一直被各國君主視為體現「君民魚水之情」的重要工具,所以皇室就更願意通過這種既能向世界展示皇家氣派又能為市民提供娛樂的東西來修復他們和首都人民的關係。
畢竟無論歌劇院多麼奢靡,君主不會天天去看,真正享受歌劇院的還是市民階級。這就為人民和皇室創造了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氛圍。
而且相比於其他各國宮廷,哈布斯堡君主國有一個特殊之處——這個大君主國有十幾種不同語言。
這就讓皇帝比較頭疼。
大家說的話都不一樣,誰也聽不懂誰,這要怎麼增加帝國凝聚力?
在這種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帝國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藝術上。
因為藝術語言是超越民族語言的,帝國希望用德意志民族的藝術文化來證明哈布斯堡王朝的正當性。
因此,皇室樂於花錢支持音樂的發展。
而且在70年代自由主義者執政之後,皇帝幾乎不插手文化事務,在自由主義者的統治下,文化政策非常開放,各種先鋒派藝術都受到了帝國的支持。
廣受人民喜愛的維也納城堡劇院就由皇室出資修建,和市政廳就隔著一條馬路,在自由派用哥德式風格標榜維也納人的自由的市政廳對面,這座皇家巴洛克風格的城堡劇院彰顯著自己獨特的存在。
用音樂來避免爭端、團結民族,確實比強硬手腕來的高明得多。
皇室的支持、歌劇院的特殊性以及音樂的超語言性,在這些原因的加成下,德奧地區的音樂才能如此繁榮,誕生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音樂大師。
最後一起欣賞一下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