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病毒增長模型的這四點因素,讓裂變營銷有跡可循!

2020-12-2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如今,「裂變」玩法變成了網際網路產品界的當紅炸子雞,很多產品都正在或者希望靠裂變來實現用戶增長。但是,我們該如何分析和預測這種病毒式增長對用戶數的影響,並且做好裂變營銷呢?本文作者解析了病毒增長模型的四點因素,並且為我們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什麼是增長黑客?

這個概念起源於美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其核心就是指以數據分析為基礎,利用產品或者技術手段來驅動用戶增長。用戶增長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低成本的獲客是營銷人員一直都在探尋的。

而裂變,正是低成本高增長的典型獲客手段,通過裂變活動去實現用戶的指數級增長,從而產生大量的新客戶,是所有公司都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實際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公司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即便是有的公司偶然做到了這一點,那也只是湊齊了天時地利人和,難以複製。

當然了,今天我們不聊裂變手段,主要來說是裂變背後的一個核心公式——病毒增長公式,以及其核心指標——病毒係數K-Factor。

這個病毒係數模型是出自亞當·潘恩伯格的《病毒循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版),在《病毒循環》第三章病毒營銷模式的建立當中,對病毒係數做了數據化的詮釋,在第十章調整病毒係數當中,以Bebo社交網站為例,用病毒係數作為網站用戶增長的指標,對Bebo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我們通常用K值去表示病毒係數,簡單的去表述的話,K值所代表的就是每個現在的用戶能夠帶來多少個新用戶。而用最直接的計算公式去表示的話,就是K=I*Conv。

I:Invitation,代表的是每個用戶發送的邀請數量(分享率);Conv:Conversion rate,指的是每個邀請的成功概率(轉化率)。

以一場簡單的裂變活動為例,假設這場活動在發布以後,一位用戶給10個好友發送了活動邀請,那麼I=10,而最後有5位好友接受了活動邀請,那麼最後的Conv=5/10=50%,而K值=I*Conv=10*50%=5。

當然了,現在比較多可能不是單對單的發送邀請,可能是通過社群或者朋友圈去分享邀請連結。

假設用戶的朋友圈覆蓋了1000位用戶,最後有7位用戶通過朋友圈的邀請進入了活動沒那麼I=1000,Conv=7/1000=0.7%,K值=1000*0.7%=7。一般來說,我們只有當K值>1的時候,這個裂變活動才能進行下去。

然後我們進一步,去了解一下病毒傳播模型:

  • Custs(t):customers after time 代表的是一段時間後的總用戶數;
  • Custs(0):initial customers 代表的是活動開始時的總用戶數(初始用戶數);
  • K:viral coefficient 也就是所謂的病毒係數;
  • T:time 指的是病毒傳播的總共時間;
  • CT:cycle time 每一輪感染周期所要花費的時間。

我們還是以一場裂變活動為例,大概在2018年的時候,課程分銷出現了一種新的玩法,大概理解就是眾包分銷,將KOL們拉到同一個群裡,讓他們低費用或者0費用購買課程,同時許諾更多的利潤分層,讓他們去推廣課程。

一方面KOL有更大的影響力,能夠帶動更多的購買者;另一個方面,一堆的KOL發同一個課程的海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品牌課程宣傳機會(嗯,很多就是集體割韭菜了……)。

我們假設第一批KOL有100人,那麼公式當中的Custs(0),初始用戶數就是100。

假設一名KOL能夠帶來5個購買者,那麼K值就等於5,而傳播總時長一般來說要麼是活動方自己停止,要麼是因為傳播衰退到停止,要麼是被封殺而停止。

一般來說,那種朋友圈刷屏式的活動大多數都是被微信官方封殺的。所以我們假設T的數值為50分鐘,差不多25分鐘可以有一輪新的傳播,也就是第二批人從KOL的朋友圈轉發分銷海報,那麼CT=25,我們要的公式的數值就出來了。

理論狀態下,25分鐘一輪傳播,50分鐘可以帶三輪來傳播(加上第一輪),而每個人可以帶來五個用戶,那麼一個人在50分鐘後就可以帶來31人,而100人在50分鐘後就可以帶來3100人。

