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氏是上古傳說中繞不開的角色,因為他是「大家」的共同敵人。自顓頊開始,接下來的堯、舜,以及鯀、禹,都有與共工氏為敵的記載,那麼共工氏真的活了那麼久?真的那麼壞?
講共工之前先說一個有趣的典故,古代人管政權叫「江山社稷」,現在叫「共和國」,這兩個詞裡面涉及到了三個上古人物,分別是后土、后稷和共工,后土、后稷好理解,後面還會涉及到,再單獨講,那麼「共和國」與「共工」怎麼會有關係呢?
其實「共和」一詞是Republic的意譯,之所以要譯為「共和」,是因為中國在西周時期曾經有一個「共和執政」時期,「共和」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我們在此不討論,但共伯和是確有其人的,他的封地就在「共」,而這個「共」地在上古時期曾經是共工氏的領地,這個地方古代叫共城,位於今河南輝縣市境內。
我們來看看古文字中「共」字的寫法。
這個「共」字常見於楚帛中,很可能是最早來自楚地,字的本義是雙手高舉祭品進行祭天。這個「祭品」可能是稻穀之類的收成,而這個儀式被稱之為「供」,「供」其實就是「人共」的合寫。
想想我們的祖先們為了生存篳路藍縷,開荒拓地,一路走來太不容易了,這裡加個公益廣告吧。
「共水」為「洪」,「工水」為「江」,洪和江這兩個字都是由共工而來,所以說,共工的人生軌跡是始終圍繞「水」來展開的,這也無可厚非,因為祝融氏、共工氏所開創的稻農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水利工程,也就是灌溉和防洪,這才是共工被後世奉為水神的原因。
後面我們還會講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與共工不同,共工治水是為了農業灌溉,而大禹治水是因為遭受了自然災害。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共工氏的地域跨度為什麼會那麼大,一方面是「江」,一方面是「共」,兩地相隔數百裡,為什麼都會同共工有關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事情:共工氏的擴張。
先來看一下江水與共地的位置。
《淮南子》裡講了一個關於共工與顓頊的神話故事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個故事講得很浪漫,但這浪漫故事的背後其實是殘酷的歷史,而在這個殘酷的歷史發生之前,作為徵服者的共工氏也曾製造過殘酷,這就是「共工霸九州」
《國語》有:「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伯」通「霸」,「九有」相當於「九州」,很多領土的意思,這句話講的是共工氏統治了很大的區域,那麼這個區域有多大呢?
我們還得從時間點和區域來推導他在考古學上的影響範圍,而距今4900年前「共」地對應的正是廟底溝二期文化,而廟底溝二期文化又恰恰是屈家嶺文化對仰韶文化影響的結果。
那麼控制著上古中國的核心區的三種考古學文化類型分別是: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從其演變過程來看,這三種文化其實是同源的,他們也許會分化出多個部落,但都是最早的那個「炎帝」的後裔。
這裡需要補充一點,廟底溝二期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的共性並非是因為底廟溝二期文化是龍山文化的前驅,這兩種文化之間還有近四百年的空白,而是因為兩者都可以追溯到大汶口文化,關係如下。
也就是說,距今4900年左右的時候,仰韶文化已經完全被廟底溝二期文化所替代,這與史料所載的「共工氏伯九有」是吻合的,而共工氏之所以能取代神農氏,應該與屈家嶺文化的稻農業的成功關係密切,也就是《山海經》所載的祝融後裔「是復土穰,以處江水。」而當時的神農氏還在流行刀耕火種,以粟農業為主。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交代過,大汶口文化是炎帝發源地,屈家嶺文化對應的是炎帝後裔祝融氏,而廟底溝二期文化對應的又是祝融後裔共工。這裡再補一張《山海經》所載的炎帝族譜吧。
那麼「伯九有」的共工氏顯然是這些炎帝後裔族群中最強大的那個,很可能是作為盟主而存在的,很多年之後,末代炎帝和蚩尤應該就是憑藉這個強大的聯盟北徵黃帝的,最後以失敗告終,這個我們後面會講。
