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是如何將「鐵炮隊」作為主流戰術的?

2020-12-05 南書房

自葡萄牙人將鐵炮帶入種子島開始,從九州南部種子島到紀州根來眾再到全日本,鐵炮在日本得以迅速發展並逐步完善,這種新式武器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爭科技和戰術的更新,更是加速了日本在整體形式上的統一進程。

自「長篠之戰」以來,火繩槍的功用和效果,都為戰術的演變等各方面帶來快速的進步,比起個人的單發鐵炮射擊,15至30人左右的集團射擊方式更能發揮效果,因此弓組,槍組的編制方式,都被視為是戰力來源之一。

自古以來,在與敵軍作戰距離縮短的過程中,因為找到了最佳射程(箭的有效射程距離)而開啟了弓箭射擊的戰鬥,但由於鐵炮的射程距離較弓箭長,大約可達到一町(近120米),因此展開了逐漸朝接近敵軍的鐵炮射擊的攻勢。在發射子彈前,先打開裝有口火藥的火皿,瞄準後拉起引鐵,火繩挾就落到火皿內,火繩便將口火藥引燃,燃火會引發槍身內火藥,因而把彈丸發射出去,因此「打開火蓋」就代表開戰之意。鐵炮的射擊大多都是表示戰爭的開始,所以在所有的軍陣前線必會配置鐵炮隊。

日本戰國時代的鐵炮大部分都是口徑15.8mm的火繩槍,但也有使用18.7mm口徑的厚重鐵炮。初期火繩槍爆發力薄弱,有效射程約200米,最大射程不超過500米。這種情況有時會因為火藥量以及槍手熟練度而有所差別。不同於弓箭的使用,鐵炮需要「目當」(鎖定目標的瞄準器)瞄準射擊,因此只要稍微練習就能成功射擊,不論是100米以外的人,或30釐米以內的小目標,都能命中目標。此外,射擊時產生的聲響,火光和瀰漫的黑煙,也都十分具有恐嚇作用,起到遲滯、阻擋敵軍的效果,而戰場上的集體射擊更是具有相當大的威懾力。

由鐵炮射擊展開攻勢的作戰,稱為「鐵炮軍戰鬥」,這一說法最早出自《大友興廢記》和《奧羽永慶軍記》當中。而在《東遷基業》、《久米田軍記》記載中被稱之為「鐵炮迫合」。這樣的「足輕軍戰鬥」(出自《西國御發向記》)會以鐵炮攻擊展開對戰,期間不但要注意敵軍動向,大將還要看準時機命令騎馬武者和徒步武者進行突擊。這樣的作戰手段如《雜兵物語》形容,鐵炮足輕會向左走方散開,讓出空間給突擊的部隊發動攻勢,除非是敵軍進行突擊才會射擊,因此作戰方式會轉換成「將鐵炮固定在腰部,拔刀砍向敵軍」的防守方姿態。但由於足輕使用的御貸刀並不是那麼堅固,所以一旦砍倒敵軍盔甲,御貸刀容易彎曲變形。這便是鐵炮組的近戰作戰方式和姿態。