假設每個人可以帶來7個用戶的話,那一個人在50分鐘後就可以帶來57人,100人在502分鐘後就可以帶來5700人。而假設時間延長到100分鐘,那就可以帶來五輪傳播,那麼一個人在100分鐘後就可以帶來781元,100人就可以帶來78100人。

持續時間每增加一輪,都會帶來指數級的爆發(同理,循環的時間縮減也能達到相應的效果)。當然了,這個只是理論估值,在實際情況下會因為種種因素,實際上很難達到這樣的數據,這個我們稍後再說。

由上面的公示和數據我們可以判斷出K值、CT的值、還有T值三個因素對於一場裂變活動的影響,Custs(0)的值這邊先不去說,因為初始用戶數如何去擴大沒有太多的技巧可言。

主要還是考慮K值,每輪感染時間和總時長這三個值,因為他們的可操作性更強,包含的技巧性也更多,作為裂變活動的運營,最重要的就是針對這三個因素進行優化——而這篇內容重點說的也就是K值。

我們用更具體的數字對比來看一下,K值變化的影響。

假設一場活動中初始用戶數為10,傳播周期為25分鐘,總時長設置為六個時長,然後將不同的K值代入公式,然後再繪製一張趨勢圖;因為K值過大導致結果數值也過大,所以K>2以上的數值就不在趨勢圖中顯示了,否則前期的趨勢圖看不出波動來。

Custs(t) 變化表

Custs(t) 變化圖

病毒係數K的含義是一個初始用戶能夠帶來多少的用戶,而從以上數值和圖表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來。

當0<K<1的時候,如K值0.5和0.9所示:雖然用戶數值還是有增長的,但是這種增長是非常無力的,屬於亞線性增長,一個用戶都難以完整的帶來另一個用戶;如果這種一場裂變增長活動的話,無疑是一場失敗的活動。

當K=1時,用戶是處於一個線性增長的趨勢,不溫不火,歲月靜好……一個用戶能夠帶來一個新的用戶,這樣的增長算不上是失敗,但是也不能說是一場病毒裂變。

坦白說一個公司的常態增長應該就是線性增長,只有少數公司能夠實現指數增長,但是對於裂變活動來說,這樣的增長還是失敗的。

當K>1時,這個增長就會呈現爆發性的增長,我們一般稱為超線性增長或者指數增長,這才是成功的病毒裂變,一個用戶能夠帶來多位用戶。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更考驗運營人員的能力了,如何讓這場成功的裂變可控的,持續的進行下去。

我們再用幾個數值去推導一下理論數據:一個K值等於10的活動,初始用戶數100人,感染周期20分鐘。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在理論狀況下,這場活動在第141分鐘的時候,用戶數就會達到12億人,這個數值是現在微信用戶總數的數值。

倘若這場活動不受傳播途徑的限制的話,在156分鐘的時候,用戶數就會達到70億人,這個數值是現在地球人口的數值;也就是說,兩半個小時再加六分鐘,不到三個小時的時候,就感染全人類了。

當然了,我們也一直在強調,這是在完美條件下的理論數值,實際上做活動可能達到嗎?

我們可以很無腦的去說,這個是不可能達到的。不用說傳播全球了,就是傳播整個微信也是不可能的。微信封殺這種瘋狂裂變的活動,不是怕這個裂變活動會攻陷整個微信,只是為了保證微信的用戶體驗不受過多的影響。

在現實傳播當中,往往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最主要的就是以下這幾個:

一個是並非所有的用戶的K值都能達到初始的用戶的K值,實際上每個裂變活動都會尋找有一定影響力的KOL或者KOC。但是大多數的用戶,無論是輻射的用戶數還是能夠轉化的用戶數,都遠遠達不到第一批用戶數的水平。

一個KOC的好友基本上在兩三千甚至於五千人以上,而一個普通用戶的好友可能還不超過500人,這就註定了他們的影響的人群的基數,而且KOC好友更多為行業、職業相關,普通用戶的好友更多的是親戚朋友和同事,受眾的精確度是不如前者的。

