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成都丐者,人不知而不慍,君子不哭,秦中子

2021-01-08 滄海一粟古代志怪故事

成都丐者 

成都有個乞丐,詐稱自己是落魄的讀書人,經常衣衫藍縷在街頭乞討。見人就拿出一篇文章讓人看。自稱是丟失了上任的公文,流落街頭。他語調悲傷,嗓音嘶啞,面容憔悴,博得了人們的同情。

他住在橋邊的一個破房子裡,後來有個大戶人家想擴建房屋,硬買了他的房子。強制他搬家那天,只見兩間內室裡堆滿了散落的銅錢,一共能有上千萬。鄰居都不知道他這麼有錢。成都人都開玩笑勸說讀書的親人去乞討。

【原文】成都有丐者詐稱落泊衣冠。弊服襤縷,常巡成都市鄽。見人即展手希一文云:失墜文書,求官不遂。人皆哀之,為其言語悲嘶,形容憔悴。居於早遷橋側。後有勢家,於所居旁起園亭,欲廣其池館,遂強買之。及闢其圭竇,則見兩間大屋,皆滿貯散錢。計數千萬。鄰裡莫有知者。成都人一概呼求事官人為乞措大。(出《朝野僉載》)

人不知而不慍

一個學究放假回家,把工錢放在桌子上向妻子誇耀:「這是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得來的。」他妻子聽了,也從柜子裡拿出錢來和他比較。學究看到妻子的錢比自己還多,就問從哪來的。

妻子說:「這是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得來。」學究勃然大怒,和妻子爭吵起來。老父親在門外聽到,隔著門勸說:「這樣的小事何必爭吵,『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某學究年假歸,以所得束修陳於幾,驕其妻曰:「此乃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來者。」妻聞言,亦從櫃中出錢若干陳於幾,與之相炫。

學究見妻之所陳,較己束修多十倍,問所從來。妻曰:「此乃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者。」學究大怒,與其妻爭。其父在門外聞之,乃曰:「此細事,何必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清稗類鈔》

君子不哭

清穆宗(同治皇帝)年少時很頑皮,跟著老師學習的時候貪玩,老師勸說,他不聽。老師沒有辦法,氣得哭起來。穆宗拿起論語,翻到「君子不器」那句,用手蓋住下面的兩個口讓老師讀。老師讀到「君子不哭」,忍不住被穆宗的頑皮逗笑了。

【原文】穆宗就傅時,好嬉戲,傅諫不聽,繼之以哭。乃取《論語》中「君子不器」句,以手指掩下二口字使傅讀之,則「君子不哭」也。傅亦為之胡盧。

紀曉嵐燒靴子

紀曉嵐喜歡抽菸,菸袋鍋片刻不離手。某天他值班,不許抽菸。皇帝召見的時候,紀曉嵐急忙把菸袋插到靴筒裡,上殿面君,由於匆忙,菸袋鍋裡火星沒有完全熄滅。他對皇上匯報了好久,靴子裡的餘火點燃了襪子,燒的他非常疼。

但他不敢動,最後不覺流下淚來。皇上驚訝的問怎麼哭了,他回答說:「微臣靴子裡走水了。」北方話把失火叫走水。皇上急忙讓他出去撲滅,到了門外脫下靴子的時候,冒出一股煙,皮膚都燒傷了。

【原文】紀文達酷嗜淡巴菰,頃刻不能離。一日當直,止吸菸,上忽召見,亟以菸袋插入靴筩中趨入。奏對良,久火熾於襪,痛甚,不覺嗚咽流涕。高宗驚問之,則對曰:「臣靴筩內走水。」蓋北方謂失火為走水也。乃急揮之出。比至門外脫靴,則煙焰蓬勃,肌膚焦灼矣。

秦中子 

秦川有個富家青年很會理財,家裡積攢了很多錢。他父親忌日的前一天夜裡,有人從門縫扔進一封信。打開後,墨色暗淡,筆跡潦草,署名是他去世的父親。信裡說:「你得到的財產,都是我在地下默默幫助的結果。現在你有大禍,我已經和冥官講情。初一的早晨,你要齋戒後穿戴整齊到春明門外等待,準備三十五匹布。然後半夜時分去霸水橋,如果看到一個穿黃衣服的人,就恭敬地把布送給他。這樣才能免禍。如果你去了,那沒人,禍事就不可避免了。就趕緊帶著布回來,處理好家裡的事,躲到遠方去。」

