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級部門因事情多借調基層幹部幹活,基層幹部想要通過借調實現工作調動,使得基層工作普遍存在借調現象。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被借調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基層骨幹力量,但常常因為編制問題處於一種「兩頭懸空」的狀態——調入單位如果一時解決不了編制,就留不下,需要長時間等待;調出單位被佔了編制,進不了人,還要給不幹活的人發工資。(1月4日 半月談網)<br><br> 針對借調這一普遍現象,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原有工作單位的工作節奏,不利於基層工作整體推進。就被借出單位而言,好不容易吸收、培養一名優秀年輕幹部,又被上級單位「借」走了,相當於加重了「人才緊缺」的工作矛盾。也有人認為,借調能夠促進基層幹部之間的學習交流,有利於激發年輕幹部的幹事創業熱情。就年輕幹部個人成長而言,借調經歷或許顯得彌足珍貴,因為通過借調這個平臺,在不同崗位學習鍛鍊,能夠不斷積累工作經驗、豐富工作閱歷、增長知識才幹。<br><br> 從理性角度看,對借調這一現象,我們雖不完全否定,但作為借用單位,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只顧自身工作推進,也要充分考慮基層單位的難處。如果因為工作原因,確實需要選派基層幹部來幫忙,本身可以理解,但為了消除被借調人員的身份尷尬,應當滿足兩種情形。一是要提前商定好借用時間,集中攻堅期滿返回,讓被借人員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二是經過短期借調之後,對表現優秀人員要採取留編的辦法,解決「借」而不「調」的後顧之憂。<br><br> 畢竟,被借調的基層幹部多是相對年輕、有闖勁、有潛力的,他們希望用自身的努力換得組織認可,而借調經歷無疑是一種更好的學習和鍛鍊。然而,若長時間處於借調狀態,編製得不到解決,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責任和利益不對等。作為借調人員,往往工作很邁力,敢於拼搏,願意吃苦,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實得利益卻大打折扣。所謂實得利益並非經濟報酬,主要是指能夠激發年輕幹部持續成長進步的價值認可。以評優評先為例,一般情況下,被借調幹部由於工作暫時與原單位脫鉤,很難在原單位評上優秀或先進,而被借調單位更不符合評選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對借調幹部後期工作帶來消極影響。<br><br> 應該說,在新增任務和突發性任務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單位臨時統籌借調人員,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最能解決燃眉之急,但也不能過於泛濫。有事就借調,容易產生特權思維。當借調過於普遍、過於頻繁,也就難以避免其隨意性,導致某些單位一旦遇到急難險重的階段性任務,第一時間便會向所管轄的基層「借」人;而基層儘管有意見,卻礙於情面,或要爭取上級考核加分,不能明面上表示反對,助長了借調的隨意性。同時,相關職能部門如若對借調行為不加約束,對借調程序把控不嚴,對借調人員能力素質不加甄別,則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託關係、走後門、拼背景,肯定會給選人用人、公平公正帶來輿論風險。<br><br> 誠然,借調作為一種比較靈活的用人方式,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對於完成一些相對特殊的階段性目標工作,確實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若「尺度」放得過開,又勢必會給基層工作形成制約。為此,作為上級單位,自己能幹的事最好自己幹,儘量避免隨意向基層「借」用人員,若情非得已,也必需要有嚴格的流程把關,在把好「度」的基礎上,謹慎用好借調基層幹部這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