與此同時KOC長期都是在發布一些專業化的內容,更容易得到普通用戶的認同,而普通用戶一般就在朋友圈裡發一些吃喝玩樂的動態,突然間發布一些裂變活動的話,難以得到其他用戶的認同。

另一個就是,並非所有的用戶都會對這個裂變活動感興趣。所有的活動都有其受眾的,就像我們營銷學的老師說的,如果有人跟你說他的產品的目標客戶是所有人的,可以直接給他掛科了。

實際上現在大部分的刷屏活動都沒有出圈,剛出圈就消亡了。活動時間越長,接觸到的對這個不感興趣的用戶就越多,感染周期也就會隨著變長。K值也會越來越小,最後增長趨近於停止,一場裂變活動就差不多隨之結束了。

去年國慶的時候,微信朋友圈被【給我一面國旗@微信官方】刷屏了,這場活動大概有超過兩億的微信用戶參與進來,最後為活動方APP帶去了數百萬的用戶增量。

而這場活動的成本,據說就是200塊錢,團隊在某個群裡發了個紅包讓大家幫忙轉發(結果都領了沒轉發……);但是即便是這樣參與門檻非常低的活動,到最後參與用戶也不到三個億,就停止了。

一個就是不感興趣的人群就是對這個不感興趣,又或者是因為高齡人群行動力的缺失無法參與。那麼既然有這樣的種種限制,病毒增長模型的應用價值在哪兒呢?

病毒增長模型的最大價值,我想應該是應用在活動的策劃、監控和復盤。

在病毒增長模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數據,初始用戶數Custs(0)、病毒係數K、感染周期CT,還有病毒傳播總時長T;而我們對裂變活動的運營也就是從增加初始用戶數、提高他們的拉新個數、精簡縮短用戶的傳播周期,想辦法延長活動的存活周期這四個方面去著手。

Custs(0)初始用戶數就相當於是一個初始流量池,這個流量池越大,那麼起量也就越快。

但是除了初始用戶的數量以外,其實更重要的還是初始用戶的一個屬性問題。初始用戶是我們精挑細選的人群,但是針對不同的裂變方案,我們也需要挑選不同的初始用戶,並非說KOC/KOL就一定要比普通的用戶強。

誠然,像上面所說的KOC/KOL覆蓋用戶廣,信任背書強。

但是與此同時他們的好友更多的都是強相關的,人群的重疊度更高,在一些更需求突破圈層去擴散的,參與門檻低的活動,藉助那些弱連結的用戶更多的人群會更容易滲透到其他圈層。因此在做裂變活動之前,要做好初始用戶的一個規劃工作。

病毒係數K剛才也說明了,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從這個係數高低,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判斷活動的成敗了。對於係數過低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拉高這個數值了,例如換鉤子之類的。

但是對於係數多高,也不要太過得意了,可能封殺離你已經不遠了,要合理的控制這個數值。

從去年到現在都比較流行的任務寶,拉好友送課程/送書活動來看,三位好友會是一個比較安全的數值,是一個用戶參與門檻比較低,容易形成裂變,與此同時又不會超過官方的警戒線的數值。

而五位以上的話,一個是參與門檻高容易導致擴散難度加大,還有就是可能活動會被封殺,有一定的風險性。

感染周期CT的話,其實也是官方監控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感染周期過短導致一個活動在一定時間內參與的人群超過某一個閾值,也是容易被封殺的。

但是其實更多的時候,運營可能要考慮的還是怎麼去縮短這個周期。主要方法還是想辦法去精簡活動的一個轉化路徑,轉化路徑太複雜會延長整個CT的周期,同時會將一部分用戶阻攔在活動外面。

路徑越簡單,用戶的參與門檻越低,用戶參與的積極性也就越高。

活動總時長的把控,主要是從上面三個因素去實現的。

如果裂變不成功,那活動自然就消亡了,總時長自然就短;如果裂變太成功,引起了官方的封殺,那活動也立馬就結束了,總時長也長不了。

因此,只有將上面的三個因素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讓整個活動合理有秩序,才能保證活動的總時長。