青年看到信後非常緊張,家裡人也害怕得哭起來。等到初一,他急忙買好了布,去春明門外等待。等到半夜,帶著一個僕人一匹馬來到灞橋邊。走路的過程中惴惴不安,生怕到那看不到人。

來到霸水橋,果然看到一個人。那個人很古怪,蓬散著頭髮,穿著黃色衣服。低頭抱著胳膊並著雙腿,坐在橋柱子邊打盹。這個青年很驚喜,奉上布匹,叩拜後離去。一句話也沒敢多說。回來後全家人都很高興,認為禍事過去了。但他的僕人心裡卻有些懷疑。

還不到十天,又有人來投信,這次被僕人抓住,原來是鄰居書生。打開信,墨色字跡和上次一樣。信裡說:「事情太大,上次的布匹沒夠用,還要準備三十五匹送到河邊。」把這書生送到官府,按律處置。當時李常侍在那做縣令,這個案子的宗卷保留了好幾年。

【原文】秦川富室少年有能規利者藏鏹巨萬。一日逮夜,有投書於其戶者,僕執以進。少年啟封,則蒲紙加蠟,昧墨斜翰,為其先考所遺者。曰:汝之獲利,吾之冥助也。今將有大禍,然吾已請於陰騭矣。汝及朔旦,宜齋躬潔服,出於春明門外逆旅。備縑帛,隨其年,三十有五。俟夜分往灞水橋,步及石岸,見黃衣者即置於前,禮祝而退,災當可免。或無所遇,即挈縑以歸,急理家事,當為竄計。禍不旋踵矣。

少年捧書大恐。合室素服而泣,專志朔旦。則捨棄他事,彈冠振衣,止於春明門外,矜嚴不寐。恭俟夜分,乃從一僕乘一馬,馳往灞橋,唯恐無所睹。至則果有一物,形質詭怪,蓬頭黃衣,交臂束膝,負柱而坐,俯首以寐。少年驚喜,捧縑於前,祈祝設拜,不敢卻顧,疾驅而回。返轅相慶,以為倖免矣。獨有僕夫疑其不直。

曾未逾旬,復有擲書者。僕夫立擒之,乃鄰宇之導青襟者。啟其緘札,蒲蠟昧墨如初。詞曰:汝災甚大,曩之壽帛,禍源未塞。宜更以縑三十五,重置河梁。其家則狀始末,訴於官司。詰問具伏,遂置於法。時李常侍叢為萬年令,訟牒數年尚在。(出《缺史》)

