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提到過的一個關於鏡子的意象對話練習,就是在放鬆之後,想像自己走入一段樓梯,經過一番曲折的路線之後,最終抵達一扇門,打開門繼續走,會出其不意地出現一面鏡子,你要仔細觀察鏡子裡的形象,然後和它對話。
這個練習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所不了解的另一部分「自己」。
大多數成功完成這個練習的人,所看到的鏡中形象,往往是「魔」或「鬼」,男人通常看見的是「魔」,女人通常看到的是「鬼」。
聽上去好像不可思議,但其實,關於魔和鬼的意象各有其象徵意義,魔代表著叛逆,代表強烈的攻擊性和仇恨,而鬼代表著死亡,是一種長期壓抑的產物。對照現實看一看,還真的是有些道理的。
妖、魔、鬼、怪並非空穴來風,也非毫無根據,這些奇異詭譎、變化繁雜的意象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它們展現了我們所不了解的另一個自己。
妖怪文化也不是簡單的封建迷信,而是對社會狀態、人類心理、文化衍生的映射。它如同一面古鏡,映照出我們的深層次精神世界,雖是虛構,卻具有一定的心理現實性,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深層次特質,是自身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存狀態的的綜合展現。
它恰恰能夠幫助我們去看透本質,去認識自己,認識複雜的社會現象,反而起到了破除迷信的作用。
《中國妖怪故事(全集)》一書,就是這樣一本帶你了解中華妖怪文化的大辭典,全書收錄了1080種中國妖怪,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全書分為妖、精、鬼、怪四部,每段故事文末都列有典籍出處。
作者張雲從小就愛讀志怪筆記、稗官野史,長大後便熱衷於對中國妖怪的研究。《中國妖怪故事》一書花了他差不多十年時間,他從中國歷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各種妖怪故事,又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再結合自己的研究,對其進行重新加工,最終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中國妖怪體系。
可以說這是一本中國妖怪的百科全書,它的存在填補了中國妖怪學的空白。
2
一直以來,我對妖怪的理解很簡單,認為它們就是一種不合常理的超自然現象,超出人的認知之外的存在,但又不屬於神的範疇。
不過,這種理解並不準確。關於妖怪的定義,早在1800年前,東晉文人幹寶就在《搜神記》中指出:
「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本於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徵,皆可得域而論矣。」
由此可知,「妖怪」是陰陽元氣所依附的物體,是以」氣「為中介,以」人形「為特徵的「變化」。妖怪們雖然形態不同,性格迥異,但有觀念意義上的內在共通性,也就是氣的變化,」氣「與」變「成為了妖怪的重要特性。
相對於具象的形態,」氣「這個概念更為抽象化,這就使得妖怪的存在和行動更具神秘感;而能夠在不同形態中間進行轉換的這種」變「,則令人更加難以捉摸和把握。妖怪這種神秘性和多變性,使得它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人們關切乃至焦慮的對象。
難怪,儘管對妖怪這一神秘的存在有所畏懼,可人們依舊無法抗拒鬼故事、都市傳說、奇幻小說以及志怪文學的「誘惑」,對於神秘詭譎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會有一探究竟的渴望。
《中國妖怪故事》這本書一共收錄了1080種妖怪,將其分類為妖、精、鬼、怪四大類。
「人之假造為妖」,「妖」是人所化成或是動物以人形呈現的,比如狐妖、落頭民。
「物之性靈為精」,「精」是山石、植物、動物、器皿等所化,比如山蜘蛛、罔象。
「魂不散為鬼」,「鬼」以幽靈、魂魄、亡象出現,比如畫皮、銀倀。
「物之異常為怪」,「怪」是人們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比如天狗、巴蛇。
3
只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無論是妖、精、鬼、怪,妖怪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變形。
這些傳說中的妖怪不是幻化為人形,就是能夠變身成獸類、鳥形、樹木花草、頑石器皿。
有的妖怪具有變動物的本領,比如,變成老虎的人,變成熊的黃秀,變成鹿的彭世;
有的妖怪能夠幻化成妖媚的女子,比如狐妖阿紫,姑獲鳥,龜妖;
有些妖怪還能變成魅惑少女的帥哥,如赤莧精;
還有能變成老人模樣的楓樹精;
最厲害的白骨精,不僅可以變作模樣不同的少女,還能變成老太太,變成老頭。
荷蘭漢學家高延在他的巨著《中國的宗教系統》中,光是人變獸的神幻想像,他就歸納出了一個包含13個類目的詳盡的分類清單:
變虎、變狼、變狗、變狐、變熊、變鹿、變猴、變鼠、變家畜、變爬行動物、變鳥、變魚、變蟲。
這種不同事物之間相互變化的觀念在古代中國的文獻中十分常見,例如《搜神記》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千歲之雉,入海為蜃;百年之雀,入海為蛤……春分之日,鷹變為鳩;秋分之日,鳩變為鷹。時之化也……麥之為蝴蝶,羽翼生焉,眼目成焉,心智在焉,此自無知化為有知,而氣易也。」
《玄中記》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裡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
又如,前文提到的幹寶在《搜神記》中對妖怪的解釋,他以精氣解釋了這種變化:同樣的精氣,不同的展現方式,並且在不同形態中間不斷轉化,這是對變化觀念最典型的解釋。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論神話思維時,談到了這樣一種哲學觀:死亡不可解,則萬物皆活,在神話的世界中,變形是最重要的法則,世界以不同的面貌不斷轉化,萬物有消逝卻沒有斷絕這回事,變形法則是生命永存法則。
這就是高延所說的「萬物皆妖」吧,萬物有靈信仰的另一種表現。這一「變化」思維中,隱含著古人對生命長存的追求,以及對宗教信仰的執著。
閱讀《中國妖怪故事》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人奇詭豐富的想像力,對於小說創作者來說,這也是一本極佳的素材庫和靈感汲取庫。
這些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斷變化的妖怪穿越了時間的桎梏,重新浮現在我們眼前,向我們訴說著它們的故事。
五千年文明淵源流長,它們一直都活著,活在我們的血液中。