如果活動過於火熱的話,可以降低自封一些裂變路徑,換弱一些的鉤子來降低k值,增加一些路徑(比如填寫個人信息,排隊機制等等)提高CT時間來控制;如果真的不可控,就暫停活動,這樣至少可以保證活動不被封殺或者已經成功轉化的粉絲(到公眾號的粉絲)不被官方清空。

當然了,如果說是活動太冷了的話,自己逐個環節去優化吧。

最後想要說的就是,如果一場活動下來,最後病毒係數K>1,帶來的Custs(t)總用戶數量很大,那這個只能夠說明這一場活動是成功的,不能夠保證說這些用戶就一定能夠給你創造多大的價值。

特別是在這個紅海市場的時代裡,很大程度上用戶的留存,是要大於用戶的獲取。

當然了,要保證用戶的留存,這個主要也跟裂變時所用的鉤子有很大的關係。一場活動要從全盤去考慮,比如說在裂變時所用到的鉤子影響到不僅僅會引起K值的變化,與此同時也影響到裂變來的用戶的屬性。

所以說鉤子的選擇本身就是一個用戶篩選的過程,如果你用現金去做鉤子,那篩選出來的就是屬性不一的泛用戶。而如果你用運營課程去做鉤子,那篩選出來的至少都是對運營感興趣的用戶。

鉤子的選擇影響到用戶屬性,而用戶屬性則影響到後期轉化和變現的難度。

關於這一點的話,對To B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對To B企業而言,用戶獲取的數量向來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To B企業的產品一般都是不適用於個人的,開發難度大,篩選轉化難度會更大。

而同時To B企業一個客戶的利潤也許能夠抵得上幾千上萬個To C企業客戶所產生的利潤,因此用戶質量會遠遠高於用戶數量。

所以對於ToB來說,用戶屬性決定了用戶可能產生的價值,如果用戶屬性不對的話,這個用戶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To B企業的產品,即便裂變的再多也不能產生價值。

因此如果To B企業想要做裂變活動的話,一定要細心的挑選鉤子,即便是最後導致K值<1,如果能夠獲取目標客戶的話,也是絕對划算的。

建立病毒裂變模型的意義,在於通過模型去計算判斷,從而調整自己的運營行為,完善自己的活動,從而降低試錯成本,提高產出效果。

但是用戶增長從來都不是獨立於用戶運營的存在,用戶留存,用戶生命周期這些都應該是在做用戶增長的時候就要考慮到的事情。用戶最後的付費,最後所創造的價值,才是影響企業生存的東西。

 