鐵炮組主要的活動是在攻城、籠城時射擊,野戰時在關鍵時刻投入鐵炮部隊往往具有奇效。因為在野戰近戰肉搏時,揮舞的刀劍有可能無法達到鐵炮的功效。

可以這麼說,弓箭在近距離的發射上只要換箭迅速就能不斷射擊。而與弓箭相比,鐵炮則勝在威力上,但缺點是需要花費時間裝彈藥。鐵炮的發射順序複雜,雖然也具備近距離擊殺敵軍的能力,但是一旦槍手過於慌張就無法順利操作,因此像彈藥殼一樣,名為「早盒」的簡單裝置應運而生。早盒是利用紙,皮革與金屬製作出與槍口口徑相同大小,口徑約為8cm的筒狀物,並在底部貼上紙,裝入火藥,利用彈藥堵住塞入口,接著用槊杖將其從槍口塞入,最後再填入火藥與彈丸。這個方式雖然可以加快射擊時間,但與弓箭相比還是費時。因此根據《雜兵物語》內容記錄,為了不要浪費裝彈藥時間,會在鐵炮足輕邊上再配置一名弓足輕。鐵炮組由鐵炮隊長掌控,底下還會有2至3人的小組長負責管理足輕組員,小組長會帶著大槊杖當手杖,並利用這根木棍幫忙塞彈藥。另外由於在射擊時火繩也會掉落,因此會在各處擺放許多的「切火繩」,而分隊長也要下令讓那些因為多次射擊很快就用完早盒的足輕,從負責搬運玉箱的人手中分配到足夠的早盒繼續射擊。除此之外分隊長還要負責傳達隊長指令的工作。

負責搬運玉箱的隊員通常2人一組,一個人需要帶一荷(2箱),再利用木棒支撐兩遍各背一箱。這些隊員身著輕便武具,和弓,槍組一樣的陣笠,但由於並非直接隸屬於大名的近身戰鬥要員,所以會穿上小袖口的股引腳絆,草鞋。還會在陣笠上別上羽織布,加上陣笠和羽織布已經具備展現己方合印功能,所以有時不會再攜帶用於識別敵我的旗幟物。打刀的佩戴方式與其他組的足輕類似,刀刃都不會朝上,會如太刀般刀刃向下,這樣才不會在蹲下射擊時讓刀鞘碰到地面磨損。

戰國時代,隨著鐵炮的不斷普及發展,各大名(日本古時對領主的稱呼)慢慢開始重視「鐵炮隊」的作戰。

慶安2年(1649年)江戶幕府的軍役規定,其中就標明600石的武士可擁有鐵炮1人,1500石為鐵炮2人,3000石為鐵炮3人,5000石鐵炮5人,6000石鐵炮10人,7000石鐵炮15人,10000石鐵炮20人,20000石鐵炮50人,30000石鐵炮80人,40000石鐵炮120人,50000石鐵炮150人,100000石鐵炮350人……以上人數為弓組的1.5倍且遠多於槍組。

相較於幕府的8組御先手弓組,御先手鐵炮組有20組,以及4組御鐵炮100人組。比起槍,弓組的人數多出數倍。除了像這樣依照兵種而組成的鐵炮組以外,也有因為主人本身收入高使身邊有鐵炮與槍兵。