相關焦點

  •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東西?這句話應該如何正確理解?
    清朝的同治皇帝儘管早夭,其實還是挺聰明的,他為了逗老師笑,把這句話解釋成「君子不哭」。君子是男人,男人有淚不輕彈,所以叫「君子不哭」。這樣解釋有道理吧?曾經見過一個小孩,看著消防栓上的三個字大聲讀道:「滅火哭」。火要是滅不掉,那只能哭了,同樣很有道理。有個教授在解釋「呂」這個詞的時候,說是兩張嘴巴在接吻。同學提問那「品」字算咋回事?另一個同學說「品」字還好解釋,「器」就很難解釋了:四張嘴巴和一條狗在幹什麼?
  • 古代志怪故事——手掌痕,徐某
    【原文】湖州凌漢章,見一丐者,形軀長大而兇惡,面頰上天生一手掌痕。有十餘丐從之,觀者如市。裡人有知之者,謂此丐聶姓,父為刑曹員外。曾因一過掌擊一僕僕地死。後家居,白日見其僕入門,繼無所睹,妻即生一子,掌痕宛然在面。父乃指其掌之見於面,而悔其行之疚於心也。比長,日以殺父為事,父憂死。子蕩產,遂為丐。嗚呼!
  • 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論語》裡有不少描述君子的名言,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還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損人利己之人,配不上君子的稱呼;見利忘義者,也不能被稱為君子;心懷叵測,更不是君子之所為。其實,廣義上的君子,並非遙不可及,無需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只要品行高潔,對待朋友彬彬有禮,為人處世符合道德準則。
  •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這兩句出自《論語》第一篇「學而」,第八章,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先來看「君子不重則不威」這一句,這句重點在於理解好「重」這個字。「重」,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莊重、端莊,這也是常規的理解。但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很少被解讀,「重」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擁有足夠的份量。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等級和尊卑十分明顯,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顯示不出一個人的威信或者威嚴。
  • 什麼是「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以及學問深度在北宋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水平。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當然就絡繹不絕。
  • 君子不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君子不器,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出自: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君子不器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君子不器(jūn zǐ bù qì)成語釋義: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成語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知的儒家智慧
    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一般人往往不注重事物的內涵,或者不敢或者不想看清楚。放棄自我修養的標準,自我完善的習慣,換得一時的安穩和舒服,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甚至以後生活的困境。如果能夠看清楚自己,以至於看清事情的真相,願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做一個謙謙君子,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方淨土。這才是視思明的結果所在。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論語·學而篇》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無友不如已者:一、沒有朋友不如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二、不與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承接上句「主忠信」而言,不與不忠不信的人交友,與「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篇》15.40)」意思相近。▲憚:畏難,怕麻煩。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而「孝悌」便是求「仁」的根本點出發,是為「本立」,進而能成為仁人君子。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
  • 君子不敵小人 此君非真君
    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詞語,在周易裡面經常出現,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周易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因為一旦解釋這兩個詞語,就會讓君子和小人顯得呆板,後世的人就會用這些標準去生搬硬套,所以周易對於君子和小人都不作說明,讓你自己領悟。
  • 高考模考作文|成都一診:君子和而不同
    難怪,宋朝皇帝感嘆,「卿等皆君子也」。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你的人格!朝堂之上據理力爭,生活當中與人為善。公義與私交分開,不悖公徇私,不因情廢義。由是我想到現代文壇中魯迅與林語堂和胡適的故事。因為立場不同,魯迅先生在論戰中曾經尖刻地指刺林語堂,魯迅先生逝世後,林語堂先生在《悼魯迅》一文中卻說:「我始終敬魯迅,魯迅顧我,我喜其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
  • 古代木門鎖的構成怎樣,「冶容誨淫,慢藏誨盜」,防君子不防小人
    古代木門鎖的構成怎樣,「冶容誨淫,慢藏誨盜」,防君子不防小人木門鎖,古稱「閉」,木質結構鎖,被譽為「世界第一鎖」,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木門鎖的國家,距今5000年之久的仰韶文化遺址已有發現。木鎖結構簡單,目的是「冶容誨淫,慢藏誨盜」,即訓教、警戒之意,但防君子不防小人。
  • 你會擔心別人不了解你嗎?是不是……
    有人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說「身處亂境,不知所措。」有人說「正不壓邪,只能委曲求全」。有人說「堅守中庸,明哲保身」。有人說「環境險惡,逆來順受」。有人說「總是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等等。概括為兩個字:「無奈」。真的無奈嗎?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第一種斷句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種斷句把「不威」、「學則不固」當成「不重」的結果。那麼在這裡,「固」就解釋成「堅固,牢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如果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易變)。《四書集注》就是這樣的解釋。
  • 君子一生受用:100句中國古代經典名著裡的勵志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今解: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2.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今解: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君子和小人是《論語》中經常提到的兩種對立的人。孔子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天生所有就是質,後天所修就是文,只有每天不斷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行為合乎仁道,也才能符合中庸之道;否則稍有偏差就會違反仁道的要求。
  •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也並非完全是其有獨特的思想影響後世,在將其讀透、讀懂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一生奮鬥都是在尋找人世間、人生之樂趣,並將其當你種享受。偉人開萬世基業,流芳百世,也有三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將人生的磨難,當成子種樂趣。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 古代「君子六藝」指的是哪六藝?琴棋書畫只有一項位列其中
    「琴棋書畫」也被稱為「雅人四好」,這四種技能起源雖早,但並不是古代儒家文人的最初標準。古代儒家文人的最初標準是「君子六藝」。「君子六藝」起源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是周朝要求文人必須掌握的六項技能。後來孔子繼承並發揚了「君子六藝」。那麼古代「君子六藝」指的是哪六藝呢?琴棋書畫只有一項位列其中。君子六藝古代形容文人才華橫溢,通常會用「通五經貫六藝」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