本文由 @布衣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只玩裂變還不夠,你應該還會搭建病毒式增長模型
    「裂變」玩法可謂是網際網路產品界的當紅炸子雞,很多產品都正在或者希望靠裂變來實現用戶增長,那該如何分析和預測這種病毒式增長對用戶數的影響?我們應該學會搭建病毒式增長模型。
  • 水星記||銀河有跡可循
    詞:郭頂曲:郭頂著迷於你眼睛 銀河有跡可循穿過時間的縫隙 它依然真實地吸引我軌跡這瞬眼的光景 最親密的距離沿著你皮膚紋理 走過曲折手臂做個夢給你 做個夢給你等到看你銀色滿際等到分不清季節更替才敢說沉溺還要多遠才能進入你的心
  • 如何用AARRR模型拆解社群運營,實現用戶的裂變增長
    一個企業的發展必不可少的就是擁有一臺完善的用戶運營模型,這樣才能在用戶運營的過程當中最大限度的減少客戶的流失,提高客戶的轉化。而社群裂變,一直以來都是用戶增長的一個核心技能,今天我們簡單的用AARRR模型來分析一下社群的運營和用戶的增長。
  • 青島新媒體運營教程:AARRR模型拆解社群運營,實現裂變用戶增長
    一個企業的發展必不可少的就是擁有一臺完善的用戶運營模型,這樣才能在用戶運營的過程當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客戶的流失,提高客戶的轉化。而社群裂變,一直以來都是用戶增長的一個核心技能。青島藝形藝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青島首席商學院新媒體運營創始人,資深新媒體運營人,IT行業觀察者,新型網際網路+營銷實踐者,金牌文案創作者,騰訊網、搜狐網、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網、鳳凰新聞網等網站知名專欄作者,《新媒體推廣運營實戰大全》 作者、知名品牌營銷顧問黎想將為大家分享:AARRR模型來分析一下社群的運營和用戶的增長。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有啟發。
  • 超級傳播者,社交裂變模型下的疫情管控
    數據呈現上的大幅升高,將早期多家專業機構的擴散模型和預測數據,又拉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熟悉網際網路的讀者朋友,可能會發現,不少病毒擴散模型中的理論或關鍵參數,與一些典型的社交裂變模型,存在高度的相似性。那麼,社交裂變模型理論,是否可以應用於病毒擴散與疫情防控?
  • 一套模型,三個步驟,深扒教育類APP裂變增長的秘密
    在這樣的趨勢下,有必要對在線教育類APP(包括知識付費)的運營增長進行系統梳理,尤其是裂變式增長。本文將藉助經典的海盜模型進行解讀。在線教育APP裂變海盜模型對於海盜模型,相信讀者都非常熟悉,也叫「AARRR」模型,分別表示獲取、激活、留存、轉化和推薦五個用戶運營環節,對於網際網路產品來說,這是非常基本的增長模型。
  • 我突然就卸載嗶哩嗶哩了,對這個二次元世界心生厭倦,其有跡可循
    導語:在這紛紛擾擾世間,每個都有一個小小世界,其中有一個世界就叫二次元世界,而能代表二次元世界的自然就是嗶哩嗶哩,裡面充斥了各種二次元文化,大量同好也在其中!「我突然就卸載了嗶哩嗶哩」,這是一位網友私信留言,據悉此人曾經也混跡二次元圈子多年,COS圈、洛麗塔、都呆過!那她為何會退圈呢?其實都有跡可循!
  • 分銷裂變老帶新帶不動?3個迭代策略帶你突圍(附增長模型)
    在老帶新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將這個項目的全局轉化率達到59%,分銷轉化率達到56%,裂變層級7級,拉新成本控制在5元以下,並且幫合作方跑通了裂變模型,後續可復用該模型持續獲客。一、項目啟動背景和投入產出比合作方的推廣產品是成人英語口語課程,其用戶體量較少。
  • 【行業】在線教育的增長真相在這四個模型裡
    而未來可預見 K12 輔導這樣的主賽道機會相對越來越少。 三、在線教育增長和轉化模型 前面兩部分我們看到了在線教育的行業發展和資本市場情況。長期以來,大多數人觀察在線教育行業,都會有兩個問題: 1、怎麼拉新?
  • ...用戶裂變增長方法拆解盤點:關於公眾號、個人號、社群、小程序
    對於我們做增長的來說,研究一個生態內流量的承載點以及流量的輸入輸出去向是萬分重要的。微信生態,公眾號、個人號(朋友圈)、社群、小程序,這四點是最能夠觸達用戶的,我們稱之為流量觸點。那麼這四個流量觸點怎麼能低成本、高效率的獲取用戶、裂變用戶、留存用戶、轉化用戶呢?80%的流量掌握在20%的人手上,今天我希望把關於微信流量那些不為人知的思考分享給大家。有工具!有方法!
  • 如何用「用戶增長模型」的思維,拆解新媒體運營框架!
