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無論是武將還是士兵,需要攜帶哪些物品上戰場?
日本戰國時代,在當時的戰場上,個人使用物品必須由自己攜帶,即使身為武將,也要自行攜帶大量物品移動。戰國中期以後,各地大名已經建構了完整的小荷馱隊負責補給。儘管如此,發放給個人的武裝與食物也是要由自己來管理。那麼,個人在戰場上通常都攜帶著什麼樣的物資呢?
大多數的物品會被放在細長的「打違袋」,或者名為「腰籠」的籃子裡,並掛在腰間行走,行李部分則多半利用馬匹來裝運。根據當時的《雜兵物語》記載,主要的行李包括:糧食、記載雜事用的紙張、藥品、消毒用的胡椒粒、零錢、剪刀、筆、禦寒用的辣椒等。
除此之外,還會攜帶水筒、包裝火藥及防潮物品專用的防水加工紙、草紙、鋸子和鐮刀等。
較常見的糧食,有烤味增或用食鹽調味的飯糰,或煮熟後曬乾的乾飯。其他還有梅子、黑糖、鰹魚乾、兵糧丸等應急糧食。將這些食糧裝在打違袋裡纏在腰間的稱作「腰兵糧」。而將腰兵糧依照每餐食量扭成球狀,掛在肩上行走的,則稱作「兵糧袋」。
當然,除了行李之外,還要攜帶個人武裝。足輕的武裝基本上是由官方出借的,比武將少許多。足輕也不穿護甲,頭上戴著可當鐵鍋使用的陣笠,身上也要掛著辨別用的合印、指物等。
在個人攜帶的武器部分,會隨編制的隊伍有所不同:長柄隊的士兵要帶長槍、弓隊的士兵要帶弓箭、鐵炮隊的士兵則要攜帶火槍與彈藥。
武將則是有義務攜帶長槍、馬匹、馬具,以及刀劍類、盔甲等。在到達戰場之前,武將只穿戴部分盔甲,其餘的部分會放在「盔櫃」裡。另外,有些武將會在盔櫃裡裝「春畫」討吉利,也會在護甲內帶著小型的「兜佛」佛像以求吉祥。
這麼滿打滿算,個人攜帶的物品極多,超20多項。好在行李能夠放在後勤隊伍中,極大緩解了個人負重,自己只需攜帶裝備和部分口糧,其餘均由後勤人員發放,這才使得軍隊能夠長距離行軍而不至中途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