鐵炮作為一種殺傷力較大的武器,無論是在震懾敵軍亦或是給敵方造成直接打擊上,都有意想不到的成效,鐵炮數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大名的實力,織田信長以「三段擊」擊破武田軍於設樂原從而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向全日本展示織田家的實力的同時,使得以鐵炮為主流的戰術得以發揚光大。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鐵炮作為日本戰國新型武器,各戰國大名是如何運用的
    在進化到我們今日的手槍、機關槍等各類的新型火器前,中世紀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火繩槍,在日本的火繩槍通稱為「鐵炮」。而日本本土原沒有火繩槍,是在1543年由葡萄牙人來到種子島後,才將火繩槍傳入日本。善於模仿的日本人通過模仿其構造製作出第一把日本制火繩槍,就地命名為種子島銃,這種新型武器產生於日本後,正好碰上戰亂時期,就很快傳遍日本,作為重要武器開始運用於戰場。那麼,戰國大名們是如何發揮鐵炮作用的?
  • 日本戰國時代「鐵炮足輕」的武備和功能
    自葡萄牙人將鐵炮帶入種子島伊始,從九州南部種子島到紀州根來眾再到全日本,鐵炮在日本得以迅速發展並逐步完善,這種新式武器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爭科技和戰術的更新,更是加速了日本在整體形式上的統一進程。
  • 日本戰國時代,大和撫子們如何面對戰爭?堅強的讓人驚嘆!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大和撫子們如何面對戰爭?堅強的讓人驚嘆!日本戰國時代,一旦國家遭到侵略,女性勢必會被捲入戰火。只不過,這些大和撫子們並非是躲在城裡瑟瑟發抖的人物。雖然被捲入戰爭,但她們堅強的讓現代人感到驚嘆。那麼,她們在戰爭期間過著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 「武功再好,一槍撂倒」:鐵炮與日本戰國時代的變遷
    不可多得的革新家織田信長為達成「天下布武」目標,最出名的手段就是採用「鐵炮隊」的集團戰術。由葡萄牙人在1543年自種子島流傳而來的武器,的確具有能夠改變日本以往作戰手法的破壞力。其實鐵炮在日本的傳入非常具有戲劇性,1543年一艘中國船遭遇風暴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種子島。
  • 日本戰國的巾幗英雄 立花誾千代在《九州劫》中表現如何?
    立花道雪能徵善戰打了不少勝仗,但是他膝下無子,為了讓武士之名傳承,立花道雪將年僅七歲的立花誾千代立為了家督,成為了立華家族的主人,在日本戰國時期擁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到了十二歲,立花誾千代迎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場戰役,在立花道雪平定叛亂的時候,立花誾千代擔任起了保衛立華山城的重任,她不慌不亂組建起了一支女鐵炮隊,順利地完成了守衛的任務。
  • 日本戰國時代:羽柴秀吉與「大量包圍」戰術的運用
    首先,他將隨行的「若狹國」商人送往「因幡國」,接著又以高於市價數倍的金額收購稻米。由於是高價收購,導致城內用於儲備之用的兵糧也都被賣得個一無所剩。之後,秀吉便殘暴掠奪農民,導致失去農田和村莊的農民大量湧入城內,據相關史料記載,前後共有2000餘農民因受到羽柴軍橫徵暴斂而逃入城內,鳥取城一瞬間人口暴增至平常的兩倍之多。
  • 日本戰國時代,無論是武將還是士兵,需要攜帶哪些物品上戰場?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無論是武將還是士兵,需要攜帶哪些物品上戰場?日本戰國時代,在當時的戰場上,個人使用物品必須由自己攜帶,即使身為武將,也要自行攜帶大量物品移動。戰國中期以後,各地大名已經建構了完整的小荷馱隊負責補給。
  • 日本政壇將迎來另一個「戰國時代」?
    9月菅義偉內閣成立之初,在日本主流媒體的輿論調查中,其支持率一度高達74%,平民出身、無派閥的背景以及「令和大叔」的知名度,似乎為其博得了「親民」的好名聲。當時自民黨內還傳出過「希望藉助菅政權初期的高人氣,提前解散眾議院而進行大選」的呼聲。11月初,永田町就有傳聞稱,安倍曾在與同派系議員聚餐時說:「如果我是首相的話,會在明年1月解散眾議院」。
  • 日本戰國時代,長槍是如何變成超長槍,又是如何成為戰場主角的?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長槍是如何變成超長槍,又是如何成為戰場主角的?日本歷史上,長槍出現的時間並不短,但真正被重視起來的時間反而較遲。在鎌倉幕府時期,長槍就已經出現在日本正式的記載中,不過這個時期往後的一段時間內,長槍並未成為主角,這個時間要一直持續到進入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長槍在一夜間廣為普及。當時的日本社會認為,槍是武士必備的武器之一,尤其被視為武士的人一定要擁有一把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在於槍的訓練過程簡易,特別是召集農民組成足輕隊時,更是把槍當作武器。
  • 日本戰國時代十大名將盤點:甲斐武田信玄名列第一,號稱「戰國第一...