中國自古以來的天下一統的觀念可能就是從共工時期萌芽的,畢竟對農耕族群而言,統一了才可以協作和互助,這對治水和抵禦自然災害都有極大的幫助,所以當這個統一的模式第一次建立之後,人們就會始終對它有所嚮往,最後形成一種文化。
共工的繼任者就是「能平九土」的后土,這個「能平」可不是簡單地平整土地,作為首領的后土顯然不會做這麼低級的事情,這個「平」應該做平定講,「九土」對應的是共工的「九有」,也就是說,共工打下來的領土是由后土去平定的,而平定的過程當然會包括推廣農業,而這個農業應該包括兩類,一個是他們自江漢平原帶來的「稻農業」,一個是繼承於神農氏的「粟農業」,那麼,這個后土的功績顯然是非常非常大的,解決的是人們的吃飯問題,而吃飯問題永遠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這應該才是祭祀后土的主要原因。「后土」的「後」是上古時期部落對首領的稱謂,相當於後世的「王」,這個用法在夏代還在使用,所以夏代的王是稱「後」的,祭祀即是「示」,那麼祭祀后土即是「示土」,合寫就是「社」。這個「社」是中國歷代王朝都要祭祀的,所以國家政權又稱之為江山社稷,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傳統吧。
「后土」地位最高的時期其實是周代。
《尚書·武成》有:「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
講的是周武王弔民伐罪之後,把紂王的罪行報告給皇天和后土,在這裡,「后土」與「皇天」被一同祭祀的,所以我們就有一個成語叫「皇天后土」,「皇天」就是上帝,那麼「后土」的地位可想而知了。周人之所以這麼推崇后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后土就是周人的傳說中的祖先之一,這個我們後面會單獨去講。而漢武帝祭祀皇天后土的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
我們現在來解答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為什麼從顓頊到禹,近五百年的時間裡,他們都在與共工氏為敵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共工氏」為什麼會活那麼久,這其實與後世對上古部落的稱謂有關。事實上,在上古時期,一個部落不一定真的有名字,即便有名字也不一定有與之對應文字或符號,所以很難保存下來,但英雄的名字通常會被後人傳說下來,後世就會以英雄的稱謂來稱呼他所建立的部落,並在後面加一個「氏」,這個「氏」是旗幟的意思,所以,共工氏其實就是指共工所建立的那個部落,共工會死去,但這個部落會持續下來,於是稱之為共工氏,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這個共工氏前後持續了五百餘年。
而顓頊、堯、舜、鯀、禹等之所以都以共工氏為敵,是因為他們歸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顓頊等人其實都是黃帝後裔,我們稱之為黃帝後裔族群,而共工氏是炎帝後裔族群,這是兩個不同的文化族群,從上古到戰國,始終保持一種複雜的對抗關係。
因為先秦文獻是以黃帝的立場來講故事的,那麼作為黃帝後裔族群最大對手的共工氏,當然就得以負面的形象出現了。
最弔詭的是,後來的姜姓就是從共工氏分化出來的,而姬姓又是姜姓的分支,這個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給予論證,而姬姜又是現代中國人最主要的祖姓,也就是說,現在中國人的姓氏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有姬姓和姜姓分化出來的,那麼,父系血統都可以追溯到上古的那個共工,而我們又一直把這個「共工」看作是敵人,這不也算是一種「數典忘祖」嗎?
很多時候,就是誰有發言權誰就是正確的,無關乎客觀事實,最無奈的是,它會永遠正確下去。
如果單以血統來看,中國人被稱之為「炎黃子孫」再恰當不過了,並且「炎」在前面,這也算是漢代的翻案吧,但這個「炎」不應該是《史記》裡記載的那個「炎帝」,而是共工的先祖,那個來自東方的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