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近代物理的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到現時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它是目前權威界認可的最科學物理理論。
一個是中國古代聖賢創立的「哲學體系」,一個是近代物理學家發現的「科學定律」。可是,兩者之間卻有千絲萬縷的共同點。
1、近代物理實驗所發現的「真空漲落」現象驗證了二千多年前易學闡述的「無中生有」思想。
2、太極分為陰陽,《周易》包括陰爻和陽爻兩部分,陰爻和陽爻相互組合形成不同卦象;近代物理學發現,電荷分為正負兩種,正負電荷按照不同比例組合出不同夸克。
3、八卦的每一卦都由三爻組成,共有8種卦象。標準模型中,夸克具有「三代」,基本粒子種類合計共8種。
4、《周易》是八卦的組合,共有64卦,64卦包含宇宙一切現象和規律;目前標準模型已發現的基本粒子共計62種。宇宙萬物是由62中基本粒子構成的。(注,物理學對暗能量和暗物質沒有做出合理解釋,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構成尚未完善。故而,宇宙可能還存在兩種未知基本粒子。)
5、《周易》認為有陰必有陽,陰陽相互轉化、相互抵消;基本粒子模型預言,粒子具有對稱性,每一個粒子對應一種反粒子,正、反粒子可以湮滅。
6、《周易》認為道是時刻運行的,陰陽之間相互轉化,而道本身是恆久不變的;基本粒子模型預言,物質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在變化中也有些東西不變,即守恆。粒子的產生和衰變過程就要遵循能量守恆定律。此外還有其他的守恆定律,例如質量守恆、 動量守恆、 角動量守恆,以及微觀現象中不連續的宇稱守恆、 電荷守恆,還有重子數守恆、輕子數守恆、奇異數守恆、同位旋守恆等。
7、《周易》認為陰陽是糾纏在一起的,由陰陽構成的「天、地、人」之間存在共鳴;比如,「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天的共鳴現象。基本粒子模型揭開了基本粒子的秘密——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態(共振現象是指一個物理系統在其自然的振動頻率(所謂的共振頻率)下趨於從周圍環境吸收更多能量的趨勢)。基本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糾纏在一起),同時,可以發生共振。產生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質波的交匯,交匯處形成波包內因是交匯處發生了共振,客觀表現為共振態—即基本粒子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