    日本的歷史上也有一個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時期,在日本的史籍中,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戰國時代」。只不過,日本戰國時代的時間比中國戰國時代可晚多了,相當於中國的明朝中後期。這個戰國時代從公元1467年的「應仁之亂」開始,到1615年大阪之戰后豐臣氏被消滅為止,只存在了148年。而在這一時期,日本也出現了一些風雲人物。
  • 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在日本,戰國武將這個名詞要到江戶時代以後,市面出現軍記物類別的小說後才誕生,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戰國武將一詞才沒有明確的定義。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主角當然是戰國武將,可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 日本:所謂「日本戰國時代」在中國人眼裡不過一場「村戰」而已!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國家強盛,進行了許多舉世聞名的改革和創新,湧現了一大批英雄,為子孫後代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故事。另一方面,日本實際上有一個「戰國時期」。同戰國時期一樣,中國也是一個戰爭、分裂、霸權的時期。這也是日本一代又一代人推崇的一段歷史,甚至拍攝了大量的電影和電視劇。
  • 盤點日本戰國時代的各路梟雄
    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被稱作日本的戰國時代,最早源自大名武田信玄所制的《甲州法度之次第》,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戰亂不休的戰國時代自古亂世出英雄,在這個日本政治經濟文化都動蕩的年代,誕生了諸多不僅改變那個年代,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名人
  • 日本戰國時代的美食都是些什麼
    現代,在日本冷凍和加工食品都是日常飲食。在消費商店,超級市場,自動售貨機,餐館等都有的賣。但是,在戰國時期,很少地方賣這些快速方便食物,但是在戰國時代,日本的飲食卻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飲食又是怎麼樣的呢?
  •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如何處理與親族的關係?大名:很難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如何處理與親族的關係?大名:很難日本戰國時代,君臣之間缺乏信用,哪怕是送出人質也無法保證忠誠。為了能夠獲得足以信賴的家臣,親族成為戰國大名的選擇。遠親雖然不如近親可靠,但至少比外人要可信得多。
  • 「竹內雀」與「獨眼龍」:日本戰國伊達家的雄起歷史
    戰國時代奧羽地區主角——伊達家,其祖先是藤原家族魚名一脈的中納言藤原山陰,他的後代朝宗居住在常陸國真壁郡中村,因此改姓為「中村」。中村朝宗有兩個兒子,二人均跟隨源賴朝參加了平定平泉的戰爭,憑藉戰功被賜予了陸奧國伊達郡的土地。
  • 日本戰國時代初期,九州地區的局勢如何?大內家誘發變化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初期,九州地區的局勢如何?大內家誘發變化日本戰國時代之前,日本九州局面較為穩定,主要由肥前國的小貳家、豐前國的大友家、薩摩國的島津家統領,可是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勢力版圖開始發生變化,這個變化來自於中國地區的大內家。
  • 日本戰國打仗,槍兵為何喜歡從上往下拍?簡述日式大槍和槍衾戰術
    長鑓,其從頭到尾的總長度一般為兩間半到三間,如戰國時上杉氏用兩間半的長槍,武田氏用三間長槍。一間為1.6米,因此戰國時代最常見的三間槍長達4.8米。但織田氏所用的長槍最長,達到三間半(5.6米)。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的長槍戰鬥過程中,常常出現拍擊這個動作。有說法認為日本長槍大多是竹製,不適合捅刺,只好拍擊,是不是這樣呢?
  • 小身材大拳頭 1米43的「日本張飛」本多忠勝是如何成為戰國最強的
    在日本如若提到戰國最著名的大名,那答案必定是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而如若對眾星璀璨的戰國武將進行排位分次,那獨佔鰲頭的必定是本多忠勝。他曾被織田信長稱作"花實兼備之將",被豐臣秀吉稱作"日本第一、古今獨步之勇士"。世稱"三河飛將"、"鬼之平八"、"日本之張飛"、"戰國第一猛將",這個人究竟有多麼恐怖,相信從這些評價之中便可以感受到他的勇武。
  • 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自此以後,京都逐步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隨著人口的不斷湧入,京都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近畿地區自此以京都為中心,擁有長久的歷史傳統,這也造成各方勢力在此扎堆出現。不過隨著貴族政治結束,武士逐步掌權後,近畿地區的舊有勢力被新勢力取代,隨著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接連出現,穩固了武士統治日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