    當你的運營思路不清晰的時候,不妨就回到AARRR模型去分析,很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今年,增長黑客的概念特別火,很多公司和個人都開始更加關注用戶增長這一塊。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目前運營圈子裡大家都比較認可的AARRR模型。
  • 《鬢邊不是海棠紅》將迎大結局 成爆款有跡可循
    自劇集開播以來,該劇屢次登上微博、抖音等平臺熱搜,加之全網話題討論量每日劇增,成為了本年度上半年的爆款劇,其中原因細數之下有跡可循。從不被看好到全網真香討論熱潮 《鬢邊不是海棠紅》成爆款有跡可循作為2020年度上半年爆款劇,《鬢邊不是海棠紅》用戶討論熱潮正在不斷發酵,後面的高燃大結局也隨著劇集的熱播緩緩拉開了序幕。
  • 增長模型拆解:分享有禮裂變玩法的底層邏輯與細節設計
    編輯導語:如今獲客成本變高,很多人會使用線上的分享裂變的方式獲取客戶,比如有禮裂變,通過轉發獲得禮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增長模型拆解的有禮裂變的玩法和設計,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自從轉型運營,就一直做裂變和轉介紹業務,雖然一直輸出關於這兩個用戶增長模型的認知和運營經驗,但實際從未系統地對「分享」這個行為進行系統解讀。分享是非常簡單的,比如群裂變,轉發海報進群就能成為上手容易、效果顯著的增長玩法。
  • 和瑞幸咖啡學裂變營銷怎麼玩?
    滬琛策劃將解讀瑞幸的裂變營銷是如何獲得成功,這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網際網路品牌的典型案例,細數起來已然是套路滿滿,乾貨頗豐的「裂變營銷」案例,也非常樂於寫出來和大家一起來分享。
  • 紅色信號:體內有血栓,手腳有跡可循,3跡象或想藏也藏不住
    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器官功能大不如前,血管彈性也會大大下降。而且血液循環也會隨之降低,很容易就會造成血管堵塞的情況。這樣就會誘發血栓,危害身體健康。而且,當身體內部出現血栓,或者是血管堵塞等情況時,手腳部位也是有跡可循的,特別是以下這三個跡象,希望你別不自知。紅色信號:體內有血栓,手腳有跡可循,3跡象或想藏也藏不住小腿抽筋。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出現小腿抽筋的情況,認為這是缺鈣的表現,其實這也是血管堵塞的一個重要信號。
  • 1萬字梳理任務寶裂變玩法、風控設計、增長模型
    以下是本文的內容大綱:1、服務號、訂閱號的任務寶裂變路徑2、任務寶常見 7 大玩法3、裂變活動能否成功的 3 個關鍵因素4、爆款活動不可缺少的 4 個環節5、任務寶裂變sop流程如果你需要領取任務寶裂變 10 大sop文檔,可在星耀商學院公眾號後臺回復「sop」下載。
  • 全國大賽篇,澤北榮治忌憚櫻木花道的防守,有跡可循,有據可依
    這真實嗎?晴子認為櫻木花道的天賦、彈跳力、機動性和判斷力都非常的出眾,再加上澤北榮治自身心態和經驗的問題,他忌憚櫻木花道的防守絕對是有跡可循,有據可依的。而且在NBA的舞臺上面這種忌憚對手的表現也是屢見不鮮的,所以絕對真實可靠,下面就具體說明一下。
  • 卑微的不是禮物,而是沒有送對人,愛與不愛其實早已是有跡可循
    這難道不是愛情中最起碼的嗎?這是我腦海中突然閃過前幾年的一個熱搜詞,現在依舊熱度不減——「快餐式愛情」,當我想到這幾個字是,我的那份驚訝感頓時少了很多。當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我發現他們說的不假,這些東西在當今依然成為了「奢侈品」,但總有人可以「買得起」,這裡的買得起並不是指金錢,而是發自愛心深處的愛。
  • 從運營策略到增長模型,再聊B端運營
    現在是起點,目標是終點,從起點到終點的路徑有很多,方案策劃就是選擇並設計最適合自己的路徑。這部分的細節操作有很多模型,分享文章網絡上也很多,這裡就不展開了,我們重點聊一聊路徑策略,路徑策略決定了將來的你是什麼。
  • 小紅書裂變營銷新思路
    提到小紅書種草筆記,大多數品牌普遍更加關注筆記的互動量數據,即筆記的點讚、收藏、評論數據。然而筆記的轉發數據一直被忽略,轉發數據對於品牌營銷究竟有何深層意義呢?雖然在小紅書平臺的嚴厲打擊下,該現象得到極大改善,但是依然有少量漏網之魚。對此,品牌商家可以通過千瓜數據-達人詳情-投放詳情-達人發文互動量監控報告,查看達人單篇歷史筆記互動量數據的增長趨勢。比如 明星趙露思11月1日的《冬日窩家必備家居服來咯~》點讚9996,其點讚趨勢在夜間明顯放緩,沒有出現異常的變量,筆記數據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